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 毫秒
1.
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FGID)的临床结局测评一直备受关注,而功能性胃肠病量表作为有效的临床结局测评手段之一,在中医药领域的运用越来越广泛。本文对功能性胃肠病量表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了具体的应对策略,并对今后FGIDs量表在中医药领域的的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
《罗马IV:功能性胃肠病 肠-脑互动异常》中,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FGIDs)又被称之为肠-脑互动异常。针对现代FGIDs疾病谱的变化及FGIDs致病因素的多元化,在“现代”“三因”致病因素的反复作用下,脾胃虚弱,升降失常,气机“凝滞”,产生了FGIDs胃肠道症状,同时,FGIDs患者常具有慢性头痛、呼吸困难、心慌、肌肉疼痛等胃肠道以外症状。FGIDs属于中医脾胃系统疾病,其临床症状与中医脾胃功能失常密切相关,“脾胃虚滞”是FGIDs基本病机,临床可从“滞”论治FGIDs。FGIDs患者症状重叠现象极为常见,FGIDs临床常见八滞:虚滞、气滞、血滞、火滞、湿滞、痰滞、食滞、寒滞。FGIDs临床常用祛滞八法:健补脾胃祛滞法、疏肝理气祛滞法、活血化瘀祛滞法、泻肝行湿祛滞法、燥湿运脾祛滞法、理气化痰祛滞法、消食化痰祛滞法、温胃散寒祛滞法。进一步探析“脾胃虚滞”理论及从“滞”论治FGIDs理论,对现代FGIDs及脾胃相关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FGIDs)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中医药在治疗FGIDs上具有独特优势,并逐渐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认同。本文系统综述了FGIDs的病名、病因病机,并对近年来FGIDs中医现代诊治、中医药治疗、临床试验研究、临床结局评价进行了归纳总结,强调了在整体观及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的中医对于FGIDs辨证辨病的认识刚好体现罗马Ⅳ共识FGIDs的“多维度”诊疗特征。提出目前FGIDs中医临床研究存在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探索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相关研究,总结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研究脉络、热点和发展趋势。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1957年1月1日至2019年4月16日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相关文献,利用CiteSpace软件生成相关文献的作者、研究机构和关键词的共现图谱,并进行分析。结果 共有670篇文献被纳入,其中共有64位作者被纳入,黄国付、张红星、林国华和杨运宽等4位作者被引频次≥5。共有37所机构被纳入,共有5所机构被引频次≥5。共有98个关键词被纳入,带状疤疹、针灸治疗、缠腰火丹、带状疱疹、针灸疗法、疱疹、围刺等7个关键词出现爆发点,爆发点时间最近的是“围刺”,持续时间为2009-2012年。中介中心值最高的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0.3。结论 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研究热点主要在带状疱疹、针灸和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热点趋向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该方向的深入研究需要影响力大的作者之间进行沟通交流,加强多中心的合作,完善相关的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研究地龙的中文文献的研究现状、热点及前沿趋势进行分析,为地龙在医药卫生领域内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CiteSpace分析2002年1月—2022年7月CNKI核心合集数据库检索平台收录的地龙相关文献。结果 本研究最终纳入中文文献2555篇;赵永烈是发文量最多的作者;北京中医药大学是发文量最多的机构;中文文献所得关键词聚类分析得出111个聚类,包含关键词量≥10的聚类有9个;突现词分析显示中文文献有32个突现词。结论 “抗癌”机制研究逐渐成为地龙研究领域的潜在热点和研究重点;国内学者和机构应加强合作,通过整合、利用各自优势,推动学科发展,共同促进该领域取得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 以“中医体质辨识”为主题开展系统的可视化分析,探索中医体质辨识领域的发展现状、研究热点、发展趋势,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方法 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数据源检索相关文献,并将所得数据文件导入CiteSpace软件,对作者、机构和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并得到相关知识图谱。结果 共纳入1099篇文献,通过CiteSpace共现分析找到中医体质辨识领域研究的高产机构、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者以及高频关键词。研究发现各个研究者及机构缺乏沟通合作,研究热点主题有体质研究、治未病、健康管理、与现代生物医学相结合。结论 中医体质辨识领域的研究逐年增加,知识图谱揭示了中医体质辨识在健康管理、与现代生物医学相结合将是未来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子午流注针法的发展概况、研究热点,预测研究前沿。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近六十年内子午流注针法的相关文献,基于CiteSpace 5.3绘制子午流注知识图谱,分析核心作者、研究机构、热点及前沿。结果 纳入文献1430篇,得到56位核心作者,3家主要研究机构,15个关键词聚类。理论研究热点为开穴方法、简化干支推算,临床研究热点集中于针刺疗法与失眠、便秘的临床疗效观察,实验探究重点是观察动物在不同时辰下生理节律受电针的影响。结论 子午流注针法研究活跃广泛,但机制研究相对薄弱,作者、机构间合作与联系有待加深,在择时选穴思想指导下,其他疗法的临床研究将成为子午流注针法领域的研究前沿。  相似文献   

8.
目的 基于CiteSpace分析近20年“气虚血瘀证”的研究,探索其研究现状和热点趋势。方法 收集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2001年至2021年气虚血瘀证相关文献,用CiteSpace知识图谱直观展示对发文量、作者、机构、关键词等信息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1955篇。发文量显示,气虚血瘀证发文量呈现上升趋势。作者和机构分析发现以北京中医药大学王伟团队、中国中医科学院刘建勋团队等是研究气虚血瘀证的核心团队。关键词分析提示研究方向主要在气虚血瘀证疾病证候分类、中医药临床治疗、研究的方法学和发生机制等方面。结论 本研究利用知识图谱直观展示了近20年气虚血瘀证的研究进展和热点趋势,以期为气虚血瘀证的研究前沿提供新的视角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 基于CiteSpace客观展示近20年来中医药治疗癌痛领域的发展现状及研究前沿。方法 以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三大数据库以及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收录的2000-01-01至2021-08-08中医药治疗癌痛研究相关中英文文献为研究对象,利用CiteSpace V软件对文献的作者、机构、关键词分别进行统计分析并绘制相关科学知识图谱。结果 共1982篇中文文献、215篇英文文献纳入分析,近20年来,中医药治疗癌痛领域的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各作者普遍发文量较低,核心团队尚未形成,其中发文量最高的核心学者为冯利教授;国内主要研究机构为南京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和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国外主要研究机构为美国的Mem Sloan Kettering癌症中心和韩国的庆熙大学,各机构间合作以地域聚集为主,跨地域的科研机构合作尚少;关键词聚类分析分别形成了13个具有代表性的聚类;肝癌与乳腺癌所致癌痛、中医护理和阿片类药物相关性便秘在近几年来得到了显著关注。结论 中医药治疗是西医治疗的重要补充辅助手段,中西医结合治疗癌痛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然而,中医药治疗癌痛领域的研究仍处在发展阶段,尚无突破性进展,“各自为政”的研究格局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基于CiteSpace分析30余年冠心病舌诊客观化研究,探索其研究现状和热点趋势。方法 收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间范围为1976年1月- 2021年10月冠心病舌诊客观化相关文献,应用CiteSpace软件对文献数量、作者、机构、关键词等信息归纳总结。结果 共纳入文献131篇。发表有关冠心病舌诊客观化期刊论文数量呈现上升态势。作者和机构分析发现以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王忆勤、许朝霞、宋雪阳等构成研究冠心病舌诊客观化的核心团队。关键词分析提示研究方向主要在冠心病舌象信息与临床指标相关性研究、冠心病不同证候舌诊信息特征诊断性研究等方面。结论 本研究利用CiteSpace客观反映了30余年冠心病舌诊客观化的研究进展,为今后本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1.
72例功能性胃肠病复合型证候病机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卜平  时乐  徐敏  张妮娜 《中医杂志》2005,46(6):451-453
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和肠易激综合征重叠复合型病证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病机.方法:采用国内外公认标准,构建证候四诊合参数据库,在SPSS 8.0统计软件包上分析.结果:证候分布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占66.7%;其次与肝气郁结相关,占40.3%;与肾有关的只占5.6%.结论:本病的病因及诱发因素与寒邪、脂餐饮食、精神忧郁、久病、腹部手术创伤等密切相关,病位在胃、肠,病变多为虚实夹杂,病机关键是脾虚.  相似文献   

12.
心脑相关是中医藏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现代临床仍具有指导意义。现代研究表明脑心轴、中枢自主神经网络系统与心血管疾病明确相关,并且针刺对脑心轴,如脑功能网络的连接度、自主神经功能、心率变异性、心脏功能等均具有广泛调整作用。因此,以脑功能成像技术作为研究桥梁,联合临床客观数据和主观指标,以心脑相关为切入点,可望从神经学角度客观、系统、整体地阐释针刺治疗心绞痛的中枢机制。但是其具体的神经生物化学机制仍需借助其它技术手段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围绕足三里穴(ST36)进行文献可视化分析,探索近20年来有关足三里穴的研究进程、热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方法 以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来源,利用citespace软件对检索出的2000年1月至2021年11月收录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文献分别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关键词、作者、机构相关图谱。结果 基础研究纳入1030篇文献,得到9个关键词聚类,电针中心度最高(0.53),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胡森(22篇),发文量最大的机构是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23篇)。临床研究纳入2067篇文献,得到9个关键词聚类,穴位注射和针刺中心度最高(0.27),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张波(7篇),发文量最大的机构是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8篇)。结论 足三里穴在基础和临床的研究重点、热点和趋势不一致。并且在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之间,针刺镇痛、电针疗法、胃肠功能这三个内容是同步的,而关于代谢组学、穴位注射、温针灸和揿针的内容则是脱节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肠胃疾病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74例门诊患者按抛硬币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7例辨证分型治疗。寒湿性急性胃肠炎,藿香正气丸;脾虚湿困,参苓白术散;慢性胃炎,柴胡疏肝散;胃脾虚弱,黄芪建中汤;胃阴不足,益胃汤;肝郁化火,丹栀逍遥散;习惯性便秘,番泻叶泡水服用或者麻仁滋脾丸等。治疗组37例针灸,选取急性胃肠炎患者选足三里、胃腧、大肠腧以及中枢等穴位,通过平泻三法在胃腧、大肠腧穴位针灸,通过平补平泻法在足三里穴位针灸。腹胀选中腕穴位;腹泻选天枢穴位;呕吐选上腕、内关穴位;发热选曲池、大椎穴位。1次/d。连续治疗10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不良反应。连续治疗6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21例,显效11例,有效5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00%。对照组痊愈13例,显效11例,有效6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1.08%。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治疗肠胃疾病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肝气郁结证患者可能的发病机制及柴胡疏肝散的干预作用。方法选择35例功能性消化不良肝气郁结证患者(治疗组)及20名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治疗组给予柴胡疏肝散治疗4周,观察治疗后中医症状总疗效,单项症状疗效及胃肠激素、胃排空、胃电图、饮水试验情况,并结合心理评估报告,同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总体评分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若以单项有效率统计,上腹饱胀不适、早饱、上腹痛、上腹烧灼感、恶心、呕吐、嗳气、纳差、急躁易怒抑郁、口苦、头晕乏力、反酸及大便溏软13项症状均有改善(P0.05)。餐后不适综合征和上腹痛综合征两亚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胃排空延迟较治疗前好转(P0.05);胃电图餐前、餐后正常慢波有所提高;饮水量明显增加(P0.05);胃动素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水平较治疗前下降,餐后瘦素水平较治疗前上升(P0.05);患者抑郁症状有所减轻,停药3个月后症状基本无反复。结论柴胡疏肝散能够很好地改善FD肝气郁结证患者临床证候,促进胃排空,改善胃电图,降低内脏敏感性,改善胃肠激素水平,改善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运用电针刺激大肠合穴下合穴配穴(曲池、上巨虚),观察针刺对于2种不同状态(便秘、腹泻)的功能性肠病的临床疗效,为探求针刺治疗的双向调节作用机制,扩大针灸主治范围,探索针灸配穴组合疗效提供有效的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5年12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符合相应纳入标准的功能性肠病患者132例(便秘型72例、腹泻型60例),将2型患者各自分为2个电针组,2个药物组,分别为便秘电针组(36例)、便秘药物组(36例)、腹泻电针组(30例)、腹泻药物组(30例)。2电针组均采用针刺双侧曲池、上巨虚后,采用20 Hz电流、连续波刺激30 min。治疗期为4周,共完成16次治疗,第1~2周治疗5次/周,第3~4周治疗3次/周。腹泻药物组口服盐酸洛哌丁胺胶囊,2 mg/次,3次/d,连服4周。便秘药物组口服枸橼酸莫沙必利片,5 mg/次,3次/d,连服4周。各组于治疗前、治疗第2周末、治疗完成后(第4周末)、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时,分别记录患者周排便次数和大便性状,评估其治疗期间及随访期的心理状态(SAS、SDS),并对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经治疗后,2电针组的周排便次数、大便性状、SAS、SDS均得到有效改善。组内比较中,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4周与治疗4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中,2电针组的临床疗效与同型的药物组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大肠合穴下合穴配穴能够治疗不同状态(便秘、腹泻)下的功能性肠病,并能产生稳定的、具有一定持续性的双向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隔药饼灸对肝郁脾虚型功能性胃肠病大鼠胃排空、小肠推进功能影响。[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60只SD大鼠编号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空白组(A)、模型组(B)、隔药饼灸组(C)、逍遥散组(D)和多潘立酮组(E)5组(12只/组)。A组正常饲养,不做任何干预;余4组均采用复合病因造模法(慢性束缚应激+过度疲劳+饮食失节+夹尾+摇晃)连续21d造模后,B组行捆绑束缚30min,并灌服生理盐水(各组灌胃容积均为1mL/100g体重);C组行隔药饼灸30min,灌服生理盐水;D组行捆绑束缚30min,灌服逍遥散;E组行捆绑束缚30min,灌服多潘立酮,连续干预14d。观测大鼠体重和食量、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率。[结果]隔药饼灸组、逍遥散组与多潘立酮组体重和食量明显上升(P<0.05或P<0.01),三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胃内残留率明显下降,小肠推进率明显升高(P<0.01);三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隔药饼灸和逍遥散、多潘立酮具有等效性,可促进胃排空和小肠推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索中医体质近10年以来的发展概况、研究热点,预测研究前沿。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万方(Wanfang)近10年收录的相关期刊文献,采用VOSviewer和CiteSpace绘制其知识图谱,分析核心作者、研究机构、热点及前沿。结果 纳入符合研究文献6915篇,得到王琦、王济、李玲孺、李英帅、朱燕波等14位核心作者,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主要研究机构,“相关性”“中医体质辨识”以及“治未病”3个高频关键词,“气虚质”“健康管理”“阳虚质”“痰湿体质”“中医体质分类”及“体质辨识”6个高中心度关键词,“中医体质辨识”“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3个突现关键词。结论 根据VOSviewer和CiteSpace研究表明,当前中医体质研究逐步标准化、科学化,机构间的交流合作需跨越地理因素,进一步加深,核心团队影响力显著增加。近年来该领域研究热点集中于中医体质辨识在健康管理中的研究,今后,亟需革新社区健康管理中体质辨识的方法及技术,以丰富中医体质辨识系统功能、增加老年群体对体质辨识系统的适应性、提升移动终端体质辨识系统处理数据的速度及准确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桃核承气汤治疗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采用脱水剂、促脑细胞代谢药物、营养脑细胞药物,必要时应用镇静药物;治疗组36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桃核承气汤。结果:治愈率、总有效率治疗组分别为36.11%%、94.44%,对照组分别为14.71%、64.71%,两组治愈率、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桃核承气汤治疗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辛开苦降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舒缩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辛开苦降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模型大鼠胃舒缩活动的影响。方法将24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胃康宁组,每组8只,适应性喂养7天后,按照夹尾刺激法制备FD模型,造模7天后,胃康宁组大鼠按0.625g/kg体重灌服胃康宁胶囊,每日2次,其他两组给予同体积生理盐水,连续给药12天,于第13天留取血清和胃组织,测定血浆胃动素(MTL)、一氧化氮(NO)含量及胃体组织MTL、一氧化氮合酶(NOS)、Cajal间质细胞(ICC)和胃肠平滑肌细胞(SMC)的表达。结果模型组血浆MTL水平较空白组明显下降,NO水平明显升高,胃肌间神经丛MTL、ICC及SMC的阳性神经元的表达明显减弱,NOS阳性神经元表达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胃康宁组血浆MTL水平明显升高,NO水平明显降低,胃组织MTL、ICC及SMC的表达明显增强,NOS的表达减少(P0.01)。结论辛开苦降法对FD大鼠的治疗作用与其调节胃舒缩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