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合谷、复溜治汗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谷、复溜治汗探析姚玉芳(安徽中医学院针灸系,合肥230038)主题词汗证/针灸疗法,穴,合谷,穴,复溜汗证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既可表现为当汗不汗,也可表现为汗出不收;既可单独出现,也可见于许多急、慢性疾病之中。针灸治疗汗证,常以合谷、复溜为主穴。本...  相似文献   

2.
汗证是指汗出异常的证候,常出现于现代医学中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结核病、风湿热等。中医对汗证的诊疗多从心肺肾着手,常忽视肝脾的影响,而肝阳脾阴在难治性汗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调肝阳理脾阴入手,治疗经久不愈及反复发作的汗证,往往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汗证,是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也常作为他病的一种并发症状而出现。汗证相关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其间论述了汗证的形成机理、分类、特点等内容。汗由阴津所化,由阳气蒸腾,经玄府而出,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汗证又可分为多种类型。如按照病因病机可分为外邪致汗与内伤致汗;按照出汗时间可分为自汗与盗汗;按照预后时间可分为战汗与绝汗等。后世医家基于此多有发挥和总结,从调和营卫、疏肝补肾、滋肾调阴阳等方面来治疗汗证取得满意效果。《内经》提出"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理论,认为汗血同源,相互资化,遂足以引起人们对汗证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汗为心液,属于五液之一。汗液是体内阳气蒸化津液,出于体表而成。而出汗是人体正常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但是出汗过多,损伤人体津液,出现不适,则属于中医的“汗证”。 汗证病机复杂,种类繁多,仅以常见证型例举。按出汗时间,可分为“自汗”和“盗汗”。接出汗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头汗”,“半身汗”和“手足心汗”。按出汗颜色不同,可分为“黄汗”和“血汗”。  相似文献   

5.
汗为心液,是津液代谢的产物。《素问·阴阳别论》曰:“阳加于阴谓之汗”,可见汗由阳气蒸化津液而成。人体在生理情况下,可有轻微的汗出,在病理状态下,汗出做为一个症状,可出现在许多疾病之中。正确辨别汗出,是认识、治疗疾病和判断予后的重要环节,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仲景对汗证颇为重视,他在《伤寒论》中有较为详尽的论述,对后世影响殊深,特别是对汗证的辨证施治,至今仍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汗证汗证是汗液异常外泄的一种证候,一般常出现在各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但亦可单独出现。一般可分为自汗、盗汗、脱汗、战汗、黄汗等。 [病因病机]汗证的病因病机主要有5个方面。1.营卫不和。体弱病后,营卫不和,卫外不固,营阴外泄则出现自汗;2.里热炽盛。感受阳热病邪,或寒邪入里化热,或过食辛辣炙煿,肺胃里热炽盛,蒸发津液外泄引起汗出。或湿热熏蒸而汗。3.阴虚火旺。热病伤阴,或久病阴亏,虚火内生,阴精被扰,外泄作汗,多为盗汗。4.阳气式微。素体阳虚,或病后阳衰,阴失阳固,汗液妄泄,甚则可成为绝汗。5.正邪交争。热病过程中,  相似文献   

7.
汗证为汗液排泄异常的统称。常见的有无汗、自汗、盗汗。汗证通常会出现在很多疾病的发展过程中,不仅表现为出汗异常,还常伴有一系列脏腑气血功能失调的证候。故排汗异常的好转对全身功能的改善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刘颖教授应用合谷-复溜治疗汗证效如桴鼓。本文总结了笔者跟师学习汗证治疗的经验及体会。只要辨证准确,并因证施用不同的补泻手法,既能治疗汗证,又可改善全身症状。  相似文献   

8.
止汗膏治疗汗证415例临床治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止汗膏治疗汗证415例临床治验江苏省海安县墩头中心医院(226691)章进汗证,既可单独出现,也可伴见于其它疾病过程中。目前尚无专一有效的药物治疗。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研制了一种纯中药止汗膏剂,采用内病外治法治疗汗证415例,同时,随机取病例服用...  相似文献   

9.
汗证是骨科术后病人常见的并发症,术中或术后出血者更为多见,目前西医尚无特殊疗法。中医认为,汗证是由于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不固而引起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汗证降低了病人的舒适度,重则引起术后伤口感染,造成焦虑和紧张,从而影响病人术后康复。通过对骨科手术后出现汗证的病人开展辨证施护,可以更好地配合治疗,减少并发症,促进病人康复。自1998年以来,我们对100例骨科手术后出现汗证的病人开展辨证施护,取得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汗证是指在安静状态下,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甚至大汗淋漓的一种病证。2010年3月至2013年5月,我们自制五倍敛汗散敷脐治疗汗证120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对喘证有详细的阐述,许多提及喘证的条文中都有关于“有汗”“无汗”的论述,包括“太阳病麻黄汤证和小青龙汤证的无汗而喘、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的汗出而喘、阳明病承气汤证的喘而汗出、太阳与阳明合病葛根芩连汤证的喘而汗出”,其在对喘的症状进行描述时,汗的特点显得尤为重要,如麻黄汤证无汗而喘、麻杏石甘汤证的喘伴汗出黏腻不畅、阳明病的腹满而喘伴汗出连续量多、厥阴证的微喘不休伴绝汗。文章通过对麻黄汤证、麻杏石甘汤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大承气汤证、葛根芩连汤证中的喘证及所伴随的不同汗出特点的论述总结出喘与汗的关系在肺和气与津之间,肺失宣降既能出现气机逆乱的喘,又可以表现出汗出异常。当气的运行出现障碍时,体内津液的输布排泄也会出现问题,喘是气机运行障碍的外在表现,汗出异常是津液排泄出现问题的外在表现,总的来说喘与汗是相互联系的,其内在的病机是相同的,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这是中医整体观念的体现,也同样给临床诊疗带来启发,当无法通过主症判断其病机时,可以通过有特点的兼症辅助判断。喘证是一种急性发作的病证,但其病机却是复杂多样的,观察是否汗出以及汗出特点可以帮助我们尽快判断喘之病机,从而给予及时有效的治...  相似文献   

12.
王月 《国医论坛》2011,26(1):12-13
汗证乃临床常见但西医尚缺乏理想疗法的病证,祖国医学对其病机有深刻而独到的认识,常采用辨证论治手段治之,颇多良效。所谓汗证,即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主要表现为自汗、盗汗及无汗,可出现于现代医学多种疾病中,特别是在内伤疾病中往往成为病人的主诉。汗出无度,势必造成机体阴血的损耗,至阴损及阳,还可引起心肺等内脏功能的紊乱和障碍,故不可等闲视之。  相似文献   

13.
"汗出"是桂枝汤证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临床辨证时几可起到决定性作用。但"汗出"却不具有特异性,也不是桂枝汤证的唯一标志,同时也极具迷惑性,容易误导医者。综合文献与临床经验,认为"汗出"应是桂枝汤证的最关键表现之一;桂枝汤证之"汗"与温度关系颇大,应是凉汗、冷汗,与出汗部位、出汗量并无明显相关;"非常恶风"常与桂枝汤证"汗出"并见;桂枝汤证亦可不见汗出。  相似文献   

14.
汗证是指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阖不利致汗液外泄的病证。根据汗出之特点,汗证又可分为自汗、盗汗、绝汗、战汗、黄汗等,而临床又以自汗、盗汗极为多见,且常以主证或兼证出现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古人云:“自汗者属阳虚,盗汗者属阴虚。”治自汗常宗实表补阳,治阴虚多循降火滋阴。然以余观之,自汗亦有属阴虚者,盗汗亦可见阳虚者,且致汗原因颇多,不仅阳虚、阴虚,且血虚、血淤、痰、湿、邪在半表半里皆能令人汗出。然自汗属阴虚者,盗汗属阳虚者,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小儿汗证、胖人汗证、围绝经期汗证、年老体虚汗证为例总结了张进军教授治疗汗证经验。其认为汗证病位虽在心,但致因在肝,故可从肝心通养论治汗证,强调从肝养心,通养结合,运用柔肝,疏肝,调肝,泻肝等法而达通心、养心之用。  相似文献   

16.
汗证是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和,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临床常见病症。但经期汗证较少见,笔者曾治疗经期汗证2例,现介绍1例以供验证。张某某,女性,26岁,农民,已婚,1992年4月8日初诊。述五年前经行期患感冒,出现高热、汗出、全身不适、头痛等证。当地医师投辛温解表药5剂后,上述症状消失,但汗出持续多日而止。自下月经行一日后自汗出,且逐渐加重,以后每月行经必汗出,经毕汗自愈。近两年来汗证加重,汗出淋漓不断,气候变化和情绪等无任何影响,但经期正常。患者院外多方就诊,医者多投调经之药,服中药百余剂,未见效,故来我科就诊。  相似文献   

17.
张磊教授是第三届国医大师,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和管理工作七十余载,经验俱丰,德术双馨,在治疗内科杂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对汗证的治疗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先后在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注释《产鉴》一书,并著有《张磊临证心得集》《张磊医学全书》《张磊医案医话集》等多部著作。汗证是临床常见病,既可单独出现,也可作为症状伴见于其他疾病的过程中。通过对张磊教授治疗自汗、盗汗、心胸汗出、下半身汗出的医案进行总结分析,得出了张磊教授治疗汗证的经验。张老认为:汗证病因病机比较复杂,阳亢、热盛、气虚、阴伤、气滞血瘀、湿热内蕴等皆可成为病因,临床治疗时不可拘泥于“自汗多属气虚不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之说,当审证求因,当补则补,当泻则泻,贵在谨守病机,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8.
产后汗证是女性产后的常见疾病,病情重者日夜多汗,动辄尤甚,病程迁延,加重女性身心负担,影响其生活质量。产后气血亏虚,营卫不和而致卫表不固,腠理开泄,营阴外泄是产后汗证的主要病因病机。本文以血汗同源理论为基础,根据产后汗证患者气血亏虚、营卫不和的病理特点,认为产后汗证的治疗当以扶正为主,探讨养血益气法、调和营卫法和固表止汗法在产后汗证辨证论治中的应用,并根据产后汗证特点提出相应调护要点,为产后汗证的治疗与调护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9.
暑温病名始于吴鞠通《温病条辨》,是夏季常见的急性热病。以壮热、烦渴、汗多等阳明热盛证候为主证。又因夏令多雨湿,故亦多暑温夹湿。有的患者贪凉、或汗出时淋雨酿成汗闭、身热、形寒、无汗之暑夹寒湿之证。治疗不当致高热不退、缠绵不愈,出现变证。笔者  相似文献   

20.
汗证是临床上常见病症,历代医家多以阴阳分治为总的治则治法。李青教授认为汗证病因多属人体气化功能失常所致,且汗证同饮证共属津液病范畴,脾虚则饮停,饮停则气滞,故提出“从饮治汗”兼顾机体气化功能的辨证思维。强调脾虚湿困类汗证,可从化饮以治汗,气行则饮行的思路入手。遵燥湿健脾,温阳化气的原则施治,临床疗效尤甚,期以此拓展临床治疗汗证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