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 分析广州市番禺区近4年来发生的食物中毒相关数据,了解番禺区食物中毒中的流行特征,以此提高番禺区食物中毒的识别、防控能力。方法 S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番禺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报的食物中毒事件的数据,运用EXCEL表格统计中毒事件具体发生特征,总结发生的时间、症状表现,统计中毒致病菌。结果 17起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中沙门氏菌引起的有4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有9起、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有4起。共224例患者,其中119例患者出现呕吐症状、180例患者出现腹痛症状,185例患者出现腹泻症状、68例患者出现发热症状。17起食物中毒事件在4季均会发生,但有季节性分布特征,以第二、三季节为主,发生季节以4~9月份为高发季节;其中9起副溶血性弧菌近半数均发生在9月份。17起食物中毒分布地点依次为食堂9起(52.94%)、餐饮服务单位7起(41.18%)、家庭餐桌1起(5.88%)。结论 了解广州市番禺区近4年来发生的食物中毒具体特征,掌握主要致病菌,可为食物中毒的识别、干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毛文祥  沈心钿 《检验医学》2001,16(Z1):64-65
2001年6月9日在我市东南沿海的石塘镇有8位患者食用市场上购人手馅年糕,全部出现腹痛、腹泻等中毒症状,重者出现血性水样便.经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临床及实验室检验证实为一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中毒原因为年糕受副溶血性弧菌污染引起,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珠海市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的特点,为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判定、控制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依据两版《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标准》(分别于2004-01-01和2010-06-01实施)中的方法对2011-2015年珠海市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的标本进行检测,并将检测结果 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2015年珠海市共发生37起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共430份标本),检出22起(共检出致病菌124株),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原因查明率为59.46%.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的致病菌主要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检出97株,占菌株总数78.23%),其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12株,占菌株总数9.68%).采集标本检出率是以肛拭标本最高(检出77株,占菌株总数62.10%),其次是粪便标本(检出17株,占菌株总数13.71%).致病菌检出的季节性分布表明:明显集中在第3季度(检出致病菌99株,占检出菌株总数的79.84%),其次是第二季度(检出致病菌16株,占检出菌株总数12.90%).结论 2011-2015年珠海市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以副溶血性弧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要病原菌,致病菌检出的季节性分布集中在第2、3季度.提高全民卫生意识,加强食品生产、加工、储存过程食源性致病菌的监测和监督管理工作,减少食物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一起28人食物中毒的原因,为防止类似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共采集样品16份,其中剩余食物5份,物表涂抹样品4份,患者肛拭子4份,厨师肛拭子3份。所采集样品参照 GB 4789.4.10-2010、GB 4789.5-2012、GB/T 4789.6.11-2003、GB/T 4789.7-2008、WS/T 9-1996进行检测。结果从1份剩余食物和2份患者肛拭样品中检测出副溶血性弧菌,生化反应一致,神奈川试验均阳性。其余标本未检出致病菌。结论经流行病学分析、临床表现和检测结果确定是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5.
林国建 《疾病监测》2008,23(10):663-664
目的 查明本起食物中毒的病因,为今后预防和控制类似事件提供借鉴。方法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实验室检验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进行分析。结果 在10例患者、3名厨工肛拭样品、菜墩涂抹样品及8份剩余食物样品中检出生物学性状一致的副溶血性弧菌。结论 这是一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6.
张昕  王子军  冉陆 《疾病监测》2010,25(5):406-409
目的分析2008年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报告食物中毒事件。方法对2008年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报告食物中毒事件的致病因素、原因食品、责任单位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8年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报告食物中毒事件433起,事件数和发病人数居第1、2位的是微生物类和植物类食物中毒,造成死亡的中毒原因主要是毒蘑菇、农药、鼠药和亚硝酸盐。微生物类食物中毒中事件起数占前3位的是副溶血性弧菌、蜡样芽孢杆菌和沙门菌,发病人数占前3位的是副溶血性弧菌、蜡样芽孢杆菌和变形杆菌。结论需要加强对蘑菇、农药、鼠药和亚硝酸盐中毒的控制,降低食物中毒的死亡人数。  相似文献   

7.
2001年8月29日晚遂昌县城某酒店,165人参加的乔迁宴会发生73人食物中毒事件,经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检验,证实为一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涉及的人员多、范围广,一旦发生往往成为威胁单位及社会稳定的严重事件,因此一直受到各级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在各种原因导致的食物中毒事件中,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生率最高,其主要是指人食用含有细菌毒素的食物而引发的中毒。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枯草芽孢杆菌、魏氏梭菌及变形杆菌等是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细菌。  相似文献   

9.
南江县曾发生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V.parahemolyticus)引起的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接到报告后,立即组织科室人员分三组到医院和就餐现场进行调查采样。采用分离霍乱弧菌的方法,成功分离检出副溶血性弧菌。现就此事件的采样检验鉴定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2010年8月28-30日某公司在北京市朝阳区某度假村召开员工培训会,29日午、晚餐后发生食物中毒。经肠道致病菌的检测,3例检出奇异变形杆菌,1例检出副溶血性弧菌,1例检出致病性大肠埃希菌O44:K74。本次事件发生系水源污染引起,该餐厅改建时未经监管部门审核批准,供水系统设计不合理,生活用水与非生活用水存在交叉环节所致。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2007-2009年原上海市南汇区食物中毒样品、食品样品和腹泻患者肛拭样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情况。方法根据WS271-2007中的方法对区内6家医院就诊腹泻患者肛拭及食物中毒患者肛拭采用直接增菌法,食品监测样品经匀质后按1∶10增菌,增菌后分别进行分离培养和生化鉴定,并对副溶血性弧菌在不同样品中的检查情况、季节分布、地域分布进行分析。结果 3年间共检测样品9897件,检出副溶血性弧菌328株,检出率为3.31%。7-10月是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的高峰月份。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占食物中毒发生总数的25.93%。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腹泻病例年龄在6-90岁之间,男女性别比1∶1,患者大部分处于靠近东海的东部地区。64.28%的副溶血性弧菌为水产品食品样品中检出,且样品均在东部地区的摊位上采集。结论副溶血性弧菌是原南汇地区最主要的致病性病原菌,存在季节性差异,人群分布差异,样品分布差异和地域分布差异。加强副溶血性弧菌的监测和注意饮食卫生是降低发病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在日本和我国,副溶血性菌食物中毒的发病率并不低于沙门氏菌属所致的食物中毒。副溶血性弧菌又称致病性嗜盐菌,是近30年才发现的一种肠道致病菌。我国在60年代初期,继日本以后,在世界上提出有关该菌食物中毒的报告。7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也陆续有类似的报告。副溶血性弧菌是近海的海洋性革兰氏阴性菌之一,生长于近海的海水和海洋生物之中。其引起食物中毒主要是污染鱼、虾、蟹等海产品,或污染盐腌的蛋,肉、菜等食品所致。本菌是目前所知增代繁殖  相似文献   

13.
副溶血性弧苗(V5brioparahaemolyticus)是一种分布权广的嗜盐性海洋微生物,广泛分布于海域区的海水及海产品中,它是我国沿海地区食物中毒和细菌性腹泻的主要致病菌“j。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致病性弧菌引起的急性腹泻报道,多来自沿海城市,并认为发病高峰集中在每年的6—10月份L2j。天津市地处沿海,由致病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时有发生。从近期我区连续发生的两起较大的食物中毒事件中可以看出,对群体性食物中毒患要重视多种致病性弧菌的分离鉴定,这对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及临床诊治以及流行病学调查是很有必要的。下面我们将这两起食物中毒中病原体检出结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海淀区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现状及动态变化趋势,为食源性疾病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9-2013年按照北京市监测网工作计划要求对海淀区采集的20类食品根据国标方法进行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大肠埃希菌O157:H7/NM、空肠弯曲菌、副溶血性弧菌、创伤弧菌、阪崎肠杆菌等8种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结果 在检测的19类822份食品中,共分离出4种52株食源性致病菌,总检出率为6.33%,其中副溶血性弧菌24株,金黄色葡萄球菌14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12株,创伤弧菌2株.结论 海淀区食品受到不同程度的致病菌污染,存在食物中毒和发生食源性疾病的隐患,应加强食品监督管理以减少可能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腹泻患者中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携带、消长情况,建立分子溯源方法,发现流行优势型,分析疾病诱发因素,为控制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提供依据。 方法 腹泻患者中副溶血性弧菌分离采用筛检法;采用API生化鉴定系统进行菌株鉴定;用血清凝集试验对菌株进行血清分群;药敏试验采用K-B法;利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进行分子分型;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细菌毒力基因。 结果 从6216份腹泻患者标本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901株,占检出致病菌的63.45%。副溶血性弧菌生物学性状典型,对氨苄西林等青霉素类抗生素的耐药率高,但对其他大多数抗生素敏感。480株副溶血性弧菌分成6个血清群,O∶3血清群占72.71%,为流行优势群。根据PFGE图谱带型变化可分为19个不同的型别,其中食物中毒来源的菌株PFGE带型集中。tdh毒力基因阳性的副溶血性弧菌396株,阳性率为70.71%;trh毒力基因阳性的副溶血性弧菌79株,阳性率为14.11%;tdh、trh毒力基因均阳性的副溶血性弧菌18株,阳性率为3.21%;tdh阳性的副溶血性弧菌中有365株神奈川试验阳性,占73.14%。 结论 宁波地区腹泻患者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比例较高,O3血清群为优势血清群。PFGE分型方法准确性、特异性高、重复性好、结果容易判读,分型效果更为明显,食物中毒来源的菌株带型集中,可用于确定菌株间的聚集性关系,提示传染源和传播途径,明确食物中毒是否为同一起暴发事件。患者中分离到的副溶血性弧菌大多数为带毒株,具有致病能力,与海产品和环境株不同,可用-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等抗生素作为临床治疗用药。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所致食物中毒处理,找出若干影响实验室诊断因素。方法:患者粪便19份,食品样品5份,加工工具容器具3份。参照《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GB17012—1997和《预防医学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进行检测。结果:19份粪便样品中,11份检出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57.89%;所检出的11份副溶血性弧菌菌种经生化分型鉴定为同一生化型具有同源性。食品样品和食品加工工具容器具,均未检出致病菌。结论:要进一步提高食物中毒处理人员业务素质,在细菌性食物中毒处理中,采集患者粪便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致病菌的检出。  相似文献   

17.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进食被细菌或细菌毒素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感染中毒性疾病。常由沙门氏菌属、副溶血性弧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腊样芽孢杆菌引起多见。作将本院2003年11月23至30日收治77例由宋内氏痢疾杆菌致学生集体食物中毒的临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日本1996~1998年的副溶血弧菌感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曹严华 《疾病监测》2000,15(10):396-398
副溶血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在近几年呈现下降趋势后 ,从 1994年起又有所增加。日本有关副溶血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的资料是通过不同的方式分别收集的 :(1)根据食品卫生法 (健康福利部食品卫生科食物中毒事件所进行的统计 )所进行的强制性通报资料 ;(2 )食物中毒暴发时县市卫生机构和保健中心对病例的检验报告。以下是根据上述资料收集方法后 ,对全日本三年来发病情况所进行的综述。食物中毒的统计资料 :1996年日本共暴发了 12 17次食物中毒 ,病例数达 4 6 32 7例 ,其中在 10 4 7次 (占 86 % )事件中病原清楚 ,涉及病例 4 130 0例 (占89% )。按…  相似文献   

19.
周静  袁媛  孙承业  何仟  尹萸 《疾病监测》2015,30(5):403-407
目的 分析全国有毒动植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和控制有毒动植物中毒事件提供依据和建议. 方法 收集整理全国2004-2013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事件资料,建立数据库,归类统计分析. 结果 2004-2013年全国共收到有毒动植物中毒事件675起,12 576人中毒,253人死亡;有毒动物中毒事件78起,其中一般(Ⅳ级)以上中毒事件62起,789人中毒,65人死亡;有毒植物中毒事件597起,一般(Ⅳ级)以上事件308起;11、12月是有毒动植物中毒事件的高发期;发生在家庭的有毒动物中毒事件数、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均为最多,分别占69.35%、60.96%和90.77%,发生在家庭的有毒植物中毒事件的死亡占60.11%;有毒动物中毒事件毒物主要集中在毒鱼类(37起,59.68%)、毒蜂类(9起,14.52%)、毒贝类(6起,9.68%),合计占83.87%;有毒植物中毒事件毒物的前3位依次为四季豆(124起,59.68%)、乌头(49起,15.91%)、油桐(16起,5.19%). 结论 有毒动植物中毒事件问题突出,调查处置和检测鉴定能力有待提高,需加强全民预防有毒动植物中毒的科普宣教工作.  相似文献   

20.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食入被细菌及其毒素所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感染中毒性疾病。一般包括细菌感染与细菌毒素的中毒过程,故本病又称为“食物中毒感染”。我国发生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以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嗜盐菌(又称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葡萄球菌食物中毒较为常见,其次为致病性大肠杆菌、变形杆菌食物中毒、肉毒杆菌食物中毒,近年来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有所增加,其它细菌性食物中毒则较少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