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卵巢Sertoli-Leydig细胞瘤(SLC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28例SLCT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学特征、免疫组化结果、治疗及预后。结果28例卵巢SLCT患者发病年龄16~82(43.86±17.61)岁,均发生于单侧卵巢。肿瘤最大径1.0~17.0(6.43±3.75)cm。切面囊实混合性,囊内壁光滑,实性区切面呈淡黄,分叶状,似鱼肉状,质嫩,偶见出血及坏死。镜下由不同比例Sertoli细胞和Leydig细胞组成,其中4例伴有异源性分化,异源性成分均为良性胃肠型黏液上皮成分。28例SLCT均不同程度表达Vimentin、α-Inhibin、Calretinin、CD99、AE1/AE3及MelanA,而EMA、CgA及Syn均呈阴性表达。28例均手术治疗,其中7例中度/低度分化患者术后接受辅助化疗。2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1~137个月,中位时间66个月,均无瘤生存至末次随访日期。2例患者失访,1例死于该病,3例死于其他疾病。结论卵巢SLCT是相对少见的卵巢性索-间质肿瘤,掌握其临床和病理学特征,有助于作出正确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临床病史资料、病理学特征及免疫组化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中老年女性,组织学上脾脏内暗红色结节由大小不一、相互吻合的血管腔构成,衬覆单层扁平或高柱状内皮细胞,内皮细胞无异型性。免疫表型:内皮细胞CD31、F8、CD68均阳性,CD8、CD21均阴性,CD34扁平内皮细胞阳性、高柱状内皮细胞阴性,Ki-67增殖指数约4%。结论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是发生于脾脏的罕见特殊类型血管源性肿瘤,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均不典型,术前诊断困难,主要依靠术后病理形态特征及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3.
曹璐璐  毛丹丹  林军  赵健  徐海苗 《浙江医学》2024,46(4):427-428,433
恶性色素性神经鞘肿瘤(MMNST)是一种罕见的施万细胞来源的色素性肿瘤,具有侵袭性,临床易误诊。本文报道2014年至2022年衢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例MMNST患者,其中男1例,女3例,年龄48~72岁;发病部位位于胸椎及腰椎3例、位于眼眶1例。肿瘤细胞以梭形或短梭形为主,背景中见数量不等的色素。免疫表型HMB45、MelanA、可溶性蛋白100不同程度阳性。分析MMNST临床病理学特征,探讨和鉴别诊断特点,可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肠道T细胞淋巴瘤病理特征。方法为所有接受手术后的经病理确诊为肠道T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进行常规HE切片及免疫组化Envision法病理学检测,分析肠道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按肿瘤位置划分,15例其肿瘤位于小肠内,5例病灶在回肠,10例病灶在空肠。其余6例其病灶均集中在大肠结肠内。免疫组化标记结果表明,所有患者其切片LCA均呈阳性表达,16例呈CD3表达,13例呈CD 45 R0表达,6例EBV表达阳性,4例CD 56表达阳性,3例其VIM表达阳性。无CD 20、CD 79 a、CK、CDX 2、NSE、CgA或CD 117表达病例。结论肠道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其发病罕见,恶性程度较高,临床表现极易与常规疾病混淆,病理学检查是确诊本病的最佳路径。  相似文献   

5.
柯代波 《西部医学》2016,28(11):1530-1534
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系统孤立性纤维瘤(cSFT)这一罕见疾病的临床特征、诊断要点及治疗原则。方法收集2009年至2015年经病理证实cSFT的患者22例,对所有患者术前症状,影像学表现,病理学特征,治疗方案及预后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12例,患者年龄自23~70岁,中位年龄44岁;11例位于幕上,6位于幕下,5例位于椎管内;MRI提示19例病灶为边界清楚的实性占位,其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另外3例含囊性成分,其T1、T2相信号明显不均;所有肿瘤平扫T2低信号区域增强效应明显;19例患者获全切,除2例老年患者失访外,均无复发,3例行次全切者均行伽马刀辅助放疗,其中两例复发。组织学检查提示肿瘤良性者18例,恶性4例。免疫组化CD34、Bcl-2、CD99、Vimentin均阳性,Des、S-100均阴性。结论 cSFT在中枢神经系统及其罕见且易复发,其影像学表现具一定特点,最终诊断仍靠病理活检及免疫组化。cSFT首选手术治疗,若能全切则总体预后较好,肿瘤未全切者术后放射治疗效果不确定,所有患者术后需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6.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5,(5):437-440
目的:探讨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分子遗传学改变、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例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复习相关文献,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荧光原位杂交方法分别观察其免疫表型和EWSR1基因重排情况。结果:2位患者年龄为9岁和24岁,分别表现为左上臂和颈前区包块。大体上,肿瘤界限清楚、直径1.5~2.0 cm。镜下,瘤组织周边见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带,并被一层较厚的纤维性假包膜包绕;瘤细胞梭形和胖梭形,异型性轻到重度,可见多核巨细胞,核分裂像可见。其中1例瘤细胞巢内含有出血性囊腔,另一例为实体型。免疫组织化学显示瘤细胞均弥漫表达vimentin,部分细胞表达CD68、CD99,少量细胞表达SMA、EMA;Ki-67增殖指数为3%~10%;荧光原位杂交检测结果显示2例均存在EWSR1基因重排。2例均经手术完整切除肿块,随访54个月未见复发和转移。结论: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是少见的交界性肿瘤,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好发于四肢,其次位于躯干和头颈部,易与其他肿瘤混淆。熟悉这一病变的临床、病理形态特点,结合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遗传学检测能够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7.
肝原发性恶性血管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肝原发性恶性血管肿瘤的临床病理学与鉴别诊断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H-E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对本院6例肝血管肉瘤和5例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进行研究,观察肝原发性恶性血管肿瘤的临床病理学、免疫组化特点。患者年龄6个月至68岁,男:女为4:7。结果: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肿瘤呈单个或多结节、直径为3-13.7cm、常有出血和坏死。6例血管肉瘤的病理学特征表现多样化,呈血管瘤、梭形细胞和上皮样肉瘤形态;5例EHE的病理学特征为具有血管分化的树突状细胞和(或)胞质内血管腔的上皮样细胞、间质黏液样变到致密纤维化。免疫组化因子Ⅷ和(或)CD34阳性。结论:肝原发性恶性血管肿瘤极少见,生物学行为差异较大,血管肉瘤为高度恶性,预后差;EHE预后好于血管肉瘤,合理手术预后较好。根据其组织学和免疫组化特点,可作出明确的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和总结卵巢转移性肿瘤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近6年间手术治疗的卵巢转移性肿瘤共37例,分析其病理形态、免疫组织化学等病理学特征和临床资料.结果 卵巢转移性肿瘤发病年龄15~69岁,平均年龄43.6岁.临床表现为非特异性,多以附件包块伴有腹水为主要特征,占45.9%(17/37),癌细胞检出率高达64.7%(11/17).双侧卵巢发生有24例,占64.9%(24/37).临床误诊率高达59.5%(22/37).肿瘤组织形态多数以印戒细胞癌和腺癌结构为主要表现.来源部位胃肠道肿瘤占75.6%,子宫内膜样腺癌占16.2%.结论 卵巢转移性肿瘤以胃肠道肿瘤转移最为常见,确诊需病理特征与临床资料相结合.女性胃肠癌手术史者,需密切随访,警惕卵巢转移性肿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卵巢甲状腺肿瘤及类癌2例与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卵巢甲状腺肿瘤及类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复习有关文献,对2例卵巢甲状腺肿瘤及类癌进行临床和病理组织学与免疫组化观察分析。结果患者年龄为46岁和30岁,巨检为卵巢实性为主的囊实性肿块;镜检见增生的性索样甲状腺滤泡为肿瘤主体的特殊形态改变。免疫组化:甲状腺成分TG和CK阳性,类癌成分Syn和CgA阳性。结论卵巢甲状腺肿瘤及类癌是少见的具独特临床病理特征的高度甲状腺分化单胚层畸胎瘤,临床预后较好,需注意相关鉴别诊断,以防误诊。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9例小肠间质瘤( SISTs )误诊为卵巢肿瘤的原因及避免误诊措施。方法收集2008年6月-2012年11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收治的9例SISTs临床资料,平均年龄(58±8.75)岁,总结9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术中情况及病理结果等。结果9例SISTs患者均被误诊为卵巢肿瘤。盆腔超声均提示盆腔包块,内部为强回声或低回声伴杂乱光团,RI平均0.44。CT检查提示形态不规则,平扫时肿瘤呈软组织密度。术中发现肿瘤均位于空、回肠,均为外生型,均行小肠部分切除吻合术。免疫组化表型CD117阳性8例(88.9%), CD34阳性6例(66.7%)。病理诊断SISTs中度侵袭危险性5例,高度侵袭危险性4例。结论临床特征、超声及CT对SISTs诊断有较大价值,但确诊需依靠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细支气管腺瘤(BA)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2017年11月至2021年4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明确诊断的15例BA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治疗及预后进行观察和总结。结果BA男女发病比例为8:7,发病年龄36~78(63.40±10.79)岁,肿瘤最大径0.5~1.6(0.87±0.32)cm;临床表现多无特异性;CT检查示BA多位于肺外周,呈磨玻璃样结节、实性结节或有中央腔形成的亚实性结节。15例BA患者中,5例(33.3%)为近端型BA,10例(66.7%)为远端型BA。典型的组织学特征为具有双层的组织学结构,近端型BA腔面细胞主要由纤毛柱状上皮细胞和黏液细胞构成,远端型BA由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及Club细胞等非纤毛立方上皮细胞构成,缺乏纤毛柱状上皮细胞和黏液细胞;腔面层下为连续的基底细胞层。BA基底细胞p40、p63、细胞角蛋白5/6均强阳性,近端型BA基底细胞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强阳性,远端型BA腔面细胞及基底细胞均TTF1阳性。14例患者接受手术切除,预后良好,随访均无复发或转移。结论BA是一种好发于老年人的罕见肺部肿瘤,无特异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治疗上以手术完整切除为主,预后良好,其独特的病理学特征可以很好地帮助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2.
金彩娥  黄筱竑  石麒麟 《浙江实用医学》2012,17(4):252-253,260,315
目的探讨女性生殖系统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tumor,PEComa)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及生物学行为。方法对3例女性生殖系统PEComa的临床病理资料、免疫组化特点进行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 3例年龄分别38、42、51岁,2例位于子宫,1例位于右阔韧带。均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无复发或转移。组织学上肿瘤主要由上皮样细胞及少数梭形细胞构成,瘤细胞胞质透明或嗜酸,核异型不明显,肿瘤富于血管。免疫组化3例瘤细胞HMB-45、Vimentin、Melan A阳性,SMA散在阳性,S-100、CD68、CD34、Ckpan、EMA均阴性。结论女性生殖系统PEComa是十分少见的肿瘤,生物学行为不定,确诊有赖于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检测,术后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乳腺原发性腺样囊性癌(A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为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乳腺病理研究室1996年6月-2013年8月期间诊断为原发性ACC的27例临床病理学资料及随访信息, 对手术标本采用 HE 及免疫组化染色进行病理学观察,同时进行随访和文献复习。结果:27例乳腺ACC患者(26例女性,1例男性),中位年龄54岁(39~79岁)。肿瘤平均最大径为2.5 cm(1.2~9.5 cm),其中1例ACC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3/13),中位随访时间62个月(3~155个月),无复发、转移及死亡。ACC病理组织学特征表现为癌巢由真、假两种腺腔构成,构成真腺腔的肿瘤细胞CD117染色阳性,而假腺腔则p63、SMA染色阳性。27例ACC的分子分型几乎均为三阴型(不表达ER、PR、HER-2),但Ki67表达较低。结论:乳腺原发性ACC是一种预后较好的三阴型特殊组织学类型乳腺癌,临床处理应区别于其他组织学类型的三阴型乳腺癌。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卵巢硬化性间质瘤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6月至2013年8月13例卵巢硬化性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肿瘤进行组织形态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研究。结果 13例患者发病年龄为4~73岁,平均年龄30.72岁。临床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5例,其中1例伴有不孕,盆腹腔包块4例,绝经后阴道不规则流血3例,性早熟1例。本组病例肿瘤均为单侧发生,左侧5例,右侧8例,肿瘤合并子宫腺肌症2例、子宫平滑肌瘤3例、同时合并子宫平滑肌瘤和子宫内膜宫内膜样腺癌2例。8例患者行肿瘤标志物检测,糖类抗原19-9(CA19-9)及糖类抗原125(CA125)各有1例略高于正常值;5例患者行性激素检测,其中3例性激素水平紊乱。镜下病理组织学特点为典型的假小叶结构,小叶内可见上皮样细胞、短梭形细胞及特征性的印戒样瘤细胞;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肿瘤细胞Calretinin弥漫阳性(13/13),α-inhibin阳性(13/13),Vimentin弥漫阳性(13/13), Actin弥漫阳性(13/13), SMA弥漫阳性(13/13), Desmin阳性(11/13);CEA、P-CK均阴性;空泡/印戒样细胞苏丹Ⅲ灶性(+)、PAS(-)。网状纤维染色结果显示肿瘤细胞被网状纤维围绕。结论 卵巢硬化性间质瘤好发于20~30岁女性,在诊断上要与卵巢Krukenberg瘤及卵巢其它间叶源性肿瘤相鉴别,治疗采用手术切除,术后预后好,多无复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后肾腺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6年3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治疗的16例后肾腺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合文献讨论其发生的临床影像学特点、病理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结果:患者女性10例,男性6例,年龄14~83岁,平均年龄33.7岁。手术以肾部分切除为主,大体上肿瘤均位于肾实质的皮质区,3例突入肾窦,镜下观察肿瘤细胞排列成小腺泡状、乳头状及肾小球样结构,可见砂砾体形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波形蛋白表达阳性率100%,CD57表达阳性率94%,WT1表达阳性率63%,广谱CK(AE/AE3)表达阳性率75%,CK7、AMACR表达率分别为19%、13%,CD10、NSE、CD56均阴性。16例患者随访1~125个月,均无复发或转移。结论:后肾腺瘤术前影像学诊断良性肿瘤特征不显著,诊断需依据独特的病理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57阳性是后肾腺瘤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有用指标,以肾部分切除为主的外科治疗可达到治愈,临床预后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s)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20例GISTs常规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结果GISTs发病年龄高峰为50~60岁,多发生于胃和小肠。常规组织学易误诊为平滑肌源性或神经源性肿瘤。CD117标记其中18例阳性,S-100,SMA标记部分病例局灶性弱阳性。Vim标记全部病例均为阳性。结论GISTs是最常见的胃肠间叶性肿瘤,具有一定的临床病理特点。CD117是较为理想的免疫组化标记抗体。其良恶性质需要综合分析判断。  相似文献   

17.
骨上皮样血管瘤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钢  庞健 《医学科技》2002,(2):57-59
目的:探讨骨上皮样血管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表达以及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3例骨上皮样血管瘤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光镜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结果:患者男1例,女2例,发病年龄22-57岁,平均38岁。3例病变部位均为下肢。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局部疼痛,X线表现为溶骨性骨破坏,1例伴有病理性骨折,组织形态学是以内衬上皮栗细胞的毛细血管型小血管的增生和以嗜酸性白细胞,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为特征,3例肿瘤均表达Vimentin,FⅦRAg和CD34。随访结果2例未见肿瘤复发,1例失访。结论:原发于骨的上皮样血管癌以及慢性骨髓炎等鉴别,并且本病与Kimura病应是不同的两个疾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85例原发于纵隔B1型胸腺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浙江省宁波市临床病理诊断中心2012-2021年经病理诊断的85例B1型胸腺瘤。对所有病例的常规及免疫组化切片进行复习,分析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大体表现:瘤体长径1.0~10.0cm,常有包膜,切面灰白质嫩,多无纤维条索分隔;镜下见肿瘤上皮细胞界不清,胞质淡嗜伊红色,卵圆形的细胞核,肿瘤细胞一般不成团,可见淡染的“髓质岛”;免疫组化:CK(pan)、CK5/6、P40上皮细胞均阳性,TdT、CD5淋巴细胞阳性,CD117、CD5肿瘤细胞均阴性。结论 B1型胸腺瘤,是一种胸腺上皮性肿瘤,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类似于正常的胸腺组织,属于低度恶性的肿瘤,在胸腺瘤中发病率较低;须与胸腺增生、B2型胸腺瘤、AB型胸腺瘤、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等相鉴别,结合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可鉴别。  相似文献   

19.
陈莉萍 《现代实用医学》2012,24(1):63-65,121
目的分析卵巢恶性甲状腺肿(MSO)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2例MSO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标记,并结合有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卵巢恶性甲状腺肿2例患者年龄分别为34岁和67岁。2例TG均阳性。冷冻切片诊断困难,结合甲状腺癌的形态特点及免疫助于确诊。结论 MSO是一类转移率低、进展缓慢的卵巢恶性肿瘤,诊断标准与颈部甲状腺的恶性病变相同,因其少见,治疗方法尚未统一。  相似文献   

20.
顿金平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10):1351-1352
目的:探讨小儿卵巢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学表型及临别诊断。方法:分析观察小儿卵巢血管瘤的临床资料和组织学形态,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研究其免疫表型。所用抗体CD31、CD34、FⅧAg。结果:卵巢血管瘤多见于婴幼儿,多为单侧,双侧罕见。镜下以丰富的厚薄不一的血管为主,血管间可见梭形细胞,可见血管平滑肌细胞并可见移行入周围的梭形细胞。免疫组织化学示CD31、CD34、FⅧAg为阳性标记。结论:小儿卵巢血管瘤为一良性的血管瘤,诊断主要依靠特征性组织学特点,但应与淋巴管瘤,脉管腔内无红细胞或淋巴液充盈时相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