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人乳中不同脂肪酸组分与新生儿母乳性黄疸(BMJ)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入住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临床诊断为晚发性母乳性黄疸的足月儿作为BMJ组,同期入住月子会所的无黄疸或无病理性黄疸健康新生儿为对照组,每组30例。分别收集两组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出生方式、喂养方式、胎龄、出生体重、胎次、产次及总胆红素峰值)及其母亲乳汁,使用MIRIS母乳分析仪检测人乳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宏量营养素含量和热卡,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母乳中不同脂肪酸组分含量。结果 对照组人乳各种宏量营养素组分均高于BMJ组,其中脂肪、干物质和热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测得母乳脂肪酸共25种,其中饱和脂肪酸9种,单不饱和脂肪酸6种,多不饱和脂肪酸10种。比较两组不同脂肪酸百分含量发现,BMJ组人乳中C15:0、C16:0、C17:0、C18:0、C20:0、C18:1n9t、C20:1n9、C18:3n6、C22:2、C22:6n3(DHA)等10种长链脂肪酸百分含量均低于对照组,3种脂肪酸C10:0、C12:0、C14:0百分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部分人乳宏量营养素及脂肪酸组分可能与新生儿母乳性黄疸发生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小于胎龄儿(SGA)和适于胎龄儿(AGA)脐血清和母亲分娩时血清总脂肪酸(TFA)和游离脂肪酸(FFA)成份的测定,探讨两者间关系以及SGA脂肪酸的特点。两组母亲分娩时血清TFA和FFA浓度显著高于其婴儿。但在百分含量上,两组新生儿C20:4ω6、C22:6ω3和C16:1ω7、C18:0显著增高,前二者增高表明SGA与AGA儿均俱备转化、保留这两种EFA的能力,后二者增高表明SGA儿与AGA儿同样能在宫内自身合成脂肪酸。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口服金双歧对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126例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5例是在常规治疗(服用鲁米那、尼可刹米、维生素C)的基础上口服金双歧,两组均服药5天,治疗前后经皮测定胆红素值。结果两组新生儿的皮肤黄疸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但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结论口服金双歧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疗效确切,方法简便,易被家长及新生儿接受。无任何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我院于2000年6月-2006年6月诊治新生儿黄疸200例,其中母乳性黄疸(BMJ)102例,占51%,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目的 了解母乳性黄疸 (BMJ)患儿胆红素均值及峰值水平 ,探讨BMJ患儿胆红素增高对肝脏及心肌酶的影响 ,寻求最佳干预方案。方法 以 160例确诊为BMJ患儿为研究对象 ,观察黄疸出现及消退时间 ,并行经皮胆红素、血清胆红素测定及心肌酶谱、肝功能等检查 ,并将胆红素 >2 91μmol/L 80例患儿随机分成 4组治疗 ,并评价其疗效。结果  1.BMJ胆红素高峰期在生后 2~ 4周 ,血清胆红素峰值和均值分别为 3 16μmol/L和 2 3 1μmol/L。黄疸消退时间为 6~ 12周 ;2 .经皮测胆红素与血清总胆红素呈正相关 r =0 .92 ;3 .BMJ患儿心肌酶、肝功能、总蛋白、清蛋白、球蛋白、碱性磷酸酶均在正常范围 ;4.继续母乳组、停止母乳组、光疗暂停母乳组、光疗继续母乳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以光疗暂停母乳组与光疗继续母乳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快 ,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结论  1.经皮测胆仪不仅可作为筛查、随访工具 ,且其结果可代替血清总胆红素作为指导治疗的依据 ;2 .BMJ患儿胆红素对肝功能、心肌酶无影响 ;3 .各组中以光疗不停母乳组黄疸消退时间最快 ,疗效最显著 ,故光疗时不必停母乳  相似文献   

6.
双歧三联活菌并哺乳习惯改变干预母乳性黄疸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黎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13):1018-1019
目的观察双歧三联活菌并哺乳习惯改变干预母乳性黄疸(BMJ)的效果。方法BMJ患儿50例。随机分为干预和对照组各25例。干预组口服双歧三联活菌,并增加哺乳次数;对照组采用蓝光照射及苯巴比妥口服,按需哺乳;记录每日患儿进乳及排便次数;检测日均胆红素下降值及平均治疗时间。结果干预组大便次数较对照组增加(P〈0.01),日均胆红素下降、治愈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a〉0.05),无不良反应。结论双歧三联活菌口服并增加哺乳次数治疗BMJ安全有效,勿需中断母乳喂养,可作为一种减轻BMJ干预方法。  相似文献   

7.
β-葡萄糖醛酸苷酶与母乳性黄疸关系的观察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动态观察母乳、新生儿粪便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glucuronidase,β-GD)活性变化的规律及其与血清胆红素浓度的关系。方法以纯母乳喂养的18例母乳性黄疸患儿和12例生理性黄疸儿为观察对象。于生后第1、2、3和4周测定母乳及新生儿粪便中β-GD活性和血清胆红素浓度。结果母乳中β-GD活性在母乳性黄疸组第1、2、3、4周(中位数,M)分别为178、102、134和91kU/L,生理性黄疸组分别为320、128、182、164kU/L,两组各期差异无显著性(P>0.05);新生儿粪便中β-GD活性在母乳性黄疸组分别为(512±291)、(660±153)、(629±282)和(639±237)U/g,生理性黄疸组分别为(672±118)、(582±270)、(573±211)和(714±153)U/g,两组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母乳性黄疸组血清胆红素浓度与母乳及粪便中酶活性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24和0.027(P>0.05);生理性黄疸组分别为0.109及0.140(P>0.05),两组均无相关性。结论β-GD活性在母乳性黄疸的发病机理中不是唯一的或主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早产儿和足月儿母乳中脂肪酸组成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进一步提倡母乳喂养,本研究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了不同泌乳期38例早产儿和足月儿母乳中脂肪酸的组成。结果:初乳中总饱和脂肪酸百分含量较低,总不饱和脂肪酸百分含量较高,尤其是长链多价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随着泌乳期的延长,母乳中C80、C100、C120和C161百分含量逐渐升高,而C160、C180、C204ω6和C226ω3百分含量逐渐下降,早产儿母乳成熟乳中总饱和脂肪酸及中链脂肪酸C80~C140百分含量明显高于足月儿母乳。结论:初乳,特别是第1、2天的初乳,应尽量哺喂新生儿。对于早产儿,更应鼓励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9.
背景:中国早产儿母乳成分的报告不多,早产儿母乳成分可能受遗传、饮食习惯等影响。 目的探索不同孕周、不同分娩方式的早产儿母亲在不同泌乳阶段乳汁的宏量营养素含量及其变化情况。 设计:横断面调查。 方法:纳入NICU收治的出生体重<2 500 g、孕周<37周的早产儿母亲,母亲年龄>18岁、无严重先天畸形,未使用免疫抑制剂,无母乳喂养禁忌证,自愿提供新鲜母乳,以双侧电动吸奶器收集早上4~5时双侧乳房全乳至一次性储奶瓶,冷链运送,从母亲采集母乳至上机行成分分析的过程在4 h内完成,采用 MIRIS HMA 母乳分析仪(瑞典 Miris AB 公司),检测时用超声技术进行匀化。通过婴儿病例资料获取临床信息,根据纳入母亲分娩孕周分为<28周组、~32周组和~<37周组;根据纳入母亲分娩年龄分为适龄产妇(≤34岁)和高龄产妇(>35岁);根据采集母乳发生于产后时间分为产后初乳(1~7 d)、过渡乳(~14 d)、成熟乳(~42 d)。 主要结局指标:早产儿母亲不同泌乳阶段乳汁的宏量营养素含量。 结果:符合本文纳入标准的早产儿母亲191例,阴道分娩79例(41.4%),分娩年龄18~44(31.1±4.5)岁,分娩时孕周为(29.2±2.2)周;分娩191例婴儿,男婴102例(53.4%),女婴89例,出生体重 (1 286±344)g。共收集到母乳305份,其中初乳55份,过渡乳72份,成熟乳178份。初乳、过渡乳和成熟乳的脂肪含量呈递增趋势,蛋白质呈递减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初乳、过渡乳和成熟乳多重比较结果显示,碳水化合物和总能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过渡乳和成熟乳的碳水化合物、总能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孕周的早产儿母亲的母乳中宏量营养素及总能量多重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过渡乳中的蛋白质含量<28周高于~32周和~<37周,过渡乳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28周和~32周高于~<37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初乳中的脂肪含量阴道分娩低于剖宫产,过渡乳和成熟乳中的蛋白质含量阴道分娩均低于剖宫产,成熟乳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阴道分娩高于剖宫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成熟乳中的脂肪含量和总能量适龄产妇低于高龄产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不同泌乳阶段早产儿母乳中的宏量营养元素和总能量有明显差别,未来可考虑开展母乳成分分析以指导早产儿个体化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不同的加热方法对人乳中脂肪酸含量的影响.方法 对人乳采取三种不同的加热方法:①冷藏人乳放在37℃水浴中加温;②冷藏人乳取出后进行巴氏灭菌(63℃水浴加热30 min);③冷藏人乳取出后在100℃水浴中加热5 min.观察这三种处理方式对人乳中总脂肪酸含量和各脂肪酸成份的影响.结果 三种加热方法中常温处理的人乳中总脂肪酸的含量最高,其次是巴氏火菌法,高温煮沸的人乳中的总脂肪酸含量最低,但三种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各脂肪酸的百分含量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人乳进行巴氏火菌消毒和短时间煮沸消毒,对其中的脂肪酸成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晚发型母乳性黄疸患儿停母乳前后患儿血清及母乳中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的变化。方法 选取30例足月晚发型母乳性黄疸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停母乳72 h前后两次的患儿血清及母乳,分别检测患儿血清中的总胆红素值、EGF浓度及母乳中的EGF浓度。结果 停母乳72 h后患儿血清总胆红素值及EGF浓度较停母乳前显著下降(均P<0.05);而母乳中EGF浓度在停母乳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晚发型母乳性黄疸患儿停母乳前后母乳中EGF浓度无明显变化,而患儿血清中EGF浓度显著下降,其在晚发型母乳性黄疸中的作用及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Background: Maternal milk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late‐onset breast milk jaundice (BMJ), possibly due to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breast milk.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whether there is a relation between cytokine concentrations in the milk of nursing mothers and BMJ. Methods: Breast milk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breast‐feeding mothers of healthy full‐term neonates, 40 with BMJ and 40 without jaundice. Milk samples were taken between the second and the fourth postpartum week. The concentrations of interleukin (IL)‐1 β, IL‐6, IL‐8, IL‐10, and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were measured by flow cytometric bead array. Result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tudy groups in terms of IL‐1 β concentrations (P= 0.013).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ut similar trends were also seen for IL‐10 (P= 0.067) and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P= 0.053) concentrations. However,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noted in IL‐6 (P= 0.174) and IL‐8 (P= 0.285) concentrations. Conclusions: IL‐1 β concentration seems to be increased in milk of mothers whose infants had BMJ. Although the effect of these cytokines on BMJ is unknown, it may cause prolonged jaundice via hepatic uptake, hepatic excretion, conjugation and intestinal absorption.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定量检测疑似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婴儿血液、尿液及对应母亲乳汁中的HCMV-DNA,评估三者在不同年龄组内辅助诊断HCMV感染的意义。方法 选取170例疑似HCMV感染婴儿,根据年龄分为两组:新生儿组(< 28 d, n=43)和28 d~5个月组(n=127),分别收集血液、尿液及母乳,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FQ-PCR)检测HCMV-DNA。结果 新生儿组血液、尿液及母乳HCMV-DNA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5.1%、18.6%和93.0%,28 d~5个月组三者检出率分别为64.6%、92.9%和72.4%,28 d~5个月组尿液检出率显著高于新生儿组(P<0.01),而母乳检出率却显著低于新生儿组(P<0.01)。82例血液和尿液HCMV-DNA为阳性的患儿,其尿液HCMV-DNA拷贝数明显高于血液。结论 不同年龄组尿液及母乳中HCMV-DNA检出率不同,根据年龄选择合适的送检标本对提高检出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母乳中生物活性成分瘦素、脂联素及胃饥饿素与纯母乳喂养婴儿体重增长速率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定期儿童保健的67例纯母乳喂养的单胎足月婴儿及其乳母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测量所得的婴儿体重、身长进行营养状态评价(低体重、生长迟缓、消瘦、超重、肥胖);采用Z积分计算生长速度,并根据ΔZ积分将研究对象分为生长不良组、生长速度低下组和生长速度正常组。采集婴儿母亲成熟乳,用ELISA法检测成熟乳中瘦素、脂联素及胃饥饿素水平。结果 消瘦组的母乳瘦素水平低于非消瘦组(P < 0.05),超重/肥胖组的母乳脂联素水平低于非超重/肥胖组(P < 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母乳胃饥饿素水平与目前体重Z积分、较出生体重相比的ΔZ积分呈正相关关系(分别r s=0.280、0.290,P < 0.05)。回归分析显示母乳胃饥饿素水平是影响当前体重Z积分的重要因素(β=0.161,P < 0.05)。结论 母乳当中的多种活性成分(瘦素、脂联素及胃饥饿素)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婴儿的生长发育,但与子代生长发育的相关性及母乳对子代的健康促进效应原因还有待长期的研究观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捐献母乳在预防极低出生体重儿院内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将105例极低出生体重住院早产儿纳入研究,根据其所接受的喂养方式分为亲母母乳、捐献母乳、早产儿配方奶喂养组,每组各35例。比较3组院内感染发生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以及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早期生长指标。结果 与配方奶组比较,捐献母乳组和亲母母乳组患儿院内感染及坏死性小肠结肠发生率明显降低,且捐献母乳组和亲母母乳组达到全肠道喂养的时间短于配方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3组患儿头围、身长、体重增长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极低出生体重儿在亲母母乳不足时可以采用捐献母乳替代喂养,有助于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The incubation of milk, at 4 degrees C, from mothers of infants with breast milk jaundice (BMJ) is reported to result in significantly higher levels of free fatty acids (FFA) compared with milk from controls. Single milk samples collected under standard conditions were obtained from four mothers of infants with BMJ and 14 control donors matched for stage of lactation. Milk samples were analyzed for the concentrations of FFA, using thin-layer gas chromatographic techniques. In addition, serum total fatty acids were measured in mothers and infants. The concentrations of FFA increased after storage of the milk from both the jaundiced and control groups. No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in the composition of milk FFA before or after incubation, when respective valu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se two groups. Similarly, no differences were detected in serum total fatty acids in either infants or mothers. The observation that increased levels of FFA in milk are associated with BMJ was not confirmed.  相似文献   

17.
血清IgE测定对牛奶过敏婴儿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牛奶蛋白特异性IgE(sIgE)对牛奶蛋白过敏症(CMPA)患儿的临床意义。方法 依据sIgE 检测结果将96 例CMPA 患儿分为IgE+ 组(n=26)与IgE- 组(n=70), 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特点;予食物回避和使用深度水解蛋白粉或氨基酸粉干预16 周后, 比较两组患儿的干预效果。结果 CMPA 患儿血清IgE 阳性率为27%。IgE+ 组的首次发病年龄低于IgE- 组(P<0.05);过敏性家族史和呼吸道症状发生率高于IgE- 组(P<0.05);重度CMPA、消化道症状、体重低下、生长迟缓、贫血和低蛋白血症发生率低于IgE- 组(P<0.05)。IgE+ 组患儿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红斑、荨麻疹、呕吐、流涕、咳嗽、喘息和阵发性哭闹, 发生率高于IgE- 组(P<0.05);IgE- 组患儿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湿疹、便秘和腹泻, 发生率高于IgE+ 组(P<0.05)。干预16 周后, 两组间各临床症状缓解率均在80%以上, 且两组间各临床症状缓解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MPA患儿血清IgE 阳性率不高。IgE- 组临床症状更不典型, 多为非过敏性临床表现。早期食物回避和使用深度水解蛋白粉或氨基酸粉干预对IgE+ 和IgE- 患儿均能获益。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不同分级、不同宫内干预和不同血流供输结果双胎输血综合征(twin-twin transfusion syndrome, TTTS)患儿的临床表现及近期预后。方法 对76例新生儿病房住院的TTTS患儿的住院病案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将入选对象按以下3种方法分组:(1)按照TTTS分级分为轻度TTTS组(n=38)和重度TTTS组(n=21); (2)按照不同宫内干预方法分为羊水减量组(n=20)、激光治疗组(n=21)和期待治疗组(n=32); (3)按照输血对象分为供血儿组(n=23)和受血儿组(n=30)。结果 重度TTTS组脑损伤、心脏病变、生后窒息、肾功能损害的发生率和住院期间病死率均高于轻度TTTS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激光治疗组脑损伤、心脏病变、肾功能损害的发生率和住院期间病死率有低于羊水减量组和期待治疗组的趋势。受血儿组心脏病变和病理性黄疸的发生率高于供血儿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供血儿组生后窒息和肾功能损害的发生率高于受血儿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TTS分级高者器官损伤发生率和住院期间病死率相对高。激光治疗较期待治疗和羊水减量治疗的TTTS患儿的预后可能更佳。受血儿更易发生心脏病变、病理性黄疸, 供血儿发生生后窒息和肾脏损害的倾向高于受血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布拉氏酵母菌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 将2018年1~12月入院治疗的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n=61)和对照组(n=63)。观察组给予光疗+布拉氏酵母菌散,对照组给予光疗+安慰剂,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治疗72 h后收集患儿粪便样本,通过16s rRNA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比较两组新生儿肠道菌群特征。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总胆红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治疗24、48、72 h后的总胆红素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需要再次给予光疗的新生儿比例(12例,20%)显著低于对照组(47例,75%)(P < 0.05)。治疗72 h后观察组肠道内拟杆菌属丰度较对照组高(P < 0.05),大肠埃希菌属和葡萄球菌属丰度较对照组低(P < 0.05)。结论 光疗联合布拉氏酵母菌治疗对于降低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胆红素水平及预防黄疸退而复现有较好的疗效。布拉氏酵母菌可能通过调节患儿肠道菌群改善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