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医药治疗儿童大叶性肺炎辨证论治,标本兼顾,疗效显著。笔者就儿童大叶性肺炎中医辨证从热、毒、痰、瘀相关的病因病机进行论治。热因风温、肺热,毒有热毒、痰毒;痰有痰热、痰湿;瘀有血瘀、痰瘀。治疗分为急性期的风热壅肺、痰热壅肺、热毒壅肺、痰瘀壅肺4型;恢复期的阴虚肺热、肺脾气虚2型。本病之虚非一般气虚血弱之类,此虚亦为毒邪耗伤气血、血脉瘀滞所致,故治疗时不论急性期或恢复期,均可加化瘀活血行滞之品。  相似文献   

2.
不孕症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许多妇科疾病或者全身性疾病所表现的一个症状。就中医来说其证型多样,目前,越来越多的患者表现为"湿热瘀结证"。徐老对此进行了数10年的研究与探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诊疗体系,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张丽  芮娜  安效先 《中医杂志》2023,(13):1312-1316
总结安效先教授从热、湿、瘀、虚论治儿童肾性血尿的临证经验。认为儿童肾性血尿的核心病机为热、湿、瘀、虚,即湿热瘀血蕴结下焦致肾络损伤、肺脾肾三脏亏虚致下焦摄纳失常。总结出“治血尿六法”,即清咽宁络法,以银翘蒲蓟宁络方治疗血尿伴有扁桃体炎、咽炎;清热利湿法,以双蓟利湿止血方治疗血尿合并泌尿系感染;滋阴清热法,以生地二至止血汤治疗血尿之肾阴亏虚、阴虚火旺证;滋肾益气法,以参芪二至止血汤治疗血尿之气阴两虚证;温补脾肾法,以温阳止血汤治疗血尿之脾肾阴阳俱虚证;化瘀止血法,以茜草逐瘀止血汤治疗顽固性血尿伴有血瘀之象。  相似文献   

4.
介绍韩雪教授运用经方合方治疗小儿反复咳喘的临床经验。韩雪教授认为,小儿反复咳喘属本虚标实之证,以正气虚弱为本,痰瘀互结为标。故以温阳扶正、化痰平喘、祛瘀通络的基本治法贯穿始终。急性发作期多兼有表证,故在温化痰饮、补肾纳气的同时宣肺解表;缓解期因宿痰暗瘀阻于肺络,在调理肺、脾、肾功能的同时合用化痰、散瘀、通络之法。临证常合用的经方有:小青龙汤及其类方、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金匮肾气丸、桂枝茯苓丸。  相似文献   

5.
6.
吴朝霞  储继军 《光明中医》2012,27(2):234-235
不孕症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许多妇科疾病或者全身性疾病所表现的一个症状.就中医来说其证型多样,目前,越来越多的患者表现中医"湿热瘀结证".徐老对此进行了数十年的研究与探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诊疗体系,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痛风是一种容易反复发作并造成患者关节红肿、剧痛难忍的风湿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认为在痛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脾虚湿盛、湿热瘀互结是其主要病机,治疗当遵循以通为用之总则,从湿瘀论治,清热利湿、解毒定痛以保证湿热邪气出路之通,活血祛瘀、凉血通络以维持血脉运行之通,健运脾胃、生化气血以促进气机运转之通,并灵活配合中药外治以增强通利关节之功,在临证中取得了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痛风性肾病为感受外湿,湿瘀互结;脏腑功能失调,湿瘀内生;湿瘀互为因果,相兼并见;久病因实致虚,虚实夹杂;脾肾亏虚,湿瘀互结于内。脾肾亏虚为本,湿瘀互结为标。湿瘀既为痛风性肾病的病理产物又为致病因素,贯穿始终,治疗应湿瘀并治。  相似文献   

9.
从"虚""风""湿""热""瘀"五个方面介绍了赵纪生教授关于肾炎的病因、病机及传变规律的认识,并结合脉证系统总结了赵师该方面的诊治经验。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消渴痹证患者的临床特点,结合导师临床经验,认为湿瘀贯穿于消渴痹证始终.从内外湿邪交互影响、瘀血阻滞经脉两方面,分析湿瘀致病的特点及表现,指出湿与瘀均是消渴病的致病因素,由此进一步探讨消渴痹证的发生发展,总结出湿瘀互结的病机变化,湿瘀既是消渴痹证的病理因素,又是病理产物,湿与瘀相互搏结形成消渴痹证.故临床治疗中应...  相似文献   

11.
宫颈癌是一种发生在子宫颈上皮的恶性肿瘤。笔者认为气虚湿瘀毒是宫颈癌最终形成的核心病机。健脾益气,除湿活血散结是治疗的关键;具体治则为健脾益气、除湿通络,温阳除湿散结、活血通络。疏肝理气应贯穿宫颈癌的整个治疗过程。  相似文献   

12.
胃癌前病变是正常胃黏膜进展成胃癌的重要转折点.中医药以辨证论治为基础,在本病诊治中有一定优势.本文从病机特点、临证治法等方面进行阐述.认为本病病机虚实错杂,脾胃虚弱为发病的基础,湿浊、血瘀既是病理产物,更是致病因素,贯穿于发病的始终,因而湿浊、血瘀在本病演变的进展中尤为关键.临证治疗以活血化瘀祛湿为主,补虚建中为辅,处...  相似文献   

13.
从虚、湿、瘀论治慢性肾衰竭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慢性肾衰竭是各种肾脏疾病慢性进展的临床综合征。临床上以代谢产物和毒物潴留,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及某些内分泌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其病理一般为不可逆性,病情多呈进行性发展和加重。  相似文献   

14.
姚建平 《陕西中医》2002,23(1):52-53
导师尚炽昌根据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及自已数十载治疗肝病的临床体会 ,将慢性肝炎的病因病机归纳为虚、瘀、湿三个方面。以此论治 ,每获良效 ,兹将导师经验总结如下。1 理论基础   1 .1 脾虚是慢性肝炎发病的病理基础 :从肝脾的生理功能来看 ,肝属木 ,为刚脏 ,体阴而用阳 ,主疏泄条达 ,主藏血而调节血量 ,供血周身 ,脾属木 ,居中焦 ,主运化 ,为气血生化之源 ,后天之本 ,肝之气求之于脾 ,脾之运化赖肝之疏泄 ,肝木脾土既互相制约 ,又相互依存 ;从病因病机而言 ,一方面多思善虑 ,饮食失节 ,损伤脾气 ,脾失健运 ,气血乏源 ,正气不足 ,邪气…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痰热清注射液辅助治疗儿童大叶性肺炎的疗效.方法 患儿10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痰热清注射液静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CRP)水平、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抗生素应用时间、住院时间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提前,抗生素应用时间和住院时间缩短,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结论 痰热清注射液辅助治疗可有效缩短儿童大叶性肺炎治疗疗程,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黄带从湿毒瘀热搏结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晓海 《四川中医》2001,19(4):60-60
黄带,中医辩证多属湿毒瘀热搏结带脉,采用自拟方(苍白术、败酱草、皂角刺各15g,土茯苓、椿根皮各30g,灸蜂房、白芷各10g)加减治疗124例,结果治愈102例,好转1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7.6%,治愈率为82.3%。认为肃清湿毒瘀热是治愈本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马进教授认为慢性肾炎乃禀赋不足、饮食起居失调、劳倦过度,损伤正气,多虚实夹杂,病位在肾,涉及脾肺,湿、热、虚、瘀并重,缠绵难愈。水液代谢紊乱,泛滥日久,致湿邪为患;缠绵日久,湿困脾肾,形成恶性循环。水液泛滥凝聚成湿,因湿致瘀;湿既是病理产物,又是加重病情发展的病理因素,贯穿始终,使疾病缠绵难愈。马师强调顾护正气同时,重视湿、瘀,是取得良好临床效果的重要途径。临床马师辨证分型,湿热蕴结-清利湿热,佐以化瘀通络,小半夏汤合四妙丸加泽兰、益母草、白茅根、小蓟、紫苏叶、淡竹叶等;湿瘀阻络-补脾益肾,化湿行瘀,参苓白术散合血府逐瘀汤;湿浊内蕴-化湿泄浊通络,佐以补脾益肾,香砂六君子汤合温脾汤加川芎、丹参等。附湿瘀阻络-腰痛(慢性肾小球肾炎)、脾肾两虚,湿热瘀血内阻-虚劳(慢性肾功能衰竭)验案二则。  相似文献   

18.
张庚扬(1945-),男,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1969年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医疗系,后于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外科工作,期间于天津中医学院西学中研习班学习两年,历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外科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常务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疡科分会委员,急腹症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常务编委,研究方向:糖尿病足坏疽、疮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学科建设科研专项基金课题等多个项目,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天津市科技成果三等奖1项,发表论文20余篇。糖尿病足坏疽是临床常见的周围血管性疾病,是糖尿病病变的局部恶化表现,是一种具有代表意义的慢性创面,治疗难度大[1]。张庚扬教授为天津市名中医,全国第三、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医40余载,擅长周围血管疾病的诊治。  相似文献   

19.
慢性肾脏病是临床常见病,也是疑难病种.国医大师邹燕勤认为,肾虚湿瘀是慢性肾脏病的核心病机,肾虚是内在基础,湿、瘀是病理产物,也是加重病变的基本环节,三者相互交织,互为影响,是慢性肾脏病的发生发展的关键,据此而立益肾、清利、活血为基本治法.本文对邹老从肾虚湿瘀论治慢性肾脏病的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并结合案例分析其临床辨治思维...  相似文献   

20.
大叶性肺炎是由细菌、支原体、病毒、真菌等混合或单一感染引起的急性肺组织炎症,西医以抗感染治疗为主,但因其感染面积大,临床症状重,加上病原体耐药性的不断提升,临床疗效不容乐观,甚则并发呼吸衰竭、感染性休克,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故探寻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促进炎症吸收的中医药治疗势在必行。中医认为,大叶性肺炎多因感受四时邪气,无论风、寒、暑、热、燥,多入肺化热成痈。张荣珍教授依据大叶性肺炎“热毒痰瘀”的病因病机特点,主张以消、托、补三法分期治疗大叶性肺炎,即渗出期用“消法”,以清热散邪为主;实变期用“托法”,以透脓散结为主;消散期用“补法”,以益气养阴、健脾补肺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