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介绍陈如泉教授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的学术经验。认为该病的病因为外感风热毒邪,其基本病理变化为气滞、血淤、痰凝、火毒,病变脏腑涉及肝、肺、肾,主要在肝,病机为肝经郁热、痰血瘀阻,火毒蕴结之证候,具有外感风热、肝郁热毒、阳虚痰凝三个主要证型,治疗法则根据病情的不同阶段为疏散风热、消肿止痛,或为清肝活血、化瘀止痛,或为温阳化痰、活血止痛,还突出内外合治,并举验案三则。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姜惠中教授诊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PCOS)的学术思想及辨治规律。方法 采用古今云医案平台数据挖掘系统中关联规则及层次聚类方法分析姜惠中教授2017年11月-2019年11月治疗的PCOS医案,总结归纳其学术思想及辨治规律。结果 纳入病案162例,共381诊次。涉及中医疾病11种、证型12种、症状144个。证型拆分得到4个实性证素(气滞、痰湿、血瘀、火热)、3个虚性证素(阳虚、阴虚、气虚)及3个病位证素(肝、肾、脾)。高频症状分层聚类后得到肾虚肝郁证、肝肾阴虚证、肾虚血瘀证、肝郁痰阻证4个证型的核心症状组合。共有处方381张,涉及150味中药,首见甘温类、肝经药,高频药物关联规则得到药对14对、角药6对。通过对高频药物分层聚类得到6类核心药物组合,分别体现了滋补肝肾、温补肾阳、补肾疏肝、行气化瘀、化痰利湿的治法。结论 姜教授治疗PCOS注重辨病与辨证结合,认为PCOS核心病机为肾虚肝郁,治疗以补肾疏肝为主,辅以健脾、祛痰、化瘀。  相似文献   

3.
纪放  王旭 《吉林中医药》2012,32(1):18-19
王旭教授认为,亚急性甲状腺炎初由风热毒邪蕴于瘿络,气血壅滞所致;久则肝郁热蕴,瘿络瘀滞,或热毒伤阴,阴虚内热,或热伤气阴,痰气瘀结,颈络失宣,气血痰热互结于颈前而发.治疗以清热和营,化痰消瘿为原则.病初应注重疏散风热,清热解毒;病久应加强养阴清热,化痰散结.常以自拟方“清热消瘿汤”随证加减.对于激素的使用十分慎重,主张一般不使用激素,如有已使用激素者可配合汤药逐步减少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中医药治疗方法。方法通过万方数据库对近12年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文献进行回顾。结果外感风热证出现的频数最多,清热药出现的频数最多。结论热毒是亚急性甲状腺炎的病机关键,清泄热毒是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5.
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中医辨证论治及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将确诊为亚急性甲状腺炎(属中医“瘿”的范围)患者12例,抓住其基本病理是气血痰浊瘀滞而致。根据临床表现,给予相应的治疗:一、气滞化火或外感大热之邪,形成肝胆实热证,治以疏泻肝胆,清热止痛散结法;二、气滞化火灼液而成痰之证,治以清热化痰,软坚散结法;三、气滞化热伤阴而成阴虚火旺证,治以滋阴潜阳,散结止痛法;四、气滞阻遏血运而成气滞血瘀证,治以行气活血,散结止痛法,其中兼有热者,治当清热;兼气虚者宜配合益气;兼阳虚者壮其阳;瘀血与痰凝交结者,则宜通瘀化痰,散结消积并治。结果:12例中,治愈10例,好转2例。随访二年,症无复发,疗效稳定。用药时间最长为三个月,最短为十天。)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在冠心病痰瘀证中的分布规律,寻找冠心病痰瘀证的客观生化指标。方法 检索CNKI、WANFANG、VIP、CBM、PubMed、Embase、Medline和Wed of Science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21年02月26日。检索对象为研究Hcy与冠心病痰瘀证(包括单元证——痰浊痹阻证、心血瘀阻证;复合证——痰瘀互结证)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和横断面研究。结果 冠心病痰瘀证(痰浊痹阻证、心血瘀阻证)血Hcy均高于非痰非瘀证(气阴两虚证、寒凝心脉证)(P<0.05);冠心病痰瘀证组间比较,Hcy在痰浊痹阻证与心血瘀阻证间的分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而痰瘀互结证组Hcy则高于痰浊痹阻证、心血瘀阻证组(P<0.05)。结论 (1)Hcy在冠心病痰瘀证中的分布较非痰非瘀证更多,高Hcy或许可以成为冠心病痰瘀证的客观生化指标;(2)痰瘀互结证组Hcy高于痰浊痹阻、心血瘀阻证组,说明随着单一证演变为复合证时,Hcy水平呈正相关上升,提示Hcy水平与冠心病痰瘀证的发生发展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以当今主流指导资料结合古籍经典作为检索源多途径收集常用方药,为中西医临床实践指南中常用方药的遴选原则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小儿咳嗽中西医临床实践指南》中的常用方药遴选研究为例,检索3类国家推荐的药品、中医(中西医)临床诊疗指南/专家共识/临床路径/诊疗方案、3本中医类儿科教材、名家经验,古籍中治疗小儿咳嗽的方药,分别建立古今方药数据库归纳分析用药规律。结果 当今治疗儿童咳嗽的有71个常用方药,临床适用证型占比前3位分别为痰热闭肺证、风热犯肺证、风寒袭肺证,与高频药物对应功效前五位分别为止咳平喘、清化热痰、发散风寒、清热泻火、发散风热。最常用的中药主要是苦杏仁、桔梗、贝母、麻黄、黄芩、半夏、陈皮等,某些药物与苦杏仁、桔梗的内在关联性较高。基于《中华医典》的古籍部分治疗小儿咳嗽的有228个方药数据汇总,最常用的中药主要是半夏、苦杏仁、人参、茯苓、陈皮、桔梗、生姜、贝母等,高频药物对应功效前五位分别为发散风寒、止咳平喘、清化热痰、温化寒痰、补气。某些药物与半夏、桔梗的内在关联性较高。做古今用药对比,用药大致可归纳为两大类,宣降肺气类和化痰类。但古代小儿咳嗽用药多温补散寒,兼利水消肿、敛肺涩肠;当今儿童咳嗽方药更侧重疏风清热,兼补阴润燥。结论 该研究较为系统的梳理了治疗小儿咳嗽常用的方药,为临床实践指南中医药遴选部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曹彬彬  刘春燕 《河南中医》2016,(10):1719-1721
马建教授将亚急性甲状腺炎的病机分为邪盛、正虚、情志失调三大方面,肝用失司是本病发病的重要病机。马建教授强调肝脾功能失调是亚急性甲状腺炎发病的基础,初起于肺脏,其主要病理因素包括气、热、痰、瘀等。由外感风热诱发,脾虚肝郁为发病基础。火毒,痰热,痰瘀凝结于颈前,气血流通不畅,则主要临床表现为疼痛。热毒之邪入血分,灼伤营阴,患者表现为夜间疼痛加剧,随之热势较盛。治疗以清热解毒、疏肝理气、消肿散结为原则:热毒炽盛者予清热解毒,散瘀止痛;痰热郁结者予清热化痰,软坚散结;脾虚痰湿者予健脾化湿,行气利水。  相似文献   

9.
介绍四川省名中医亓鲁光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的经验。亓鲁光认为亚急性甲状腺炎不离火、痰、瘀,与肝气郁结密切相关,临床上应以清火化痰、凉血化瘀、疏肝通络为治则。  相似文献   

10.
房颤属中医学“心悸”的范畴,痰瘀互结之证是房颤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主要证型。这一时期,病情缠绵多端,较为棘手,但万变不离其宗。从痰瘀互结论治房颤,须谨守化痰祛瘀之大法,同时分清痰瘀之主次,以抓住主要矛盾;房颤多见虚实夹杂、本虚标实证,临证要注意扶正祛邪并用;治疗痰瘀要重视理气疏肝,气机畅则病多易迎刃而解;痰瘀易产生“郁热”变证,因此适时佐以清热有如画龙点睛之妙。  相似文献   

11.
唐汉钧教授治疗复杂性窦瘘的经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唐汉钧教授认为复杂性窦瘘其病机属本虚标实。治疗上需内外兼治。内治以清热败毒、活血祛瘀、益气养荣为基本治则,并注意按证型、病位、四时加减用药,且要顾护脾胃。外治分拔毒蚀管、提脓祛腐、化瘀生肌三阶段,有药捻疗法、置管冲洗疗法、拖线疗法、中药灌注疗法、垫棉法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血脂异常中医辨证规律及证素提取。方法:例原发性血脂异常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应用因子分析寻找中医辩证规律,证素分析。结果运用因子分析得到6个公因子,分别是:肝肾阴虚证、痰浊阻遏证、痰瘀互结证、脾气虚证、气滞血瘀证及火热证。6种证候分布情况:痰瘀互结证占20.9%,脾气虚证占18.8%,其余依次是痰浊阻遏证、肝肾阴虚证、气滞血瘀证及火热证,分别占17.8%、16.3%、13.8%和12.3%。原发性血脂异常的病位证素为脾、肝、肾,病性证素为痰、瘀、气滞、气虚、阴虚、火(热)结论老年原发性血脂异常的常见证候类型有6种,分别是肝肾阴虚证、痰浊阻遏证、痰瘀互结证、脾气虚证、气滞血瘀证及火热证,其中痰瘀互结证与脾气虚证所占比重最大。原发性血脂异常的证素为脾、肝、肾,痰、瘀、气滞、气虚、阴虚、火(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肺癌的中医证型及其舌象分布特点。方法:选取肺癌患者372例,通过中医辨证,统计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痰湿、痰热、热毒、气滞、血瘀9个单一证型的出现频次,分析证型构成比,以及舌象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1)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痰湿证、痰热证、热毒证、气滞证、血瘀证9个单一证型共出现1053例次,其中血瘀证最多,其次为气虚证,痰证(包含痰湿证10.07%、痰热证7.12%)居第3位,阳虚证最少(3.23%)。(2)9个单一证型舌质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气虚证与痰热证、气虚证与气滞证、血虚证与阳虚证、阴虚证与热毒证、痰热证与气滞证外,各证型间舌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9个单一证型舌苔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气虚证与气滞证、气虚证与血瘀证外,各证型间舌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的中医证型以血瘀证、气虚证、痰湿证、痰热证为多;各证型的舌证符合率比较,以实证的舌证符合率较高,而虚证符合率较低。  相似文献   

14.
施汉章教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经验介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邢国红 《新中医》2004,36(5):11-12
施汉章教授认为慢性前列腺炎是内外合邪致湿热蕴阻,气机升降失常,败精留滞日久则化瘀生痰,病机以肾虚为本,湿热、痰瘀为标,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证。治疗强调微观辨证,患病早期湿热蕴阻为主者治以清热利湿,中期湿热兼夹痰瘀者治以清热利湿化瘀,久病迁延脾肾两虚为主则治以益气固肾。并注重多途径给药,进行心理疏导,取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5.
文章主要总结了现代医家对癌因性疲乏(CRF)辨证治疗的经验,现代中医医家认为CRF属于中医"虚劳"范畴,辨证多以虚证及虚实夹杂为主,疾病的发病部位多与肝、脾、肾等密切相关,虚证为本,往往兼夹瘀、痰、湿、热的表现,结合文献发现辨证以虚证为主的医家认为主要是肝、脾、肾亏虚,治疗以补益为主,脾胃虚弱则健脾益气,脾肾阳虚则温补脾肾,肝脾不调则调补肝脾。而辨证为虚实夹杂的往往认为以肝郁脾虚,气滞血瘀;脾肾亏损,痰瘀互结;精气两亏,湿热中阻为主。治疗补益为主,兼顾实证,肝郁脾虚则疏肝健脾,痰瘀则理气化瘀,湿热则清热利湿。为癌因性疲乏治疗提供依据,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类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高血压病的中医证类分布规律,了解痰瘀互结、毒损心络证类在高血压患者中的权重,并分析各相关发病因素与证类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5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痰瘀互结、毒损心络证类在高血压发病中居首位(44.6%),其次为肾阴亏虚证类(8.6%),瘀血阻络证类(7.2%),气血亏虚证类(5.8%),风痰上扰证类(4.4%),阴虚血瘀证类(3.8%),气虚血瘀证类(3.4%),阳虚血瘀证类(2.4%),阳虚痰瘀证类(2.4%),气阴亏虚证类(2.2%),肾阳不足证类(2.0%),阴亏痰瘀证类(1.8%),肝郁痰瘀证类(1.6%),肝阳上亢证类(1.6%),气虚痰瘀证类(1.2%)和阴阳两虚证类(0.4%)。同时,除痰瘀互结、毒损心络证类外,男性更易患肾阴不足证类,女性更易患瘀血阻络证类和气血亏虚证类;中青年患者肾阴不足证类患病率明显高于老年患者;病程延长则患瘀血阻络证类和肾阳不足证类的机率增加;超重者患痰瘀互结、毒损心络证类的整体机率增加;高脂血症者患痰瘀互结、毒损心络证类,风痰上扰证类和肝阳上亢证类的机率明显增加。结论痰瘀互结、毒损心络证类为高血压病的主要多发证类;不同性别、年龄、体重指数、腰围、腰臀比、饮酒、吸烟、病程、血压控制情况与中医的证类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腰椎间盘突出症证型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证型特点,并反推其病机特点。方法:对128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住院患者的证型进行分类整理与统计分析。结果:基本证型和复合证型各有15种;30种证型中占比例较高的前5种依次是:气滞血瘀证,肝肾亏虚证,肝肾亏虚并寒湿阻络证,寒湿阻络证,气滞血瘀肝肾亏虚证。所统计的4种证类按占比例高低排列依次是:肝肾亏虚证类,气滞血瘀证类,风寒湿热证类,气血亏虚证类。结论:气滞血瘀证(或证类)与肝肾亏虚证(或证类)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两种最常见的证型(或证类)。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机是肝肾亏虚,气滞血瘀以及风寒湿热阻络,其核心是经气不利。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影像学检查(B超、CT)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进行定性定量诊断分析,探讨NAFLD影像学指标与中医各证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NAFLD患者200例,辨证分为肝郁脾虚、痰湿内阻、湿热内蕴、痰瘀互结、肝肾不足5个中医证型,同时运用B超、CT两种影像学方法对脂肪肝进行分度和定量诊断,分析脂肪肝严重程度与各中医讧型之间的关系。结果:(1)NAFLD中医辨证分型以湿热内蕴最常见(37.00%),肝肾不足最少(6.00%)。2种检查方法均提示从肝郁脾虚型、痰湿内阻型、湿热内蕴型、痰瘀互结型到肝肾不足型,非酒精性脂肪肝严重程度逐渐加重,经’X^2检验,各中医证型间的脂肪肝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与正常对照组相比,NAFLD各中医证型肝/脾CT比值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各组间比较,从肝郁脾虚型、痰湿内阻型、湿热内蕴型、痰瘀互结型到肝肾不足型,肝/脾CT比值逐渐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NAFLD各中医证型与影像学指标(B超、CT)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B超、CT检查可为脂肪肝的中医辨证规范化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风、火、痰、瘀、虚五个方面探讨眩晕的证治。因风致眩,有肝阳化风、阴虚生风之别;因火致眩,有肝郁化火、痰火上扰之分;因痰致眩,有风痰、痰饮、热痰、湿痰之异;因瘀致眩,有气虚血瘀、气滞血瘀、痰瘀阻络之差;因虚致眩,有气虚清阳不升、气血亏虚、肝肾阴虚、’肾精不足之不同。治疗应把握补虚泻实,调整阴阳;分清标本,权衡缓急;动态观察,圆机活法:病证结合,随证治之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