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应用小剂量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联合尼可刹米及洛贝林治疗对患者肺功能及动脉血气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青海省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52例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小剂量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联合尼可刹米及洛贝林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7 d后动脉血氧分压(PaO_2)、血液酸碱度(pH)、用力肺活量(FVC)、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第一秒末用力呼气量(FEV1.0)、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7 d后PaO_2、pH较高,PaCO_2较低(P0.05);观察组治疗7 d后FVC[(4.69±0.21)L]、FEV1.0[(4.17±0.10)L]高于对照组[(4.41±0.18)L,(4.02±0.11)L,P0.05]。结论 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采用小剂量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联合尼可刹米及洛贝林治疗,可提高患者肺功能,改善动脉血气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支气管肺泡灌洗联合比阿培南治疗老年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收治的老年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85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比阿培南组4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比阿培南治疗)和联合组43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支气管肺泡灌洗联合比阿培南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治疗2周后肺功能(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动脉血气指标(血二氧化碳分压、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及病情危险程度(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评分)。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比阿培南组(P<0.05);治疗2周后联合组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高于比阿培南组,血二氧化碳分压、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评分低于比阿培南组(P<0.05)。结论:支气管肺泡灌洗联合比阿培南治疗老年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显著,能改善肺功能,调节动脉血气指标,减轻病情危险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分析无创呼吸机与鼻导管吸氧在肺结核并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0月江苏省连云港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肺结核并呼吸衰竭患者89例作为分析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成对照组(44例)和研究组(45例)。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对照组予以鼻导管吸氧治疗,研究组予以无创呼吸机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血气指标变化、肺功能变化。结果 研究组有效率为97.78%,高于对照组的8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02,P<0.05)。治疗前,两组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水平高于对照组,但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和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同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布地奈德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的疗效。方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患者2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5例和对照组1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布地奈德混悬液1 mg氧气驱动雾化吸入,4次/d,5~10 min/次,疗程5~7 d。比较2组疗效,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峰值呼气流速、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峰值呼气流速、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布地奈德吸入治疗可作为口服糖皮质激素的替代或辅助用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联合纳洛酮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重度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将7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重度呼吸衰竭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抗感染等综合治疗及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纳洛酮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失败率、死亡率、住院时间),于治疗前及治疗第3 d末检测分析患者肺功能(第1秒最大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第1秒最大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动脉血气指标(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酸碱度)、血清炎症因子(降钙素原、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血清和肽素)、血栓相关指标(血清肾上腺髓质素、D-二聚体、内皮素-1)。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失败率、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3 d末,观察组第1秒最大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第1秒最大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氧分压、酸碱度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二氧化碳分压、降钙素原、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血清和肽素、肾上腺髓质素、D-二聚体、内皮素-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无创正压通气联合纳洛酮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重度呼吸衰竭有利于改善患者动脉血气、肺功能等,控制机体炎症反应和高血凝状态,缩短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结合纳洛酮对慢阻肺急性加重期伴呼衰患者血气指标及肺损伤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6月~2019年12月收治的慢阻肺急性加重期伴呼衰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对照组予纳洛酮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结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血气指标(pH值、动脉血氧分压及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及肺损伤指标(肺活量、呼气峰流速、第1秒用力呼气量、第1秒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结果:治疗后,试验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试验组pH值、动脉血氧分压、肺活量、呼气峰流速、第1秒用力呼气量、第1秒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均高于对照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无创正压通气联合纳洛酮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伴呼衰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血气指标,减轻肺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布地奈德福莫特罗联合肺康复训练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呼吸内科收治的8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治疗,观察组则采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联合肺康复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肺活量百分比(FEV1/FVC)、最大呼气峰流速值(PEF)]、动脉血气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饱和度(SaO2)]及生活质量水平。结果 治疗前两组观察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PEF、FEV1、FEV1/FVC优于对照组(P<0.05),PaO2、SaO2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P<0.05),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布地奈德福莫特罗联合肺康复训练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提高患者肺部功能及生活质量,改善动脉血气指标水平,临床价值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肺心病急性期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9年3月收治的8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肺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行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及动脉血气分析指标。结果:治疗后,两组用力肺活量、第1秒末用力呼气量以及呼气峰流速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水平均下降,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水平以及pH值均升高,且观察组下降或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肺心病急性期的疗效确切,有利于改善患者肺功能及动脉血气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布地奈德联合双水平呼吸道正压通气(BiPAP)治疗老年支气管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0月~2018年9月收治的老年支气管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7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7例。对照组采用BiPAP治疗,观察组采用BiPAP+布地奈德治疗,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肺功能及血气分析各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59%(35/37),高于对照组的75.68%(28/37)(P0.05);治疗后观察组最大呼吸峰值(PEF)、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率(FEV1%)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 CO2)低于对照组,动脉血氧分压(Pa O2)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布地奈德联合BiPAP治疗老年支气管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可改善患者血气分析指标水平,促进患者肺功能恢复,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背景药物治疗慢性呼吸衰竭的效果有限;采用无创通气对慢性肺心病慢性呼吸衰竭患者进行干预,可能不失为一种改善其症状和体征的有效措施.目的观察夜间无创正压通气对高原地区慢性肺心病缓解期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的呼吸肌功能、肺功能的作用.设计完全随机分组设计,对比观察.单位解放军第四医院兰州军区呼吸内科中心.对象选择2002-10/2004-11在解放军第四医院兰州军区呼吸内科中心住院的慢性肺心病缓解期慢性呼吸衰竭患者60例,男38例,女22例.患者均知情同意参加.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方法[1]治疗组采用呼吸机治疗,时间为每晚2200~次日晨700,通气模式为压力支持通气和呼气末正压.在治疗前和治疗5周后测定肺功能、动脉血气、呼吸肌功能和6 min步行距离.对照组病情缓解1周后在出院前测定上述指标,出院后未经任何治疗,5周后复诊测定上述指标.[2]6 min步行距离试验让患者尽最大努力在20 m走廊内行走,完成6 min或以呼吸困难不能坚持为止,用计量表测算步行距离.用电脑膈肌功能测定仪测定口腔最大吸气压、最大呼气压后,用气道阻断法测定最大跨膈压.采用血气分析仪测定动脉血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用电脑肺功能仪测定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3]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主要观察指标两组干预前后呼吸肌功能、肺功能、动脉血气和6 min步行距离比较.结果纳入慢性肺心病缓解期慢性呼吸衰竭患者6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两组患者干预前动脉血气和肺功能各项指标相近(P>0.05).干预5周后,动脉血氧分压、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最大吸气压、最大呼气压、最大跨膈压和6 min步行距离治疗组治疗后明显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P<0.05~0.01),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治疗组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P<0.01).结论夜间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能显著改善高原地区肺心病缓解期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的动脉血气和肺功能,增强呼吸肌力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不同病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炎症因子水平、动脉血气分析指标测定结果,分析血清瘦素、C反应蛋白与血炎症因子水平、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和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方法:[1]选择2002-05/2003-05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呼吸科住院的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56例,男40例,女16例.对实验目的及观察项目均知情同意.[2]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瘦素;常规测定C反应蛋白、血清白蛋白;采用速率散射浊度法测定C3补体,C4补体;采用型血气分析仪分析动脉血气(pH,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采用肺功能仪测定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量,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呼吸总阻抗,气道总阻力,中心气道阻力,呼吸阻抗中弹性阻力和惯性阻力之和,中心阻力,周边阻力,共振频率).[3]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分析数据间相关性采有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56例均进入结果分析.[1]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瘦素、C反应蛋白、C3补体、C4补体、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明显高于稳定期(t=3.136~5.660,P<0.01).血清白蛋白、pH、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明显低于稳定期(t=3.200~5.114,P<0.01).[2]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瘦素与血pH值、血清白蛋白、第1秒用力呼气量呈显著负相关(r=-0.366,-0.527,-0.656,P<0.05~0.01).与C反应蛋白、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C3补体、C4补体、呼吸总阻抗、气道总阻力、中心气道阻力、中心阻力呈显著正相关(r=0.348~0.738 P<0.05~0.01).[3]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与血pH值、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第1秒用力呼气量、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呈显著负相关(r=-0.421~-0.507,P<0.05).与瘦素、C3补体、C4补体、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呼吸总阻抗、气道总阻力、中心气道阻力、中心阻力、呼吸阻抗中弹性阻力和惯性阻力之和呈显著正相关(r=0.443~0.982,P<0.05~0.01).结论:[1]C反应蛋白、瘦素的表达与应激及炎症反应有关,急性加重期升高,稳定期降低,可作为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的炎症标志物.[2]C反应蛋白、瘦素与反映气道阻力的呼吸总阻抗、气道总阻力、中心气道阻力、中心阻力及反映气道弹性及肺顺应性的呼吸阻抗中弹性阻力和惯性阻力之和与反映肺通气功能的第1秒用力呼气量和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均存在良好的相关性.可用来评价气道阻塞的严重性及对预后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6):980-982
目的探讨呼吸康复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收治的80例AECOP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呼吸康复训练。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肺功能改善及动脉血气指标变化情况。结果干预3个月后,两组肺功能均改善,且观察组第一秒末用力呼气量(FEV1)、肺活量(FVC)及最大呼气峰流速(PEF)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鄄CO2)均下降、动脉血氧分压(PaO2)及血氧饱和度(SaO2)均上升,且观察组变化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康复训练利于改善AECOPD患者肺功能,调节其动脉血气水平,进而减轻临床症状,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开胸术前呼吸功能锻炼对改善肺功能的效果。方法对58例拟行开胸手术的低肺功能患者,指导进行呼吸、有效咳嗽锻炼,观察锻炼前后患者肺功能改善及动脉血气分析情况。结果锻炼后患者肺活量、潮气量、第1秒用力呼气量、顶峰呼气流速较锻炼前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锻炼后动脉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较锻炼前明显提高,动脉二氧化碳分压明显下降(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加强呼吸功能锻炼可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增加手术治疗机会,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布地奈德气雾剂联合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慢阻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慢阻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12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62例,采用BiPAP呼吸机治疗;观察组63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布地奈德气雾剂治疗。比较2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动脉血气指标[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二氧化碳分压(PaCO2)]、肺功能[呼吸峰流速(PEF)、第一秒用力呼吸容积(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治疗后PH值及PaO2均显著升高,治疗后PaCO2显著降低,治疗后PEF、FEV1%均显著升高,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布地奈德气雾剂联合BiPAP呼吸机对慢阻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其动脉血气指标,提高肺功能,同时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开胸术前呼吸功能锻炼对改善肺功能的效果。方法对58例拟行开胸手术的低肺功能患者,指导进行呼吸、有效咳嗽锻炼,观察锻炼前后患者肺功能改善及动脉血气分析情况。结果锻炼后患者肺活量、潮气量、第1秒用力呼气量、顶峰呼气流速较锻炼前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锻炼后动脉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较锻炼前明显提高,动脉二氧化碳分压明显下降(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加强呼吸功能锻炼可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增加手术治疗机会,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不同病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炎症因子水平、动脉血气分析指标测定结果,分析血清瘦素、C反应蛋白与血炎症因子水平、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和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方法:①选择2002-05/2003-05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呼吸科住院的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56例,男40例,女16例。对实验目的及观察项目均知情同意。②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瘦素;常规测定C反应蛋白、血清白蛋白;采用速率散射浊度法测定C3补体,C4补体;采用型血气分析仪分析动脉血气(pH,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采用肺功能仪测定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量,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呼吸总阻抗,气道总阻力,中心气道阻力,呼吸阻抗中弹性阻力和惯性阻力之和,中心阻力,周边阻力,共振频率)。③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分析数据间相关性采有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56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瘦素、C反应蛋白、C3补体、C4补体、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明显高于稳定期(t=3.136~5.660,P<0.01)。血清白蛋白、pH、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明显低于稳定期(t=3.200~5.114,P<0.01)。②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瘦素与血pH值、血清白蛋白、第1秒用力呼气量呈显著负相关(r=-0.366,-0.527,-0.656,P<0.05~0.01)。与C反应蛋白、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C3补体、C4补体、呼吸总阻抗、气道总阻力、中心气道阻力、中心阻力呈显著正相关(r=0.348~0.738P<0.05~0.01)。③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与血pH值、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第1秒用力呼气量、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呈显著负相关(r=-0.421~-0.507,P<0.05)。与瘦素、C3补体、C4补体、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呼吸总阻抗、气道总阻力、中心气道阻力、中心阻力、呼吸阻抗中弹性阻力和惯性阻力之和呈显著正相关(r=0.443~0.982,P<0.05~0.01)。结论:①C反应蛋白、瘦素的表达与应激及炎症反应有关,急性加重期升高,稳定期降低,可作为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的炎症标志物。②C反应蛋白、瘦素与反映气道阻力的呼吸总阻抗、气道总阻力、中心气道阻力、中心阻力及反映气道弹性及肺顺应性的呼吸阻抗中弹性阻力和惯性阻力之和与反映肺通气功能的第1秒用力呼气量和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均存在良好的相关性。可用来评价气道阻塞的严重性及对预后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噻托溴铵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肺部感染对血气指标及气道重塑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0年4月收治的慢阻肺急性加重期肺部感染患者8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噻托溴铵吸入粉雾剂治疗。两组均治疗3个月,观察两组血气指标、肺功能以及气道重塑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动脉血氧分压、氧合指数水平高于对照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所有呼气量百分比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气管管壁厚度与外径比值、气道壁面积占气道总横截面积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慢阻肺急性加重期肺部感染采用噻托溴铵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血气指标,改善肺功能,阻止气道重塑,促进患者快速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布地奈德联合氨溴索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8月~2020年8月收治的9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加布地奈德与氨溴索,连续用药7 d。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动脉血气分析指标、肺功能、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75%,高于对照组的77.08%,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呼气流量峰值、第1秒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动脉血气分析、肺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不良反应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布地奈德联合氨溴索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中安全可靠,可改善患者动脉血气分析指标,促进肺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肺源性心脏病患者采用丹红注射液治疗的效果及对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7月~2019年7月接诊的125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2例和观察组63例。对照组给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气分析指标及心肺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比值、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心排血量、左心室射血分数、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pH值均高于对照组,右心室流出道内径、肺动脉收缩压及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联合布地奈德能够明显增强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心肺功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应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联合头孢西丁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纳入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AECOPD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应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联合头孢西丁治疗,观察两组肺功能情况和炎症控制情况,评估两组用药安全性。结果两组治疗前动脉氧分压(PO_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CO_2)、1s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1s用力呼气容积占肺活量比率(FEV1/FVC)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观察组PO_2、PCO_2、FEV1和FEV1/FVC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超敏C反应蛋白、PCT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超敏C反应蛋白、PCT指标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ECOPD患者应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联合头孢西丁治疗能明显降低炎症细胞因子水平,改善炎症症状和肺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