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跗骨窦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术对跟骨骨折患者术后骨折愈合评分及后足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1月~2019年9月收治的93例跟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7例、对照组46例。对照组接受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接受跗骨窦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3个月骨折愈合评分、术前和术后3个月后足功能、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低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骨折愈合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后足功能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后足功能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跟骨骨折患者接受跗骨窦小切口空心钉内固定术治疗,能促进骨折愈合,改善后足功能,还可减少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经跗骨窦切口微创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2月收治的跟骨骨折患者7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各37例,参照组行L形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研究组行经跗骨窦切口微创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足功能恢复优良率、跟骨交叉角、跟骨结节关节角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参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参照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Maryland足功能评分优良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3个月两组跟骨交叉角、跟骨结节关节角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两组术后3个月跟骨交叉角、跟骨结节关节角较术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70%低于参照组的21.62%(P0.05)。结论:经跗骨窦切口微创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应用于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效果确切,可缩短手术时间,加快术后恢复,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经跗骨窦入路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对患者切口愈合时间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某院2017年2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跟骨骨折患者82例,分组采用随机数表法,两组均41例。对照组行“L”状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观察组行经跗骨窦入路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跟骨Bohler角、Gissane角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与切口愈合时间均较短,术后引流量较少,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Bohler角、Gissane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跟骨骨折患者采用经跗骨窦入路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可有效缩短患者创口愈合时间与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引流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手术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4.
祁鹏  王育才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2,19(2):145-148,152
目的 探究跗骨窦切口复位内固定术在SandersⅡ 、Ⅲ型跟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 纳入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在该院因跟骨骨折住院的患者共84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采用L型切口复位内固定术)和观察组(采用跗骨窦切口复位内固定术),每组42例.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液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跗骨窦"八"字形切口入路钢板内固定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内固定手术治疗的82例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骨折Sanders分型为Ⅱ、Ⅲ型,均保留完整的临床手术资料和术后至少12个月的随访资料。根据手术入路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微创组(n=37)和常规组(n=45),微创组接受跗骨窦"八"字切口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常规组接受经典外侧"L"形切口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2组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和术后12个月踝关节功能恢复等情况。结果 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微创组手术出血量(37.82±10.04) m L少于常规组的(62.29±13.20) m L,切口并发症发生率10.81%低于常规组的31.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2个月随访资料显示,2组患者均未发生内固定失败、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等严重并发症; 2组间术后12个月跟骨Bohler角、Gissane角、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和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外侧"L"形切口入路复位钢板内固定术相比,跗骨窦"八"字形切口入路钢板内固定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能减少手术出血量,降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而2种术式的骨折愈合和足部功能恢复效果均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不同切口入路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8 年 9 月 ~2020 年 7 月收治的 80 例跟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均接受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将术中采用传统“ L ”形切口入路的 39 例患者纳入 A 组,将术中采用跗骨窦 “八”字切口入路治疗的 41 例患者纳入 B 组。对比两组手术前后 Bohler 角、 Gissane 角,术后足部功能优良率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 果:术后 6 个月,两组 Bohler 角、 Gissane 角较术前增大( P <0.05 ),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 B 组足部功能优良率 较 A 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 B 组并发症发生率较 A 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 结论:跗骨窦“八”字切口入 路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效果显著,可有效促进患者足部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跗骨窦专用钢板在跟骨后关节面塌陷型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45例(患足56足)跟骨后关节面塌陷型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23例(患足30足)和对照组22例(患足26足)。对照组采用传统外侧"L"形切口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跗骨窦专用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术后随访3个月,采用Maryland足功能评分标准、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后足评分系统评价2组术后足功能恢复情况,并比较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2组Bohler角、Gissane角均显著优于术前(P 0.05),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足功能恢复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经跗骨窦入路微创小切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跟骨后关节面塌陷型骨折疗效显著,复位效果优良,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微型切口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对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及AOFAS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9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90例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L形切口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给予微型切口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疼痛评分、足部功能恢复情况、跟骨内翻角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 d、术后1周、术后1个月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的AOFAS评分高于对照组及术前(P<0.05)。术前、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跟骨内翻角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跟骨内翻角均显著减小(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型切口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患者,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术后疼痛轻等优势,可促进术后恢复,提高AOFAS评分,有效复位跟骨力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Sander 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行经跗骨窦小切口内固定术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聊城市复退军人医院骨科2017年1至12月收治的84例Sander 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经典经外侧"L"型切口治疗,研究组采用经跗骨窦切口内固定术治疗。影像学评价手术前后骨解剖测量数据变化。术后门诊随访6个月,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与后足功能(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Ankle Society,AOFAS)评分和视觉模拟疼痛(Visual AnalogueScale,VA S)评分评估手术效果,并统计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引流量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Bohler角、Cissane角和跟骨中部宽度改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两组AOFA S评分优良率、VA 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跗骨窦切口内固定术治疗Sander Ⅱ~Ⅲ型跟骨骨折不仅可取得同经典经外侧"L"型切口术相接近的手术效果,而且在手术出血量、引流量及并发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经跗骨窦切口内固定术与经外侧"L"形切开钢板内固定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80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A组与治疗B组各40例。治疗A组采用经典的经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治疗B组采用经跗骨窦切口空心钉内固定术治疗。比较2组手术效果。结果治疗B组手术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显著低于治疗A组(P 0. 05)。2组术后跟骨Bohler角、Cissane角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 0. 05),但2组术前及术后跟骨Bohler角、Cissane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B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治疗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术后12个月Maryfand评分及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经典的经外侧"L"形切口内固定术与经跗骨窦切口内固定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手术效果相似,但经跗骨窦切口内固定术具有出血量少、引流量少和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跗骨窦小切口复位内固定与传统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对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骨折愈合时间、足部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我院50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跗骨窦小切口组(经跗骨窦小切口复位内固定)26例和传统L形切口组(传统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24例,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足部功能和术后并发症。结果跗骨窦小切口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短于传统L形切口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L形切口组(P005);术后6月,两组跟骨Bohler角和Gissane角均增大(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足部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经跗骨窦小切口复位内固定与传统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均可有效改善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足部功能,且相对于后者,前者更能够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上肢骨折实施微创下内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上肢骨折30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钢板固定治疗,观察组给予微创下内固定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及骨折愈合时间、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手术用时、骨折愈合时间、负重时间较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上肢骨折患者开展微创下内固定术治疗,可促进骨折早期愈合,同时预防及控制术后并发症发生,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跗骨窦切口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对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围术期指标、影像学参数及Maryland足功能的影响。方法 84例确诊的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试验组采用经跗骨窦切口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外侧扩大"L"形切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测量跟骨宽度、Bohler角及Gissane角,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结果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7 d血清CRP水平降低,Bohler角和Gissane角增大,跟骨宽度减少(P 0. 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手术切口和手术时间缩短,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术后血清CRP水平降低,Maryland足部评分更优(P 0. 05);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跗骨窦切口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可以有效降低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的手术风险和CRP水平,促进骨端愈合和患足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微创小切口与L形切口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2例跟骨骨折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微创小切口复位内固定术)和对照组(L形切口复位内固定术),各26例。比较两组的围术期指标、跟骨及踝-后足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各项围术期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的Gissane角、Bohler角及跟骨长度均增大,跟骨宽度均减小(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的疼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的功能和自主活动、最大步行距离、步行困难度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小切口与L形切口复位内固定术均能有效促进跟骨骨折患者跟骨及踝-后足功能恢复,但采用微创小切口复位内固定术的患者术后恢复快,疼痛程度及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3):413-415
目的对跟骨骨折患者应用经跗骨窦入路复位钢板固定治疗,分析该术式对患者足踝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跟骨骨折患者76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应用"L"形切口复位内固定手术,观察组患者应用经跗骨窦入路复位钢板内固定手术,观察并分析两组患者足踝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4周Maryland评分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患者Maryland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7.89%,低于对照组的26.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跟骨骨折患者应用经跗骨窦入路复位钢板内固定手术,可有效促进患者足踝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进而提高治疗效果,缩短其康复时间。  相似文献   

1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4):619-620
目的探讨微创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观察。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7月~2019年7月收治的跟骨骨折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L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微创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跟骨结节关节角、跟骨交叉角及足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2个月,观察组跟骨结节关节角、跟骨交叉角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足功能恢复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跟骨骨折患者采取微创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的效果较好,有效改善患者的足功能,提升跟骨结节关节角及跟骨交叉角,加快康复效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跗骨窦有限切口内固定术对SandersⅡ、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的足踝功能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试验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0月武警北京市总队医院外二科收治的125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采用随机双盲对照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62)和研究组(n=63)。对照组患者行外侧"L"形切口内固定术,研究组患者行跗骨窦有限切口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治疗前后的足踝功能(Bohler角、Gissane角、Langre角、跟骨宽度)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55.95±8.42 min vs.92.48±9.37 min)、切口长度(3.49±1.24 cm vs.8.34±2.15 cm)、术中出血量(62.48±5.37 ml vs.87.95±7.59 ml)、术后VAS评分(4.29±1.30分vs.6.28±1.48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骨折愈合时间(110.95±20.83 d vs.112.98±24.51 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ohler角(29.58±2.59°vs.30.25±3.59°)、Gissane角(128.57±17.93°vs.125.87±16.59°)、Langre角(93.58±9.65°vs.92.58±8.26°)、跟骨宽度(28.01±4.24°vs.27.49±3.5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9.52%vs.32.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跗骨窦有限切口内固定术能够获得与常规外侧"L"形切口内固定术基本相同的治疗效果,但前者的手术时间更短、组织创伤更低、并发症更少,兼具较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更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采用经跗骨窦切口与跟骨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7年9月至2021年3月池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2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1例。其中,观察组采用经跗骨窦切口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跟骨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12个月跟骨Bohler角、Gissane角以及Marland足部功能评分,并比较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62例患者均接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13~16个月。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平均骨折愈合时间3~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分别为(53.1±10.3) min、(4.3±0.9) cm,明显短于对照组[(84.0±15.3) min、(11.1±1.2) cm],术后疼痛评分为(1.8±0.5)分,明显低于对照组[(3.2±1.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Bohler角、Gissane角、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  相似文献   

19.
《临床医学》2021,41(8)
目的 比较不同切口入路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南神火集团职工总医院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80例跟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所有入选者均接受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将术中采用传统“L”形切口入路的39例患者纳入A组,将术中采用跗骨窦"八"字切口入路治疗的41例患者纳入B组。比较两组手术前后Bohler角、Gissane角,同时对比两组术后足部功能优良率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6个月,两组Bohler角、Gissane角均较术前大,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 05)。B组足部功能优良率较A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 992,P 0. 05)。B组并发症发生率较A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 854,P 0. 05)。结论 跗骨窦"八"字切口入路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患者效果显著,可有效促进足部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经跗骨窦切口微创有限切开复位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11月我院收治的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76例,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各38例。参照组予以经外侧"L"型切口内固定治疗,研究组予以经跗骨窦切口微创有限切开复位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情况、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2、3d VAS评分。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1、2、3 d VAS评分均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采用经跗骨窦切口微创有限切开复位治疗,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并能减轻患者术后疼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加快患者康复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