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目的:观察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对脑卒中患者躯干控制的疗效及躯干屈伸肌群表面肌电信号的变化。方法:将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PNF躯干模式训练。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躯干控制能力测试(TCT)、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以及表面肌电均方根值(RMS)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TCT、BBS及FMA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较对照组均明显提高(均P<0.05)。治疗前,2组患者患侧腹直肌及竖脊肌RMS组内比较均小于健侧(均P<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患侧腹直肌及竖脊肌RMS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健侧腹直肌及竖脊肌RMS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5);观察组患者健患侧腹直肌及竖脊肌RMS较对照组均明显提高(均P<0.05)。结论:PNF躯干训练技术可以明显增强脑卒中偏瘫患者躯干肌群力量,提高躯干控制能力,改善平衡功能,从而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减重步行训练对脑卒中早期患者步行能力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2组,减重组30例,行减重步行训练加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30例,仅行常规康复训练。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改良Ashworth法肌张力评级和Holder步行功能分级进行训练前、后评定。结果经过4周治疗后。2组患者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肌张力评级和步行功能分级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但减重组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肌张力评级、步行功能分级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减重步行训练加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早期患者步行功能恢复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李周  刘望萍  罗艳  厉勇  周虹  施加加 《中国康复》2013,28(5):345-347
目的:观察强化下肢运动控制训练对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疗效.方法:9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运用下肢蹬踏训练系统进行运动控制强化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患者Holden步行功能分类、下肢简化Fugl-Meyer运动量表(FMA)以及肌张力(改良Ashworth分级)变化进行对比.结果:治疗6周后,2组Holden功能步行能力及下肢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下肢改良Ashworth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化下肢运动控制训练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促进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联合膝关节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另行肌电生物反馈联合膝关节控制训练,每日1次,每周5次,治疗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简化Fugl-Meyer量表评定患者下肢运动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平衡功能,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评估步行能力。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Fugl-Meyer、BBS、FAC评分较治疗前比较均显著提高(P<0.05),观察组上述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联合膝关节控制训练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平衡能力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肌力、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 选取在我科住院的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 两组患者均采用良肢位摆放、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桥式运动、翻身运动、卧-坐转移训练、坐位平衡功能训练、神经肌肉促进技术、下肢负重训练、步行能力训练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进行减重系统、智能反馈系统及虚拟训练模式等功能训练。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治疗8周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徒手肌力测试法(MMT)分级标准之 Kendall评分、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法进行评估。 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P<0.05);两组股四头肌MMT分级Kendall百分比法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P<0.05),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两组腘绳肌MMT分级Kendall百分比法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P<0.05),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BBS平衡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P<0.05),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Holden FAC步行能力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 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运动疗法能明显提高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肌力、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6.
朱勤贤  周湘明 《中国康复》2019,34(11):563-566
目的:探讨分析头针结合康复训练对于脑卒中患者平衡和步行障碍的疗效。方法:将125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3例和对照组6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内科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头针治疗,2组患者训练前后评估Fugl-Meyer评定量表运动功能部分(FMA)、Barthel指数(BI)、Berg平衡量表(BBS)、Holden功能步行分级(FAC)、站立走计时测试(TUG)。结果:治疗1个月后,2组FMA、BI、BBS、FAC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均P<0.01),并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1);2组TUG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1),且观察组较对照组的时间更少(P<0.01)。结论:头针结合康复训练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强化髋外展肌群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以Bobath为主的现代康复技术进行平衡训练和步行训练,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入强化髋外展肌群的训练方法,在治疗前和6周治疗结束后,分别用Berg平衡评分量表和Holden功能步行分类对两组患者进行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评定,随访并统计治疗结束后半年期间两组患者的跌倒发生率。结果:6周治疗后,两组的BBS和Holden功能步行分类的级别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1)。观察组的BBS和Holden功能步行分类的级别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通过随访,治疗结束半年内观察组的跌倒发生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在常规平衡训练的基础上,强化患侧髋外展肌群的训练,能更有效地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增加步行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功率自行车运动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具有一定步行能力的92例病程在1—3个月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功率车运动训练,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分别评定下肢运动功能(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分)、平衡功能(Berg平衡量表)、步行能力(采用患者10m步行时间和6min内步行距离测定、Holden步行功能评定)、肌张力变化,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结果:两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强化躯干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90例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2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方法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同时给予强化躯干肌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的躯干控制能力(TCT)、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进行评定。结果2组患者经治疗后其躯干控制能力、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并且治疗组患者各项指标的改善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进一步分析后还发现,患者躯干控制能力分别与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呈正相关。结论强化躯干肌训练对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均有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振动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肌张力与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2月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振动训练干预,持续干预8周。比较两组患者下肢肌力[肌力分级标准(MTT)]与肌张力[改良Ashworth法(MAS)]、平衡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步行功能状态[功能性步行能力分级量表(FAC)]评分与步长和步速。结果 康复训练前两组患者下肢MTT、MAS以及BBS、FAC评分、步长、步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训练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均有改善(下肢MTT评分、BBS评分、FAC评分以及步长、步速均较训练前提高,MAS评分降低),但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振动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有效强化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肌力,降低下肢肌张力,促进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跪位躯干强化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条件的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2组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入跪位躯干强化训练方法。2组患者每天训练1次,每次60 min,每周练习6 d,持续6周。治疗前后分别用Berg平衡量表(BBS),起立-行走测试(TUGT)、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平衡、步行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变化。结果6周治疗后,2组BBS、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提高(P<0.05),TUGT较治疗前均缩短(P<0.05);观察组的BBS、TUGT、MBI值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跪位躯干强化训练能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步行功能,提高患者ADL。  相似文献   

12.
正脑卒中是世界范围内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1]。平衡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功能障碍中居于首位[2],平衡功能是站立与步行的必要条件。虽然大多数脑卒中患者在康复后恢复了步行功能,但是平衡和步态障碍在慢性期仍然存在,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躯干肌群的收缩调整对维持身体正常姿势、坐位平衡和站位平衡具有重要意义[3],脑卒中后患者躯干位置感觉和躯干肌力降低显著影响其平衡功能。有研究报道,基于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中的抗阻骨盆前方上提和后方下掣能够增强躯干下部肌力,促进早期脑卒中患者的行走[4]。因此,本研究探究PNF躯干训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平衡功能联合等速躯干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躯干稳定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我科收治的9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等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平衡功能联合等速躯干肌力训练。比较两组患者躯干稳定能力和步行能力。结果研究组患者躯干控制能力(TCT)、肢体运动功能(FMA)、肢体平衡能力(BB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 05),Holden步行能力分级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应用平衡功能联合等速躯干肌力训练,可有效改善患者躯干稳定性和步行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深层肌肉电刺激技术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活动能力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于医院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5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电刺激组。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训练,电刺激组予以深层肌肉电刺激技术联合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及8周后的运动功能(FMA)评分、功能独立性量表(FIM)评分、6 min步行(6MWT)距离、Bathel指数及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FMA、FIM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4周后、8周后,电刺激组FMA、FIM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6MWT距离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4周后、8周后,电刺激组6MWT距离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Bathel指数评分、BBS评分比较无明差异(P>0.05);治疗4周后、8周后,电刺激组Bathel指数评分、BB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电刺激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深层肌肉电刺激技术有助于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恢复,增强活动能力及平衡功能,提升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移动式平板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本体感觉障碍的运动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观察组加用移动式平板训练进行本体感觉训练,对照组加用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疗法(PNF)进行治疗。治疗前后采用Tecnobody本体感觉评估系统(ATE及Time值)、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表(MBI)评估2组患者的本体感觉、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结果:治疗8周后,2组ATE值及Time值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2组FMA、BBS、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FMA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但BBS、MBI评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移动式平板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本体感觉及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优于PNF疗法;对于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两者未见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观察体表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身体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康复指标的影响。 方法:20例脑卒中足下垂患者自愿参加本研究,将其随机分为A组(运动康复训练组)和B组(生物反馈运动训练组),每组各10例。采用Carr-Shepherd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量表来评定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用Barthel积分法评定;用ME6000型表面肌电仪来监测生物反馈运动训练。 结果:3个月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B组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明显增强(P<0.01);与A组相比,B组在治疗1个月后,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增强(P<0.05);治疗3个月后,上述指标均明显增强(P<0.01)。 结论:3个月生物反馈训练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身体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而且结合运动康复更促进了患者的康复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改良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对脑卒中偏瘫合并踝阵挛患者下肢功能的治疗作用。方法:将脑卒中偏瘫合并踝阵挛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PNF技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应用改良PNF技术,即主要利用对踝关节牵伸、背伸和外翻肌群的主动力量的训练,加强患者的主动踝背伸和外翻,加强胫前肌、腓骨长短肌力量,从而有效改变踝阵挛。结果:训练20d后,2组患者综合痉挛量表(CSS)、下肢Fugl-Meyer评定(FMA)、Berg平衡功能评分(BBS)及10m最大步行速度(10m MWS)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好转(P<0.05),观察组各项评分改善幅度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下肢PNF技术能更有效地提高偏瘫恢复前期踝阵挛的控制,促进下肢运动分离,提高步行能力及速度,适用于国内脑卒中患者踝阵挛的痉挛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医推拿按摩治疗对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与肌张力的影响。方法:纳入2019年2月~2020年2月康复治疗的脑性瘫痪患儿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治疗期间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并全程予以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技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医推拿按摩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10 m最大步行速度(MWS)、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D(站立位)、E(行走、跑、跳)功能区评分以及生活自理能力。结果:干预后,两组患儿10 m最大步行速度、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提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D区、E区得分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推拿按摩在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与肌张力改善方面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应用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脑卒中偏瘫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60例,分为机器人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脑卒中常规康复治疗,机器人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进行康复训练。于训练前后通过 Fugl-Meyer运动及平衡功能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对患者的下肢康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训练60d后,2组 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机器人组提高幅度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结论:应用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功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躯干模式的核心稳定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步行功能的影响。 方法 纳入符合条件的脑卒中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常规康复训练(30 min)及常规核心稳定训练(30 min),观察组予常规康复训练(30 min)及PNF躯干模式的核心稳定训练(30 min)。2组每次训练时间均为60 min,每日1次,每周5次,共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最大步行速度测定(MWST)、Tinetti平衡与步态评估量表(POMA)对2组患者的步行及平衡功能进行评估。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的TUG、MWST及POMA-B、POMA-G和POMA总分[对照组(29.10±8.25)s、(21.16±6.01)s及(12.69±1.49)、(9.00±0.73)和(21.81±2.00)分;观察组(29.61±8.89)s、(19.96±6.23)s及(12.75±1.53)、(8.81±0.98)和(21.44±2.42)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的TUG[(24.41±7.52)、(15.46±7.04)]及MWST[(18.43±5.81)、(9.74±3.47)]较组内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TUG和MWST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POMA-B[(13.94±1.57)和(15.13±1.09)分]、POMA-G[(9.69±0.87)和(10.75±0.78)分]及POMA总分[(23.63±2.31)和(25.88±1.63)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且观察组的POMA-B、POMA-G及POMA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PNF躯干模式的核心稳定训练能更有效地提高脑卒中患者起立步行的预期性姿势调节能力,促进脑卒中患者步行和平衡功能的尽早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