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总结我国南方区域半夏生态种植模式,为提高半夏药材质量,减轻环境污染,保障临床用药安全提供新的种植模式。方法:在收集半夏种植历史、技术及模式的基础上,结合理论研究成果,进行种植模式的整理、技术的集成及原理的总结。结果:整理归纳了半夏一种多收的种植模式,并分析探讨了其特点和原理。结论:半夏一种多收模式充分利用生态学原理,根据半夏生长、繁殖特点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运用农业生产技术,合理调配半夏田间生态因子,在实现半夏优质、高产目的的同时,减少农药、化肥等的使用,达到节本、增收、环保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宁夏六盘山地区人工种植黄芩质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六盘山地区人工种植黄芩进行性状鉴别、显微鉴别及黄芩苷含量测定,鉴定项目区人工种植黄芩是否与《中国药典》2010年版所载一致,为六盘山地产黄芩的规范化种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观察人工种植黄芩药材的性状特征,包括大小、颜色、质地、断面特征、气味等;镜下观察人工种植黄芩的组织构造、细胞特征、细胞后含物等显微特征;用RP-HPLC法对人工种植黄芩和野生黄芩中黄芩苷含量进行检测。结果宁夏种植黄芩的性状、显微特征与《中国药典》2010版的规定一致,黄芩苷含量高于《中国药典》2010年版的最低限度。结论宁夏六盘山人工种植黄芩的质量符合《中国药典》2010年版的规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黄芩苷对小鼠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40只NIH小鼠,雌雄各半,随机平均分为4组,即生理盐水组、林可霉素组、低剂量黄芩苷组(1.25mg/mL)和高剂量黄芩苷组(2.5mg/mL)。每组小鼠相应灌胃14d后,对各小鼠肠道粪便的细菌群落进行细菌培养分析和PCR-DGGE(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分析。结果低剂量黄芩苷组的细菌物种丰度、多样性指标以及乳杆菌数目都高于其他各组。生理盐水组、林可霉素组和低剂量黄芩苷组的肠道细菌种群表现为组内相似性较高,组间差异性较大。结论低剂量黄芩苷能促进某些细菌、很可能是乳杆菌的生长;低剂量黄芩苷还可调节肠道形成新的、更稳定的细菌群落结构。 相似文献
4.
5.
黄芩对干旱复水的生理生态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黄芩对短期干旱复水的生理生态响应。测定分析不同水分处理黄芩短期干旱复水期间叶片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参数、根中保护酶及黄酮合成关键酶活性等生理生化表征指标及根中黄芩苷、黄芩素积累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随干旱加剧各处理黄芩Pn,Tr,Gs,Fv/Fm下降,Fo升高;处理Ⅰ,Ⅱ黄芩根中SOD,POD活性对干旱响应比处理Ⅲ黄芩早;各处理黄芩的黄芩苷积累响应时间和增加幅度存在差异。复水后黄芩各指标有所恢复。因此,干旱导致土壤含水量降低,黄芩光合作用发生改变,破坏了抗氧化代谢平衡。黄芩启动自身防御机制,SOD,POD等保护酶,PAL,C4H等黄酮类代谢关键酶以及黄芩苷,黄芩素等黄酮类化合物协同作用,减少活性氧对细胞的伤害。 相似文献
6.
生态农业具有安全、有效、有序、可持续的特点,是当代国际上公认的最先进的环境友好型农业模式。中药生态农业起步较晚,各地生态种植模式和技术虽然很多,但缺少评估指标和方法,不能科学评判其合理性和可行性。为此,本文首先提出了中药材生态种植模式及技术的评估原则,包括科学实用性原则、整体系统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和动态性原则。然后从质量安全、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构建了中药材生态种植评估指标体系,并针对每一评估指标给出相应的评估方法,为行业内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也为中药材生态种植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黄芩的生态适宜性,筛选影响其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预测黄芩在我国的适宜栽培区。方法 通过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收集黄芩药材231批次,记录采样点环境信息,应用最大熵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进行55个生态因子的综合分析。结果 降水量、植被类型及土壤类型对黄芩生长影响较大,黄芩适宜区主要集中在陕西东部、河北西部及承德大部、山西大部、北京西部、辽宁西部、山东中部与东部、江苏与安徽交界处、云南北部、四川东部与南部。结论 本研究对黄芩生态适宜区进行划分,研究结果可为黄芩栽培区域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半夏不同种植模式的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半夏单作、玉米单作、大豆单作、半夏-玉米间作和半夏-大豆间作5种种植模式,考查整个生产过程中其主要生产资料投入、劳动力投入及产值等主要指标。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的经济效益差异很大,半夏-玉米间作比半夏单作增收13.1%,比玉米单作增收821.6%,半夏-大豆间作比半夏单作增收17.0%,比大豆单作增收280.0%。合理的间套作模式是中药材生产中值得推广的增益形式。 相似文献
9.
10.
鄂半夏1号生态种植技术生产规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定半夏生态种植标准操作规程,建立半夏优质高产生态种植基地,指导湖北恩施自治州及周边地区半夏的生产。方法:选定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半夏种植区进行良种选育,采取在高海拔育种,低海拔种植的方法,进行田间试验和一系列质量检测分析的方法确定操作规程。结果:总结和制定半夏生态种植标准操作规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采用简单重复序列(SSR)分子标记技术鉴定不同产区黄芩种质资源。方法 基于黄芩基因组数据设计SSR引物,并对来自河北、东北(辽宁、吉林地区)、内蒙古、山东、山陕(山西和陕西)地区共计5个产区的黄芩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 引物组合Sb2、Sb16、Sb22、Sb23、Sb26可以对产地为辽宁、吉林的黄芩进行鉴定区分;引物组合Sb21、Sb22、Sb28可以对产地为内蒙古的黄芩进行鉴定区分;引物组合Sb5、Sb13、Sb16、Sb22可以对产地为陕西、山西的黄芩进行鉴定区分。结论 研究结果可为不同产区黄芩种质资源的鉴定提供一种准确、高效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子芩与枯芩(均为黄芩的根)体外抗菌活性及体内对肺炎大鼠的药效学差异。方法采用体外实验,以二倍微量稀释法测定子芩与枯芩对肺炎链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体内实验以肺炎大鼠为模型,选择体温、肺脏指数、血常规检测以及大鼠肺部病理切片为评价指标评价子芩与枯芩对肺炎大鼠作用的药效学差异;采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法,对子芩和枯芩的抗菌活性及病理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子芩对肺炎链球菌的MIC为0.5 g/mL,枯芩的MIC为0.25 g/mL;子芩和枯芩均能显著降低肺炎大鼠的体温、肺脏指数、全血中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数和淋巴细胞数;PLS-DA分析显示子芩与枯芩的体外抗菌活性及体内抗肺炎活性具有显著差异。结论子芩与枯芩对肺炎均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两者的作用强度有明显差异,枯芩作用优于子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测定黄芩药材和不同厂家的黄芩饮片中黄芩素转化率,对黄芩饮片的炮制质量进行探讨。方法:采用HPLC测定黄芩药材和不同厂家的黄芩饮片中黄芩苷与黄芩素的含量,并测定其超声自身酶解后的黄芩素含量,计算各自的黄芩素转化率。结果:黄芩药材中黄芩素的转化率为81.1%,按药典方法炮制的黄芩饮片的黄芩素转化率为5.3%,不同厂家的黄芩饮片的黄芩素转化率依次为76.3%,73.0%,54.81%,52.7%,61.3%,71.5%。结论:市售黄芩饮片的炮制质量偏低。 相似文献
14.
黄芩药材UPLC-MS特征指纹图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黄芩药材UPLC-MS特征指纹图谱分析方法,为黄芩药材的整体质量控制提供更为有效的评价方法。方法:采用70%甲醇和甲醇两步提取的方法制备黄芩药材供试品溶液,应用UPLC-ESI-TOF/MS联用技术进行检测,采集10个产地黄芩药材的色谱图,根据保留时间和分子离子m/z确定共有峰,创建提取离子色谱图用以计算峰面积,利用相关系数法和夹角余弦法计算相对峰面积的相似度。结果:确定了黄芩药材的23个共有峰,建立了这23个共有峰为特征指纹信息的黄芩药材UPLC-MS指纹图谱,10个产地样品的指纹图谱整体相似度>0.9,各产地黄芩药材之间相似度良好。结论:该方法准确可靠,重复性好,可用于黄芩药材的整体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黄芩中主要黄酮类成分的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HPLC-DAD)含量测定方法,并研究产地、生长年限、采收期、栽培和加工方法等对主要黄酮类成分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Thermo ODS-2 Hypersil 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以乙腈-0.1%磷酸水-四氢呋喃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74 nm,流速1.00 mL·min-1,柱温26 ℃,进样量20 μL。结果:6个主要黄酮,黄芩苷(1)、千层纸素A苷(2)、汉黄芩苷(3)、黄芩素(4)、汉黄芩素(5)和千层纸素 A(6),分别在选定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 3),平均加样回收率介于96.6%~103.0%,RSD均小于5.0%(n=9)。结果:不同产区黄芩质量差异很大。传统道地和传统非道地黄芩药材中黄酮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P=0.480~1.000),但现在道地与非道地、传统道地与现在道地黄芩药材之间化合物1,2以及6个黄酮含量之和存在较显著差异(P=0.005~0.013);生长年限对药材质量影响不是特别显著(P>0.148~0.966),但一、二年生药材中的黄酮含量稍高;春季采收比秋季采收的黄芩黄酮含量高;野生与栽培药材中的黄酮含量除化合物3(P=0.019)和6(P=0.038)外,其他没有显著性差异(P=0.185~0.635);与药材比较商品饮片中黄酮苷的含量较低,而黄酮苷元的含量则较高。结论:本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作为黄芩药材质量检测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黄芩中主要黄酮类成分的含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目的:建立黄芩中主要黄酮类成分的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HPLC-DAD)含量测定方法,并研究产地、生长年限、采收期、栽培和加工方法等对主要黄酮类成分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Thermo ODS-2 Hypersil色谱柱(4.6 min×250mm,5μm),以乙腈-0.1%磷酸水一四氢呋喃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74 nm,流速1.00 mL·min~(-1),柱温26℃,进样量20μL.结果:6个主要黄酮,黄芩苷(1)、千层纸素A苷(2)、汉黄芩苷(3)、黄芩素(4)、汉黄芩素(5)和千层纸素A(6),分别在选定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 3),平均加样回收率介于96.6%~103.0%,RSD均小于5.0%(n=9).结果:不同产区黄芩质量差异很大.传统道地和传统非道地黄芩药材中黄酮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但现在道地与非道地、传统道地与现在道地黄芩药材之间化合物1,2以及6个黄酮含量之和存在较显著差异;生长年限对药材质量影响不是特别显著,但一、二年生药材中的黄酮含量稍高;春季采收比秋季采收的黄芩黄酮含量高;野生与栽培药材中的黄酮含量除化合物3,6外,其他没有显著性差异;与药材比较商品饮片中黄酮苷的含量较低,而黄酮苷元的含量则较高.结论:本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作为黄芩药材质量检测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黄芩制剂制备过程中主要指标性成分含量变化与其药效活性间的相关性,阐明黄芩制剂制备过程的关键影响环节,质量源于设计角度整体评价制剂质量疗效短板。方法模拟黄芩制剂制备过程(提取-浓缩-干燥-制粒),HPLC法测定各阶段化学成分的含量变化;以脂多糖(LPS)诱导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为炎症模型,测定各阶段中间体溶液的抗炎活性;聚类分析法和线性回归法对指标性成分-药效活性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提取-浓缩-干燥-制粒等过程中黄芩化学成分含量与其抗炎活性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长时间热处理(浓缩、干燥)损失较大。结论黄芩制剂制备过程中的各阶段操作水平对其指标成分含量及药效活性影响显著,其中浓缩、干燥环节为影响其制剂质量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黄芩在河北省燕山及太行山山脉生态适宜性区划。方法:通过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等方式获取黄芩分布位点信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最大信息熵模型分析其分布区的主导生态因子、数值和权重,得出黄芩药材在河北省的生态适宜生长区。结果:研究表明,海拔、坡度、最暖季降水量、最湿月降水量、年均温、土壤类型、植被类型7项环境因子是影响黄芩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黄芩在河北省的生态适宜生长区主要分布在承德、张家口、保定等地的燕山及太行山山脉区域。结论:可在太行山山脉的承德市、张家口市、保定市,燕山山脉的秦皇岛市引种栽培黄芩。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克隆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bHLH基因,并初步探究其功能。方法使用BLAST软件从黄芩cDNA文库中筛选出bHLH基因,克隆其全长cDNA序列,测序验证后使用ORF Finder预测开放阅读框,并进行蛋白序列特征分析,使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比较bHLH基因在不同器官以及受赤霉素刺激下的表达情况。结果克隆的6个bHLH转录因子基因(bHLH1~3,bHLH5~7),分属6个亚家族,其中2个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bHLH基因相对表达水平分析发现,100μmol/L GA3处理后bHLH2、bHLH3表达量升高,bHLH1、bHLH5~7表达量降低;bHLH基因在黄芩的根与花中表达量较高,其中bHLH1、bHLH2、bHLH5、bHLH7在花中表达量最高,bHLH3在根中表达量最高;bHLH基因与黄酮类成分生物合成及调控基因表达水平具有一定相关性。结论为进一步完善黄芩黄酮类成分的分子调控网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