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新生儿时期比较常见的消化系统危重症,严重者甚至可能危及新生儿生命.NEC的发生机制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新生儿期的感染是其中重要的环节.早产儿肠道屏障结构和功能未成熟,肠道固有免疫存在缺陷以及异常的肠道细菌定植均会导致早产儿NEC的高发生率.目前明确有效的特异性治疗措施是有限的,对已经发现的风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对于减少NEC发生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2.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of newborn,NEC)在新生儿期发病率及致死率均较高,其发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治疗上主要限于对症支持治疗.近年来,较多研究发现大量炎症因子及其介导的信号途径在NEC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另外,在蛋白质组学、肠道微生态等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在NEC的防治上,提倡早期母乳喂养和应用微生态制剂.本文就上述领域的研究作一综述,为探讨NEC发病机制及防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但在应用过程中存在并发症的风险.该指南基于国内外相关证据,采用证据推荐分级评估、制定与评价方法 (GRADE),制定新生儿PICC操作及管理指南,旨在帮助新生儿科医护人员规范PICC的操作及管理.  相似文献   

4.
早产儿管理指南(英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早产是新生儿发病和围产儿死亡最常见的因素,为提高早产儿的管理水平,降低病死率和致残 率,新生儿学组经过2年多的讨论,于2004年10月第七届全国新生儿学术会议(海口)通过本指南,供各单位参 考。本指南就早产儿出生时处理,呼吸管理,脑损伤的防治,感染的防治,保持血糖稳定,营养支持,消化问题的处 理,液体平衡,动脉导管开放,贫血的防治,黄疸的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的防治,听力筛查,护理,出院后的随访等 15个问题制定了具体的管理方案。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肠炎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小肠结肠炎(HirschsprungAssociated Enterocolitis,HAEC)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两个独立的疾病,但临床诊断时往往需要鉴别诊断.本文对新生儿HAEC与NEC 的鉴别诊断进行探讨.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1978~1991年经治日龄小于28天新生儿HAEC 12例,其中4例曾诊断NEC.确诊依据:手术探查证实4  相似文献   

6.
肠道微生态是由体内有益菌及有害菌共同构成的生态环境,是人体最大、最复杂的微生态系统.研究表明,适当的肠道微生物定植过程有助于肠道结构和功能发育以及免疫系统成熟,它决定了之后肠道发生疾病的风险.肠道微生态或益生菌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的关系已越来越受到关注.该文就新生儿肠道微生态的构成及作用、肠道微生态在NEC发生中的作用及机制、益生菌对NEC的防治作用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预后不良有关的因素,为改善NEC的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1995年4月至2006年4月我院收治的63例新生儿NEC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转归不同分为治愈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可能与预后相关因素的差异,寻找与预后不良有关的因素,再将单因素分析的结果代入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多因素分析,找出与新生儿NEC预后有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63例NEC患儿中根据Bell分期,Ⅰ期38例,Ⅱ期10例,Ⅲ期15例,治愈50例,死亡10例,病死率15.9%,死亡病例均为Ⅲ期患儿,加放弃3例,Ⅲ期预后不良率86.7%.按转归不同分为治愈组50例,预后不良组13例,将两组预后有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早产、呼吸暂停、腹膜炎、休克、DIC、硬肿症、高血糖症、低钠血症、代谢性酸中毒、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异常、腹部x线明显异常、肠穿孔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上述因素与新生儿NEC预后有关.把上述13个单因素进一步做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休克、代谢性酸中毒、硬肿症是与NEC预后不良关系最为密切的因素.经分析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儿NEC并发休克、硬肿症、代谢性酸中毒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积极防治NEC的合并症,有助于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新生儿时期严重的胃肠道疾病之一,病死率较高。研究表明NEC可并发肠源性败血症,且与高病死率有关,故积极探寻NEC导致败血症发生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对改善NEC患儿预后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研究表明,NEC导致败血症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早产与低出生体质量、需要长时间静脉营养、抗生素使用时间过长;主要的病原菌为革兰阴性杆菌;通过补充益生菌、谷氨酰胺、乳铁蛋白能够降低NEC发病率及严重程度,可能有助于进一步减少肠源性败血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近几十年来,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逐渐成为新生儿外科最常见的急腹症.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期缺乏特异性诊断指标,常很难在患病早期被识别和确诊.如何根据该病的特殊发展进程制定对应的治疗策略,是值得临床关注的问题.Bell分期根据患儿临床指标及腹部X线平片对NEC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新生儿血浆D-乳酸水平变化的意义.方法 选择诊断为NEC 50例新生儿为NEC组(其中NECⅡ期30例,NECⅢ期20例).选择同期非NEC新生儿50例为对照组.NEC组于NEC确诊24 h内,对照组于相应日龄取外周静脉血2 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D-乳酸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确定血浆D-乳酸阳性标准.根据NEC发生时血浆D-乳酸水平分为D-乳酸升高组和D-乳酸正常组,根据NEC患儿病情转归分为病死组和存活组,比较不同组间血浆D-乳酸水平、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NCIS)分值、并脓毒症的发生率、病死率的差异.结果 NECⅢ期组、NECⅡ期组和对照组血浆D-乳酸水平分别为(36.2±10.3) mg·L-1、(28.6±12.5) mg·L-1和(3.8±2.6)mg·L-1,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63,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浆D-乳酸阳性标准为≥7 mg·L-1,预测NEC的敏感性为80.0%,特异性为84.6%,假阴性率为15.4%,假阳性率为20.0%.D-乳酸升高组并脓毒症发生率、病死率较高,NCIS评分较低,与D-乳酸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病死组血浆D-乳酸水平、并脓毒症发生率较高,NCIS评分较低,与存活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结论 血浆D-乳酸水平能较敏感地反映NEC新生儿的病情,可作为预测NEC程度和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82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预后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于论  孙斌  缪珀  冯星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3,15(12):1082-1085
目的 探讨影响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0月确诊为NEC的82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NEC患儿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82例NEC患儿的治愈率随患儿病情加重而逐渐降低(均P<0.05);早产儿于生后3周及以上发生NEC的比率高于足月儿(P=0.004)。单因素分析显示NEC患儿的预后与败血症、先天性心脏病、硬肿症、腹膜炎、代谢性酸中毒、低钠血症、白细胞异常、血小板减少、C反应蛋白升高及腹部X片严重异常等因素有关(均P<0.05);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先天性心脏病、硬肿症及代谢性酸中毒是影响NEC临床结局的主要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NEC的发病时间与新生儿胎龄有关;多种因素会影响到NEC患儿的预后,对同时合并先天性心脏病、硬肿症及代谢性酸中毒的患儿需特别注意,及早干预以减少死亡。  相似文献   

12.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的灾难性疾病。严重的NEC病死率高,幸存者多面临短期及长期不良预后。与NEC有关的危险因素包括早产、非母乳喂养、消化道内微生物异常、缺血再灌注损伤等。高分辨腹腔超声检查有助于NEC的早期诊断。通过营养干预保护肠黏膜、干扰肠道损伤信号、改变肠道微生态环境及早期微量喂养有助于预防NEC。该病进展迅速,目前尚无有效措施,以支持治疗为主,严重者需外科治疗,雷公藤红素、脂多糖结合蛋白、粪便移植可能有助于治疗NEC,但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患儿的远期预后。方法 将2014年12月至2016年9月存活出院的83例NEC早产儿分为手术组(n=57)和非手术组(n=26)。手术组Ⅰ期、Ⅱ期、Ⅲ期NEC患儿分别有0、33、24例,非手术组分别有7、19、0例。对患儿出院后体格发育、神经系统发育等情况进行随访分析。结果 83例患儿随访结束时平均纠正年龄为21±6个月。31例(37%)体重落后,其中手术组体重落后率高于非手术组(P < 0.05);22例(27%)身长落后;14例(17%)头围落后。运动发育落后/发育障碍患儿共18例(22%),其中手术组发生率高于非手术组(28% vs 8%,P < 0.05)。共有5例(6%)患儿诊断为脑瘫,其中手术组4例,非手术组1例。结论 NEC会影响患儿的远期体格发育及神经系统发育等,尤其对病情严重需接受手术治疗的患儿影响更大,应对NEC患儿进行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4.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早产儿常见的严重胃肠道疾病,其发病率及病死率与早产儿胎龄及出生体重呈负相关,可引起多种胃肠道并发症,并可对患儿神经系统发育造成不良影响。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失调在NEC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探究肠道微生态改变与NEC的相关性有助于NEC早期诊断及严重程度的预测。益生菌在降低早产儿NEC发病率和病死率中的作用已受到业界广泛关注,但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仍存在较大争议。本文主要就新生儿肠道微生态发育及其与早产儿NEC之间的关系,以及益生菌对NEC的预防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甘馨  毛健  李娟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9,21(10):1028-1032
目的 分析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临床特点及结局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诊断为NEC的121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非手术组(n=66)与手术组(n=55),根据结局分为存活组(n=76)与死亡组(n=45),比较各组新生儿的临床特征并分析结局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手术组发生NEC时纠正胎龄、血小板最低值、血便发生率低于非手术组(P < 0.05),发生NEC时C-反应蛋白最高值、病死率高于非手术组(P < 0.05)。死亡组出生胎龄、出生体重、小于胎龄儿比例及发生NEC时纠正胎龄、体重、血小板最低值低于存活组(P < 0.05);死亡组动脉导管未闭发生率、布洛芬使用率、发生NEC时C-反应蛋白最高值及手术治疗率高于存活组(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使用布洛芬是NEC死亡的危险因素(OR=9.149,P < 0.05)。结论 使用布洛芬是早产儿NEC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维生素D水平对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12月于生后2 h内入新生儿科住院治疗的胎龄 < 36周的早产儿429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患儿是否发生NEC,将429例患儿分为NEC组(n=22)和非NEC组(n=407)。采集早产儿及其母亲入院时外周静脉血进行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检测,比较两组早产儿和母亲血清25-OHD水平,Pearson相关分析早产儿和母亲血清25-OHD水平相关性,比较两组早产儿维生素D缺乏情况,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早产儿NEC影响因素。结果 NEC组母亲和早产儿血清25-OHD水平均显著低于非NEC组(P < 0.001)。两组母亲和早产儿之间血清25-OHD水平均呈正向关(P < 0.001)。非NEC组与NEC组早产儿维生素D水平在正常、不足、缺乏、严重缺乏等状况的分布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龄、出生体重、母亲和早产儿25-OHD水平、机械通气持续时间、用氧持续时间和住院时间可能是NEC发生的影响因素(P < 0.05)。结论 母亲和早产儿低血清25-OHD水平与早产儿NEC的发生可能具有相关性,提示母孕期补充维生素D对于预防早产儿NEC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患儿的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 142例NEC新生儿根据修正Bell分期分为Ⅰ期组(40例)、Ⅱ期组(72例)和Ⅲ期组(30例)。手术治疗的18例均为Ⅲ期,保守治疗的124例中Ⅲ期12例、余为Ⅰ、Ⅱ期。各组于治疗前、治疗后次日及恢复期检测CRP和PCT。结果 治疗前、治疗后次日及恢复期的Ⅲ期组CRP高于Ⅰ、Ⅱ期组,Ⅱ、Ⅲ期组治疗后次日的CRP高于治疗前,Ⅲ期组治疗后次日的PCT高于治疗前(P < 0.05);Ⅱ、Ⅲ期组恢复期的CRP、PCT低于Bell同期的治疗前、治疗后次日(P < 0.05)。Ⅲ期组的呼吸衰竭发生率和机械通气使用率高于Ⅰ、Ⅱ期组(P < 0.05),Ⅲ期组的脓毒症发生率高于Ⅱ期组(P < 0.05);仅Ⅲ期患儿发生消化道穿孔(10例)和肠狭窄(8例)。治疗后次日的CRP对Ⅲ期NEC的发生有预测价值(P < 0.05);治疗前及治疗后次日的CRP对于NEC手术具有预测价值(P < 0.05)。结论 CRP、PCT水平变化监测有助于Ⅱ、Ⅲ期NEC的早期诊断,CRP可能作为预测Ⅲ期NEC发生及手术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胎膜早破(PROM)对超早产儿早期预后的影响,为超早产儿管理、产前咨询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7~2019年单胎超早产儿179例为研究对象,按是否存在PROM分为PROM组(69例)和非PROM组(110例),对孕母情况及患儿早期预后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PROM组早发型败血症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高于非PROM组(P < 0.05),肺表面活性物质使用率及血流动力学显著的动脉导管未闭发生率低于非PROM组(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绒毛膜羊膜炎是早发型败血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别OR=11.062、9.437,P < 0.05),PROM是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独立保护因素(OR=0.363,P < 0.05)。结论 PROM增加了超早产儿早发型败血症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未增加其他不良结局发生率。对有超早产风险的PROM孕妇,建议积极保胎、预防绒毛膜羊膜炎以延长孕周、降低感染发生率,从而改善超早产儿结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非免疫性胎儿水肿(NIHF)新生儿的临床特征、病因及转归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NIHF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及转归。结果 23例NIHF患儿中,早产儿18例(78%),足月儿5例(22%);出生窒息12例(52%),其中重度窒息6例。NIHF病因包括双胎输血综合征(TTTS)8例(35%),心血管畸形3例(13%),微小病毒B19感染3例(13%),先天性乳糜胸2例(9%),Turner综合征1例(4%),柯萨奇病毒感染1例(4%),病因不明5例(22%)。临床治愈13例(57%),死亡10例,新生儿期病死率为43%。死亡组中早产儿、新生儿窒息、5分钟Apgar评分<8分及心力衰竭比例(分别为100%、100%、60%、60%)明显高于存活组(分别为62%、15%、8%、8%)(P < 0.05)。结论 NIHF新生儿易发生出生窒息;胎龄越小、窒息程度越重、合并心力衰竭者新生儿期死亡风险越大。TTTS中受血儿是NIHF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20.
新生儿菌群受出生方式、喂养情况等复杂因素的影响,菌群的稳态或紊乱与新生儿多种疾病相关。早产儿出生时胎龄小于37周,与足月儿相比多方面发育未成熟,菌群定植也有差异,研究早产儿菌群特征与疾病的关系,可为临床上治疗新生儿疾病提供新思路。该综述对早产儿出生前宫内菌群、生后皮肤菌群、口腔菌群、胃部菌群、肠道菌群及环境菌群的特征与早产儿常见的各种疾病的关系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