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任务导向性训练联合传统物理康复训练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82例脑瘫患儿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接受传统物理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接受任务导向性训练联合传统物理康复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GMFM评分)、10 m步行时间、1 min步行距离、定时起身行走测试(TUG)时间及儿童残疾评定量表(PEDI)移动功能部分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GMFM评分、PEDI移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10 m步行时间及TUG时间短于对照组(P均0.05),1 min步行距离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任务导向性训练联合传统物理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功能的疗效。方法:2013年3—12月在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明确诊断,并收入住院治疗的3—12岁痉挛型脑瘫儿童40例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20例,试验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两组均治疗3个月。在治疗前后对患儿分别应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scale assessment,GMFM-88项)、足印分析法、10m步行测试(10 meters walk test,10MWT)、1min步行测试(1 minute walk test,1MWT)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GMFM-88项D区和E区评分、跨步长和步宽、10m步行时间及1min步行总距离均优于训练前(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任务导向性训练有利于提高痉挛型脑瘫儿童的粗大运动功能,改善步态并提高步行的速度和耐力,有助于患儿适应和参与学校及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联合全方位运动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步行能力及自理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痉挛性脑瘫患儿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法将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儿给予全方位运动训练治疗,研究组患儿在此基础上给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ADL)、TD、TP、AES、踝关节AROM评分,观察治疗后FMA-L评分及10 m WT用时。结果治疗后,研究组ADL评分、FMA-L评分、TD、TP、踝关节AROM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研究组AES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且10 m WT用时明显短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功能性电刺激联合全方位运动训练应用于痉挛型脑瘫患儿,可改善患儿的步行能力及自理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性瘫痪患儿平衡控制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56例脑性瘫痪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任务导向性训练,比较两组患者平衡控制功能。结果:两组Berg评分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10 m步行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1 min步行距离明显长于对照组,跨步长度明显大于对照组,步宽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任务导向性训练可提高脑性瘫痪患儿平衡控制功能,改善患儿步行能力及步态,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功能性肌力训练在痉挛型脑瘫儿童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观察功能性、闭链的肌力训练对痉挛型脑瘫儿童下肢的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痉挛型脑瘫患儿20例,根据年龄、痉挛分型、运动功能评分进行配对,每对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的神经发育技术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功能性肌力训练,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评估两组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肌张力、关节活动度、步行能力。结果:治疗组粗大运动功能C、D、E区得分高于对照组(C区58.69±12.85,D区49.74±19.38,E区33.50±17.13,P<0.05),步行能力的改善优于对照组(10m步行时间13.90±5.28s,1min步行距离43.0±12.5m,P<0.05),关节活动度的改善大于对照组(踝背屈角度13.9±3.8°,P<0.05),而肌张力没有明显增加(肌张力平均秩10.50,P>0.05)。结论:功能性下肢肌力训练计划有助于改善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追踪随访联合家庭参与式康复训练在痉挛性脑瘫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6月~2018年9月痉挛性脑瘫患儿77例,按入院顺序分组,对照组38例采取常规干预,研究组39例于对照组基础上采取追踪随访联合家庭参与式康复训练,观察对比两组干预前后运动功能(GMFM-88)评分及患儿家属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干预前两组GMFM-88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GMFM-88评分较干预前升高,且研究组较对照组高(P0.05)。研究组患儿家属护理工作满意度97.44%较对照组78.95%高(P0.05)。结论痉挛性脑瘫患儿采取追踪随访联合家庭参与式康复训练,能显著改善患儿运动功能,提升患儿家属护理工作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减重支持训练对脑瘫痉挛性双瘫患儿步行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减重支持训练(PBWST)对脑瘫痉挛性双瘫患儿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60例脑瘫痉挛性双瘫患儿随机分为减重组和传统运动疗法组各30例,均给予传统的运动疗法,减重组在此基础上进行PBWST训练,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步行能力和耐力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的步行能力和耐力均有明显提高,但减重组的效果优于传统运动疗法组(P<0.05),特别是耐力提高尤为显著(P<0.001)。结论PBWST可进一步提高已有步行能力的脑瘫痉挛性双瘫患儿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悬吊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平衡功能及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康复科门诊就诊的痉挛性脑瘫患儿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儿40例。所有患儿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悬吊训练(训练频率为每周6次,每次30 min,持续6个月)。于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采用GMFM分级量表(GMFM-88)、Berg平衡量表(BBS)、10米步行速度(10MWT)分别评估2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 结果 治疗后,2组患儿的GMFM-D评分、GMFM-E评分、BBS评分和10MWT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GMFM-D评分、GMFM-E评分、BBS评分和10MWT分别为(33.38±6.32)分、(40.25±7.66)分、(32.35±4.43)分和(14.03±2.89)m/min,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常规康复训练联合悬吊训练不仅可以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平衡功能和粗大运动功能,还可提高其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正常交替半跪运动摆动训练联合综合康复训练在痉挛型脑瘫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8年6月~2020年6月采用综合康复训练干预的3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纳入对照组,另选取同期采用正常交替半跪运动摆动训练联合综合康复训练干预的30例痉挛性脑瘫患儿纳入观察组,两组均干预6个月。比较干预前及干预6个月后两组粗大运动功能、足背屈角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干预6个月后,两组粗大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及足背屈角均较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痉挛型脑瘫患儿采用正常交替半跪运动摆动训练联合综合康复训练干预,可改善粗大运动功能及足背屈角,改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针灸疏经调脏法联合减重步行训练治疗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2月~2019年1月收治的脑梗死后偏瘫患者82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各41例。两组均予常规治疗,参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减重步行训练,研究组在参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灸疏经调脏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0.24%高于参照组70.73%(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参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FMA、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针灸疏经调脏法联合减重步行训练治疗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其神经功能损伤,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改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持续被动运动锻炼联合家属参与对髌骨粉碎性骨折患者术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髌骨粉碎性骨折患者92例,依照入院时间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46例。参照组采用常规康复功能锻炼,研究组在参照组基础上采用持续被动运动锻炼联合家属参与,统计比较两组膝关节优良率及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评分及膝关节疼痛评分。结果:研究组膝关节优良率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干预3个月后生活能力、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干预1个月、3个月后疼痛评分均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持续被动运动锻炼联合家属参与可促进髌骨粉碎性骨折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减轻疼痛,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家属参与联合引导式康复训练在痉挛性脑瘫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7年8月~2018年9月收治的124例痉挛性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家属参与联合引导式康复训练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痉挛程度评分、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及家属对治疗的满意度。结果:两组治疗后痉挛程度、生活自理能力评分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治疗后痉挛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生活自理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治疗满意度91.94%高于对照组的74.19%(P<0.05)。结论:家属参与联合引导式康复训练治疗痉挛性脑瘫患儿有利于减轻患儿痉挛程度,改善患儿生活自理能力,且家属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就小儿脑瘫康复治疗效果进行分析与探究。方法 :选择我院自2014年4月~2015年6月收治的脑瘫患儿62例,按入院顺序单双号进行平均分组,每组患儿31例。接受基础治疗的患儿设为参照组,在参照组基础上接受康复治疗的患儿设为研究组,对比两组脑瘫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研究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参照组。结论:在小儿脑瘫治疗中应用康复治疗效果显著,可同时提高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的实践与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儿童悬吊运动训练系统治疗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脑瘫)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纳入的30例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儿童随机分为对照组(n=15)和观察组(n=15),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并联合应用儿童悬吊运动训练系统。两组儿童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10m步行速度(MWS)、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分别对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及粗大运动功能进行评估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儿童BBS评分、10m MWS、GMFM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而观察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儿童悬吊运动训练系统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提高其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及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悬吊运动训练结合家庭姿势管理对痉挛型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 方法 选取痉挛性脑瘫患儿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均等分为对照组、悬吊运动训练组和联合干预组,每组患儿30例。3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悬吊运动训练组患儿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悬吊运动训练(每日1次,每次30 min,每周训练5 d,连续训练6个月),联合干预组患儿在悬吊运动训练组训练方案的基础上再增加家庭姿势管理。于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治疗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88)、Berg平衡平衡量表(BBS)和脑瘫儿童ADL能力评定量表分别评估3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ADL能力。 结果 治疗后,3组患儿的GMFM-D评分、GMFM-E评分、BBS评分和ADL评分均优于组内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悬吊运动训练组和联合干预组治疗后的上述各项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且联合干预组治疗后的GMFM-D评分、GMFM-E评分、BBS评分和ADL评分分别为(33.37±2.54)分、(44.07±2.61)分、(35.77±2.52)分、(68.33±4.11)分,均显著优于悬吊运动训练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悬吊运动训练结合家庭姿势管理可显著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ADL能力。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探讨核心稳定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2012年6月—2013年6月入住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神经康复科的痉挛型双侧性瘫痪的脑瘫患儿,诊断及分型明确、粗大运动功能测定(GMFCS)为Ⅰ—Ⅱ级、能够理解并听从指令、入组前6个月内未行A型肉毒毒素神经阻滞术或矫形手术的患儿60例,按年龄、脑瘫类型及GMFCS分级水平匹配原则进行随机分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实验组进行常规PT训练1次(30min)和核心稳定训练1次(30min),对照组进行常规PT训练2次(30min/次),所有治疗项目均为每周5次,每次持续30min,3个月为1个疗程。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定(GMFM)中的各能区评分、10m步行测试(10MWT)、上下楼梯测试(TST)分别评估两组患儿训练前后的粗大运动功能和步行情况,并对结果进行组内和组间比较。 结果:3个月后对照组和实验组患儿的A、B、C区评分均无明显提高(P>0.05),D区、E区评分均较训练前提高(P<0.05)、最适步速独走10m所用时间(代表步速)、和上下5层楼梯时间,两组均亦减少(P<0.05),但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独走10m所需步数(代表跨步长)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均减少(P<0.05),且两组间无明显差异性(P>0.05)。 结论:核心稳定训练联合常规PT训练更有利于提高痉挛型双侧瘫痪的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行走最适步速及上下楼梯速度,但对提高步长两组间无明显差异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功率自行车运动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具有一定步行能力的92例病程在1—3个月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功率车运动训练,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分别评定下肢运动功能(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分)、平衡功能(Berg平衡量表)、步行能力(采用患者10m步行时间和6min内步行距离测定、Holden步行功能评定)、肌张力变化,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结果:两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分析研究学龄期脑瘫患儿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状况及影响因素。 方法:在Scpchild脑瘫登记及系统管理数据库中选取来自东阳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和上海市3所特殊教育学校登记在册的158例7—18岁脑瘫患儿的相关信息,包括运动功能分级(粗大运动和手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问卷得分、伴随症状等,通过相关分析和多重回归分析研究学龄期脑瘫患儿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状况及影响因素。 结果:学龄期脑瘫患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运动功能水平越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也随之降低,轻度和中度运动功能受损的脑瘫患儿的各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明显高于重度运动功能受损的患儿;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分级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值之间存在着中等程度的相关性(rs=-0.43— -0.85),多重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脑瘫患儿手功能级别的高低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结论:学龄期脑瘫患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运动功能分级相关,加强脑瘫患儿运动功能训练是提升他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主要手段;与粗大运动功能相比手功能对脑瘫患儿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影响程度更为全面,需要积极开展以任务为导向的脑瘫患儿手功能和上肢功能训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痉挛型脑瘫患儿60 例分为两组,对照组(n=30)只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n=30)接受常规的康复训练,在每次运动疗法训练中抽出10~15 min 接受专门提高核心稳定性的训练。两组均治疗3 个月。在康复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的D区、E 区及足印分析法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治疗后GMFM的D区和E 区评分、步长、步宽、步速均优于治疗前(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有利于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头皮针联合悬吊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肢体痉挛及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10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48例与对照组47例。两组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悬吊训练,6次/周;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头皮针治疗,1次/天,6次/周,两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疗效、下肢临床痉挛指数(CSI)、10 min步行速度(10 mMWS)、Berg平衡量表(BBS)、上下肢简式Fugl 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88评分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CSI低于治疗前,10 mMWS、BBS、FMA评分及GMFM-D、GMFM-E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两种治疗方法对于痉挛型脑瘫患儿肢体痉挛及粗大运动功能改善均有效,但结合头皮针联合悬吊训练治疗的总体疗效要优于单独悬吊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