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6 毫秒
1.
目的 了解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的营养状况,验证主观全面营养评估(SGNA)量表在脑瘫住院患儿营养评估中的临床有效性。方法 选取2019年4~10月住院的1~5岁脑瘫患儿208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收集其SGNA量表评估结果,并以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Z评分法作为参照标准,验证SGNA量表评估脑瘫患儿营养状况的临床有效性。结果 SGNA量表和Z评分法对脑瘫患儿的营养不良检出率分别为42.3%、3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SGNA量表的应用在不同评估者间呈高度一致性(κ=0.621,P < 0.001)。以Z评分法作为参照标准,SGNA量表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0.5%、82.5%、75.0%、86.7%,两种评估方法呈高度一致性(κ=0.622,P < 0.001)。SGNA量表与年龄别体重Z评分、年龄别身高Z评分均呈中度一致性(分别κ=0.495、0.478,P < 0.001),与身高别体重Z评分一致性低(κ=0.197,P < 0.05)。结论 脑瘫患儿营养不良发生率较高;SGNA量表可以作为评估脑瘫患儿营养状况的工具。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高能量密度配方奶粉对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术后生长追赶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7年1~12月行外科手术的紫绀型CHD婴儿100例,随机分配至高能量组(术后给予高能量密度配方奶粉)和常规组(术后给予普通配方奶粉),每组50例,随访观察6个月。观察指标包括术前、术后脱机拔管时、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身高、体重、前白蛋白、N末端B型利钠肽原;计算年龄别身高Z评分(HAZ)、年龄别体重Z评分(WAZ)和身高别体重Z评分(WHZ);同时记录两组不良反应。结果 术前高能量组和常规组分别有25例(50%)和21例(42%)营养不良,两组营养不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儿术后6个月营养状况均有改善(P < 0.05)。术后6个月高能量组营养不良率低于常规组(18% vs 36%,P < 0.05);高能量组WAZ < -2的比例低于常规组(P < 0.05);高能量组营养不良患儿HAZ、WAZ、WHZ均高于常规组(P < 0.05)。两组患儿住院期间均未出现胃肠道不耐受。结论 高能量密度配方奶粉较普通配方奶粉更有助于紫绀型CHD患儿术后生长追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改良儿科营养风险筛查工具的疾病风险项在不同粗大运动功能分级(GMFCS)的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中的合理赋值方案。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9年1月至10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童康复科住院的360例脑瘫患儿的临床资料, 对所有符合入选标准的不同GMFCS分级水平的脑瘫患儿分别应用改良儿科营养风险筛查工具和主观全面营养评估(SGNA)量表进行营养筛查和评估, 分析应用SGNA量表评估的营养不良发生率在各GMFCS分级组间中的分布,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根据组间统计学差异将各GMFCS分级脑瘫患儿分成不同亚组, 对改良儿科营养风险筛查工具的疾病风险项评分分别赋值0分或1分, 组成不同赋值方案。以SGNA量表评估结果作为参照标准, 对上述不同赋值方案的营养风险筛查结果进行评价。结果脑瘫患儿的营养不良风险检出率及营养不良发生率分别为58.1%(209/360)和36.9%(133/360)。营养不良发生率在GMFCS Ⅱ级和Ⅲ级, GMFCS Ⅳ级和Ⅴ级组间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据此将脑瘫患儿分成3个亚组(Ⅰ级组、Ⅱ~Ⅲ级组和Ⅳ~Ⅴ级组)。3个亚...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住院危重患儿的营养状况,探讨营养风险筛查工具在危重患儿营养风险评估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1月至2018年4月入住儿童重症监护病房的211例危重患儿的临床资料,对患儿入院、出院时的营养状况进行评估,运用STRONGkids和PYMS两种营养风险筛查工具进行营养风险筛查。结果 211例患儿中,入院时营养不良检出68例(32.2%),其中中、重度营养不良各检出34例。通过STRONGkids和PYMS分别筛查出154例(73.0%)、165例(78.2%)存在中度或高度营养风险。以年龄别体重Z评分法为金标准,对两种营养风险筛查工具的效能进行评价,显示STRONGkids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22,PYMS为0.759,两者用于筛查营养不良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但两者临床效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STRONGkids和PYMS筛查营养不良的最佳界值点均为3分,其灵敏度分别为92.1%、76.2%。入院时中、高营养风险患儿临床预后较低营养风险患儿差(分别P=0.014、0.001)。入院时重度营养不良患儿的预后较营养正常患儿差(P=0.0009)。结论危重患儿营养不良及营养风险检出率较高;患儿营养状态和营养风险与预后相关。STRONGkids和PYMS对危重患儿营养风险筛查均有临床应用价值,临床效能类似,但STRONGkids灵敏度更高。  相似文献   

5.
住院营养不良儿童出院后营养恢复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住院期间存在中度、重度营养不良的儿童出院后营养恢复状况。方法 住院期间给予中度或重度营养不良的患儿营养支持治疗,并进行定期出院后随访及营养指导。以患儿年龄别体重及年龄别身高Z评分均 > ?-2?SD作为结束随访的营养目标。结果 入选中度或重度营养不良患儿共298名,其中174例(58.4%)达到结束随访标准,失访100例(33.6%),死亡18例(6.0%),随访18个月仍未达结束随访标准者6例(2.0%)。外科重度营养不良患儿中达到结束随访标准的比例高于内科(P < 0.05),重度营养不良患儿失访率高于中度营养不良患儿(P < 0.05)。消瘦患儿达到结束随访标准的高峰期为出院后3个月,生长迟缓患儿为出院后3~6个月。到出院后1年,各型营养不良患儿达到结束随访标准的比例均超过80%。结论 坚持随访的营养不良患儿大部分在出院后1年内可达到预期营养目标,生长迟缓患儿的营养恢复较消瘦患儿慢。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经皮内镜胃造瘘空肠置管术(PEG-J)在反复吸入性肺炎患儿肠内营养中应用疗效。方法 纳入2013年1月至2018年3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消化科行PEG-J的12例患儿。分析患儿的PEG-J手术并发症、肠内营养并发症,以及术后营养状况、原发疾病转归和拔管情况等。结果 12例患儿行PEG-J,其中男8例、女4例,平均年龄1岁5月龄(4月龄至6岁1月龄)。手术前平均病程7月龄(2月龄至2岁),所有患儿均存在反复吸入性肺炎,其中9例(75%)患儿生后就出现喂养障碍伴反复吸入性肺炎,合并重度营养不良4例(33.3%),中度营养不良3例(25.0%)。所有患儿手术均1次取得成功。3例(25%)出现手术相关的近期并发症。2例(16.7%)出现营养管相关并发症。在行PEG-J行空肠肠内营养后,11例患儿基本未发生吸入性肺炎,1例患儿(球麻痹合并胃食管反流患儿)吸入性肺炎发作次数明显减少。肠内营养前后年龄别体重Z评分显著增高(P<0.05),年龄别身高Z评分显著增高(P<0.05)。结论 PEG-J可用于反复吸入性肺炎患儿的肠内营养治疗,不仅可以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作次数,改善营养状态,同时具有副反应少、并发症少以及适用于长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经皮内镜胃造瘘空肠置管术(PEG-J)在反复吸入性肺炎患儿肠内营养中应用疗效。方法 纳入2013年1月至2018年3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消化科行PEG-J的12例患儿。分析患儿的PEG-J手术并发症、肠内营养并发症,以及术后营养状况、原发疾病转归和拔管情况等。结果 12例患儿行PEG-J,其中男8例、女4例,平均年龄1岁5月龄(4月龄至6岁1月龄)。手术前平均病程7月龄(2月龄至2岁),所有患儿均存在反复吸入性肺炎,其中9例(75%)患儿生后就出现喂养障碍伴反复吸入性肺炎,合并重度营养不良4例(33.3%),中度营养不良3例(25.0%)。所有患儿手术均1次取得成功。3例(25%)出现手术相关的近期并发症。2例(16.7%)出现营养管相关并发症。在行PEG-J行空肠肠内营养后,11例患儿基本未发生吸入性肺炎,1例患儿(球麻痹合并胃食管反流患儿)吸入性肺炎发作次数明显减少。肠内营养前后年龄别体重Z评分显著增高(P<0.05),年龄别身高Z评分显著增高(P<0.05)。结论 PEG-J可用于反复吸入性肺炎患儿的肠内营养治疗,不仅可以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作次数,改善营养状态,同时具有副反应少、并发症少以及适用于长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儿科营养筛查-评估工具对小儿消化营养科住院儿童营养状况进行分析,了解营养不良风险发生率以及不同营养状况下临床结局及生化指标差异,为合理营养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儿科学组开发的儿科营养筛查-评估工具——“儿科营养筛查”APP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小儿消化营养科2018年3月至2020年10月入院的患儿进行营养筛查,并对存在营养不良风险的患儿进行营养评估,分析不同营养状况下临床结局及生化指标差异。结果 共入选624例患儿,男368例,女256例,0~1岁组(不含1岁)158例,1~3岁组95例,>3岁组371例。营养筛查结果表明营养不良风险的发生率为56.25%,0~1岁组营养不良风险最高(89.24%)。按疾病进行分组,短肠综合征患儿营养不良风险最高(90.05%),其次为急性胰腺炎(88.89%)和慢性腹泻(75.00%)。对比无营养不良风险组,营养不良风险组住院天数明显延长,住院费用增加,感染发生率更高,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维生素D水平明显降低(P均<0.05)。营养评估提示中度营养不良和重度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分别为3...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行机械通气的重症肺炎患儿营养不良及营养风险发生情况,探讨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的营养支持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于PICU住院治疗且需机械通气的重症肺炎患儿6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法将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通过鼻饲管分别给予试验组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对照组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制剂。评估两组患儿的年龄别体重Z值、STRONGkids营养风险评分和小儿危重病评分。检测两组患儿入院时、出院前的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水平,观察两组患儿的胃肠耐受性和临床治疗效果指标。结果 68例机械通气患儿中有26例(38%)存在营养不良,包括中度营养不良10例(15%),重度营养不良16例(24%);出院时有10例(15%)存在营养不良。63例(93%)患儿存在中、高营养风险,包括中度营养风险21例,高度营养风险42例,极危重组和危重组中的中、高营养风险检出率明显高于非危重组(P < 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儿的机械通气时间、总住院时间缩短,血清PA水平和体重增长率增加,在胃肠道耐受性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 < 0.05);两组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情况及疾病转归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行机械通气肺炎患儿的营养不良及营养风险检出率较高。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有助于改善行机械通气肺炎患儿的治疗效果,更适用于需机械通气危重患儿的营养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行机械通气的重症肺炎患儿营养不良及营养风险发生情况,探讨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的营养支持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于PICU住院治疗且需机械通气的重症肺炎患儿6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法将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通过鼻饲管分别给予试验组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对照组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制剂。评估两组患儿的年龄别体重Z值、STRONGkids营养风险评分和小儿危重病评分。检测两组患儿入院时、出院前的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水平,观察两组患儿的胃肠耐受性和临床治疗效果指标。结果 68例机械通气患儿中有26例(38%)存在营养不良,包括中度营养不良10例(15%),重度营养不良16例(24%);出院时有10例(15%)存在营养不良。63例(93%)患儿存在中、高营养风险,包括中度营养风险21例,高度营养风险42例,极危重组和危重组中的中、高营养风险检出率明显高于非危重组(P < 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儿的机械通气时间、总住院时间缩短,血清PA水平和体重增长率增加,在胃肠道耐受性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 < 0.05);两组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情况及疾病转归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行机械通气肺炎患儿的营养不良及营养风险检出率较高。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有助于改善行机械通气肺炎患儿的治疗效果,更适用于需机械通气危重患儿的营养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重量指数(PI)、体重指数(BMI)、中段上臂围/头围(MAC/HC)及临床营养评估法(CANS)在新生儿出生时营养状况评估中的应用,以寻求一种简便而可靠的评估胎儿营养状况的方案。方法 利用PI、BMI、MAC/HC及CANS法对刚出生的足月儿和早产儿进行营养状态评估,并对各种方法的评估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在678名足月儿中,PI、BMI、MAC/HC及CANS法分别诊断61例、102例、47例、131例营养不良。在140名早产儿中,PI、BMI、MAC/HC及CANS法分别诊断30例、87例、9例、112例营养不良。BMI+CANS组合检出比例在足月儿和早产儿中分别为99.3%、100%,与1种方法相比,能够显著提高营养不良患者的检出率(P < 0.05),而与PI+BMI+CANS 3种方法组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BMI+CANS组合能减少胎儿营养不良的漏诊,是评估胎儿营养不良简便而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慢性肾脏病5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儿营养状态的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儿童慢性肾脏病(CKD)5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态,探讨各营养评估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21例CKD 5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儿按体重指数进行分组,根据人体测量指标、生物化学指标、炎症指标、残存肾功能及透析充分性指标、静息能量消耗指标等进行营养状态评估,分析营养不良患儿与营养正常患儿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 21例患儿中,营养不良10例,营养正常11例。营养不良组与营养正常组人体测量指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间瘦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间IL-1、IL-6、TNF-α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间平均24 h残余尿量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两组间白蛋白、前白蛋白、胆固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尿素清除指数(Kt/V)及实测静息能量消耗值的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人体测量指标、生物化学指标、残存肾功能、炎症因子对CKD 5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儿营养状况评估具有重要的价值,而静息能量消耗测定对于CKD 5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儿营养状况评估和监测的应用价值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早产儿纠正月龄6个月内追赶生长的情况,并分析宫外发育迟缓(EUGR)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治疗后出院的,并建立序贯化定期随访档案且有完整随访记录的早产儿321例,按2015年“早产儿保健工作规范”出院后分组随访标准分为低危早产儿组(n=69)和高危早产儿组(n=252)。采用Z评分法对体重、身长和头围进行评估,分析早产儿纠正月龄6个月内追赶生长情况。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6月龄EUGR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低危组和高危组两组早产儿体重、身长和头围的Z值 < -2(未达追赶生长)的百分比均随纠正月龄增加而逐渐下降,其中低危组早产儿纠正月龄6个月时体重、身长和头围未达追赶生长的比例分别降为1.4%(1/69)、2.9%(2/69)和 1.4%(1/69),高危组早产儿相应的比例为1.2%(3/252)、1.6%(4/252)和3.6%(9/252)。高危组纠正6月龄EUGR发生率高于低危组(28.2% vs 15.9%,P=0.03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早产儿纠正6月龄EUGR的危险因素包括多胎(OR=2.68,P=0.010)、出生体重较低(<1 000 g:OR=14.84,P < 0.001;1 000~1 499 g:OR=2.85,P=0.005)、宫内发育迟缓(OR=11.41,P < 0.001),而出生后营养强化可降低EUGR的风险(OR=0.25,P < 0.001)。结论 早产儿多可在纠正月龄6个月内达追赶生长;高危早产儿6月龄EUGR发生率较高;多胎、低出生体重、宫内发育迟缓为早产儿EUGR的危险因素,而出生后合理营养强化可降低早产儿EUG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抽动障碍(TD)儿童T辅助(Th)淋巴细胞及其亚群表达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TD组和对照组(健康儿童)外周血中Th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TD组Th淋巴细胞的百分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Th淋巴细胞的异常率为68.7%,比对照组(18.8%)增高(P < 0.001);而且Th淋巴细胞百分比和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评分呈负相关(r=-0.3945,P < 0.001)。在Th淋巴细胞亚群中,TD组Th1淋巴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而Th2淋巴细胞百分比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结论 Th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平衡失调导致的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可能与儿童TD的发生相关,且Th淋巴细胞水平可作为评估TD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福州市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患病率及高危因素。方法 分层整群随机抽取福建省福州市14所幼儿园体检数据,统计单纯性肥胖检出率。按1:1病例对照方法选择体重正常儿童为对照组。采用自制问卷表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可能与儿童单纯性肥胖发生相关的因素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 共纳入5 767例3~6岁儿童,单纯性肥胖检出率为5.01%(289例),其中轻度肥胖153例,中重度肥胖136例。随着年龄增加,儿童单纯性肥胖检出率逐步增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偏爱油炸食品(OR=4.789)、养育者过度关注饮食(OR=4.620)、睡前进食(OR=4.006)、进食快(OR=3.221)、偏爱甜食(OR=2.282)、出生体重大(OR=2.202)、父亲超重或肥胖(OR=2.074)、母亲超重或肥胖(OR=2.047)、进食量超过同龄20%以上(OR=2.013)、爱看电视(OR=1.665)、运动不足(OR=1.463)等是引起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 0.05)。结论 福州市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的患病率为5.01%,其发病受诸多因素影响,提示需要在医生、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参与下,加强学龄前儿童健康教育、培养儿童良好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增强体育锻炼等多途径综合干预,以降低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夜间喂养终止时间对儿童30月龄时身高、体重、营养状况及龋齿患病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出生并在儿童保健门诊按要求完成健康体检的416例儿童,在其30月龄体检时采用综合儿童保健记录并辅以自制调查问卷的方式,将6月龄后继续夜间喂养者作为研究组(n=269),6月龄终止夜间喂养者作为对照组(n=147)。比较两组儿童在30月龄时身高、体重、超重/肥胖发生率及龋齿患病率的差异。结果 研究组儿童30月龄时平均身高低于对照组(92.4±3.0 cm vs 93.3±2.8 cm,P < 0.05),且具有更高的超重/肥胖发生率(23.8% vs 12.2%,P < 0.05)和更高的龋齿患病率(14.9% vs 7.5%,P < 0.05)。结论 6月龄后继续夜间喂养影响婴幼儿生长发育、造成营养过剩以及增加龋齿患病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