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报告1例艾滋病并发马尔尼菲青霉及白念珠菌感染.患者男,21岁.发热、消瘦6个月,全身起丘疹、结节2个月.皮肤科检查:全身尤其面部分布较多丘疹及软疣样突起,颊黏膜及舌部有大片白色凝乳样块状物.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组织细胞内充满酵母样菌体,PAS染色阳性,呈葡萄状或桑椹状聚集,个别孢子两头钝圆,中间有横隔.皮损真菌培养见马尔尼菲青霉生长,口腔分泌物真菌培养见马尔尼菲青霉和白念珠菌生长.抗HIV抗体检测阳性.  相似文献   

2.
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报告1例白念珠菌引起的皮肤黏膜念珠菌病,患儿女,7岁,全身散在丘疹5年,加重伴指疣状增生1年,同时出现口腔黏膜,皮肤及甲板损害,双手掌疣状赘生物,手指末节残缺,变形。口腔黏膜白斑,北部皮损组织及粪便真菌培养均为白念珠菌生长。皮肤组织病理改变为表皮角化明显,角质层中查见大量真菌菌丝。经伊曲康唑,制霉菌素等药治疗后,皮损逐渐好转。  相似文献   

3.
皮肤结核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告2例皮肤结核,例1全身皮肤散在红斑,结节7年,例2左肩背部有暗红色斑块18年,2例患者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内有上皮样细胞团块,团块内及团块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皮损组织真菌培养均阴性。皮损组织液抗酸染色涂片见点状或短棒状杆菌,组织液培养8-10周见阳性菌落生长。对菌落行PCR检测,结果检测出结核杆菌。  相似文献   

4.
报告HIV感染并发皮肤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病1例.患者女,34岁.因持续发热40 d,全身散在分布丘疹就诊.皮损为全身散在分布暗红色丘疹,部分丘疹中央坏死、溃破,呈脐凹状.皮损真菌培养确诊为马尔尼菲青霉病,抗HIV抗体检测阳性.该文同时回顾了云南省报道马尔尼菲青霉病的文献.  相似文献   

5.
报告1例艾滋病并发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男,28岁。因消瘦、乏力3个月,面部和躯干丘疹及丘疱疹20 d就诊。皮肤科检查:躯干及四肢散在多个脐凹或传染性软疣样丘疹,口腔可见毛状假性白斑。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轻度增生,真皮内见多个肉芽肿,胞质内含有大量孢子。过碘酸希夫(PAS)染色(+),HIV抗体阳性;皮损和骨髓真菌培养示马尔尼菲青霉感染。诊断:艾滋病并发马尔尼菲青霉病。经抗真菌治疗后,全身皮损消退。  相似文献   

6.
报道一例由伞状毛霉和近平滑念珠菌所致皮肤和皮下感染。患者女,67岁,因左手腕“骨折”后外敷中草药夹板固定后形成增生性肉芽肿就诊。皮损分泌物直接涂片见革兰染色阳性出芽酵母细胞,组织病理检查:过碘酸雪夫及六胺银染色显示角质层及真皮内有粗大无分隔菌丝。皮损组织真菌培养在35℃时分别有霉菌和酵母样菌生长。霉菌经小培养形态学鉴定及DNAITS1~4区测序证实为伞状毛霉。温度试验显示伞状毛霉在37℃以上生长迅速,40℃时生长较缓慢。扫描电镜见孢子囊顶生呈洋梨状,孢子囊梗圆锥形,孢囊梗生于匍匐菌丝顶部,在假根之间,不与假根相对着生。酵母样菌经柯玛嘉显色试验和D1/D2片段DNA测序证实为近平滑念珠菌。药敏试验显示伞状毛霉菌对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最敏感。细胞外酶活性测定结果显示伞状毛霉的蛋白酶活性高于近平滑念珠菌。患者口服抗真菌药物伊曲康唑200mg/次,每日2次,并予肉芽肿切除术联合治疗,治疗6周后患处肉芽组织完全消退,随访4年无复发。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35岁,全身出现泛发红斑、斑块、结节伴瘙痒8年。皮肤科检查:头面部及躯干四肢大片丘疹、红斑、浸润性斑块及结节,部分皮损边界清,伴少量鳞屑、结痂、萎缩性瘢痕,双眼睑肿胀,右耳廓已破坏消失,左耳廓变形,头发、眉毛、睫毛稀疏脱落,指(趾)甲甲板均肥厚、变形、断裂。真菌学检查:取皮损处皮屑直接镜检示分枝分隔菌丝阳性,真菌培养鉴定为红色毛癣菌生长。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角化过度,棘层增生肥厚,真皮浅中层可见上皮样细胞团块,伴淋巴细胞、浆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散在嗜酸粒细胞及多核巨噬细胞。PAS和银染色均可见真皮浅中层散在分布分枝分隔菌丝。诊断为播散性皮肤红色毛癣菌肉芽肿。伊曲康唑治疗3个月后皮损消退,留有色素沉着及萎缩性瘢痕,真菌直接镜检及培养均示阴性,服药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伊曲康唑治疗婴儿泛发性皮肤念珠菌病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鞠梅  陈崑  顾恒 《临床皮肤科杂志》2002,31(10):642-643
采用伊曲康唑治疗1例婴儿泛发性皮肤念珠菌病。患儿男,4月大,3个月时无明显诱因臀部出现红斑、丘疹、渗出、糜烂,渐波及颈部、面部,口腔内有一灰白色膜。真菌镜检口腔内芽生孢子及假菌丝阳性,颈、臀部分泌物真菌培养白念珠菌生长。予伊曲康唑20mg[5mg/(kg·d)]口服15天,皮损好转。3个月后随访,皮肤恢复正常,未见复发。查肝功能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9.
报告1例皮肤异色病样淀粉样变。患者,男,47岁。全身弥漫色素沉着、色素减退斑、丘疹、水疱、瘙痒11年。皮损组织病理活检:丘疹区及水疱区均见真皮乳头,内见均质嗜伊红物质沉积,甲基紫染色阳性。根据临床表现及皮肤组织病理,诊断为皮肤异色病样淀粉样变。  相似文献   

10.
新生儿弥漫性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儿男,10个月。全身皮疹伴瘙痒10月。检查见全身多发苔藓化丘疹,皮肤明显增厚,并见散在血疱及水疱。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血管周围可见肥大细胞浸润,胞核圆形或卵圆形,Giemsa染色阳性。诊断:新生儿弥漫性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如何利用血培养法从HIV阳性患者血液标本检测马尔尼菲青霉菌。方法从两个不同部位分别无菌抽取患者血液于2个BD需氧血培养瓶中,用BD9240全自动血培养仪进行培养。仪器阳性报警后,若涂片见到真菌孢子或菌丝,初代培养用沙氏琼脂培养基及血平板35℃培养。对于丝状菌落适时转种2块沙氏琼脂培养基,分别进行35℃和25℃培养。每日观察菌落及菌体形态变化情况,用乳酸酚棉蓝染色法观察菌体形态。结果从63例HIV阳性患者送检的血培养中检测出6株马尔尼菲青霉菌。结论采用血培养法可以从HIV患者的血液标本中检测出马尔尼菲青霉菌,细菌室应提高检测能力,及时准确检测出马尔尼菲青霉菌。  相似文献   

12.
广东省15例马尔尼菲青霉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目的 分析广东省马尔尼菲青霉病的发病情况、临床特征、诊断要点、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1988-2003年发生于广东的15例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体征、实验室检查特点及治疗反应和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15例患者中男10例,女5例;发病者没有一定的职业区别,但并发艾滋病患者多为司机和无业人员。13例伴发有各种免疫缺陷的基础病,如艾滋病、结缔组织病、肾移植等。临床症状多种多样,主要为发热、消瘦、皮疹、呼吸系统症状等。皮损组织切片可见成堆的PAS染色阳性的圆形或腊肠形孢子。15例患者中4例为皮肤限局性感染,11例为系统性感染;9例死亡,5例治愈,1例放弃治疗。分离于不同部位的15株病原菌经形态学、培养的双相性皆证实为马尔尼菲青霉,其中11株经DNA测序也得到进一步证实。结论 广东近年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增多,且伴发艾滋病者增多,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3.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1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目的 探讨11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2002-2004年来我院住院和门诊就诊的11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体征、实验室检查进行分析.结果 11例患者中男9例,女2例,临床症状除非特征性的表现如发热、消瘦、贫血、肝脾淋巴结肿大外,8例合并有皮疹;3例有消化道症状,其中2例腹痛,1例腹泻、排红色湖状便:1例吞咽困难,进食梗阻感;5例有呼吸系统症状;1例关节痛;2例合并口腔念珠菌感染、4例骨髓、1例痰、1例血涂片、8例皮疹刮片或分泌物涂片、2例淋巴结和皮肤病理活检切片中可见成堆的PAS染色阳性的圆形或腊肠形分隔孢子.11株分离株经形态学、培养皆证实为马尔尼菲青霉,其中4株分离株经DNA分析证实为马尔尼菲青霉.结论 艾滋病患者机会性感染中马尔尼菲青霉病的临床表现多样,且多伴有皮疹.  相似文献   

14.
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病1例,患者男,65岁,面部溃疡,口腔糜烂伴发热20余天,皮肤科检查见面部多个溃疡,口腔,咽部大片糜烂,全身浅表淋巴结及肝,脾增大,皮损分泌物,淋巴结穿刺液,血液和皮损组织直接涂片和真菌培养均发现马尔尼菲青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不同来源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i,PM)的致病力情况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将实验组小鼠分为R组和H组,分别经呼吸道吸入接种分离自广西野生银星竹鼠的PM菌株(竹鼠寄生株)及广西地区马尔尼菲青霉病(peniciliosis marneffei,PSM)患者血液的PM菌株(人感染株)活菌悬液,7天后处死并解剖,肉眼观察肺脏感染情况;取左肺下叶组织行真菌培养并比较阳性率差异;取左肺上叶组织行病理切片观察了解其病理改变;取右肺组织匀浆接种PDA平板培养基25℃培养48h后计数菌落,比较二者肺组织菌载量,同时分析安慰剂组和空白对照组小鼠的情况。结果实验组小鼠(R组和H组)感染PM后发病率100%;两种不同来源的PM感染小鼠后肺脏肉眼观察无明显差异;感染不同来源PM的小鼠肺组织菌载量无差异;不同来源PM感染的小鼠肺脏病理改变无明显差异;安慰剂组小鼠有轻微病理改变;空白对照组小鼠无病理改变。结论两种不同来源的PM菌株经呼吸道吸入感染途径均可引起小鼠肺部致病;竹鼠寄生株PM与人感染株PM对小鼠的致病力无差异。  相似文献   

16.
We describe a case of Penicillium marneffei infection in a patient with AIDS who had skin eruptions disseminated over the entire surface of his skin. We identified P marneffei from the skin biopsy specimen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using a set of primers specific for this pathogen.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建立一种基于载体pSilent-1介导的对马尔尼菲青霉基因进行功能研究的工具。方法 将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整合于丝状真菌表达质粒pSilent-1中,构建pSilent-GFP载体,将构建成功的pSilent-GFP载体通过电转化方法转化马尔尼菲青霉酵母细胞,经潮霉素阳性筛选及PCR方法鉴定阳性克隆子,并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GFP在马尔尼菲青霉中的表达。结果 成功构建了pSilent-GFP表达载体,该载体能转化马尔尼菲青霉酵母细胞并在菌体内稳定表达GFP。结论 pSilent-GFP载体在马尔尼菲青霉中稳定表达GFP,pSilent-1载体可应用于马尔尼菲青霉基因的功能研究。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探讨补体受体3(CR3)在小鼠巨噬细胞识别马尔尼菲青霉中的作用。方法 以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为靶细胞,分别与马尔尼菲青霉灭活分生孢子、灭活酵母细胞、活分生孢子、活酵母细胞在37 ℃,5% CO2培养箱中共同培养1 h后,逆转录PCR检测CR3 mRNA的表达,Western印迹检测CR3蛋白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吞噬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共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水平。siRNA靶向下调巨噬细胞CR3的表达后与马尔尼菲青霉灭活分生孢子共培养,按照前述方法检测吞噬率及各细胞因子水平。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检测各组间指标差异。结果 RAW264.7细胞与马尔尼菲青霉灭活分生孢子、灭活酵母细胞、活分生孢子、活酵母细胞共培养后, 四组之间比较,CR3 mRNA、蛋白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吞噬率分别为95.14%、89.56%、91.03%、90.78%,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共培养后,白介素(IL)2、干扰素(IFN)γ等Th1型,IL-4、IL-10等Th2型细胞因子均呈不同程度升高,但四个共培养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siRNA靶向下调CR3表达后,RAW264.7细胞与马尔尼菲青霉共培养,其对马尔尼菲青霉的吞噬率下降为10.89%,与未干扰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同时,巨噬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水平与未干扰组比较下降。结论 CR3为巨噬细胞识别、介导吞噬马尔尼菲青霉的模式识别受体之一;IL-2、IFN-γ Th1型,IL-4、IL-10 Th2型细胞因子可能均参与巨噬细胞抗马尔尼菲青霉感染免疫。 【关键词】 巨噬细胞; 马尔尼菲青霉; 受体,补体; 疾病模型,动物  相似文献   

19.
马尔尼菲青霉临床分离株的rDNA ITS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设计马尔尼菲青霉种特异性引物,探讨马尔尼菲青霉病更加确切的诊断方法.方法 实验菌株为北京大学真菌和真菌病研究中心保存的4株马尔尼菲青霉,来源于国内不同地区.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和ITS4 PCR扩增马尔尼菲青霉rDNAITS,扩增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测序结果在基因库核酸序列数据库进行同源序列搜索,并依据序列对比、分析.结果 4株临床分离的马尔尼菲青霉的rDNA ITS序列相同.与国外来源于美国、印度尼西亚、法国、澳大利亚的马尔尼菲青霉rDNA ITS序列基本一致.马尔尼菲青霉与荚膜组织胞浆菌、新生隐球菌、念珠菌的rDNAITS序列差异较大,青霉和曲霉属间rDNAITS的序列相似性较低,而青霉种间rDNAITS序列的差异不大.结论 不同来源的马尔尼菲青霉菌株间乃至不同青霉的种间的rDNA ITS序列均具有较高的同源性,提示该区可能不适于作为靶基因来设计马尔尼菲青霉的种特异性引物或探针.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马尔尼菲青霉菌经皮肤损伤途径感染小鼠致病力情况。方法将马尔尼菲青霉菌野生株和人感染株孢子悬液分别注入鼠尾皮内,观察接种后发病情况,于第15,50 d分批处死、解剖。结果马尔尼菲青霉菌导致小鼠皮肤感染发病率为100%,而85%小鼠皮损可自行消退痊愈,15%小鼠出现皮肤播散性感染;组织病理示:皮损处细胞性炎症反应在皮损中显著。从发病时间和早期病变严重程度比较,野生株致病力显著强于人感染株(P<0.05);但是从后期病变严重程度和自行痊愈率比较,野生株和人感染株致病力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马尔尼菲青霉菌可以经皮肤损伤引起小鼠致病,其引起机体剧烈细胞免疫应答反应是致病力重要因素之一;野生株和人感染株感染早期致病力有差异,预后无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