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例大面积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临床报告杨文峰杨志祥孙向黎1995年12月我院收治两例因工业用直线加速器意外照射后发生大面积深度放射性皮肤损伤患者,经过治疗,已痊愈出院,现将有关临床资料报道如下。1事故经过1995年11月21日患者“民”(系某研究所高...  相似文献   

2.
放射性皮肤损伤是肿瘤放射治疗中不可避免的并发症,其损伤程度取决于放疗剂量大小、疗程长短、照射面积大小、个人对放射线的敏感程度等因素。严重的皮肤损伤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又会影响治疗的连续性,因而成为肿瘤放疗疗效的限制性因素。如何从护理的角度减轻该并发症是肿瘤专科护理人员应该认真探索的问题。本文对16例因Ⅲ度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而中断治疗的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并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杨志祥 《人民军医》2000,43(7):380-382
局部放射性损伤不同于热力烧(烫)伤,射线与高温造成的组织细胞代谢、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放射性损伤病变过程发展较缓慢,并有明显的分期和急慢性变化。1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是指皮肤受到1次或近日内受到多次一定剂量的射线照射后所引起的损伤。根据损伤程度的不同,临床上一般分为Ⅰ、Ⅱ、Ⅲ度;根据病变发展,每一分度的临床表现又可分为四期:初期反应期、假愈期、反应期和恢复期。1.工互度损伤表现为脱毛、红斑。1.1.1初期反应期受照射当时,局部可以无任何表现;3~sh后局部仅出现轻微的历痒、…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对1996年1月5日吉林市发生的一起辐射事故病人“文”的救治,对急性放射病合并局部极重度放射性损伤诊断与救治提供新经验。方法 通过物理模拟试验、染色体畸变分析、淋巴细胞微核率及局部组织ESR的检测,估算全身受照射剂量及局部不同部位受照射位置,并通过临床症状、造血系统等临床资料综合分析,确定了损伤程度。结果 全身受照后吸收剂量(红骨髓干细胞存活计权等效剂量)为2.9±0.3Gy,右下肢最大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16例放射性肺损伤资料的总结,讨论了照射剂量、照射野面积等因素与肺放射性损伤的发生及时间的关系,分析了肺损伤X线改变的动态表现,认为:(1)放射性肺损伤与放疗剂量及照射野面积关系密切,照射野面积大,能产生肺损伤的剂量相对就小,(2)急性放射性肺损伤多在放疗后1个月内出现;慢性肺纤维化平均在放疗后4.23个月出现,半年内纤维化发生率约为85.7%。(3)肺损伤的临床表现与X线征象不平行,临床表现程度一般较X线征象轻,此外,依据放射性肺损伤的X线表现及动态发生,还对肺损伤与肿瘤的间质性肺转移、普通肺炎及肿瘤放疗后复发的鉴别诊断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郁海香对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有些恶性肿瘤采用大剂量分割外照射,治疗同时导致皮肤放射损伤,如处于急性期的皮肤损伤治疗不及时或处置不当,常迁延为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继发感染,形成溃疡。由于溃疡长期不愈,微血管闭塞,血循环障碍,皮肤纤维化,造成临床治疗上的困难。笔者采用郁海香软膏外敷治疗204例,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医疗照射、职业性暴露、应急照射均可引起放射性皮肤损伤, 相关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放射性皮肤损伤的预防与治疗措施方面, 但相关分子尚未完全阐明。研究表明, 辐射诱导的细胞早衰在放射性皮肤损伤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从放射性皮肤损伤机制及细胞早衰促进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发生发展, 电离辐射诱导的细胞早衰信号通路, 及细胞早衰在伤口愈合中的作用3个方面进行综述, 探讨辐射诱导的细胞早衰与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射线诱发的恶性肿瘤及对组织学发生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告了7例射线诱发恶性肿瘤及60例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活检材料。着重观察了慢性放射性硬肤损伤的增生性病变,包括重度表皮增生,假上皮瘤样增生,表皮不典型增生及纤维组织细胞的不典型增生。这些病理组织学表现,可能是癌前不同阶段的病变。根据组织学观察,射线皮肤损伤到发生恶性肿瘤,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即(1)坏死退变期,(2)良性增生期,(3)不典型增生期,(4)恶变期。皮肤增生性病变与照射后时间长短及照射累积剂量有关:照射后时间越长,增生性病变例数越多,照射剂量越大,增生性病变例数也有增多的倾向。  相似文献   

9.
中医药防治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放射性皮肤损伤是指放射线对皮肤照射所引起的急慢性皮肤损伤。核灾难、放射性事故、放射性治疗、职业暴露等都有可能造成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发生。大约95%接受放射治疗的患者最终会在治疗过程中或治疗过程后发展为辐射诱发性皮炎,因此如何正确防治放射性皮肤损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医认为,放射性皮肤损伤属于火热毒邪,阻滞气血,损伤肌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医用射线防护喷剂”对皮肤和黏膜急性放射性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70例首程放疗的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研究观察。观察组:用“医用射线防护喷剂”;对照组:不行任何治疗。结果观察组皮肤黏膜的辐射损伤耐受剂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发生严重皮肤黏膜放射性损伤的概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医用射线防护喷剂”对急性皮肤黏膜放射性损伤有明显的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监测质子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变化研究单次大剂量分割照射后脑照射区域内的代谢变化及放射性脑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为放射性脑病的早期发现和早期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建立单次大剂量分割照射后放射性脑损伤实验兔动物模型,通过测量照射前后动物乳酸(Lactic aeid,Lac)、N-乙酰天门冬氨酸(N-acetylaspartate,NAA)、胆碱(Chollne,Cho)、肌酸(Creatine,Cr)等的波峰变化,比较照射前后不同时期各波峰变化情况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单次大剂量脑照射区域放射性损伤发生早期,质子MRS发生有统计学意义的降低。结论质子MRS分析可以作为早期检测放射性脑损伤的无创性、敏感性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疑似因介入治疗致背部大面积皮肤损伤的患者进行生物剂量估算与重建。方法 术后约7个月(2020年7月22日),采集患者外周血进行染色体畸变分析并用不同方法构建的剂量曲线估算剂量,用剂量估算的修正系数、Dolphin''s模型和Qdr方法重建患者术后短期内的受照剂量。结果 基于dic半自动与dic+r人工分析及4条剂量曲线估算患者的全身平均吸收剂量为0.68~0.95 Gy,泊松分布检验结果显示u值均>1.96,患者受到局部不均匀照射,且半自动分析可明显提高剂量估算的效率。3种重建剂量方法修正后估算患者术后短期内的全身平均吸收剂量为1.80~2.86 Gy。估算的生物剂量与该患者存在放射损伤和临床诊断为局部放射性皮肤损伤Ⅳ度的结果基本一致。结论 通过染色体畸变分析和生物剂量估算,确诊了1例因介入治疗致背部大面积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患者,非稳定性染色体畸变分析对局部不均匀照射受照者回顾性生物剂量的估算与重建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观察两种皮肤防护剂对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放射性皮肤损伤的防治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大连市中心医院放疗科收治的57例采用放射治疗皮肤防护剂(利肤宁,设为试验组)与53例采用三乙醇胺乳膏(设为对照组)预防放射性皮肤损伤的行放射治疗的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的病历资料,两组患者除外用药不同外,其他治疗方法均相同,对比两组患者放射治疗期间放射性皮肤损伤程度及不同放射剂量时放射性皮肤损伤发生情况。结果 (1)放射治疗1周后,试验组患者中皮肤出现1级损伤者18例、2级损伤者37例、3级损伤者2例,对照组患者中皮肤出现1级损伤者10例、2级损伤者29例、3级损伤者13例、4级损伤者1例,两组对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试验组患者在放射剂量为20 Gy以下时均未出现皮肤损伤;在放射剂量为20~40 Gy时,有18例患者出现皮肤损伤;在放射剂量为40 Gy以上时,有39例患者出现皮肤损伤。对照组患者在放射剂量为20 Gy以下时,有1例患者出现皮肤损伤;在放射剂量为20~40Gy时,有29例患者出现皮肤损伤;在放射剂量为40 Gy以上时,有23例患者出现皮肤损伤。两组患者接受不同放射剂量时皮肤损伤发生情况对比,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利肤宁可有效延长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放射治疗期间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发生时间,降低皮肤损伤程度,疗效显著,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调查分析1例由于介入治疗意外照射致背部大面积放射性损伤的病例,探讨该事件发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避免类似事件发生提供建议。方法 询问受照患者详细病史,收集分析患者临床诊疗资料,追踪观察患者临床表现和体征。采集患者外周血估算生物剂量,现场采集介入治疗医院照射设备数据等。结果 患者全身生物剂量估算为0.95 Gy。测得介入设备减影模式和透视模式下透视受检者入射体表空气比释动能率典型值分别为373.5和47.8 mGy/min。该介入医生习惯长时间曝光操作,其年有效剂量为20.51 mSv,高于同科室其他工作量相近的介入医生(3.09 mSv)。患者全身及局部临床表现均符合放射损伤,辗转多家医院未予明确诊断,局部损伤治疗效果不明显。结论 结合生物剂量估算结果及临床表现,该病例被诊断为放射性皮肤损伤Ⅳ度。放射性损伤与是否按规范操作及X射线机输出剂量等因素密切相关,非专科医院在辐射损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5.
放射性锁骨损伤16例报道殷汉民魏新林傅荣作者单位:430070武汉,湖北省肿瘤医院颈部肿瘤(原发或继发)和上胸部肿瘤、乳癌放射治疗时锁骨不可避免的直接受到照射,因射线引起的锁骨损伤日益增多。作者将我院20年来随诊的16例放射性锁骨损伤予以报道。1一般...  相似文献   

16.
乳腺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后的胸壁放疗可降低复发率,但照射野内皮肤损伤常影响放疗计划的顺利实施。笔者采用比亚芬乳膏预防胸壁皮肤急性放射性损伤,获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三例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患者诊治及医学随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通过对3例事故照射所致的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患者诊治及随访,探讨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救治和远期效应。方法 采用“一对一”和“多对一”的方式采集病史,进行详细体格检查,观察临床表现、眼晶状体、细胞遗传学指标、免疫功能、内分泌功能、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等的变化。随访期间对3位受照者进行心理测评。结果 事故后,3位受照者中2例发生Ⅲ度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1例发生Ⅱ度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医学随访显示,2位受照者有无力型神经衰弱症状发生,2例Ⅲ度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患者皮肤损伤迁延成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心理测评提示1例患者平时焦虑、紧张,不能适当表露情绪。结论 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可迁延成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观察放射性皮肤损伤的远期医学效应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分析湿润烧伤膏联合龙血竭防治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5年8月至2018年8月临沂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行放射治疗的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60例)、对照1组(30例)与对照2组(30例),观察组患者放射治疗后照射区域皮肤均匀涂抹湿润烧伤膏,出现Ⅱ~Ⅳ级放射性皮肤损伤时加用龙血竭粉末外敷;对照1组患者放射治疗后照射区域皮肤均匀涂抹湿润烧伤膏,出现Ⅱ~Ⅳ级放射性皮肤损伤时继续应用湿润烧伤膏换药治疗;对照2组患者放射治疗后照射区域皮肤不采取防护措施,出现Ⅱ~Ⅳ级放射性皮肤损伤时予以碘伏常规换药治疗。对比观察3组患者放射性皮肤损伤发生情况、放射治疗中断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放射治疗20 Gy、40 Gy及结束后,3组患者皮肤损伤发生情况对比,χ~2=59.417、94.876、29.072,P均=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对照2组患者皮肤损伤发生情况较观察组及对照1组严重(放射治疗20Gy后:χ~2=41.918、23.721,P均=0.000;放射治疗40 Gy后:χ~2=74.118、47.368,P均=0.000;放射治疗结束后:χ~2=61.606、30.610,P均=0.000),而观察组与对照1组患者皮肤损伤发生情况无明显差异(P均>0.05)。放射治疗过程中,对照2组中有7例患者因放射性皮肤损伤中断治疗,明显高于观察组与对照1组均无患者中断治疗(χ~2=15.181、7.925,P=0.000、0.005)。放射治疗结束后2周,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1组及对照2组(χ~2=6.923、24.761,P=0.009、0.000),而对照1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2组(χ~2=8.324,P=0.016)。结论湿润烧伤膏联合龙血竭可有效防治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射性皮肤损伤,促进放射性皮肤损伤创面愈合,避免放射治疗中断,且操作简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放射性皮肤损伤是临床放疗过程中时有发生的并发症之一,在辐射事故中也屡见报道,因其经久难愈,加之晚期还有可能导致恶性改变而日益引起重视。关于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病变规律,已有一些报道。但其超微结构的研究,资料不多,国内尚未见专题论述。本文报告19例放射性皮肤损伤病人的电镜观察结果,着重探讨其超微结构病变特点及发生机制。材料和方法男性9例,女性10例,年龄30~70岁,平均50.2岁。原发性疾患:恶性肿瘤12例,良性疾患6例,事故致伤1例。X线致伤13例,γ线致伤3例,γx,βγ及β线致伤各1例。1例为单次照射,其余为多次照射。照射总剂量为1634~9460rad不等(5例剂量不详)。照射部位详见附表。病程(指照射后至切取标本  相似文献   

20.
放射治疗是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但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低,提高剂量可望提高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三维适形放疗可适当提高靶区剂量,降低靶区周围正常组织的受照射剂量,从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对正常组织的受照射剂量提供一个量化的体积一剂量分布图,根据它能够判断某一治疗计划产生正常组织并发症的可能性(NTCP),即肺放射损伤即急性放射性肺炎和放射性肺纤维化。笔者针对48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根治性放疗,对其临床观察,同时借助于相关的NTCP模型分析放射性肺损伤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