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如何处理和保存同种异体肌腱,使之尽可能保留生物活性并降低其免疫原性是近年研究热点。目的:将保存于无水甘油的兔肌腱进行同种异体移植,观察移植后肌腱的组织学变化。方法:将兔肌腱经特殊处理后,常温避光保存在无水甘油中,保存7,12个月后取出肌腱,移植到兔后腿屈肌腱中。饲养3个月后处死并取出移植的肌腱,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石蜡切片及透射电镜观察。结果与结论:苏木精-伊红石蜡切片示肌腱纤维排列尚整齐,细胞形态正常,切片某些区域细胞密度较正常组低,未见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透射电镜示肌腱纤维排列整齐,细胞形态正常。结果提示经无水甘油保存的肌腱进行同种异体移植后,在组织学上与正常肌腱相似,无明显的免疫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2.
背景:如何处理和保存同种异体肌腱,使之尽可能保留生物活性并降低其免疫原性是近年研究热点。目的:将保存于无水甘油的兔肌腱进行同种异体移植,观察移植后肌腱的组织学变化。方法:将兔肌腱经特殊处理后,常温避光保存在无水甘油中,保存7,12个月后取出肌腱,移植到兔后腿屈肌腱中。饲养3个月后处死并取出移植的肌腱,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石蜡切片及透射电镜观察。结果与结论:苏木精-伊红石蜡切片示肌腱纤维排列尚整齐,细胞形态正常,切片某些区域细胞密度较正常组低,未见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透射电镜示肌腱纤维排列整齐,细胞形态正常。结果提示经无水甘油保存的肌腱进行同种异体移植后,在组织学上与正常肌腱相似,无明显的免疫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3.
背景:最大程度保留肌腱的生物活性是进行同种异体肌腱移植的条件。目的:通过比较选择出最佳的肌腱常温保存方法。方法:使用无菌操作的方法将兔肌腱随机分为4组:新鲜肌腱对照组、生理盐水组、无水甘油Ⅰ组(肌腱梯度脱水后在无水甘油中保存)、无水甘油Ⅱ组(肌腱直接在无水甘油中保存),分别于保存的第2,4,7个月进行检测。结果与结论: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无水甘油Ⅰ组肌腱细胞完整率明显高于无水甘油Ⅱ组。电镜观察发现,无水甘油Ⅰ组大部分肌腱细胞形态正常,肌腱组织结构完整;无水甘油Ⅱ组保存4,7个月后细胞核凝固、固缩、崩解状。无水甘油Ⅰ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也明显高于无水甘油Ⅱ组。说明肌腱经梯度脱水后在无水甘油中常温保存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4.
背景:最大程度保留肌腱的生物活性是进行同种异体肌腱移植的条件。目的:通过比较选择出最佳的肌腱常温保存方法。方法:使用无菌操作的方法将兔肌腱随机分为4组:新鲜肌腱对照组、生理盐水组、无水甘油Ⅰ组(肌腱梯度脱水后在无水甘油中保存)、无水甘油Ⅱ组(肌腱直接在无水甘油中保存),分别于保存的第2,4,7个月进行检测。结果与结论: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无水甘油Ⅰ组肌腱细胞完整率明显高于无水甘油Ⅱ组。电镜观察发现,无水甘油Ⅰ组大部分肌腱细胞形态正常,肌腱组织结构完整;无水甘油Ⅱ组保存4,7个月后细胞核凝固、固缩、崩解状。无水甘油Ⅰ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也明显高于无水甘油Ⅱ组。说明肌腱经梯度脱水后在无水甘油中常温保存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5.
组织石蜡切片是供医学形态学教学和研究的重要来源,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和科研水平,还直接关系到病理诊断水平。但是大多数组织切片因使用时间过长,切片渐渐褪色,无论细胞核和细胞质都会褪色,尤其是细胞核更明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作者采用10%冰醋酸水溶液脱色并用草酸漂白的方法对褪色苏木精一伊红染色的石蜡切片进行苏木精-伊红还原对比染色,  相似文献   

6.
背景:目前国内外用于阴道组织工程研究的主要支架材料聚乙醇酸存在降解过快等缺陷.天然脱细胞支架材料尤其是小肠黏膜下层逐渐成为组织工程研究的重点.目的:探索用猪小肠黏膜下层基质作为组织工程学阴道细胞载体的可行性.方法:取新西兰雌兔,分离出阴道平滑肌组织块,组织块+酶消化法原代培养阴道平滑肌细胞.体外培养传代后作为种子细胞接种于自制猪小肠黏膜下层基质体外联合培养,倒置显微镜动态观察细胞形态及生长增殖情况,分别于1,2,3,4周时取标本,行组织学检查.结果与结论:①体外成功培养出阴道平滑肌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见培养的阴道平滑肌细胞呈现长梭状,细胞集结于培养皿上形成典型的"峰和谷"样构型.②黏膜下层无细胞基质外观呈白色,半透明,有一定韧性.苏木精-伊红染色未见细胞成分存在.③阴道平滑肌细胞-肠黏膜下层标本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后,光镜下可见细胞成分逐渐增多,由表浅向深层部位生长.④阴道平滑肌细胞-肠黏膜下层标本切片采用抗兔平滑肌α-肌动蛋白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后,均可见抗兔α-Actin的阳性细胞.结果初步证明了猪小肠黏膜下层基质可作为一种平滑肌细胞载体.  相似文献   

7.
两种仿生双相陶瓷生物骨的异位成骨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将复合胶原、骨形态发生蛋白后的双相陶瓷生物骨支架材料异位肌袋内植入,观察新骨形成能力。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10在第四军医大学全军骨科研究所及青岛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选择成年健康日本大耳兔32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生物活性骨组和生物骨组,每组16只。将双相陶瓷生物骨支架材料分别与胶原、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制得仿生双相陶瓷生物骨和仿生双相陶瓷生物活性骨,将两种材料分别植入生物活性骨组和生物骨组兔股部肌袋内,分别于术后第2,4,8,12周取材,进行植入材料的大体观察,组织切片分别做苏木精-伊红染色、Masson染色。结果:纳入兔32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大体观察:生物活性骨组和生物骨组术后2周时,材料表面均形成薄层结缔组织包膜,包膜内形成新生的血管网;术后4,6,8周时生物活性骨组包膜内血管网及白色骨样组织生成多于生物骨组。②两组兔骨组织染色观察:生物活性骨组术后2周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材料表面及孔隙有大量纤维结缔组织,毛细血管丰富,未见骨形成;术后8周Masson染色可见散在分布的类骨质,散在的蓝色组织为新生骨;术后12周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材料边缘可见膜内成骨结构,可见排列成行的成骨细胞,新生骨胶原纤维排列稍紊乱,骨细胞及骨陷窝明显。生物骨组术后12周Masson染色材料边缘可见有蓝色网状分布的胶原纤维,无骨形成。结论:两种材料肌袋植入后生物相容性好,仿生双相陶瓷生物活性骨具有异位成骨能力,仿生双相陶瓷生物骨无骨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EpCAMhigh/CD44+结直肠癌干细胞的形态特征及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背景:肿瘤干细胞已成为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EpCAhigh/CD44+结直肠癌干细胞的发现使对肿瘤干细胞形态特征及分布的观察成为可能.目的:观察结直肠癌干细胞数量,位置、分布方式及苏木精一伊红染色形态.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性实验,于2008-03/08在解放军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病理科完成.材料:67例结直肠癌石蜡包埋标本取自解放军兰州军区总医院病理2005/2007外检档案.所有标本术前均未行放化疗.患者中男27例,女40例,年龄29~90岁.方法:根据结直肠癌干细胞特异性表面标记EpCAM和CD44,标记石蜡包埋结直肠癌标本中的肿瘤干细胞,应用常规苏木精一伊红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方法,定位EpCAM和CD44双阳性细胞,并在苏木精-伊红染色切片的对应位置上观察其形态特征.主要观察指标:EpCAM和CD44双阳性细胞的数量、位置、分布方式及苏木精-伊红染色形态.结果:双阳性细胞的数量占肿瘤细胞的0.1%~30.0%,它们沿腺管样结构的基底侧吃不呈局灶状或散在分布;细胞呈卵圆形或立方状,胞浆稀少,胞核大小较一致,均质深染,呈卵圆形或高柱状;且其数量与结直肠癌的分化程度呈负相关,分化越低.数量越多.结论:肿瘤干细胞是肿瘤发生发展、转移、复发及耐药的根源,观察结直肠癌干细胞的数量、位置,分布方式、苏木精-伊红染色形态,并分析其与结直肠癌病理参数的关系,可为结直肠癌的病理诊断和分期、预后评估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天然可降解脱钙骨基质材料复合脂肪干细胞的三维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脱钙骨基质是一种常用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脂肪干细胞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成体干细胞,二者均可自体取材,二者复合培养的研究还未见报道.目的:观察脂肪干细胞与脱钙骨基质复合后三维培养的生长、增殖情况.方法:无菌切取兔腹股沟皮下脂肪垫,采用I型胶原酶搅拌消化法分离培养原代脂肪干细胞,系列传代传至第3代,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及生长情况,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检测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切取兔髂骨,制备脱钙骨基质.取第3代脂肪干细胞,与脱钙骨基质复合后共培养,1周后扫描电镜观察细胞黏附和生长情况,2周后石蜡包埋切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与结论:自兔皮下脂肪分离培养获得的脂肪干细胞增殖迅速,第3代脂肪干细胞表面抗原CD44呈阳性表达,CD34为阴性;制备的脱钙骨基质为三维立体多孔结构,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并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复合培养后电镜扫描、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细胞在脱钙骨基质表面和孔隙内黏附生长良好,并能继续增殖和分泌胞外基质.结果提示脂肪干细胞与脱钙骨基质复合共培养生长增殖良好,并能分泌细胞外基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胸腹水沉渣石蜡包埋切片对恶性肿瘤细胞诊断的意义。方法对248例胸腹水标本做沉渣包埋切片和细胞涂片对比,苏木精和伊红(HE)染色。结果胸腹水沉渣连续切片查到恶性肿瘤细胞59例,可疑瘤细胞14例;而离心后常规涂片中查到恶性肿瘤细胞36例,可疑瘤细胞12例,漏诊15例。胸腹水沉渣切片诊断灵敏度增加23.81个百分点。结论胸腹水沉渣切片避免了直接涂片的局限性,易于观察肿瘤细胞的组织学形态,从而提高肿瘤细胞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