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右心室流人道间隔部(BVIS)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4例患者按心室电极固定部位不同分为RVIS组(33例)和右心室心尖部(RVA)组(31例),观察两组起搏器置入术后24 h、3个月、12个月时的Ⅱ导联QRS波时限、起搏参数(起搏电压域值、电极阻抗)及血浆脑利钠肽(BNP)水平的变化.结果 两组起搏参数研究期间均稳定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起搏器置入术后24 h、3个月、12个月RVIS组ORS波时限明显短于RVA组[(128.0 ±28.6)、(131.0 ±21.5)、(130.0±19.7)ms比(150.0±37.1)、(153.0±28.5)、(155.0±20.2)ms,P<0.05].治疗后两组血浆BNP水平均较起搏前增加,且RVIS组显著低于RVA组(P<0.05).结论 RVIS起搏较RVA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更小,更符合生理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右室间隔部(RVS)及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方法]52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具有起搏器植入指征.随机分为右室间隔部起搏组及右室心尖部起搏组.分别于术前、术后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QRS渡时限(QR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每搏量(SV). [结果]RVS起搏与RVA起搏比较,QRSd增宽程度小,LVEF以及SV降低程度小(P<0.05). [结论]右室间隔部起搏比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心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的不利影响较小,更接近于生理性起搏.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与右室心尖部(RVA)起搏比较,探讨右室流出道(RVOT)起搏对血流动力学和心室激动顺序的影响。方法选择2006年10月至2008年9月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或病态窦房结综合症于本院行DDD起搏器安置术的患者79例,根据心室电极置入位置不同分为右室心尖部起搏组38例,右室流出道起搏组41例。测量所有患者于术前、术后6个月,12个月,完全起搏时QRS波群平均时限,心脏指数(CI),左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血流E峰和A峰最大充盈速度比值(E/A)差异。结果与术前相比,RVA组6个月,12个月随访的LVEF、CI、E/A未显著降低,RV-OT较RVA起搏时CI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窦性心律时QRS波时限比较,各部位起搏时QRS波时限均延长(P均〈0.05),RVA组起搏心电图Ⅱ导联QRS时限显著长于RVOT组(P均〈0.05)。结论RVOT和RVA起搏,在血流流动力学指标上较术前没有明显变化。RVOT和RVA起搏相比,能够保持相对正常的心室激动顺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右室间隔部(RVS)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起搏参数、QRS波宽度、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23例置入VVI起搏器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患者行右室间隔起搏(11例),一组行右室心尖部起搏(12例)。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及随访6个月通过心电图及心脏超声检查患者QRS波时间、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血流E峰和A峰最大充盈速度比值(E/A)等相关指标进行观察随访。结果:右室间隔部起搏和心尖部起搏比较,起搏阈值、电极阻抗、感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右室心尖部起搏QRS波明显增宽,LVEF、E/A值明显降低,右室间隔部起搏无显著变化,6个月随访RVS组QRS波增宽程度小,LVEF、E/A均显著高于RVA组(P〈0.05)。结论:VVI起搏器选择RVS起搏优于RVA起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将主动固定型螺旋电极用于心室间隔部起搏之中的临床效用。方法将27例RVA(I~IJ为:右室心尖部)起搏者划为一组:右室心尖组。将26例RVS(即为: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者划为一组:右室间隔组。比较右室心尖组和右室间隔组病人的起搏动态变化与起搏参数。结果在右室间隔组中,QRS时限以及E/A、LVEF数值在术前术后差异不突出,P〉0.05。在右室心尖组中,QRS时限以及E/A、LVEF数值在术前术后差异突出,P〈0.05。结论RVS(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可使起搏病人的左室功能、血流动力学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左室和双心室起搏对QRS波时限(QRSd)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12只犬,开胸后于心外膜随机行右室心尖部、左室及双心室起搏,起搏频率为150次/min,起搏稳定15min后测定QRSd、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心指数(CI)。结果与右室心尖部起搏相比:左室起搏时QRS波时限缩短不明显(P〉0.05),而双心室起搏时QRS波缩短明显(P〈0.05);左室及双心室起搏时心指数显著增加,两种方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双心室起搏可同步改善心室的电活动及机械活动,而左室起搏不同,没有实现电同步但仍可获得近似于双心室起搏的血流动力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应用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42例有心脏起搏适应证的患者采用主动固定电极行植入VVI起搏器,右室流出道室间隔部(RVS)起搏24例为实验组,右室心尖部(RVA)起搏18例为对照组.术后1周复查心电图,术后3个月复查心电图和心脏超声,观察各个起搏参数及其动态变化.结果 实验组QRS间期 (0.11±0.02)s与术前(0.10±0.01)s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QRS间期(0.15±0.03)s与术前(0.10±0.02)s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术后3个月LVEF、E/A比值(0.61±0.06,1.4±0.3)较术前(0.63±0.07,1.5±0.2)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对照组(0.62±0.05,1.30±0.25)较术前(0.66±0.10,1.45±0.30)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结论 RVS起搏极大地改善了起搏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和左室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采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心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的可行性.方法 52例需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22例采用主动固定电极行RVOT间隔部起搏(主动电极组),30例应用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被动电极组).记录术中及随访期间两组各项起搏参数.结果 RVOT间隔部起搏定位成功率100%,主动电极组的植入时间和曝光时间均长于被动电极组[(56.13±1.18)min比(15.42±1.24)min,(18.77±6.14)min比(10.12±8.14)min,P<0.05].主动电极组的QRS波时限短于被动电极组[(0.14±0.02)ms比(0.16±0.04)ms,P<0.05].术后随访期间两组起搏参数稳定,未见电极脱位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主动固定电极行RVOT间隔部起搏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右室高位间隔部起搏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将需要放置心脏起搏器的64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34例采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室高位间隔部起搏(右室间隔部主动固定组),30例采用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室心尖部起搏(右室心尖部被动固定组).对比两组患者在植入术中及术后起搏参数的变化. 结果(1)两组植入手术时间平均分别为(59.6±3.2)、(60.2±3.7)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右室间隔部主动固定组X线曝光时间延长(P<0.01).(2)右室间隔部主动固定组植入术中及术后1个月的起搏阈值高于右室心尖部被动固定组(P<0.05或<0.01),但术后3个月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植入术后1个月及3个月,右室间隔部主动固定组阻抗明显低于右室心尖部被动同定组(P<0.01或<0.05).(4)心室100%起搏时QRS时限右室间隔部主动同定组较右室心尖部被动固定组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使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右室间隔部起搏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右室间隔部起搏方式纠正心衰的疗效.方法 12只心衰犬,采用自身对照方法随机行右心房-右室心尖部(RVA)、右心房-右室间隔部(RVS)、右心房-双室(Bi-V)起搏,每种方式起搏前及起搏稳定15 min后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室间机械延迟(IVMD)、室间隔与左室后壁运动延迟(SPWMD)、左心室12个节段达峰时问的标准差(Ts-SD).结果 右室间隔部起搏时:(1)与起搏前及右室心尖部起搏相比,LVEDd、IVMD、SPWMD、Ts-SD减小,LVEF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双室起搏相比,LVEDd、IVMD、SPWMD、Ts-SD增加,LVEF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室间隔部起搏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心室的同步性及心功能,疗效优于右室心尖部但不及双室起搏,还不能成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心衰的备选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