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学术背景:由骨性关节炎所造成的关节软骨缺损,如果采用传统治疗方法常难以自行完善修复。近年研究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较强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在特定的诱导条件下可分化为软骨细胞。目的:总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骨性关节炎软骨缺损的研究进展。检索策略:由该论文的研究人员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2000-01/2006-12的相关文献,检索词"Mesenchymal stem cells,Osteoarthritis,Cartilage defect,Chondrocyte",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共检索到57篇文献,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①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骨性关节炎软骨缺损密切相关。②同一领域选择近期发表或在权威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排除标准:重复性研究。文献评价:文献的来源主要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骨性关节炎软骨缺损方面的随机对照试验。所选用的33篇文献中,5篇为综述,其余均为临床或基础实验研究。资料综合:①骨性关节炎的发病率随着老年人口的增长而呈不断上升趋势,因此需要一种有效的促进软骨修复的治疗方法。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在合适细胞因子调控下可分化为软骨细胞。③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适当支架可以修复软骨缺损;其在体外诱导培养以及体内移植均能生成软骨,组织形态和化学成分与关节透明软骨接近。④关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软骨修复方面的研究虽已取得较大进展,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如种子细胞的保存;细胞体外培养中分化增殖的调控机制不十分清楚;产生的软骨组织的生物力学性能不太满意;新生软骨中后期是否发生退化;修复组织内细胞分子生物学特性等。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理想的种子细胞,为修复骨性关节炎软骨缺损提供机会窗口,开启了临床应用干细胞治疗的时代,这将为解决骨性关节炎软骨缺损后难以治愈带来曙光。  相似文献   

2.
背景: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作为炎症递质,其水平与骨性关节炎病情相关。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骨性关节炎报道较少。目的:川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兔早期骨性关节炎,观察关节软骨T2值及血清肿瘤坏死闪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水平并进行分析。方法:将3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均分成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模型组兔仅建立骨性关节炎模型,治疗组在造模后笫4周左膝关节腔内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膝关节腔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在治疗后第2周,1,2,3个月行左后膝关节核磁共振及血消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水平检查。结果与结论: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T2值降低,无关节腔积液;血清肿瘤坏死因了α和白细胞介素1β水平降低:软骨T2值变化与二者呈正相关。MRI能够反映早期关节软骨的生物学改变,可用于评价骨性关节炎治疗前后的改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关节腔内可向软骨分化,为早期骨性关节炎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疗法。  相似文献   

3.
1 资料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老年人常见病。我院自2001年9月至2002年12月共用施沛特(山东正大福瑞厂生产)膝关节腔注射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40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22例,年龄48—60岁,病程1年—10年,接受治疗的患者均根据症状、体征及必要的化验检查确诊。  相似文献   

4.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显著的免疫调节功能和多向分化潜能,可抑制类风湿关节炎的炎症反应,促进软骨损伤的修复。目的: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兔早期类风湿关节炎,运用MRI观察软骨厚度及滑膜体积的改变,评价治疗效果。方法:选取42只新西兰大白兔,用卵蛋白制造类风湿关节炎模型,造模第4周(治疗前)取6只兔行MRI和病理检查以对照,余36只兔随机分模型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两组于治疗后1,2,3个月分别选取6只兔行MRI和病理检查。对病变膝关节的滑膜体积和软骨厚度进行MRI测量及病理学评分。结果与结论:治疗1,2,3个月,类风湿关节炎组滑膜进行性增厚,软骨厚度变薄,病理学评分增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滑膜增厚程度减轻,关节软骨厚度恢复,病理学评分减低。MRI测量数据和病理学评分有相关性。提示MRI可用于评价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显著的免疫调节功能和多向分化潜能,可抑制类风湿关节炎的炎症反应,促进软骨损伤的修复。目的: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兔早期类风湿关节炎,运用MRI观察软骨厚度及滑膜体积的改变,评价治疗效果。方法:选取42只新西兰大白兔,用卵蛋白制造类风湿关节炎模型,造模第4周(治疗前)取6只兔行MRI和病理检查以对照,余36只兔随机分模型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两组于治疗后1,2,3个月分别选取6只兔行MRI和病理检查。对病变膝关节的滑膜体积和软骨厚度进行MRI测量及病理学评分。结果与结论:治疗1,2,3个月,类风湿关节炎组滑膜进行性增厚,软骨厚度变薄,病理学评分增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滑膜增厚程度减轻,关节软骨厚度恢复,病理学评分减低。MRI测量数据和病理学评分有相关性。提示MRI可用于评价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自2004年以来,我们应用阿尔治膝关节腔内注射结合得宝松痛点注射治疗45例骨性膝关节炎患者,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骨髓腔内注射(IBM)异基因间充质干细胞(MSC)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大鼠骨髓MSC重建的作用,研究供体MSC植入状态以探讨MSCs的作用机制,将雌性F344胎鼠及新生鼠外周血(FNPB)及雄性F344大鼠BrdU标记骨髓MSC共移植入经致死量^60Coγ射线预处理的雌性Wistar大鼠,其中FNPB均由IBM输注,MSC则通过IBM或尾静脉注射。观察受鼠存活状况、供体HSC植入水平及骨髓MSC恢复情况,并以PCR检测Y染色体和免疫荧光法检测受鼠骨髓MSC的来源。结果显示:两个FNPB+MSCs共移植组大鼠移植后60天均100%存活,两组比较生存率和供体HSC植入水平无统计学差异,但明显优于单纯FNPB移植组;移植后30天时各移植组受鼠骨髓MSC的增殖能力均未达正常水平,但MSC骨髓腔共移植组集落数(66.0±10.6)明显优于MSC骨髓腔和静脉共移植组及单纯FNPB移植组(P〈0.01);移植后60天时,免疫荧光法检测供体BrdU标记的MSC显示仅在少部分受体发现供、受体源性MSCs嵌合,但两个共移植组存活受鼠均检测到供体MSC来源Y染色体。结论:异基因MSC输注可促进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骨髓MSC恢复,尤以IBM输注为佳。  相似文献   

8.
骨性关节炎是一种退行性关节病变,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中老年常见病、多发病。其主要特点是膝关节疼痛和行走功能障碍,临床治疗较为棘手。1998年10月-2006年1月,笔者采用中药熏洗配合关节腔内注射施沛特治疗该病76例,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76例均符合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老龄化,骨性关节炎已成为骨科多发病和常见病.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在骨性关节炎治疗中有明显优势,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外泌体作为细胞间的通信载体,通过传递生物活性物质,调节细胞间信号传导、免疫炎症、细胞增殖和生物能等过程,延缓骨性关节炎进程.本文就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治疗骨性关节炎机制的研究进...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间充质干细胞(MSC)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与预防中的作用,以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Wistar大鼠模型为研究对象,分别于胶原免疫次日(预防组)和造模2周后(治疗组),腹腔内注射107人骨髓MSC,每周1次,连续2周(预防组)或4周(治疗组)。对照组相应注射生理盐水(NS)。自第2周始,每周记录大鼠踝关节肿胀程度,6周时进行病理学检查及脾脏单核/巨噬细胞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所有实验组大鼠都出现了关节炎症状,而且在后期出现了关节畸形。MSC预防组与治疗组关节炎评分均显著高于NS对照组(P<0.01),6周时分别为9.5±0.5,9.4±0.6和7.6±0.6,MSC预防组和治疗组之间无差异。病理学分析显示,MSC预防与治疗组膝关节滑膜炎和关节炎评分均高于模型组。此外,MSC预防组、治疗组和NS对照组大鼠脾脏有核细胞中,CD86+分别为(4.16±1.48)%,(4.06±1.97)%,(4.15±2.04)%,各组CD11b/c+CD86+分别为(1.04±0.68)%,(0.95±0.56)%,(0.98±0.44)%,3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均高于健康大鼠〔(0.97±0.18)%和(0.30±0.17)%,均P<0.05。结论:MSC输注对大鼠CIA没有预防及治疗作用,反而加重了关节病理损伤,其机制尚需进一步探讨阐明。  相似文献   

11.
背景:目前的研究对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基本特征、提取分离方法及与其他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比较已有较成熟的结论。目的:总结骨关节炎患者骨髓干细胞基本特征及治疗进展。方法:由第一作者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检索词分别为"MSC,knee",语言设定为英文。从间充质干细胞的基本特征,及其在临床应用进展等2方面进行总结,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软骨缺损的基本技术,治疗进展等方面进行总结。共检索到93篇文章,按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共纳入44篇文章。结果与结论:在细胞来源方面,老年者干细胞的分化潜能下降,滑液及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其成软骨能力要远优于肌肉及脂肪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对于临床应用干细胞治疗膝关节软骨缺损等方面,三维支架及无支架的骨髓干细胞植入方法,关节腔内间充质干细胞的注射,自体骨移植等治疗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并都显示出一定的疗效,但具体治疗方法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来源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神经干细胞是最近研究的一个热点.实验拟进一步验证通过全骨髓贴壁法分离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诱导分化为神经干细胞的效率,并对其的体内外标记进行了观察.方法:实验于2006-11/2007-05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脑血管病研究所完成.①实验材料:选取出生4周左右Wistar大鼠,雌雄不拘,SPF级,体质量200 g左右,由青岛市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中心提供,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②实验方法:选用出生4周左右Wistar大鼠,由其股骨和胫骨分离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诱导其分化为神经干细胞,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鉴定.以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神经干细胞,在24孔板中进行细胞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鉴定.将标记的神经干细胞定位注入大鼠基底节区,1周后取脑作石蜡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获得了较纯化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诱导72 h后,部分细胞增殖分裂成小圆形,呈团簇状半悬浮状态.继续培养72 h可见细胞呈现典型神经元样改变,细胞伸出两个或多个突起,胞体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折光性较强,细胞突起之间相互连接成网状,可见细胞核及核仁,经诱导后有巢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表达.采用BrdU掺入DNA合成期的神经干细胞,1周后体内外标记阳性率>85%.结论:采用全骨髓贴擘法可获得较纯化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其在适宜的诱导分化条件下可诱导分化神经干细胞.BrdU可作为神经干细胞体内示踪的理想标记物.  相似文献   

13.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外均具有较强的向胶质瘤趋向性迁移的能力,可作为基因靶向胶质瘤治疗的理想载体。目的:在复习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脑胶质瘤定向迁移的机制。方法:由第一作者对CNKI和PUBMED数据库进行检索,英文关键词为"mesenchymal stem cells,bone marrow,glioma",中文检索词为"间充质干细胞,骨髓,胶质瘤"。共检索到51篇相关文献,根据入选标准最终剩余27篇文章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胶质瘤具有较强的趋化性迁移的能力,这与胶质瘤细胞分泌的某些细胞因子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相应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增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相关受体的表达有助于增强其趋瘤效应,进而增强抗胶质瘤作用。  相似文献   

14.
背景:应用长效糖皮质激素局部封闭治疗跟腱炎在学术界一直很有争议。目的:对跟腱炎模型兔跟腱局部分别注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长效糖皮质激素曲安奈德,动态观察相关指标,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曲安奈德对跟腱炎的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将60只单侧跟腱炎新西兰大白兔模型随机等分4组,取其中2组分别于患侧跟腱局部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曲安奈德1次;剩余2组则分别注射2次,注射间隔2周。结果与结论:相比1次曲安奈德组,局部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次和2次的跟腱炎模型兔跟腱腱束整齐、致密,断裂少,成纤维细胞增多,跟腱组织羟脯氨酸含量、跟腱最大负荷拉力均增加(P〈0.05),2次注射的治疗效果更明显(P〈0.05)。说明局部重复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跟腱炎的效果优于长效糖皮质激素曲安奈德。  相似文献   

15.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外均具有较强的向胶质瘤趋向性迁移的能力,可作为基因靶向胶质瘤治疗的理想载体。目的:在复习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脑胶质瘤定向迁移的机制。方法:由第一作者对CNKI和PUBMED数据库进行检索,英文关键词为"mesenchymal stem cells,bone marrow,glioma",中文检索词为"间充质干细胞,骨髓,胶质瘤"。共检索到51篇相关文献,根据入选标准最终剩余27篇文章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胶质瘤具有较强的趋化性迁移的能力,这与胶质瘤细胞分泌的某些细胞因子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相应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增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相关受体的表达有助于增强其趋瘤效应,进而增强抗胶质瘤作用。  相似文献   

16.
治疗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鉴定技术在移植治疗中非常关键。目的:应用Cobe Spectra6.1骨髓处理程序分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方法。设计、时间及地点:以细胞为对象的观察性实验,于2005—11/2007—11在北京军区总医院完成。材料:骨髓来自进行白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的缺血性股骨头坏死患者。方法:应用COBE Spectra血液成分单采系统骨髓单个核细胞分离程序,在已建立的运行参数条件下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主要观察指标:分离前后进行白细胞分类、细胞计数检测、流式细胞分析CD34、CD133和CD271的表达,计算有核细胞回收率、单个核细胞回收率;统计方法分析CD271^+和CD133^+表达与细胞形态学分类的相关性。结果:①骨髓分离后,有核细胞、单个核细胞明显高于分离前(P均〈0.01),回收率分别为26.6%、40.0%。②分离的细胞产品中,CD271^+、CD133^+和CD34^+表达率分别为0.63%、0.51%和1.17%,回收率则依次为72.8%、61.6%和67.6%。③相关分析显示,分离前后CD271^+表达率均与类单核样细胞数目相关(P均〈0.01);分离后CD34^+表达率与类单核样细胞和类淋巴样细胞数目均相关(P均〈0.01)。④偏相关分析显示,CD271与类单核样细胞相关(P均〈0.01),CD34与类淋巴样细胞相关(P均〈0.01)。结论:应用Cobe Spectra6.1骨懿处理程序分离骨髓干细胞用于临床治疗,可以根据治疗需求选择分离类单核样细胞或类淋巴样细胞,有效提高分离效率。  相似文献   

17.
背景:传统的干细胞标记方法常需要病理组织学等侵袭性手段检测,无法动态观察整个实验过程,也不适合临床研究。目的:观察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体外标记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以及标记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MRI成像特征。方法:采用红细胞裂解贴壁法培养扩增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不同浓度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100,50,25,12.5mg/L)联合多聚赖氨酸(0.75mg/L)标记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标记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MRI检测,观察其成像特征。结果与结论:25mg/L的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联合0.75mg/L多聚赖氨酸标记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此浓度对细胞的生长活性没有影响,不影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成脂分化能力。MRI扫描在T2^*WI序列上能明显有效地显像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标记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相似文献   

18.
背景: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气管尚缺乏理想的特异性表面标志物,对其鉴定主要依赖细胞形态学、细胞表型及诱导分化的功能进行分析。目的:体外分离培养、鉴定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观察在特定条件下向气管软骨细胞分化的潜能。方法:无菌环境取兔骨髓,经全骨髓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细胞至第2代,流式细胞术鉴定第1、第2代细胞表面抗原CD44、CD45的表达。无菌环境取气管,经酶消化法分离培养气管软骨细胞,甲苯胺蓝染色鉴定软骨细胞蛋白聚糖的合成。在使用转化生长因子B1的基础上,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气管软骨细胞通过Transwell小室非接触式共培养,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甲苯胺蓝染色鉴定蛋白聚糖的合成,荧光实时定量PCR鉴定Ⅱ型胶原和蛋白聚糖mRNA的表达。结果与结论:分离、培养的细胞呈长梭形、不规则形聚集生长,传代后细胞生长速度明显增快,呈鱼群状聚集生长。第1代有96.97%的细胞表达CD44、13.72%的细胞表达CD45,第2代有99.11%的细胞表达CD44、8.54%的细胞表达CD45。气管软骨细胞甲苯胺蓝染色阳性。在诱导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逐渐由长梭形变为三角形或不规则形,表达软骨细胞特异性Ⅱ型胶原和蛋白聚糖mRNA基因,甲苯胺蓝染色示阳性。结果表明全骨髓贴壁筛选法可成功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第2代纯度较高,且在特定诱导条件下具有分化为气管软骨细胞的潜能。  相似文献   

19.
背景:基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多向分化潜能,促使其迁移至损伤部位,可对患者的康复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目的:通过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探讨细胞因子和炎症因子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的作用机制。方法: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Pubmed相关文献,英文检索词"BMSCs,chemotactic factor,migration",中文检索词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因子,迁移",排除重复性研究,计算机初检到68篇文献,最终保留23篇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强大的分化潜能,在临床疾病治疗中起到了巨大的辅助作用,同时鉴于该细胞取材简单、方便,易于体外培养,所以就其增殖、分化、迁移的研究实属国内外热点。相关细胞因子的干预,促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迁移加强,这就使得细胞因子对该细胞的促迁移研究极具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