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背景:肾移植后发生恶性肿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高发率与大剂量免疫抑制剂的长期应用密切相关。目的:回顾性分析肾移植后免疫抑制剂应用情况、恶性肿瘤发生率、移植后肿瘤发生时间,发病特征及其相关因素,探讨肿瘤与免疫抑制剂的相关性。方法:对512例肾移植中并发恶性肿瘤的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5例患者肾移植后采用霉酚酸酯+环孢素A+甲泼尼龙三联预防排异反应,1例患者采用霉酚酸酯+硫唑嘌呤+甲泼尼龙。移植后肿瘤的治疗方法:手术12例,单纯化疗1例,因病情晚期出现多处转移或患者放弃治疗3例。结果与结论:肾移植后患者肿瘤发生率为3.13%,其中泌尿系肿瘤6例,占37.5%;消化道肿瘤4例(结肠癌2例,直肠癌、胃癌各1例),占25.0%;肝癌3例,占18.75%;皮肤癌、肺癌、卵巢癌各1例,各占6.25%。提示肾移植后患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为泌尿系肿瘤,其次为消化道肿瘤。对移植后患者,减少免疫抑制剂用量是防止移植后肿瘤发生、提高移植后患者长期存活率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膀胱平滑肌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本文报告了1例膀胱平滑肌瘤,并在文献复习的基础上对该病的发病情况、病理改变、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了讨论。结果本例经手术治疗痊愈,现正在随访中,情况良好。结论膀胱平滑肌瘤足膀胱最常见的非上皮肿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预后良好。诊断依靠影像学检查,B超是首选筛查手段,确诊需经膀胱镜检查及病理诊断。以手术治疗为主,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张亚东  谢群  曹明奎  邓健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21):3718-3720
目的:总结分析2例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后罕见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对吡柔比星膀胱灌注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2例患者的治疗当中,常规抗感染、解痉治疗效果不佳,镜检发现片状膀胱黏膜剥脱并局部渍疡,病检证实为膀胱黏膜慢性炎症伴溃疡,予膀胱黏膜电灼、溃疡电切后辅以激素膀胱灌注、口服激素等约1周后好转。结论:吡柔比星膀胱灌注会导致膀胱黏膜脱落,这可能与黏膜破坏后的局部变态反应有关,行膀胱黏膜电灼、溃疡电切后激素治疗有效。[著者文摘]  相似文献   

4.
膀胱神经内分泌癌1例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膀胱神经内分泌癌(NECC)的临床及病理学持征。方法:回顾分析NECC1例并复习有关文献予以讨论。结果:患者术后2周恢复良好、痊愈出院,病理检查为膀胱神经内分泌癌。结论:NECC是一少见高度恶性膀胱肿瘤,有独特的病理学特征,早期即可发生转移,预后较差。手术切除辅以放疗或全身化疗是目前主要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膀胱平滑肌肉瘤的临床病理和诊治方法。方法患者3例,肉眼血尿,膀胱镜检见肿瘤分别发生于膀胱左侧壁、左前壁和右后壁,直径2.0~3.5cm,以菜花样和乳头样为主,基底较宽,瘤体表面光滑。结果 3例均行全膀胱切除术,病理表现为上皮下间质富于黏液,黏液中可见散在或束状分布的细长梭形瘤细胞,其胞质淡染,核呈长梭形,有轻度异型,核分裂象易见。免疫组化SMA(+)3例、MSA(+)3例、Des(+)2例、S-100(-)2例、CD34(-)3例,均诊断为膀胱低级别平滑肌肉瘤。随访6个月~8年,1例术后2.5年死亡,2例存活。结论膀胱平滑肌肉瘤临床罕见,确诊依赖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应与平滑肌瘤、横纹肌肉瘤、癌肉瘤、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等鉴别,治疗以手术为主,需根据肿瘤分级、分期决定手术方案及术后是否需行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6.
肾移植术后,因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而易发生恶性肿瘤,这一论点已为大多数人所公认,国内虽以泌尿系肿瘤为主,但淋巴瘤患病率在逐年增加,且容易漏诊、误诊,不能忽视[1]。原发性肝脏淋巴瘤(primary hepatic lymphoma,PHL),比较少见,患病率仅占肝脏恶性肿瘤的0.1%,占结外淋巴瘤的0.4%[2,3]。肾移植术后发生原发性肝脏淋巴瘤更是罕见,现报道一例。  相似文献   

7.
8.
肾移植术后,因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而易发生恶性肿瘤,这一论点已为大多数人所公认,国内虽以泌尿系肿瘤为主,但淋巴瘤患病率在逐年增加,且容易漏诊、误诊,不能忽视。原发性肝脏淋巴瘤(primary hepaticlymphoma,PHL),比较少见,发病率仅占肝脏恶性肿瘤的0.1%,占结外淋巴瘤的0.4%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73岁,因无痛性肉眼血尿3d入院。患者15年前因膀胱巨大结石行膀胱切开取石术,取出结石大小为7.5em×6.0cm×5.3cm,卵圆形,灰褐色,表面基本光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妊娠的相关问题及处理对策.方法:回顾本院收治的2例肾移植术后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报道进行分析.结果:2例患者中1例于肾移植术后8年顺产一胎,胎儿出生后0.5h窒息死亡.第2次妊娠为肾移植术后9年,期间肾功能轻度异常,移植肾二维超声及彩色超声检查未见异常,于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娩出一正常活男婴,随访至今,男孩体健,生长发育情况智力与同龄儿相当.另1例患者肾移植术后2年妊娠,期间出现肾功能异常,于妊娠2月余行人工流产术中止妊娠,术后肾功能持续异常,转肾内科治疗.结论:肾移植术后妊娠的时机选择很关键,对于一些肾移植术后妊娠患者,出现终止妊娠的指征时需给予医源性终止妊娠  相似文献   

11.
背景:由于免疫抑制剂及广谱抗生素的使用,使肾移植术后合并败血症的病原菌多样复杂,病情严重,致死率高.因此加强肾移植术后合并败血症临床病原学特点的认识,及早合适的治疗是提高感染治愈率的关键.目的:分析肾移植后并发败血症的临床病原学特点与治疗情况.方法:收集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肾内科2007-06/2010-06 的376 例肾移植患者移植后并发败血症7 例的临床资料,分别对其易感因素、病原学特点、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与结论:7 例患者均有寒颤、发热(体温38.5~42.0 ℃),烦燥、气促4 例,尿路刺激症4 例.血压低于90/60 mm Hg(1 mm Hg=0.133 kPa)伴血肌酐增高4 例.大肠埃希氏菌4 例,表皮葡萄球菌1 例,白色念珠菌1 例,马尔尼菲青霉菌1 例.5 例细菌感染为院外感染,2 例真菌感染者为院内感染.4 例感染大肠埃希氏菌者合并尿路感染.4 例低血压休克并急性肾功能衰竭.经抗感染治疗、减少免疫抑制药物用量及对症处理.6 例痊愈,1 例死亡.早期诊断,联合用药,减少免疫抑制剂的用量是提高感染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背景:随着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肾移植受者的内分泌和糖类、脂类代谢也发生了变化,肾移植后糖尿病酮症已成为影响患者移植后短期及长期存活率的一项严重并发症,直接影响到人肾存活。目的:分析肾移植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发病的相关因素,总结肾移植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救治方法,降低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09郑州人民医院肾移植科收治的18例肾移植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既往肾移植前有糖尿病病史者2例,均为2型糖尿病;无糖尿病病史者16例。酮症发生的时间为肾移植后3d~2.5年。早期临床表现为倦怠乏力、肌肉酸痛、发热等。随着病情的发展很快出现脱水和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对症给予小剂量胰岛素,补液,纠正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去除诱因以及针对并发症等治疗。结果与结论:治疗成功13例,人/肾存活良好,成功率72%;3例死亡,1例死于感染性休克,2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17%;2例患者救治成功,但移植肾功能丧失,恢复血液透析。提示肾移植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与抗排斥药物及移植肾功能密切相关的严重的肾移植后并发症,临床表现不典型,处理不当易致严重后果,需引起临床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3.
背景:随着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肾移植受者的内分泌和糖类、脂类代谢也发生了变化,肾移植后糖尿病酮症已成为影响患者移植后短期及长期存活率的一项严重并发症,直接影响到人肾存活.目的:分析肾移植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发病的相关因素,总结肾移植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救治方法,降低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09郑州人民医院肾移植科收治的18例肾移植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既往肾移植前有糖尿病病史者2例,均为2型糖尿病;无糖尿病病史者16例.酮症发生的时间为肾移植后3 d~2.5年.早期临床表现为倦怠乏力、肌肉酸痛、发热等.随着病情的发展很快出现脱水和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对症给予小剂量胰岛素,补液,纠正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去除诱因以及针对并发症等治疗.结果与结论:治疗成功13例,人/肾存活良好,成功率72%;3例死亡,1例死于感染性休克,2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17%;2例患者救治成功,但移植肾功能丧失,恢复血液透析.提示肾移植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与抗排斥药物及移植肾功能密切相关的严重的肾移植后并发症,临床表现不典型,处理不当易致严重后果,需引起临床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4.
肾移植后尿路并发症的发生及治疗:1 223例次资料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尿路并发症是肾移植后常见外科并发症之一,严重危及移植肾功能,甚至患者生命.肾移植后尿路并发症主要包括尿瘘、输尿管梗阻、输尿管返流等.目的:回顾性分析肾移植后尿路并发症的发生及处理情况.方法:选择解放军第二军医人学火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泌尿外科于1993-12/2007-04开展的1 223例次同种异体肾移植的临床资料,根据供肾输尿管情况及受者下尿路情况,尿路重建采用输尿管-膀胱黏膜下隧道吻合法948例次,输尿管-输尿管端端吻合法275例次.肾移植后发生的尿瘘、移植肾输尿管梗阻、膀胱输尿管根据不同原因采取相应处理方法,主要为外科治疗.分析尿路并发症的发生原因,观察治疗后移植肾功能变化,记录移植肾3年存活率.结果与结论:1 223例次肾移植共发生尿路并发症92例(7.5%),其中尿瘘43例(3.5%),35例经再次手术治愈;输尿管梗阻35例(2.9%),29例经外科手术治愈;膀胱输尿管返流14例(1.1%),6例经外科手术治愈.70例行外科处理,其中移植肾输尿管-自体输尿管吻合35例(占50%),输尿管-膀胱重新再植18例(占25.7%),泌尿内镜治疗11例(占15-7%),其他手术6例(占9.6%).除1例由于供肾肾孟、输尿管全段坏死行移植肾切除外,其余患者肾功能均得到恢复,未发生由于尿路并发症导致的移植肾丢失及患者死亡.出现尿路并发症及无尿路并发症移植.肾3年存活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肾移植后尿路并发症大都需要外科处理,其中移植肾输尿管-自体输尿管吻合是常用术式,处理得当对移植肾远期存活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间质性肺炎的早期诊断和处理原则.方法:选择吉林大学第一临床医院器官移植中心2006-04/2007-03及2007-04/12两个时期肾移植术后患者出现间质性肺炎患者24例.根据时间分为2组,2006年组12例CMV-IgM阴性、CMV-IgG阳性,4例CMV-IgM、CMV-IgG均阴性.2007年组6例CMV-IgM阴性、CMV-IgG阳性,2例CMV-IgM、CMV-IgG均阴性.两组移植后常规静脉注射或口服更昔洛韦.检查肺CT,对肺CT有改变者,2006年组根据血药浓度调整免疫抑制剂用量;2007年组采取减少或停用免疫抑制剂,使用糖皮质激素、抗病毒及复方新诺明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愈率、死亡率、排斥反应发生率.结果:2006年组16例患者中11例痊愈,5例死亡.2007年组8例患者均治愈,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结论:肾移植后临床表现及CT检查是早期诊断的关键.早期调整免疫抑制剂用量、使用糖皮质激素、抗巨细胞病毒治疗、联合应用复方新诺明及有效的营养支持均是治疗肾移植术后间质性肺炎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16.
总结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1992-09/2008 09肾内科8例肾移植后并发结核病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对其诊断方法、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中2例血Tb-Ab(+),1例腹水结核抗体阳性,1例痰抗酸杆菌阳性,其余结核抗体阴性,3例患者表现为2个脏器感染,6例通过病理组织活检诊断, 6例发热者在抗结核治疗3~7 d体温降全正常,2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轻度肝功能异常,7例出现高尿酸血症,1例出现移植肾排斥反应.8例患者7例痊愈,1例肺结核患者死于肺部真菌感染.6例发热者在抗结核治疗3~7 d体温降至正常.可见微创活检病理为疾病的及早诊断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总结肾移植术后受者并发自体尿路上皮肿瘤的发生率、临床特征、诊治体会及原因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6年1月至2011年7月1 042例肾移植术后接受至少6个月的免疫抑制治疗受者的病历资料.结果 在1 042例肾移植受者中,发生尿路上皮肿瘤者为12例,发生率为1.2%,全部病历资料完整,其中9例(75.0%)因血尿就诊,3例(25.0%)因查体发现,包括1例自感尿频,1例因腰病就医而诊断.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治疗.生存良好9例,死亡3例.结论 对肾移植后并发尿路上皮肿瘤的患者要高度重视,对血尿症状要高度警惕,重视术后检查,密切随访,早期诊断,积极行根治性手术治疗,减少免疫抑制剂的用量.  相似文献   

18.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107中心医院肝胆外科58例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肾功能的变化情况,以探讨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肾功能损害的相关因素及治疗、预防经验.58例患者中男48例,女10例,年龄14~65岁,平均38岁.其中终末期良性肝病40例,肝脏恶性肿瘤18例.肝肾联合移植2例,二次肝移植2例.全部患者中,移植前肌肝超过正常值者40例,50例患者术前己应用利尿药物.移植后死亡8例,总生存率86%,10例患者肌酐持续增高,尿量进行性减少,给予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治疗.其中2例在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治疗过程中肾功能逐渐恢复正常,2例患者肾功能逐渐恢复正常后因合并肝功能衰竭、严重肺部感染而死亡,另6例患者因肾功能损害进一步加重,分别合并肺部感染、心功能衰竭、腹腔感染而死亡.可见,肾脏功能损害的有效处理及预防对于肝移植手术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肾移植术后受者并发自体尿路上皮肿瘤的诊治体会及原因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 2006年1月至2011年7月肾移植术后接受至少6个月的免疫抑制治疗受者的病历资料.结果 在1042例肾移植受者中,发生尿路上皮癌者为11例,发生率为1.06%,全部病例资料完整,其中9例(81.8%)因血尿就诊,2例(18.2%)因查体发现.其中6例为多器官尿路上皮癌.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治疗,术后辅以化疗或者放疗.其后随访发现8例生存良好,3例死亡.结论 对肾移植后并发血尿症状的患者要高度重视,密切随访,重视术后检查,要高度警惕尿路上皮癌的可能,早期诊断,重视尿道重建造影和输尿管镜检查的作用,积极行根治性手术治疗,减少免疫抑制剂的用量.  相似文献   

20.
背景:肾脏移植患者急性排斥反应已不再成为术后的主要并发症,延迟肾功能恢复和慢性移植肾肾病仍然是移植患者术后需要面对的问题。目的:总结分析15例术后发生超延迟肾功能恢复的肾移植患者资料,探讨临床经验及治疗对策。方法:对肾移植后发生超延迟肾功能恢复患者1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15例患者移植后均采用常规剂量的半量(环孢素A3.0~4.0mg/kg,他克莫司0.5~1mg/kg),并定期监测血药浓度,随时调整免疫用药剂量,采用血液透析/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分析超延迟肾功能恢复诱因,患者观察患者肾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术中低血压、供肾热缺血时间过长、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环孢素中毒、外科并发症、动脉粥样硬化致移植肾血液灌流不足可能为患者超延迟肾功能恢复的诱因。患者术后由少尿期开始进入多尿期时间最长者为108d,平均32~108d。肾功能正常8例(血清肌酐78~135μmol/L),肾功能轻度异常5例(血清肌酐135~300μmol/L),血清肌酐〉300μmol/L者2例。随访时间最长1例11年,至今移植肾功能正常。结果提示,肾移植后尽早行移植肾穿刺活检及移植肾彩超,根据结果采取综合治疗并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可以使大多数的患者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