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背景:促红细胞生成素能促进组织损伤部位血管生成,与其促进内皮祖细胞增殖、分化密切相关,但促红细胞生成素促进内皮祖细胞增殖、分化的机制尚不清楚。 目的: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小鼠骨髓来源内皮祖细胞功能活性的影响,并初步阐明其信号机制。 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获取小鼠骨髓内皮祖细胞,鉴定后传代培养,以 PI3K 特异性抑制剂 LY294002作干预处理,实验细胞分为EGM-2组、促红细胞生成素处理组(培养液中促红细胞生成素浓度分别为1,5,10 U/mL)、促红细胞生成素+LY组(培养液中分别含有10 U/mL促红细胞生成素及10 mmol/L LY294002)、LY组(培养液中含10 mmol/L LY294002)、二甲基亚砜组(培养液中含1 mL/L二甲基亚砜),分别采用CCK8试剂盒、流式细胞法检测细胞增殖和凋亡,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裂解液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Western blot法测定细胞裂解液中Akt及p-Akt表达。 结果与结论:促红细胞生成素能显著促进内皮祖细胞增殖,并随培养基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含量增加而呈现量效关系,而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促增殖作用可被 LY294002完全抑制。促红细胞生成素处理组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促红细胞生成素+LY组。LY组、促红细胞生成素+LY组细胞裂解液中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显著低于促红细胞生成素处理各组。各组 Akt 表达无明显差异,而促红细胞生成素+LY 组 p-Akt表达显著低于促红细胞生成素各组。上述结果提示,促红细胞生成素能显著促进体外培养的内皮祖细胞的增殖、降低内皮祖细胞的凋亡率,其作用依赖于PI3K/Akt信号通路。  相似文献   

2.
背景:有实验表明,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视网膜的光化学损伤有保护作用,该作用与光化学损伤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中半胱天冬酶-3表达的变化有关? 目的:采用光刺激诱导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凋亡,观察不同剂量促红细胞生成素对细胞半胱天冬酶-3表达的影响.设计:观察对比实验.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材料:成人视网膜色素上皮-19细胞株购自美国细胞培养收集公司.DMEM/F12混合培养基、新生牛血清、胰蛋白酶购自GIBCO生物技术公司.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购自Sigma生物技术公司.人半胱天冬酶-3定量EIA试剂盒购自上海西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半胱天冬酶-3单克隆抗体购自美国Santa Cruz 公司;PV6001免疫组织化学试剂盒和DAB显色试剂盒购自北京中山生物技术公司.方法:实验于2006-05/2007-01在青岛大学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完成.取成人视网膜色素上皮-19细胞株传代培养的2~5代细胞建立光损伤模型,传代细胞随机分为7组,每组4孔,①正常对照组:不加光照,不加促红细胞生成素药物干预.②光损伤模型组:光照12 h,不加促红细胞生成素药物干预.③光损伤 10 000U/L 促红细胞生成素组、光损伤 20 000 U/L 促红细胞生成素组及光损伤 40000 U/L 促红细胞生成素组:光照12 h,分别加10 000、20 000及40 000 U/L促红细胞生成素.④光损伤 40 000 U/L促红细胞生成素组 AG490组:光照12 h,加促红细胞生成素 40 000 U/L及Jak2激酶抑制剂 50 000 U/L.⑤光损伤 40 000 U/L促红细胞生成素组 蛋白激酶B特异性抑制剂组:光照12 h,加促红细胞生成素 40 000 U/L及蛋白激酶B特异性抑制剂100 μmol/L.主要观察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定量检测不同含量促红细胞生成素干预治疗前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半胱天冬酶-3表达的变化.结果:正常对照组半胱天冬酶-3无明显表达;光损伤模型组半胱天冬酶-3表达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核上,呈大量特异性黄色着色;光损伤不同剂量促红细胞生成素组半胱天冬酶-3表达的特异性黄色着色随促红细胞生成素含量增加而减弱,以光损伤 40 000 U/L 促红细胞生成素组最弱光损伤 40 000 U/L促红细胞生成素组 AG490组半胱天冬酶-3呈强阳性表达,光损伤 40 000 U/L促红细胞生成素组 蛋白激酶B特异性抑制剂组半胱天冬酶-3表达仍呈阳性,但较光损伤模型组稍弱.结论: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可减少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光损伤后半胱天冬酶-3的表达.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抗光损伤诱导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凋亡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抑制半胱天冬酶-3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他汀类药物和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和迁移功能以及增殖功能的影响,并比较其作用效应。方法:实验于2004-06/2005-10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血研所实验室完成。采集来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体检的正常人自愿者外周血标本36份,分离培养内皮祖细胞1周后,将贴壁细胞随机分成4组:①对照组:用含体积分数为0.02的胎牛血清M199培养基。②阿托伐他汀组:用1mmol/L阿托伐他汀处理培养基。③人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组:用100IU/L人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处理培养基。④联合组:用1mmol/L阿托伐他汀与100IU/L人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处理培养基。培养24h后,检测并比较各组15个随机选择的×200视野的内皮祖细胞的数量,迁移能力以及增殖能力。结果:①内皮祖细胞数量:他汀组,促红细胞生成素组,联合用药组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P<0.01),他汀组和促红细胞生成素组间并无差异(P>0.05),而联合用药组与前三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②内皮祖细胞迁移能力:他汀组,促红细胞生成素组,联合用药组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P<0.01),他汀组和促红细胞生成素组间并无差异(P>0.05),而联合用药组与前三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③内皮祖细胞增殖能力:他汀组,促红细胞生成素组,联合用药组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P<0.01),他汀组和促红细胞生成素组间并无差异(P>0.05),而联合用药组与前三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和人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均能在体外提高内皮祖细胞的数量,迁移能力以及增殖能力,且联合用药该效应更加明显。由于内皮祖细胞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两类药的联合应用将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邵诗颖  邹萍  王红祥  李宾公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7):95-97,i0006
目的:观察他汀类药物和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和迁移功能以及增殖功能的影响,并比较其作用效应。 方法:实验于2004-06/2005-10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血研所实验室完成。采集来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体检的正常人自愿者外周血标本36份,分离培养内皮祖细胞1周后,将贴壁细胞随机分成4组:①对照组:用含体积分数为0.02的胎牛血清M199培养基。②阿托伐他汀组:用1mmol/L阿托伐他汀处理培养基。③人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组:用100IU/L人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处理培养基。④联合组:用1mmol/L阿托伐他汀与100IU/L人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处理培养基。培养24h后,检测并比较各组15个随机选择的&;#215;200视野的内皮祖细胞的数量,迁移能力以及增殖能力。 结果:①内皮祖细胞数量:他汀组,促红细胞生成素组,联合用药组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P〈0.01),他汀组和促红细胞生成素组间并无差异(P〉0.05),而联合用药组与前三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②内皮祖细胞迁移能力:他汀组,促红细胞生成素组,联合用药组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P〈0.01),他汀组和促红细胞生成素组间并无差异(P〉0.05),而联合用药组与前三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③内皮祖细胞增殖能力:他汀组,促红细胞生成素组,联合用药组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P〈0.01),他汀组和促红细胞生成素组间并无差异(P〉0.05),而联合用药组与前三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 结论: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和人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均能在体外提高内皮祖细胞的数量,迁移能力以及增殖能力,且联合用药该效应更加明显。由于内皮祖细胞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两类药的联合应用将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背景:研究证实多数造血生长因子通过JAKs-STATs途径转导信号,调节血细胞的增殖与分化.人参总皂苷能够促进早期的造血干/祖细胞向红系细胞分化,具有类似造血生长因子的功效,在红系血细胞发生中造血细胞膜表面红细胞生成素受体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目的:通过红细胞生成素及其受体介导的JAK2/STAT5信号转导途径,分析人参总皂苷定向诱导红系血细胞发生的分子机制.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6-05/2008-10在在重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研究所、组织胚胎学教研室完成.材料:脐血细胞来源于正常足月妊娠产妇分娩脐带血,由重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提供.人参总皂苷由重庆中药研究所惠赠,纯度95%以上,添加MI-1640培养液配成1g/L的工作液.方法:①集落形成实验:取5×106L-1脐血单个核细胞,添加含马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10,25,50,75,100 mg/L人参总皂苷组分别加入对应终浓度的人参总皂苷,并设立空白对照组.在96孔板上培养,0.2 mL/孔,14 d计数早期红系祖细胞,6 d计数晚期红系祖细胞.②取脐血单个核细胞悬液100 μL(5×108L-1),进行MTT检测.③分别将0,25,50,100 mg/L人参总皂苷与脐血造血细胞1×109L-1共培养24 h,进行Western blot检测.④取脐血造血细胞1×109L-1,对照组加入含体积分数为10%马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人参总皂苷组在常规培养体系中加入终浓度25 mg/L人参总皂苷.分别用5 U/mL红细胞生成素诱导0,2,5,30min后终止反应,进行免疫沉淀检测.主要观察指标:人参总皂苷刺激红系造血祖细胞增殖的能力,红细胞生成素对脐血细胞增殖的影响,人参总皂苷对造血细胞红细胞生成素受体表达的影响,JAK2、STAT5蛋白酪氨酸磷酸化情况.结果:10~75 mg/L人参总皂苷均能提高脐血细胞形成早期红系祖细胞、晚期红系祖细胞的集落产率,以25 mg/L提高幅度最为明显.2~50 U/mL红细胞生成素均能促进脐血细胞的增殖,以5 U/mL促进增殖效果最为明显.0~100 mg/L人参总皂苷作用脐血细胞24 h后,红细胞生成素受体的表达无明显变化.人参总皂苷作用造血细胞24 h后,加入红细胞生成素继续刺激0~30 min,JAK2和STAT5的酪氨酸磷酸化程度均明显增强.结论:人参总皂苷在促进造血细胞增殖的过程中,尽管对造血细胞红细胞生成素受体的表达无明显影响,但可能通过在红细胞生成素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过程中增强JAK2和STAT5的酪氨酸磷酸化程度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背景:内皮祖细胞是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可参与新生血管的形成.研究发现,促红细胞生成素对骨髓内皮祖细胞有动员作用,促进血管的新生和损伤组织修复.目的:观察不同浓度促红细胞生成素对体外培养的大鼠内皮祖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提取Wistar大鼠股骨和胫骨骨髓,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方法分离单核细胞进行培养,分别在培养基中加入0,4,8 U/mL不同浓度的促红细胞生成索进行培养.培养7 d后,对内皮祖细胞利用FITC-UEA-1和Dil-Ac-LDL共同染色方法进行鉴定;同时利用CD34和CD133共同标记,以流式细胞仪进行鉴定;采用黏附实验、迁移实验及MTT实验对其功能进行评定.结果与结论:培养到7d左右,细胞形态变化完全,细胞之间形成联接,并可以围成似管腔状形态,十二三天时,细胞融合,形成铺路石样.培养细胞荧光染色显示内皮祖细胞里双阳性染色,经流式细胞仪鉴定培养的内皮祖细胞可以结合CD133和CD34.黏附实验、迁移实验及MTT实验显示,促红细胞生成素呈剂量依赖性提高内皮祖细胞的黏附、迁移和增殖能力.说明在0-8 U/mL浓度内,促红细胞生成素呈剂量依赖性提高内皮祖细胞的黏附、迁移和增殖功能.  相似文献   

7.
背景:促红细胞生成素可促进内皮祖细胞的增殖分化并增强其黏附性。目的:观察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干预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和黏附能力及相关细胞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使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干预第6代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用PI3K/Akt通路特异抑制剂Ly294002或p38MAPK通路特异激动剂anisomycin或ERK1/2通路特异抑制剂U0126预处理。结果与结论: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可使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PI3K/Akt通路磷酸化水平升高,抑制p38MAPK通路磷酸化水平,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ERK通路和总Akt、总p38MAPK水平无明显影响。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作用组中迁移细胞数目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黏附细胞数亦明显增加(P<0.01),PI3K/AKT通路特异抑制剂Ly294002预处理后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迁移能力的作用消失,p38MAPK通路特异激动剂anisomycin预处理对两种作用影响均不明显。提示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具有增强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和黏附能力的作用,其增强迁移能力的作用与激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PI3K/Akt通路有关,但是它对黏附能力的作用与PI3K/Akt和p38MAPK通路均无关。  相似文献   

8.
背景:近年研究发现促红细胞生成素可以动员自体骨髓中的血管内皮祖细胞至外周血,趋化其至创面,促进创面血管新生。目的: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血管内皮祖细胞动员效果的时效关系。方法:不同剂量促红细胞生成素通过腹腔注射7d动员小鼠血管内皮祖细胞,以注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采用流式细胞仪定点检测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数量以比较动员效果,优选安全有效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动员剂量,并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动员内皮祖细胞对脱细胞猪皮移植区血管新生的影响。结果与结论:在开始注射后1,3,5,7,10,14d等6个时间点内,生理盐水对照组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无明显变化,促红细胞生成素动员组外周血内皮祖细胞逐渐增加,于7d达到高峰。高剂量促红细胞生成素动员组内皮祖细胞比例较低剂量组增加明显,促红细胞生成素动员组促进脱细胞猪皮移植区血管新生的效果明显强于对照组。结果可见,促红细胞生成素连续7d腹腔注射能增加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在动员后第7天时达到高峰,效果成剂量依赖性,并能促进脱细胞猪皮移植区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9.
背景: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是一种糖蛋白,近年的研究表明其对神经细胞的许多功能活动均具有调节作用.目的:观察不同浓度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神经干细胞体外培养增殖的影响.方法:提取新生SD大鼠神经干细胞,用含不同浓度(5,50,500 U/mL)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和20 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无血清培养基进行培养,以不含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无血清培养基为对照组.细胞培养7 d后计算神经干细胞克隆形成率,培养10 d后计数NSE和GFAP免疫阳性细胞数.结果与结论:添加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组细胞增殖较快,最终神经球的数量多于对照组,以50 U/mL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组作用显著;50 U/mL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组的生长速度显著快于对照组.50 U/mL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组中NSE和GFAP免疫阳性细胞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结果表明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神经干细胞体外培养增殖有促进作用,尤以适中浓度(50 U/mL) 作用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0.
背景:研究证实多数造血生长因子通过JAKs-SWATs途径转导信号,调节血细胞的增殖与分化。人参总皂苷能够促进早期的造血干,祖细胞向红系细胞分化,具有类似造血生长因子的功效,在红系血细胞发生中造血细胞膜表面红细胞生成素受体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目的:通过红细胞生成素及其受体介导的JAK2/STAT5信号转导途径,分析人参总皂苷定向诱导红系血细胞发生的分子机制。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6—05,2008—10在在重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研究所、组织胚胎学教研室完成。材料:脐血细胞来源于正常足月妊娠产妇分娩脐带血,由重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提供。人参总皂苷由重庆中药研究所惠赠,纯度95%以上,添加MI-1640培养液配成1g/L的工作液。 方法:①集落形成实验:取5&;#215;10^6L^-1脐血单个核细胞,添加含马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10,25,50,75,100mg/L人参总皂苷组分别加入对应终浓度的人参总皂苷,并设立空白对照组。在96孔板上培养,0.2mL/孔,14d计数早期红系祖细胞,6d计数晚期红系祖细胞。②取脐血单个核细胞悬液100uL(5&;#215;10^8L^-1),进行MTT检测。(3)分别将0,25,50,100mg/L人参总皂苷与脐血造血细胞1&;#215;10^9L^-1共培养24h,进行Westemblot检测。④取脐血造血细胞1&;#215;10^9L^-1,对照组加入含体积分数为10%马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人参总皂苷组在常规培养体系中加入终浓度25mg/L人参总皂营。分别用5U/mL红细胞生成素诱导0,2,5,30min后终止反应,进行免疫沉淀检测。 主要观察指标:人参总皂苷刺激红系造血祖细胞增殖的能力,红细胞生成素对脐血细胞增殖的影响,人参总皂苷对造血细胞红细胞生成素受体表达的影响,JAK2、STAT5蛋白酪氨酸磷酸化情况。结果:10~75mg/L人参总皂营均能提高脐血细胞形成早期红系祖细胞、晚期红系祖细胞的集落产率,以25mg/L提高幅度最为明显。2—50U/mL红细胞生成素均能促进脐血细胞的增殖,以5U/mL促进增殖效果最为明显。0—100mg/L人参总皂苷作用脐血细胞24h后,红细胞生成素受体的表达无明显变化。人参总皂苷作用造血细胞24h后,加入红细胞生成素继续刺激0~30min.JAK2和SWAT5的酪氨酸磷酸化程度均明硅增强。 结论:人参总皂苷在促进造血细胞增殖的过程中,尽管对造血细胞红细胞生成素受体的表达无明显影响,但可能通过在红细胞生成素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过程中增强JAK2和SWAT5的酪氨酸磷酸化程度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韶关市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广东省韶关市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孤独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韶关市某地区两所农村小学3~6年级学生中的489名留守儿童采用儿童孤独量表和自编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7.6%留守儿童存在孤独感,不同性别孤独感发生率无差异性,不同年龄及不同年级间孤独感发生率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随年级增加,孤独感发生率呈下降趋势(X^2趋势=5.970,P〈0.05)。留守儿童孤独感与健康状况、学习成绩、学习困难程度、父母教育方式、父母间关系和老师教育方式等因素显著相关(P〈0.01~0.05)。结论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孤独感问题,老师和家长应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对待留守儿童,以减少其孤独感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观察产科新生儿不同部位经皮胆红素(TCB)报警预值的可靠性。方法132例产科新生儿采取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正常产组和剖宫产组各66例,新生儿均于产后第4天同一时间点应用KJ8000经皮测黄仪分别测量额、胸、腹、额胸、额胸腹TCB值,TCB〉12.9mg/dl者,取得亲属同意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清胆红素(SB),对比分析不同部位TCB及其与sB值的差异。结果两组分别有17例或21例达到TCB报警预值。两组TCB或sB相同方法及相同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CB不同部位对比,额部值最低、胸部值最高,且与其他部位同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sB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3,P〉0.05),与不同部位TCB对比均以胸部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其他部位TCB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正常产与剖宫产新生儿术后sB对比差异无意义;TCB动态监测以胸部结果更接近SB。  相似文献   

18.
Physiatrists are a valuable resource in legal settings, where assessment of functional capacity to perform work and of future medical needs must be determined. Physiatrists help determine what future medical care is needed to restore and maintain an individual at the maximum level of life function.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use of a quality of life (QOL) rehabilitation model, rather than a medical model, for enhancing functional performance, modifying environments, and facilitating patient coping. We discuss use of the QOL model to describe and influence a patient's physical, psychological, cognitive, vocational/economic, and social/leisure domains.  相似文献   

19.
护士选择性应用静脉留置针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鑫  张琰  岳鹏  王欣然 《护理研究》2009,(6):1521-1523
[目的]了解护士选择性应用留置针的现状以及主要影响因素,为指导临床留置针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自设问卷对138名护士留置针选择性使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结果]约1/4的护士并不知道应选择性使用留置针,近60%的护士在实际工作中选择留置针的意识较差;护士选择性应用留置针的决策受多因素影响;不同科室、职称及是否具有带教资格选择性应用留置针的影响因素不尽相同;绝大部分护士希望参加选择性应用留置针相关内容的培训。[结论]临床护士操作前考虑留置针选择的意识有待加强。建议实施有针对性的培训以提高护士选择性应用留置针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江汉油田血液透析(血液透析)患者家庭护理提供者(护理者)的生活质量。方法:对60例血液透析患者的家庭护理提供者进行一般情况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QOLI-74)调查,并进行相关性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家庭护理提供者各维度的主观生活满意度与其客观指标相关,但也与其需求、年龄、文化程度、与患者的关系有关。结论:客观状态是影响主观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同时应考虑护理者的需求、年龄、文化程度、与患者的关系对护理者主观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