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β淀粉样蛋白(Aβ)在海马的沉积是阿尔茨海默病(AD)特征性病理改变之一,减少Aβ的产生是AD重要的治疗策略之一。以往认为Aβ是通过血管途径从体内消除的,现在则认为Aβ可以在一类蛋白酶(Aβ降解酶)的作用下水解为小分子物质而从体内消除。Aβ降解酶主要包括中性内肽酶、胰岛素降解酶、纤维蛋白溶酶、内皮素转换酶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文章就Aβ降解酶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AD发病机制和治疗中的可能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β淀粉样蛋白(Aβ)在海马的沉积是阿尔茨海默病(AD)特征性病理改变之一,减少Aβ的产生是AD重要的治疗策略之一.以往认为Aβ是通过血管途径从体内消除的,现在则认为Aβ可以在一类蛋白酶(Aβ降解酶)的作用下水解为小分子物质而从体内消除.Aβ降解酶主要包括中性内肽酶、胰岛素降解酶、纤维蛋白溶酶、内皮素转换酶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文章就Aβ降解酶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AD发病机制和治疗中的可能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阿尔茨海默病 (AD)与淀粉样 β蛋白 (Aβ)及其前体 (APP)基因的关系。 方法 研究 32例沂蒙山区AD患者 ,并设对照组 30例 ,检测脑脊液Aβ水平、APP基因表达量。 结果 AD组Aβ水平 (13.6 2 7±9.335 ) μg/L、APP表达量 (16 2 4± 2 98)拷贝 / μ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 痴呆程度与Aβ水平、APP基因表达量呈正相关。AD与Aβ、APP密切相关。但APP表达量在AD的诊断中不具特异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糖、胰岛素及胰岛素降解酶的关系,为进一步防治阿尔茨海默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32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实验组)和30例正常老年人(对照组),进行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及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评分,实验组按照CDR分为轻、中、重度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化学发光法分别检测其血清胰岛素降解酶(IDE)和胰岛素水平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血清IDE水平下降(P<0.05)。对照组中IDE水平与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之间有相关性,而实验组中无相关性。实验组空腹血糖与认知功能呈负相关(P<0.05)。轻、中、重度组患者之间血清IDE水平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胰岛素降解酶水平的下降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体内胰岛素降解酶对胰岛素及胰岛素抵抗的调节可能出现障碍。 相似文献
5.
靶向β和γ分泌酶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β淀粉样蛋白沉积所形成的老年斑是阿尔茨海默病(AD)的三大病理改变之一.淀粉样蛋白代谢关键的分泌酶成为治疗AD很有潜力的靶点,β和γ分泌酶及其抑制剂成为AD的研究热点.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在β淀粉样蛋白假说、分泌酶及其抑制剂上所取得的研究进展和尚存在的不足,为此类新药的开发提供一个很好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阿尔茨海默病是由β-淀粉样蛋白片段或tau蛋白聚积在脑部所致,还是第12条染色体上的某个基因的作用?争论推动了人们对这一疾病的研究。最近,几项新的研究结果都支持这样一种理论即过去被认为与阿尔茨海默病有关的2种分子(早老素)均为γ-分泌酶。参加以上研究的哈佛医学院Michael S. 相似文献
7.
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可引起突触结构及功能的一系列改变,在阿尔茨海默病(AD)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而过磷酸化的tau蛋白在AD神经退行性变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学界对Aβ和tau的相互关系以及两者与其他相关因素(如PI3K、GSK等酶类)的研究也日趋增多。研究两者在AD发病中的作用及相关性,对AD的治疗及病情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9.
阿尔茨海默病是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是痴呆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目前认为β淀粉样蛋白的异常沉积是阿尔茨海默病主要发病机制之一,这里就目前β淀粉样蛋白与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进行性的脑内神经元退变性疾病。β淀粉样蛋白(Aβ)学说认为,Aβ凝集和聚积是AD病理发生、发展的起始因素,而其他的病理改变如脑内神经纤维缠结、神经元的功能紊乱和丢失等,均被认为是由于Aβ的解离与凝聚、清除与产生的失衡所引发的。目前认为,β-和γ-分泌酶抑制剂是最合理和有效的AD治疗药物。此外,α-分泌酶激动剂也可减少Aβ的产生。近年来,人们对于分泌酶的认识取得了新的进展,本文重点对这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建立阿尔茨海默病(AD)大鼠模型,观察姜黄素对AD模型大鼠淀粉样前体蛋白(APP)和早老素-1(PS-1)表达的影响,探讨其相关的抗痴呆机制.方法 60只Wistar大鼠分为:对照组(A,n=15)、模型对照组(B,n=15)和低(C,n=15)、高剂量(D,n=15)姜黄素治疗组;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各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时间和平台跨越次数;real-time PCR检测各组APP和PS-1 mRNA表达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各组β淀粉样蛋白(Aβ)、APP和PS-1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与A组比较,B组逃避潜伏时间出现显著性的延长(P<0.01),平台跨越次数显著性的减少(P<0.01).与B组比较,姜黄素治疗的C和D组AD大鼠的逃避潜伏时间显著的减低(P<0.05),和平台跨越次数显著增加(P<0.05).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分析显示B组APP和PS-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显著高于A组(P<0.01),而姜黄素治疗的C和D组则可以显著减低APP和PS-l的表达(P<0.05).Western blot检测显示B组中Aβ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A组,C和D组Aβ的表达水平出现了显著的减低.结论 姜黄素具有抗AD大鼠痴呆活性,下调APP和PS-1表达,减少AD大鼠脑组织中Aβ的异常聚集可能是其作用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2.
运用PCR技术对95例冠心病(CHD)患者和100例健康人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进行了检测,并与CHD发病、血清ACE水平、易患因素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CHD组缺失等位基因D频率为0.54,DD基因型频率为0.3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35和0.13(均P<0.01)。表明ACE基因的缺失多态性可能是我国人群CHD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 UA)患者ACE基因多态性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为中医药治疗本病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60例,同期选择老年健康人群30例作为对照,通过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 PCR-RFLP)技术测定ACE基因内含子16的插入和缺失多态性,并比较不同基因型的血脂水平差异。结果:老年UA组ACE基因内含子16携带DD基因型和 D等位基因较对照组增高,对照组携带 II基因型及 I等位基因较老年 UA组增高( P<0.05)。老年UA组中TG、LDL-C血浓度较对照组增高,疾病组TG、LDL-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而H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疾病组中 ACE DD、ID基因型者与II型者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E基因多态性与TG、LDL-C间呈显著正相关( P值均<0.01);与HDL-C浓度间存在显著负相关( P<0.001)。结论:ACE基因DD型和D等位基因与血脂代谢异常有关,而与I等位基因无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和血管紧张素原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选取270例江西籍汉族住院病人,根据造影结果分成冠心病组(至少有1支冠状动脉狭窄≥70%)161例,对照组(冠状动脉造影正常)109例。酚/氯仿/无水乙醇法提取基因组DNA。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基因突变聚合酶链反应(MS-PCR)技术及琼脂电泳检测ACEI/D、AGTM235T基因多态性。结果冠心病组ACEI/DDD基因型频率和D等位基因频率、AGTM235T TT基因型频率和T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Logistic回归分析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表明:ACE/DD和AGT/TT基因型是冠心病和心肌梗死的危险因子(P<0.05)。含有TT和至少一个D等位基因的基因型组合较其他几种基因型组合,冠心病和心肌梗死发病的危险性更高(P<0.05或P<0.01)。结论 ACEI/DDD型和D等位基因、AGTM235T TT型和T等位基因是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含有TT和至少一个D等位基因的基因型组合较其他几种基因型组合,冠心病和心肌梗死发病的危险性更高。 相似文献
15.
阿尔茨海默病(AD)是常见的进行性认知障碍和记忆力损害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已经成为继心血管疾病、肿瘤和脑卒中之后的第四位死亡原因。这一世界性的健康难题,其治疗和护理成本逐年上升。中老年人高血压与其日后认知功能障碍风险升高有关。降压药物中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剂能够减缓AD的发病进程、降低发病率。然而,ACE抑制剂的使用可伴有β淀粉样蛋白1-42(Aβ1-42)聚集的增多。该文对脑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特别是ACE抑制剂作为AD药物的作用及血管紧张素4受体(AT4)进行综述,预测AT4是治疗AD所致的记忆障碍的新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中如基因A-670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椎间盘退变(DDD)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检测223例AD患者和124名健康对照者Fas基因A-670G位点SNP的分布,并分析各基因型与疾病的关系。结果:DDD组和对照组基因型频率(AA23%:29%;AG56%:54%;GG21%:17%,P〉0.05)及等位基因频率(A51%:58%;G49%:42%,P〉0.05),表现型频率(A78%:83%;G77%:71%,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国汉族人群中Fas基因A-670位点SNP与DDD无关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HLA-E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儿童川崎病(KD)及KD并冠状动脉损害(CAL)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对150例中国汉族健康儿童(对照组)及85例KD患儿组的HLA-E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并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浆可溶性HLA-E浓度(sHLA-E)。结果1.KD患儿组血浆sHLA-E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KD患儿组中基因型为AA和GA的血浆HLA-E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而基因型为GG的血浆HLA-E水平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135)。3.KD患儿组G型等位基因频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01,OR=2.133,95%C I=1.452-3.132)。KD患儿组未并发CAL(NCAL)者中G型等位基因频率和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OR=2.599,95%C I=1.719-3.929),且GG型等位基因频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OR=2.973,95%C I=1.432-6.173),而GA型等位基因频率和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结论川崎病的发病受遗传背景的影响,与HLA-E基因多态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小胶质细胞在阿尔茨海默病炎性反应中的双重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神经变性疾病,目前认为β-淀粉样蛋白沉积引起的炎性反应是AD的病理机制核心。小胶质细胞是AD炎性反应中最主要的炎性细胞,介导并贯穿AD病理发展全程。其可被β-淀粉样蛋白激活,产生大量致炎性细胞因子和神经元毒性介质,从而诱发脑内炎性反应,导致神经元损伤、死亡。另一方面,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可以吞噬β-淀粉样蛋白,从而减轻了β-淀粉样蛋白对脑组织的损害。本文就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在AD脑内炎性反应中的双重作用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9.
Alzheimer病ApoE基因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Alzheimer病 (AD)与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方法 应用快速PCR方法与荧光能量共振转移 (FRET)相结合对 2 5例AD患者及 5 9名健康老人的ApoE基因进行检测 ,对AD患者的ApoE基因多态性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两组人群ε3/ε3基因型比例最大 ,未发现ε2 /ε2 基因型。AD组、对照组ε2 、ε3、ε4 3种等位基因的频率 (% )分别为 10、62、2 8;7.63、78.81、13 .5 6。ApoEε4 基因的频率AD组 (2 8% )明显高于对照组(13 .5 6% ) (P <0 .0 5 )。 2 5例AD患者中有 12例 (48% )ε4 基因携带者 ,而 5 9例对照组有 13例 (2 2 % )。ApoEε4 基因与AD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 (P <0 .0 5 ) ,其危险系数RR =2 .2。结论 ε4 等位基因与痴呆发病有一定关联 ,是其危险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20.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和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基因G894T多态性和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分析133例冠心病患者和122例对照者ACE、eNOS和ApoE基因多态性,对比两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结果]冠心病组ACE DD基因型频率比对照组显著升高,28.6% vs 13.1%,P<0.01,AC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危险性相关.两组eNOS和ApoE基因型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NOS和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危险性无明显相关.[结论]ACE基因多态性可能是中国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基因芯片技术可能是研究多种易感基因与冠心病相关性的一种高效、敏感的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