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比较 MRI与99 Tcm-MDP骨显像在骨转移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5例骨转移瘤患者分别进行 MRI及99 Tcm-MDP骨显像检查,比较2种方法检出骨转移瘤病变的阳性率。结果15例骨转移瘤中,MRI检查阳性15例,阳性病灶95个,99 Tcm-MDP 骨显像检查阳性13例,阳性病灶61个,MRI 阳性病灶检出率高于99 Tcm-MDP骨显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684,P<0.01)。结论增强T1 WI及 DWI序列的应用,使得 MRI检查较99 Tcm-MDP骨显像具有更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MRI与核素骨显像二者应互相补充,合理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和MRI在诊断骨转移瘤上的价值。方法:选取42例证实为恶性肿瘤并发骨转移的病例,比较骨显像和MRI的阳性率与病灶检出数,并分析骨转移瘤的来源及好发部位。结果:相同扫描野内,骨显像和MRI各发现了167、132个病灶,阳性率分别为92.9%、85.7%,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乳腺癌好发骨转移,转移多发于脊柱、肋骨、骨盆。结论:骨显像和MRI均能高效率地检出骨转移瘤,二者联合最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骨显像与MRI对骨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绍奖 《吉林医学》2008,29(17):1427-1428
目的:评价骨显像与MRI在早期诊断骨转移瘤的价值。方法:对72例经病理证实为恶性肿瘤的患者同时进行骨显像及MRI。结果:骨显像阳性率86.1%,MRI阳性率72.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骨显像检出转移病灶明显多于MRI。结论:骨显像与MRI均能早期诊断骨转移瘤,但骨显像敏感性更高,且可以一次成像就能观察全身骨骼系统,是骨转移首选检查方法。MRI虽特异性高但受扫描野的限制,可作为一种辅助方法,以提高诊断正确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核素骨扫描与MRI对肺癌脊柱骨转移癌灶的检出情况.方法:病理证实为肺癌的46例患者行核素骨扫描及MRI检查(两种检查间隔时间不超过2周),由2名及以上医生共同阅片,凡骨扫描表现为明显的放射性浓聚或稀疏和(或)MRI上T1WI表现为低信号、且T2WI表现为高低混杂或高信号和(或)X线平片或CT显示骨质破坏的椎体认为是骨转移瘤,比较两种方法对脊柱范围内肺癌骨转移瘤的检出情况.结果:46例肺癌患者,以脊柱为观察目标,骨扫描对脊柱骨转移瘤的检出率与MRI差别不大(P>0.5),MRI对脊柱骨转移瘤检出的椎体病灶数高于骨扫描(P<0.001),追踪观察发现骨扫描检出的病灶中有较高的假阳性.结论:在显示肺癌脊柱骨转移瘤方面,MRI与骨扫描的检出率相似,但MRI能更有效地检出椎体转移瘤灶且无假阳性病灶,是早期诊断肺癌脊柱转移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5.
核素骨显像与MRI对肿瘤骨转移诊断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琳  罗树春  候梅 《四川医学》2007,28(11):1218-1219
目的 探讨核素平面骨显像(SPECT)与磁共振成像(MRI)对于诊断肿瘤骨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肿瘤患者接受骨显像和磁共振检查的结果。结果42例患者,骨显像阳性35例(83.3%),MRI扫描阳性30例(71.4%),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0,P〉0.10)。骨显像阳性病灶数68个,MRI检出病灶数59个,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掌意义(P〉0.10)。骨显像和MRI共检出病灶数127个中,脊柱病灶最多。结论 核素平面骨显像仍为筛选肿瘤患者骨转移的首选检查,MRI是其必要的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6.
林辉 《中华全科医学》2012,10(12):1867-1868
目的通过对肿瘤骨转移瘤患者分别进行磁共振成像(MRI)和全身核素骨显像(SPECT)并对结果进行比较,探讨两种影像学方法对骨转移瘤诊断效能差异,为临床肿瘤骨转移选择合适的影像诊断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对34例经病理证实的恶性肿瘤患者在2周内分别进行SPECT和MRI,对两种检查图像进行双盲法判读,分别记录两种检查图像中骨异常灶的数量及位置,对其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34例患者中骨显像阳性30例(88.2%),MRI扫描阳性23例(67.6%),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9,P<0.05)。骨显像显示54个阳性病灶数,MRI显示48个检出病灶数,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结论核素平面骨显像仍为诊断肿瘤患者骨转移的首选检查,MRI可作为必要的补充检查方式。  相似文献   

7.
刘开元  李前伟  厉红民 《重庆医学》2002,31(10):990-992
目的 探讨^99Tc^m-MDP骨显像和MRI联合应用对骨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994年以来的MRI和^99Tc^m骨显像诊断的骨转移瘤78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并分别比较其对骨转移病灶的检出率。结果 骨显像表现:78例骨转移病例骨显像阳性者为75例;MRI表现:78例中有64例伴脊柱骨盆病变,有62例检出。骨显像检出的14个椎体假阳性病灶,在MRI上基本得到排除。结论 MRI和核素骨显像联合应用基本上检出了全部病灶,排除了假阳性,检出了各自没有发现的假阴性病灶,故二者相互补充,可以大大增加对骨转移瘤的特异性、准确性和敏感度。  相似文献   

8.
骨转移瘤的ECT、MRI、CT、X线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涛  李献忠  赵复来  赵立明 《重庆医学》2005,34(10):1526-1527
目的评价骨显像(ECT)、MRI、CT和X线在骨转移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全组216例均行ECT及X线检查,MRI检查119例,CT检查97例.结果ECT阳性率86~90%,X线阳性率54%,CT阳性率64.9%,MRI阳性率88%.42例相同扫描野,ECT比CT多97个,比X线多检出119个病灶,比MRI少5个病灶.结论MRI与ECT较CT、X线有较高的敏感性,但MRI的特异性较ECT更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全身MRI和骨扫描对乳腺癌患者骨转移首诊的准确性。方法:对22例乳腺癌患者行全身MRI和骨扫描检查以确定有无骨转移。结果:全身MRI和骨扫描诊断骨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1.7%、90%、90.9%和83.3%、80%、81.8%;阳性和阴性似然比分别为9.17、0.11和4.16、0.24。结论:乳腺癌患者骨转移全身MRI效果优于骨扫描。  相似文献   

10.
SPECT/CT对脊柱浓聚灶骨转移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评价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仪(SPECT/CT)显像在脊柱浓聚灶骨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00例99mTc-MDP骨显像可疑脊柱浓聚灶病人,进行SPECT/CT同机融合,与病理(含术中病理)对照25例,随访1年对照19例,CT与MRI共同对照56例.结果:SPECT/CT显像对可疑脊柱浓聚灶诊断骨转移性肿瘤的敏感度为83.87%,特异度为88.41%,准确度为87.00%,阳性预测值为76.47%,阴性预测值为92.42%,阳性似然比为7.23,阴性似然比为0.18.结论:SPECT/CT全身骨现象可提高对可疑脊柱浓聚灶骨转移瘤诊断的准确性和特异性,是诊断脊柱转移瘤行之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肺癌粟粒样脑转移瘤的T1WI/FFE增强序列与T1WI/SE增强序列的诊断效率及图像质量,探讨T1WI/ FFE增强序列在脑多发粟粒样转移瘤中的价值。方法:应用3.0 T MR机对本院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期间住院的20例病理确诊肺癌临床资料证实为多发脑转移瘤的在MRI平扫时无明显异常信号的患者,进行T1WI/ SE增强及T1WI/ FFE增强扫描,观察两序列对微小病灶(〈3 mm)的显示能力;同时测量、比较病灶的信噪比( SNR),对比度噪声比( CNR),脑灰白质的对比度噪声( CNR)。结果:20例粟粒样脑转移患者中,所有病例均显示为结节状、粟粒状及小环形强化。全部病灶均能被T1WI/FFE增强序列及T1WI /SE增强序列显示,对微小病灶的显示能力T1WI/FFE序列的主观评分为3.6±0.4, T1WI/SE序列的主观评分为2.7±0.4。 T1WI/FFE 增强序列脑灰白质对比度噪声高于 T1WI/SE 序列(CNR:30±5.22 vs 20±4.28),两者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 T1WI/FFE序列的扫描时间为1 min36s, T1WI /SE序列的扫描时间为3 min 20 s( P〈0.01)。T1WI/FFE序列SNR与T1WI/ SE序列SNR,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 P〉0.05)。 T1WI /FFE 序列 CNR 与 T1WI/SE 序列 CNR,两者之间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T1WI/FFE序列与T1WI/SE序列相比,更能够清晰显示微小病灶及脑灰白质对比,且扫描时间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12.
陈正君  刘勇  罗丽  宋震宇  黄冰峰 《西部医学》2013,25(7):1070-1072
目的评价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WB-DWI)与同位素全身骨扫描(ECT)对全身骨转移的检测价值。方法选择经临床确诊的恶性肿瘤骨转移30例(肺癌18例、前列腺癌1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WB-DWI及ECT对全身扫描,结合骨转移部位MRI扫描(取T1、T2加权像及脂肪抑制技术STIR)。WB-DWI及ECT检查间隔时间小于2周。结果 30例中,WB-DWI、ECT检出骨转移部位相同。WB-DWI检出脊柱转移23例(76.7%),骨盆转移14例(46.7%),肋骨转移6例(20.0%),肱骨转移4例(13.3%),股骨转移6例(20.0%)。ECT检出脊柱转移19例(63.3%),骨盆转移11例(36.7%),肋骨转移5例(16.7%),肱骨转移4例(13.3%),股骨转移6例(20.0%)。WB-DWI与ECT对脊柱、肱骨、股骨转移检测无差异(P>0.05),对骨盆、肋骨转移检测有差异(P<0.05)。结论 WB-DWI、ECT两种方法对骨转移均敏感,相比之下,WB-DWI对骨转移检出率、定位、定量准确性较ECT为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B-2-[^18F]-氟-2-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显像在骨转移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8例被证实为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的^18F-FDGPET/CT扫描情况,研究骨转移病灶形态学特征与代谢特征的关系及骨转移病灶代谢特征与原发肿瘤的关系,并比较了部分患者^18F-FDGPET/CT显像与^99mTc-亚甲基二膦酸盐(^99mTc—MDP)全身骨显像结果。结果溶骨性和混合性改变以显示高代谢病灶为主,它们分别与成骨性改变病灶及密度无改变病灶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18F-FDGPET/CT显像和^99mTc—MDP全身骨显像诊断骨转移的灵敏度分别为90.4%,94.2%,特异性分别为98.8%,46.9%,准确性分别为92.9%,86.7%。^18F-FDGPET/CT显像诊断肿瘤骨转移的灵敏度与^99mTc—MDP全身骨显像无明显差别,但有更高的特异性和准确性。结论^18F-FDGPET/CT显像兼可反映骨转移灶不同的形态与代谢特征,较^99mTc-MDP全身骨显像有更高的特异性和准确性。对早期诊断多种肿瘤骨转移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CT与MRI对小脑膜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小脑膜瘤的CT与MRI表现。13例均行CT、MRI平扫及MRI增强扫描,平扫包括T1WI、T2WI、FLAIR序列,增强扫描为T1WI序列。结果本组病灶位于额部5例,顶部7例,小脑幕1例,为脑凸面、大脑镰、小脑幕旁结节状或扁平状病灶,长径范围1.2-2.8cm。CT平扫表现为稍高密度结节。T1WI肿瘤呈等信号7例,稍低信号5例;T2WI、FLAIR为稍高信号8例,等信号4例;肿瘤边缘包膜4例,瘤周水肿5例,邻近颅板增厚4例;肿瘤病灶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8例见脑膜尾征。CT平扫检出8例(61.5%),漏检5例(38.5%)。MRI平扫检出12例(92.3%),漏检1例(7.7%):MRI增强扫描检出13侈4(100%)。结论小脑膜瘤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RI对小脑膜瘤检出率高,临床应用价值较CT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儿童颅骨嗜酸性肉芽肿(EG)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临床对此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20例颅骨EG的影像资料,包括X线摄片检查2例,CT检查20例,MRI检查4例(其中2例增强扫描)。结果:20例中16例单发病灶,4例多发病灶,共26个病灶,累及颞骨13个,额骨7个,枕骨4个,顶骨2个。X线检查2例均表现为边缘清晰、锐利的圆孔状骨质破坏;CT检查示26个病灶,7个呈溶骨性破坏,19个呈边界清晰的穿凿样破坏,21例存在软组织肿块;MRI检查示4例骨质破坏区软组织肿块形成,与脑灰质相比,在T1、T2加权均呈等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结论:儿童颅骨EG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病史,大多数病例可被准确诊断。MRI对观察软组织肿块成分及病灶侵犯范围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骨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骨梗死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重点分析MRI表现。结果15例骨梗死患者共发现29个病灶,单发病灶6例,两个及以上病灶9例,胫骨上段及股骨下段为其好发部位,22个病灶呈典型“地图样”改变,即MRI平扫T1WI病灶周围见地图样低信号边线,中央呈高信号,脂肪抑制T2WI病灶周围见锯齿状迂曲环形高信号边线,中央呈低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周同边线明显强化;3个病灶呈不规则斑片状异常信号,T1WI呈高低混杂信号,脂肪抑制T1WI呈混杂高信号,边界欠清,增强扫描呈斑片状不均匀强化;4个病灶T1WI和T2WI均呈低信号,增强扫描病灶无强化。结论MRI在骨梗死早期即可出现异常信号改变,“地图样”改变具有一定的特征,因此MRI可作为骨梗死的首选检查。  相似文献   

17.
99Tcm-MIBI骨显像判断骨良恶性病变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在判断骨良恶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并与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进行比较.方法 对39例确诊为恶性肿瘤或怀疑有骨转移的患者,分别给予静脉"弹丸"注射99Tcm-MDP和99Tcm-MIBI,行99Tcm-MDP三相骨扫描和动态及静态99Tcm-MIBI显像.用视觉读片分析法和ROI定量分析法对两种显像方法进行比较.结果 169个病灶中有139个确诊为骨转移.99Tcm-MDP显像和99Tcm-MIBI显像的敏感性分别是90.3%和68.4%(P<0.05),特异性分别是33.3%和96.7%(P<0.05),假阳性率分别是6.71%和1.04%.99Tcm-MDP摄取在骨的良恶性病变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9Tcm-MIBI显像在恶性肿瘤和良性病灶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9Tcm-MIBI 显像在探测股骨(96.0% vs 76.0%)、肱骨(90.9% vs 63.6%)和胫骨(88.9% vs 55.6%)的癌转移灶方面比99Tcm-MDP敏感性高(P<0.05);与99Tcm-MDP相比,99Tcm-MIBI 显像能较早发现17个骨转移灶,并对11个良性病灶和2个癌症骨转移导致的病理性骨折做出明确诊断.结论 99Tcm-MIBI显像总的敏感性低于99Tcm-MDP,但特异性较高,假阳性率低,能较早发现骨转移灶并判断其良恶性,对评价骨转移癌并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骨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影像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16例患者均行相应部位X线检查,8例行CT检查,4例行MRI检查。结果16例中病变位于肋骨、髂骨、胫骨、跟骨各1例,肱骨2例,股骨5例,脊椎5例,4例合并病理性骨折。X线及CT表现为浸润型5例,溶骨型6例,囊状膨胀型1例,混合型4例。MRI检查4例均为椎体淋巴瘤,表现为T1V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呈轻至中度强化。结论长骨及脊椎为本病好发部位,影像表现以浸润型和溶骨型多见,骨质破坏范围相对较小而软组织肿块较大为特点,CT对本病的骨质改变和骨膜反应等观察优于X线。MRI对早期骨质改变和软组织侵犯的显示优于X线和CT。  相似文献   

19.
全身弥散加权成像诊断骨转移瘤的初步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全身MR弥散加权(WB-DWI)对恶性肿瘤远处骨转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经病理确诊,且SPECT全身核素骨显像诊断骨转移瘤的恶性肿瘤患者11例,1.5THDMR进行全身MR-DWI,然后重建全身图像。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良好的全身WB-DWI图像,重组3D-MIP全身图像对骨转移瘤均显示较敏感。结论全身弥散加权成像是诊断恶性肿瘤全身骨转移的一种快速、有效的技术,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