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的临床特点及救治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4月至2009年6月我院收治的52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的病历资料,总结其伤情及救治要点。结果经休克复苏、多学科治疗,治愈39例,致残6例,死亡7例。结论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往往有颅脑、胸腹脏器、泌尿生殖系统等合并伤,早期抢救休克,控制大出血和多学科协同治疗,采用“创伤控制”的操作原则,是治疗的关键,待生命体征平稳后,应尽早行骨折脱位处理,以免遗留残疾。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综合医院多学科协作诊疗(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模式对重症创伤患者的救治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3月至2019年4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救治中心启动MDT流程收治的严重创伤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讨论MDT组成和严重创伤者启动MDT的指标,并分析MDT救治模式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共收集启动MDT团队进行创伤救治的病例112例,患者入院GCS(Glasgow coma scale)评分13.0±2.9,TI(trauma index)评分13.0±2.8,ISS(injury severity score)评分21.5±11.9.启动MDT团队呼叫用时(3.7±0.8) min,MDT人员抵达急诊抢救区时间(6.1±0.9) min,完成快速CT时间(23.8±3.0) min,开始损伤控制手术时间(92.6±15.4) min.所有入院患者均得以有效救治,ICU住院时间(12.6±6.7) d,治愈出院患者55例,死亡病例5例,转康复医院患者52例.结论: 综合医院创伤救治中心以MDT模式进行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能够明显提高严重创伤患者救治能力和水平,弥补了大型综合医院分科过细对严重创伤及多发伤患者治疗的欠缺,提高了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效果,为大型综合医院救治严重创伤及多发伤患者以及创伤救治中心建设提供了一种可参考模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综合医院多学科协作诊疗(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模式对重症创伤患者的救治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3月至2019年4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救治中心启动MDT流程收治的严重创伤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讨论MDT组成和严重创伤者启动MDT的指标,并分析MDT救治模式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共收集启动MDT团队进行创伤救治的病例112例,患者入院GCS(Glasgow coma scale)评分13.0±2.9,TI(trauma index)评分13.0±2.8,ISS(injury severity score)评分21.5±11.9.启动MDT团队呼叫用时(3.7±0.8) min,MDT人员抵达急诊抢救区时间(6.1±0.9) min,完成快速CT时间(23.8±3.0) min,开始损伤控制手术时间(92.6±15.4) min.所有入院患者均得以有效救治,ICU住院时间(12.6±6.7) d,治愈出院患者55例,死亡病例5例,转康复医院患者52例.结论: 综合医院创伤救治中心以MDT模式进行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能够明显提高严重创伤患者救治能力和水平,弥补了大型综合医院分科过细对严重创伤及多发伤患者治疗的欠缺,提高了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效果,为大型综合医院救治严重创伤及多发伤患者以及创伤救治中心建设提供了一种可参考模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高严重多发伤的院前抢救成功率。方法:筛选80例ISS值(创伤严重度评分)〉16分的严重多发伤患者做院前急救的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院前急救在严重多发伤的救治程序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结论:严重多发伤早期病死率高。院前急救能降低病死率。掌握院前急救的一般程序,熟悉严重多发伤的特点,加强创伤"黄金时间"的抢救,加强专业化创伤急救队伍建立,改变创伤急救模式,是提高严重多发伤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骨盆骨折合并严重多发伤的早期救治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6年6月收治的26例骨盆骨折合并多发伤入住SICU病房患者的病例资料,总结其伤情及抢救要点。结果:经休克复苏,多学科协同治疗,治愈17例,死亡9例。结论:对骨盆骨折合并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应重视颅脑、胸腹脏器、泌尿生殖系等合并伤的诊断,有效控制大出血和多学科协同治疗是抢救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意外所导致的创伤越来越多,多发伤已成为常见急重症之一.基层医院往往是抢救严重多发伤的第一场所,如何提高多发伤的救治成功率是基层医院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在急诊科进行抢救工作是挽救严重多发伤患者生命的关键所在,而积极有效的护理对抢救工作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1,2].  相似文献   

7.
多发伤是可危及生命的严重损伤,在损伤程度、抢救治疗、并发症及预后等都有其特殊性,对于多发伤的救治和处理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成为目前急救创伤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现场急救是多发伤的救治的开始,也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我们应通过建立整体、系统、专业化的创伤急救体系,培养专业化的创伤急救医护人员,来有效地救治创伤患者,降低伤后的病死率和伤残率,从而提高创伤患者救治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提高严重多发伤的抢救成功率。方法对经院前(院前急救组69例)和直接送来急诊科(非院前急救组60例)抢救的129例严重多发伤员的抢救措施和效果进行分析及比较。结果严重多发伤病情多严重、多数未得到现场及时救治、急诊科未建立急诊手术室等是影响抢救效果的重要因素;非院前急救组病死率高于院前急救组(P<0.05)。结论严重多发伤早期病死率高。院前急救能降低病死率。加强创伤“黄金时间”的抢救,加强专业化创伤急救队伍建立,改变创伤急救模式,是提高严重多发伤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以颅脑创伤为主严重多发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救治方法进行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以颅脑创伤为主严重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治愈30例,轻残11例,重残5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10例。治愈率51.72%,病死率17.24%。结论早期迅速准确的评估伤情,积极抗休克治疗,避免漏诊,多学科联合实施早期抢救及ICU综合监护治疗,是提高颅脑创伤合并多发伤患者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严重腹部伤一体化救治的临床效果,提高严重腹部伤的救治水平. 方法 采用院前院内多学科一体化综合救治的方法对112例严重腹部伤患者进行救治,分析其临床救治效果. 结果 治愈103例,占92.0%;转院3例,占2.6% %;死亡5例,占4.4%. 结论 院前院内多学科一体化综合救治模式和畅通的急救绿色通道能提高严重腹部伤患者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严重多发伤的急救与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的急救及护理方法。方法:对2005年1月~2007年10月本院收治的163例严重多发伤患者进行综合急救及护理。结果:本组多发伤163例,抢救成功135例,死亡28例,抢救成功率为82.8%。结论:及时、迅速、准确、有效的急救及护理措施,可提高严重多发伤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现代战争中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的提升将使伤员成批集中,野战救护难度增加,给医护人员在短时间内完成对战创伤患者的伤情评估、分类和救治带来巨大挑战。超声在战场环境或野战医院能简便、快捷地对伤病员进行筛查与诊断,提高分类和救治效率。超声可视化技术可提高胸部、腹部、颅脑和骨骼软组织损伤的战创伤患者的筛查和诊断效率,还可对战创伤患者的紧急救治提供帮助,提高紧急救治效果。本文主要就超声可视化技术在战创伤患者的伤情评估和紧急救治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一体化护理干预在急诊严重创伤患者抢救的应用效果,完善一体化护理干预的方法,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为以后的护理急诊抢救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选取绍兴市人民医院2014年4月-2015年8月收治的严重创伤患者,共计220例。按照入院时间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10例。2014年4-12月收治严重创伤患者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急诊护理;2015年1-8月收治的严重创伤患者为观察组,给予一体化护理干预。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比较2组患者抢救反应时间、抢救治疗结果和转运途中的意外事件发生率的差异情况。 结果 经过不同的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抢救反应时间中急诊停留时间、特殊检查时间、急诊至手术时间和入院至手术时间分别为(6.86±2.08)min、(13.07±2.81)min、(7.01±1.57)min和(27.69±6.05)min,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为85.4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64%,致残率、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意外事件发生率为2.73%,显著少于对照组的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一体化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地缩短患者抢救反应时间,改善抢救治疗结果,减少转运途中的不良事件,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汤新颜 《中外医疗》2013,32(7):22-23
目的探讨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的应用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医院ICU于2010年11月—2012年10月收治的35例严重创伤患者为实验组,对患者应用一体化及救护立新模式进行治疗;选取医院急诊科、相关创伤外科于2008年5月—2010年5月收治的29例严重创伤患者为对照组,对患者采用普通急救护理模式进行治疗。对两组人群在有效抢救时间长短及抢救效果等方面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实验组65.7%患者的救治时间处于(36±15)min,34.3%患者为(67±23)min,总有效率91.4%;对照组38.0%患者的救治时间处于(36±15)min,62.0%患者为(67±23)min,总有效率82.7%。两组患者在救治时间和治疗总有效率方面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可以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提高救治效果,有利于保障临床严重创伤患者救治工作的顺利进行,在临床上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长途转诊入ICU创伤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61例长途转诊入ICU的创伤患者入住ICU的原因、院前是否手术、入ICU时是否休克、是否建立人工气道、是否呼吸停止、是否建立中心静脉、转诊途中是否抢救、入院后是否手术、治疗后是否死亡等临床资料。并且对颅脑外伤中脑血肿类型转诊前是否手术以及是否休克进行分组分析。结果转诊的创伤患者以致命部位分类病例构成依次为重型颅脑外伤、严重腹部外伤、胸部外伤、四肢外伤、大面积烧伤。死亡病例的构成依次为重型颅脑外伤、大面积烧伤、腹部外伤、胸部外伤。有手术指征的颅内血肿患者转诊前手术组与未手术组、入ICU时休克组与非休克组死亡率存在显著差异。结论有手术指征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创伤后出现任何的休克患者均不适合长途转诊。主张建立社会急诊医疗服务体,制定高级创伤生命支持计划,建立上下级医院创伤救治联动及远程会诊机制,就近抢救严重创伤患者。  相似文献   

16.
曾文莉 《中外医疗》2013,32(8):14+16-14,16
目的探讨一体化急救护理管理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0年3月—2012年3月急诊科收治的1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果通过采用一体化护理管理方法,严重创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逐年上升,护理人员的素质与护理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结论开展一体化的急救管理制度与程序,提高了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效果,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成批重度烧伤早期抢救的方法和措施。方法从成批重度烧伤病人的休克期处理、伤员转送的时机及抢救工作的组织和领导等多个方面总结了4批共58例重度烧伤病人的早期救治经验和体会。结果全部伤员休克得到快速有效纠正,留院8例治愈,其余50例在早期抢救及转院过程中无1例死亡。结论只要组织措施和抢救方法得当,基层医院在成批重度烧伤的早期抢救中,同样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急诊创伤已成为全球日益严重的医学和社会问题。我国急诊创伤救治水平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较为薄弱。为适应国外先进的急诊创伤救治理念,我院建立了集急诊创伤初步救治、手术和危重病监护救治的急诊创伤“一体化”救治模式,对完善急诊医学的临床教学,提高实习医师的急诊创伤救治技术,培养有多种技能的专业救治队伍和改变传统的急诊创伤救治理念有重要的作用。急诊创伤“一体化”救治模式对我国急诊创伤救治体系的建设,快速应对社会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的发生做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