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螺旋CT与MRI血管造影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价值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飞鹤  杨柳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99-100,142
目的探讨螺旋CT与MRI在肺栓塞诊断中的价值及肺栓塞的CT及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5年10月~2010年12月收治并经临床确诊为肺栓塞的患者40例的资料.全部患者均行螺旋CT及MRI动脉造影检查,均经DSA诊断确诊,分析比较两种影像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螺旋CT肺动脉造影显示肺动脉血栓39例(97.5%),主要的表现为肺动脉充盈缺损,远端血管不显影,检出各级动脉及分支血管栓子69处;MRI动脉血管造影显示肺动脉血栓35例(87.5%),主要显示肺动脉腔内充盈缺损,远端信号消失,检出各级动脉血管及分支栓子共58处;DSA检查确诊40例患者均为肺栓塞,各级血管栓子72处。以DSA为标准,CT与MRI肺动脉栓塞诊断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栓子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肺栓塞的准确性及栓子的检出率均优于核磁检查,可作为DSA检查之前首要的无创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B超和CT对诊断肝脏血管瘤的价值。方法104例肝脏血管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2例。观察组采用B超诊断,对照组采用cT诊断,比较两组检出率及诊断表现。结果观察组检出率98.1%(51/52),其中3例未能定性诊断;对照组cT平扫和增强扫描检出率分别为84.6%(44/52)和96.2%(50/52),且检出病灶均能定性诊断。结果表明,B超和CT增强扫描检出率接近;B超检出率高于CT平扫检出率(P〈0.05);CT增强扫描检出率高于CT平扫检出率(P〈0.05)。结论两种方法用于诊断肝脏血管瘤时,B超和CT增强扫描检出率高,CT特异性更高,二者综合使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与MRI在肺栓塞诊断中的价值及肺栓塞的影像表现。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肺动脉栓塞患者50例,全部患者均行CT及MRI动脉造影检查,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 CT肺动脉造影显示肺动脉血栓48例(96.0%),主要表现为肺动脉充盈缺损,远端血管不显影,检出各级动脉及分支血管栓子78处;MRI动脉血管造影显示肺动脉血栓41例(82.0%),主要显示肺动脉腔内充盈缺损,远端信号消失,检出各级动脉血管及分支栓子共64处;DSA检查确诊50例患者均为肺栓塞,各级血管栓子80处。以DSA为标准,CT与MRI肺动脉栓塞诊断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栓子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血管造影检查肺栓塞的准确性及栓子的检出率均优于MRI,可作为首要的无创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和总结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在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及价值。方法:使用西门子多排螺旋CT轴位增强扫描,再利用原始数据进行三维重建技术,包括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重建法(SSD)和容积重建法(VR),对13例肺栓塞患者的图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栓塞共累及52支各级肺动脉,表现为血管内完全性和不完全性充盈缺损。讨论:结合肺栓塞的临床特点,分析CT图像,可将直接征象总结为中心性、偏心性和附壁性三种充盈缺损形态,间接征象包括胸腔积液,肺内渗出,肺楔形实变等。随着多层螺旋CT在肺栓塞诊断的深入应用,已取代DSA成为诊断肺栓塞的最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确诊15例患者的影像资料,观察血栓累及的部位、表现形式及其他改变。结果:肺动脉栓塞15例累及动脉及其分支72支,其CT表现直接征象包括:中心性充盈缺损7例、部分性充盈缺损8例、附壁性充盈缺损14例、完全阻塞性充盈缺损12例;间接征象包括肺门动脉增宽、局限性肺纹理稀疏、肺梗死、胸腔积液和心包积液等。结论: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是一种安全、快捷、有效的诊断肺栓塞的无创性检查手段,且诊断率较高,在肺栓塞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一日法肺通气/灌注显像(V/Q)在肺栓塞(PE)中的诊断价值并和螺旋CT作对比研究。方法 53例临床疑似PE患者行一日法V/O,并与CT或肺动脉造影作对比研究。结果 最终29例患者被确诊为PE,肺灌注显像有34例呈现节段性放射性稀疏或缺损,V/Q诊断PE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分别为93.3%(28/30),95.7%(22/23)、94.3%(50/53);螺旋CT共检出21例PE患者,对PE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率分别为72.4%(21/29)、87.5%(21/24)和81.1%(43/53)。29例PE患者中,CT显示完全阻塞的肺动脉血管所对应的85个节段中,肺灌注显像显示65个节段有放射性稀疏或缺损。CT显示“部分充盈缺损”所包括的256个节段中,肺灌注显像显示206个节段有放射性稀疏或缺损。显示为“亚肺段放射性稀疏或缺损”肺段有26个,另有40个肺段有放射性稀疏或缺损但无对应血管充盈缺损。结论 一日法V/Q对PE有很好的诊断价值,肺通气显像提高了肺灌注显像诊断的特异性。V/Q与螺旋CT对PE的诊断两者为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7.
为评价螺旋CT对肺栓塞的诊断价值,回顾分析经临床确诊的29例肺栓塞思者螺旋CT检查资料。结果,16例有肺动脉腔内血栓的充盈缺损影;13例一侧或两侧肺动脉壁不规则增厚,远端血流量减少或中断;20例肺动脉增粗;7例肺内浸润灶、疤痕、索条和纤维灶;肺体积缩小8例;右心增大12例。认为螺旋CT是诊断肺栓塞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影像学检查对急性血栓性肺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男性7例,女性2例,年龄30—68岁,每位患者分别行胸部X线、螺旋CT肺血管造影、肺动脉DSA检查,确诊为肺动脉干或分支的栓塞,在行DSA检查之后同时行肺动脉小剂量溶栓药物灌注治疗。结果急性肺栓塞患者9例,胸平片共有22种阳性征象占全部胸部征象36种61.1%(22/36),SCTA显示有26支肺动脉血管受累;DSA检查均不同程度显示有肺动脉血流减少或消失、肺动脉充盈缺损、分支狭窄或阻塞。结论胸部X线平片可作为肺栓塞首选诊断方法,螺旋CT肺血管造影是诊断肺动脉较大分支较可靠的方法;肺动脉DSA是肺动脉栓塞最清晰准确的诊断方法。同时藉介入导管灌注溶栓药物也是治疗急性肺栓塞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支气管内膜结核(EBET)的cT征象,评价cT检验对支气管内膜结核诊断价值,以提升对支气管内膜结核的认知和诊断水平。方法分析34例经病理细菌学确诊为EBET病例的CT表现和纤维支气管镜(FB)表现并对比研究。结果34例患者CT有23例显示43支支气管狭窄,2~5支狭窄11例,主叶断枝同时受累6例。CT发现支气管异常和纤维支气管镜的差异无显著意义,纤维支气管镜确诊率较高于CT对EBET确诊率(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CT对显示支气管内膜结核的累及范围有一定的优势,于支气管内膜结核的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MSCTA三维重建技术在急性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血管三维重建技术(MSCTA)在急性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MSCTA方法确诊20例患者的影像资料,观察血栓累及的部位、表现形式及其他改变。结果急性肺动脉栓塞20例累及动脉及其分支89支,其CT表现直接征象包括:中心性充盈缺损10例、部分性充盈缺损3例、附壁性充盈缺损4例、完全阻塞性充盈缺损3例;间接征象包括肺门动脉增宽、局限性肺纹理稀疏、肺梗死、胸腔积液和心包积液等。(MSCTA)图像诊断显示阳性的为19例,阳性率为95%。与临床诊断符合为18例,临床诊断符合率为90%。结论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血管三维重建技术(MSCTA)是一种安全、快捷、有效、无创性的诊断检查方法,且诊断率较高,在急性肺栓塞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肺动脉栓塞-42例征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肺动脉栓塞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确诊42例患者的影像资料,其中包括13例为溶栓后复查病例,评价溶栓效果。结果肺动脉栓塞42例累及肺动脉及其分支187支,其CT表现直接征象有:中心性充盈缺损28支,偏心性充盈缺损61支,附壁性充盈缺损48支,完全阻塞性充盈缺损50例;间接征象包括肺门动脉增宽、局限性肺纹理稀疏、肺梗死、胸腔积液、心包积液等。13例溶栓后复查,均有所好转。结论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是一种安全、快捷、有效的诊断肺栓塞的无创性检查手段,可以直接观察到血栓累及的部位、表现形式在肺动脉栓塞的诊断及溶栓后复查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部低张水充盈在胃癌CT扫描中的应用效果及价值。方法96例经胃镜诊断的胃癌患者,行上腹部CT扫描前,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观察组采用糖盐水充盈胃部,对照组采用稀释泛影葡胺充盈胃部。对比两组患者病灶检出率、伪影发生率、病变范围、局部浸润及淋巴结转移与术中结果符合率。结果观察组病灶检出率同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伪影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局部浸润检出率、淋巴结转移检出率、病变范围符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低张水充盈胃行CT扫描,能够改善CT图像质量,清晰显示病变范围及浸润转移情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腰椎骨折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1年12月~2012年11月收治的84例进行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检查的腰椎骨折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进行X线检查的腰椎骨折患者84例作为对照组,对比2组患者检查的结果。结果:检查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均有腰椎骨折症状,检查准确率为100%,对照组患者检查出71例,检查准确率为84.52%。2组患者检查准确率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检查准确率高。结论: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腰椎骨折诊断中准确率高,可以显著提高诊断率,为进一步的治疗创造了积极条件。  相似文献   

14.
刘静 《中外医疗》2011,30(16):179-179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在肺动脉栓塞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使用GE LightSpeed 16层螺旋CT机对60例肺栓塞病人行造影增强扫描,分析诊断结果.结果 60例患者中,16-SCTPA共显示肺动脉栓塞310支,其中发生在肺动脉主干5支,左/右肺动脉15支,叶肺动脉20支,段肺动脉130支,亚段肺动脉130支.PE直接征象显示,中心型充盈缺损140支,血栓位于血管腔中心呈长条状与血管腔平行,周围有造影剂,呈"双执征".偏心型充盈缺损50支,血栓位于血管腔一侧.附壁型充盈缺损60支,多为肺叶动脉及肺段动脉内栓塞,表现为圆形不完全性充盈缺损.完全阻塞型充盈缺损60支,表现为局部肺动脉完全被栓于堵塞.结论 1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简单方便、安全性高,可以作为诊断肺栓塞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超声与CT在急性外伤性(闭合性)脾破裂诊断中的一致性,进一步探讨超声检查的应用价值。方珐选择延安大学附属医院2009-03-2010—10急性闭合性腹部损伤怀疑脾破裂的外伤患者76例,行超声检查后行腹部cT平扫,分析二者诊断的一致性,并随访手术证实的外伤性脾破裂患者42例,分析二者与手术结果的一致性。佶杲超声诊断急性外伤性脾破裂与cT检查无统计学差异(P〉0.05),kappa值为0.814(P〈0.001);超声诊断急性外伤性脾破裂与手术结果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kappa值为0.725(P〈0.001);CT诊断急性外伤性脾破裂与手术结果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kappa值为0.844(P〈0.001);超声检查时间为(13.84±1.89)min,CT检查时间为(31.14±3.64)min,二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站论在急性外伤性脾破裂的诊断中,超声与CT的诊断价值相当,检查时间明显短于CT检查时间,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肺栓塞采用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肺栓塞患者中抽选4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多层螺旋CT扫描仪进行扫描检查和血管造影检查。观察临床诊断结果,计算确诊率和误诊漏诊率,分析总结影像学特征。结果40例患者共计栓子数58个,CT造影确诊栓子56个(96.6%),误诊、漏诊2个(3.4%)。影像学特征表现为动脉血管内呈现低密度充盈缺损,远端不显影。其中胸膜厚度增加、伴有胸腔积液11例(27.5%),肺段、肺叶发生实质改变8例(20.0%),肺内存在多个较小病灶13例(32.5%)。结论对于肺栓塞患者而言,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能够明确病变特征,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螺旋CT增强扫描对肺栓塞的诊断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11  
目的: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肺栓塞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例肺栓塞患者应用螺旋CT连续容积扫描,层厚3-7mm,扫描时间1s,对比剂流速2.5-3.5ml/s,扫描延迟时间15-20秒。结果:肺栓塞的CT表现:①直接征象:腔内充盈缺损;②间接征象;肺窗“马赛克”征及肺梗死性。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是快速,有效,无创伤诊断肺栓塞的首选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SCT)扫描对肺动脉栓塞(PE)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19例肺动脉栓塞患者64排SCT的成像资料,分析肺动脉栓塞的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结果肺动脉栓塞患者的直接征象:19例患者均见肺动脉腔内充盈缺损改变:①中央型充盈缺损,呈双轨征和靶征3例;②偏侧型充盈缺损10例;③附壁性充盈缺损3例;④完全性阻塞3例。部分患者可见肺动脉栓塞的间接征象:①肺梗死4例;②胸腔积液12例;③支气管动脉扩张3例。结论64排螺旋CT具有快速、准确、无创伤等优点,能清晰显示肺动脉栓塞的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是肺动脉栓塞一种重要而可靠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对比CT与MRI诊断脑膜瘤的应用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7月-2013年5月我院诊断为脑膜瘤患者4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在我院进行体检的4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所有观察组患者都给予CT与MRI诊断。结果:CT与MRI对于脑膜瘤的检出率分别为90.0%和95.0%,不同方法的检出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O.05)。在动脉血流中,观察组CT检测的D、PS值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而RI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T与MRI诊断脑膜瘤的应用都有很好的价值.而CT能更好结合动脉血流情况判断疾病的进展。  相似文献   

20.
王莉 《基层医学论坛》2013,(31):4170-4171
目的探讨连续脑电图监测对脑梗死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11年2月-11月收治的5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4h内通过连续脑电图监测共有46例患者检出阳性,检出率为88.46%;同期CT检查共有37例患者检出阳性,检出率为71.15%,两种检测方式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但72h后连续脑电图监测与CT检查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患者发生脑梗死早期,连续脑电图监测的效果优于CT,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