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足少阴肾经之脉,起於小趾之下,斜向足心,出舟状骨突起之下,循内踝之後入跟骨中,上腨内,更上腘之内廉、股之内後廉,贯脊会於长强,属肾络膀胱。其直经由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自肺出络心注胸中。一、湧泉部位:在足蹠之中央稍前方,第一蹠骨前端外方隆起部稍後外部,屈五趾时呈陷凹处。取穴法:按:在母趾侧肌,小趾侧肌,中央部筋簇之中央陷中。挨穴怯曰:“自足小趾外侧引线斜向然谷穴,穴在其正中点足心陷凹处”。和语抄曰:“屈足心趾向内捲其陷凹处是穴也”。  相似文献   

2.
足阳明胃经之脉起於鼻柱上部,下行鼻外、目下承泣穴、由口角过唇交於任脉承浆穴,经下颚骨之前下缘大迎穴,王下颚骨隅之颊车穴。上耳前之下关穴,至顳顬窝前上部。本经之支由人迎穴前方,下行前颈部,於外喉头结节外侧,下行锁骨上窝,由此入於内部,经横隔膜,属胃,络脾,直下者,从锁骨上窝经前胸部乳线下行,距白條外方二寸,下走腹部、至鼠蹊窝,其一支起於胃之下口,循腹中人於鼠蹊窝,由鼠蹊窝循於肠骨前上棘之外下部,下行大腿前面至膝关节部,由此下走下腿之外侧,经足关节之前面出於足背,通过第二蹠骨与第三蹠骨之间终於第二趾外侧瓜甲根部。一支下膝三寸分而更下行,人於中趾外间,一支别由跗上人於大趾间出其趾端。  相似文献   

3.
足少阳胆经起於目外眥(瞳子髎),沿顳颥部前上缘上行,至耳后,循后颈部抵肩出而入缺盆。其支者自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外眥之后。又其支者别外眥下大迎,合手少阳抵於(?)(目下)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肋里,出气冲,绕毛际,横入髀厭之中(环跳)。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历渊腋、辄筋)循胸过季肋(自京门至居髎等穴),下合於髀厭之中,更循大腿外侧,出膝关节外侧,沿腓骨下行,(入大腿行於胃经与膀胱之间)至绝骨(腿骨下端少肌肉处)之端(外踝)出其前,前进於足背入第四趾外侧爪甲根部。其支者别附上(临泣、地五会)入於大趾之间,循大趾岐骨之内出其端,还贯入爪甲出三毛。  相似文献   

4.
督脉初探     
一、督脉的循行路线及其功能督脉的循行路线,据《内经》记载:一、“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篡间(会阴部)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二、“与太阳起于目内眥(睛明穴),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侠脊抵至股中,下循膂络肾”。三、“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四、“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中央”。(《素问·骨空论》)《难经》则指出“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于脑”。《甲乙经》引此,于“脑”字下尚有“上巅、循额、至鼻柱”。《内经》除指出督脉“侠脊”外,还重点  相似文献   

5.
中医学理论早就认为肝是人体一个重要脏腑,前人称其为"五脏特使""将军之官".足厥阴肝经在体内循行分布最广,上至巅顶,下至足底,贯通上下,联系脏腑最多.<灵枢·经脉篇>日:"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趾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日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相似文献   

6.
姚俊丽  高志强 《新中医》2015,47(11):255-256
<正>肝经的走向及其在体表的分布在《灵枢·经脉》有云:"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趾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龙胆泻肝汤为治疗肝经实火上炎,湿热下注的常用方,首载自元代李东垣《兰室秘藏》。笔者在儿科临床治疗中根  相似文献   

7.
督脉是脊髓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顺发  焦青峰 《中国针灸》2006,26(10):761-761
祖国医学早在2 500年前即描述了督脉,而且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素问·骨空论》:"督脉为病,脊强反折.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此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遗溺嗌干.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难经·二十八难》:"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难经·十九难》:"督之为病,脊强而厥."《甲乙经·卷二》曰:"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上巅循额至鼻柱,阳脉之海也."《甲乙·卷三》曰:"悬枢,在第十三椎节下间".简而言之,中国古代医家描述的督脉,位于脊骨空内,上端在风府穴水平入属于脑,下端被悬吊在第十三椎节下间.为阳脉之海.督脉为病,出现脊强反折,脊强而厥.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  相似文献   

8.
(七)足太阳膀胱经分布部位:起于眼内背角,沿额上走,交会于巅顶。它的■脈,从巅顶至耳上角。直行的胍从巅顶入里络脑,囘出后项,沿肩膊内挟脊,至腰中,并沿膂内,深入内腔,联络肾藏,入属膀胱本腑。又一支脈,从腰挟脊而下,通过臀部,下入膝弯下。还有一支脉,从肩膊内左右下胛挟脊,经股外侧后方下行,与前一支会合于膝弯中心,再行至腿肚,出足外踝后方,沿足小趾本节后的高骨,至足小趾外侧尖端,与足少阴经相接。病候:本腑经脈如因病变动,则发生气上冲而头痛,痛得利害时,眼睛象要脱出,头项象抽拔,脊柱  相似文献   

9.
1 概说 1.1 太阳的生理太阳包括手太阳小肠和足太阳膀胱,与手少阴心、足少阴肾相表里.手太阳小肠经,起于手小指外侧,循臂至肩,下行络心属小肠.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络脑,下项,挟脊抵腰,络肾属膀胱.小肠主受盛化物,泌别清浊;膀胱主藏津液,化气行水.  相似文献   

10.
手厥阴心包经之脉,起於胸中,属心包,下膈歴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内桡骨筋腱与长掌筋腱之间,入掌中循中指之桡侧,终於桡侧爪甲根部。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无名指)出其端。一、天池部位:在第五肋间,乳腺之外方一寸,任脉之外方五寸。(当乳中天谿之间)取穴法:本穴诸家之记载为第四肋间,按古意第五肋间亦可,其理由:(一)乳后一寸(乳在第五肋间)(二)与脾经的天谿平列,(天谿亦在第五肋间)(三)彙解、和语抄、口诀指南之图为  相似文献   

11.
<正> “坐骨神经痛”一症,俗称“腰胯痛”,亦中医痛痹之类也。病虽小恙,治多棘手。余初多寻套方治之,用药不少而获效殊鲜。间有一二愈者,亦疗程甚长。后从辨证施治,结果疗效比较满意。根据临床实践,总结出“坐骨神经痛治疗十三法”。兹录之以就正同道、敬祈斧正。一、疏散太阳法太阳者,寒水之经,主一身之表。其经脉有四条而并行于背。“挟脊,抵腰,贯臀”,“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是以腰胯痛,多与其经脉循行分布有关。《灵枢·经脉篇》曰:“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腰似折,髀不可以曲。”此言外感腰胯痛而病在经络也。然必肾气馁,卫阳虚,客邪方得以乘  相似文献   

12.
项强【原文】伤寒项强,何以明之?太阳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臂内,侠脊抵腰中,经曰:太阳之病,项背强痛而恶寒,以太阳感受风寒,则经脉不利,而项为之急,颈为之强尔。伤寒颈项强急者,太阳表证也,必发散而解之可也。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太阳病项背强几  相似文献   

13.
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之脉,起於小指之尺侧,循手掌之尺侧,(稍近手背)上腕,上行前膊之尺侧,达七膊骨内上髁之后侧,上行上膊之后内侧,由肩胛骨肩胛棘之后下方,经其后下缘至中央部,出其上缘,向内方交於脊柱之大椎,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於胃,属小肠。其支由缺盆循颈,上颊至外眥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 ,抵鼻至目内眥,斜络於颧。少泽部位:在小指尺侧,去爪甲角一分陷中。取穴法:伏手取之。(挨穴法曰:在小指外侧  相似文献   

14.
正1经络理论《灵枢·经脉篇第十》曰:黄帝曰:…,脉道以通,血气乃行。黄帝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大肠手阳明之脉,…其支者,…,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小肠手太阳之脉,…;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三  相似文献   

15.
奇经八脉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内容,在人体生理活动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奇经虽有自己的经脉循行,但又参与了十二经气血的流注。正如《灵枢·营气》曰:“故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上行注足阳明……合足厥阴,上行至肝,从肝上注肺,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上循腹  相似文献   

16.
腰痛证治     
腰痛是临床常见痛证之一,可发生于腰部的一侧或两侧。足少阴肾经“贯脊属肾”,又腰为肾之府,故腰痛与肾脏的关系极为密切。足太阳膀胱经“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带脉环绕腰部。督脉“并于脊里”,络肾。因此,腰痛与足太阳经、督脉、带脉亦有关系。腰痛的原因很多,但总不外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为感受风寒,涉水冒雨,坐卧湿  相似文献   

17.
《素问·奇病论》:“人有身体髀股■皆肿,环脐而痛,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肓,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王冰注:“以冲脉病,故病曰伏梁。然冲脉者,与足少阴之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斜入腘中,循■骨内廉,并足少阴经下入内踝之后,入足下;其上行者,出脐下同身寸之三寸关元之分,侠脐直上,循腹各行会于咽喉。故身体髀皆肿,绕脐而庸,名曰伏梁”。高士宗指出:“其风根之气,溢于大肠之外,而内着于肓”。张介宾说:“肓之原在脐下,即下气海也。”综上所言,伏梁  相似文献   

18.
足太阴脾经之脉,起於趾内侧爪甲根部,即足之内侧,上行第一蹠骨之内侧,达内踝之前,上行胫骨之内後缘(出厥阴之前),达膝关节之内面,出於大腿之内下端,上行内侧内央,经鼠蹊沟,出於下腹部(络中极、关元),属脾,络胃(下脘)上膈〈膈膜),由此上侧脇,经中府、挟咽、连舌本、散於舌下。其支别复别出於胃,上膈注於心中。隐白部位:在去趾内侧爪甲根部一分许处。取穴法:取於足之趾第二节之内侧,去爪角一分处。主治症:失神,下肢冷厥,月经过多、胃痉挛  相似文献   

19.
肩周炎,中医称其为肩痛、肩臂痛、肩凝证、五十肩。本病以40岁后多发,50岁以后最常见。其主证为急性发作之肩关节周围疼痛,程度轻重不一,常从头至颈项或上肢放射性疼痛,向侧边或后面活动时,疼痛加剧而受到限制,甚则扎领带或以手理头发时有显明障碍。本病初起多因风寒或风湿之邪乘虚侵袭肩胛周围的经脉筋骨所致,以45岁以上的妇女最为多见。究其病机,与手足太阳经脉的循行障碍有密切关系,如龚廷贤《寿世保元》说:“此乃太阳气郁不行也”。《灵枢·经脉篇》云:“小肠手太阳之脉……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膀胱足太阳之脉,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  相似文献   

20.
二十八中习部位:在第三荐骨假棘状突起(二十椎)之下外方约二指横径部(第三荐骨孔之外方)。取穴法:伏而取之。主治症:肠疝痛,腰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糖尿病,脚气,腹膜炎,便秘,下利,子宫内膜炎。刺灸:针三分,灸三壮。聚英曰:“铜人针三分,留十呼,灸三壮。”甲乙曰:“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壮。”解剖:第三后荐骨孔之外方,在正中线之外方约二指横径部。肌肉:腰背筋膜,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血管:上臀动脉,下臀动脉。神经:上臀神经,下臀神经,荐骨神经后枝。备考:十四经曰“在二十椎下挟脊伏肉”聚英、甲乙、千金云:“二十椎下两傍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夹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