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启明、张珍玉二同志在《论阴精阳气与西医理论的相容性》(《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 0 0 3年 4期 ,以下简称“张文”)一文中 ,讨论了他们定义的两个“内涵明确的新概念”———“阴精”与“阳气” ,说“它们既具有传统意义上阴精与阳气的基本特征 ,又与现代西医理论相容”。实  相似文献   

2.
《黄帝内经》云:“阳加于阴谓之汗”,是指阳气鼓动、蒸化阴液外泄。汗液源于脏腑化生之阴液,阳气对阴液的温煦、鼓动和蒸化是汗液产生的动力。吴鞠通也在《温病条辨·论汗》中说:“盖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中医注重辨证论治,早在《内经》中,就对有关汗出辨证论述详细,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再论阴精阳气——答王强先生的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强先生在《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发表的《“不是气”的阳气与“不是精”的阴精质疑》一文(简称王文)中,运用“逻辑法则”论证了我们定义的阴精、阳气“与中、西医理论皆相去甚远”。实际上,他的推理并不符合逻辑法则。  相似文献   

4.
哈孝贤 《开卷有益》2006,(11):12-13
(三)阴阳互损 当阴虚或阳虚到一定程度时,常会影响到相对的一方,从而形成阴阳两虚的病理变化,称为阴阳互损.《内经》说:“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正因为阴阳有互根互生的关系,所以阳气虚弱就会累及阴精的化生不足,而阴精亏损也会累及阳气的化生不足,前者称为阳损及阴,后者称为阴损及阳,最终会发展为阴阳两虚.  相似文献   

5.
"阴平阳秘"一词是中医定义生命健康态的一个专用词汇,它不能简单地等同于阴阳平衡,它代表了机体阴精、阳气各自的最佳状态及其二者以阳为主导的和谐状态.中医学对健康及疾病的辨识是以象为依据的,并且强调功能之于生命的重要性.因此亚健康从中医的角度来认识即是不健康的状态,其本质为功能态阴阳的失序失衡,须加以治疗与调适.由于人体的...  相似文献   

6.
张希  袁德培  曾楚华  王文晟  兰秀 《中医学报》2020,35(8):1619-1622
"阳气者,精则养神"指明阳气是神活动正常的关键。阳气能激发和兴奋人的精神意识活动,使神振奋;阳气能"内化精微"和运输营养,使神得养;阳气能固护机体,防止毒邪内生,使神得安。老年性痴呆属于中医"神志病"范畴,从阳气对神的作用角度来看,能补益、调理阳气的扶阳法是本病的基本治疗方法。老年性痴呆初期为阳虚、阳不振神,应温补阳气;中期为阳损及阴、阳不养神,应补阳滋阴、行气养血;后期为阴阳俱虚、毒损神明、阳不安神,应阴阳双补、解毒化瘀。  相似文献   

7.
<正>中医讲求四季养生,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人体经过秋冬的蓄养,阴精充足,阳气处于深藏于内的状态,一旦春暖花开,生机萌发,万物竞长;当此春阳初生之时,潜藏在体内的生命能量也需要畅通的渠道,由内达外。但由于体内积蓄在脏  相似文献   

8.
《大家健康》2011,(8):73-73
“冬病夏治”是将冬天好发之病,在夏天进行治疗或预防。是中医治疗特色之一。夏季是全年气温最高、阳气最旺盛的季节,根据“春夏养阳”的原则,一些冬季的常见病、慢性病通过夏季赔补阳气、扶助正气的调理,可以使机体正气旺盛,阳气充实,体质增强,到了冬天就可以少发病或不发病,符合中医“发病时治标,平时治本”的原则,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在华夏民族的传统中,一年分为四季"春、夏、秋、冬"。中医典籍《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即提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观念,认为春夏时节阳气升发,万物生机蓬勃,此时应顺时充养及保护体内阳气,避免耗伤;秋冬时阴气渐生,万物敛藏,此时应顺时收藏阴精,使精气内聚,濡养五脏——  相似文献   

10.
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发生以来,中医药在防治疫情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基于阳气“生、长、收、藏”四时变化而提出的“四时调阳”理念,根据机体一年、一生的阳气“四时”变化特点,针对不同疾病中的阳气“四时”变化规律进行防治的一种理念,在治未病及慢病防护方面具有指导意义和使用价值。试对COVID-19的发病时间、发病人群及疾病全过程进行分析,探讨COVID-19发病与“四时阳气”变化的关系,并基于“四时调阳”理念及“截断扭转”思想提出“避其疫邪、固护阳气以预防”“精准辨证、护阴摄阳以施治”“清其余邪、复其阳气以康复”的防治措施,为COVID-19疫情的防控提供中医策略。  相似文献   

11.
杨峰 《肝博士》2013,(1):31-32
春为四时之首,从立春之日起,历经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自早春开始,阳气升发,冰雪消融,万物复苏,自然界充满勃勃生机,欣欣向荣的景象。人是自然之子,与春之阳气相应,机体代谢旺盛,故历代养生学家提出"春宜养阳"。根据中医的五行学说,肝属木,应春天阳气升发之令,似杨柳般喜条  相似文献   

12.
冠心病从肾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心病属中医“胸痹”、“心痛”之范畴。冠心病的病因多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指心、肝、脾、肺、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脏腑亏虚,其根本在于肾虚。心血依赖肾之阴精而补充,肾之阴精亏虚,心阴失于濡养,脉道失润,可致本病。肾又内寄元阳,为一身阳气之源,若肾气亏虚,不能蒸腾,心阳不足,可致心之运血无力,久之致气滞血瘀而发胸痹心痛。故本病肾虚为本,瘀血为病变过程中的病理产物。由于瘀血内积心脉,使气血运行受  相似文献   

13.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叶天士亦云"阳气贵乎通".在风湿病临床中,阳气起着主导作用.风湿病属中医痹证范畴,是机体正气不足,感受风寒湿三气所致阳气失于宣达,不通则引起肢体关节疼痛、运动障碍等病症.故通阳法为治疗风湿病的根本大法.<金匮要略>中治疗风湿亦有此启示,以通为主,意在使闭阻之阳气得以宣通,达剑通经活络的目的,其具体治疗方法主要是发汗、驱风、散寒、除湿、清热、利小便和通经活络等.下面结合风湿病治疗方法,略述其关系如下.  相似文献   

14.
胃阳浅释     
胃阳,《简明中医辞典》释为“胃的阳气,与胃阴相对而言,胃阴与胃阳互相为用,共同维持正常的纳食化谷功能”。《内经》中有“胃脘之阳”,实指胃气。笔者认为,胃阳即胃之阳气,是胃气温暖胃腑,维持受纳腐熟水谷及通降功能的动力部分。今在前人对胃阳和胃阳虚认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张哲  易桂生 《华夏医学》2011,24(2):241-244
冬病夏治是以中医理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内病外治"及"天人相应"等为指导,利用夏季的阳气配合中药穴位贴敷来防治秋冬季疾病。夏天天气炎热,人体的阳气达到最高峰,是补充人体阳气的最佳时机。中医利用每年最热的三伏天,用温热药物对体寒的患者进行穴位贴敷来驱散人体内积累的阴寒之气,调节脏腑功能,恢复机体阴阳平衡,  相似文献   

16.
缓慢性心律失常属中医心悸范畴,其病机多属阳气虚衰,或兼阴血亏虚。不论其心电图表现何种类型,均可采用益气温阳法,提高心率,改善症状。  相似文献   

17.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虽未明言通阳之法,但后代医家多认为其已行通阳之实,在现行的相关教材中也多次提到其关于通阳法则的应用,我们以现行中医专业本科教材为蓝本,探讨中医通阳宣痹治法在《伤寒杂病论》中的应用.1 温通心阳而宣胸痹1.1 对胸痹病因病机的认识《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一条:"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将胸痹病机概括为"阳微阴弦".一般观点认为,"阳微"即寸口脉沉而细,系指上焦阳气不足,胸阳不振;"阴弦"即尺脉弦紧,指阴邪内盛,水饮停聚,上泛胸中而致胸痹心痛.张仲景把病机归为"阳微阴弦",着重强调上焦阳气不足,下焦阴寒乘之,乃本虚标实之证.目前,多数医家认为胸痹病机为"痰瘀痹阻心脉"."痰瘀痹阻"理论虽然可以解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却不能很好的解释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的心脏病.我们认为本病的根本病机是"阳气不通",一旦"阳气不通,心之推动无力"必然会导致"痰瘀痹阻心脉或经脉拘急,阳气不能濡养血脉,心失血养",正如《临证指南医案》所言:"阳气窒闭,浊阴凝痞."因此,"阳气不通"是对"胸痹"病机的高度概括.  相似文献   

18.
抑郁症是临床常见情感性精神疾病,一般中医多从肝论治,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中医认为抑郁症的主要病机为气机不畅,气机升降失常,故治疗常以调畅气机为主要目的。然抑郁症的发生、发展有气机郁滞的一方面,也有阳气受损的一方面,且阳气受损往往是诱发气机不畅的主要原因。作者认为抑郁症是阳气受损后出现的一种"神滞"状态,其发生、发展与阳气密切相关,作者从"阳气者,精则养神""神不足则悲"出发,探讨抑郁症从阳论治的理论基础,为抑郁症的治疗寻求更多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前中医院校教材 ,如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内科学等 ,在论述阴虚治疗时 ,均提出阴虚应滋阴清热 ,笔者通过阅读其它医学书籍及所学之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提出不同看法。1 什么是阴虚 其临床表现如何  阴虚是指人体的精、血、津液等物质亏耗 ,以及阴不制阳 ,导致阳的相对偏亢 ,出现功能虚性亢奋的一种病理状态。正常情况下 ,人体的阴和阳保持动态平衡 ,即“阴平阳秘”。但某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 ,如热病耗伤津液 ,或久病损伤阴精 ,或五志过极化火伤阴 ,或大汗、大吐、下利耗伤阴液等 ,均可导致体内精、血、津液的不足 ,表现为阴虚。阴虚…  相似文献   

20.
薛文翰  巨玉莲 《甘肃医药》2011,(11):664-666
恶性肿瘤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它的发生、发展与机体正气亏虚密切相关。正气是指人体脏腑经络、阳气阴精等物质及其功能活动和对外环境的适应、抗病、康复能力的总称。中医扶正固本在治疗恶性肿瘤中主要用于与西医放、化疗联合使用,以提高放、化疗疗效,减轻放、化疗的毒副作用;单独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减轻肿瘤患者的痛苦以及减少肿瘤术后及放、化疗后的复发和转移3个方面。本文对中医扶正固本在上述领域中应用和研究动态进行了归纳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