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8 毫秒
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细胞炎性因子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冠状动脉(冠脉)局部或全身的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些炎症反应可能促使斑块破裂,而后者是引发急性冠脉事件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本文对急性冠脉综合征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P)及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病过程中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可溶性白细胞介素6受体(sIL 6R)的变化进行检测,旨在观察CRP、TNF α及sIL 6R在该类疾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1 对象与方法UP组32例,男2 8例,女4例,年龄( 60 .1±9.6)岁。均具有以下特点:①符合WHO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中的初发劳累型心… 相似文献
2.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21,37(2):110-113
目的:探讨膜突蛋白抗体与炎性因子的相关性及其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中的作用。方法:入选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确诊为ACS患者150例,动脉粥样硬化症(AS)患者40例,对照组为同期健康体检者12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入选者血清中膜突蛋白抗体及相关炎性因子的阳性表达水平。结果:(1)膜突蛋白抗体阳性检出率ACS组为36%,AS组为25%,均高于对照组5%(P0.01)。炎性因子阳性表达水平ACS组和AS组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CS组炎性因子阳性表达水平高于A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膜突蛋白抗体与相关炎性因子无相关性(P0.05);(3)ACS未服用药物(调脂、抗血小板治疗)组膜突蛋白抗体阳性检出率较服药物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膜突蛋白抗体在ACS与AS中表达较高;(2)膜突蛋白抗体与炎性因子表达无相关性;(3)膜突蛋白抗体在药物干预下可下降。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作为易损斑块的检测指标的可能性。方法:设ACS组29例,慢性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8例,对照组31例。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SAA的表达比较。结果:ACS组血清hs-CRP、IL-6、TNF-α及SAA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及对照组(P<0.01);SAP组4种炎症标记物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S患者SAA水平显著增高,对ACS的预测可能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早期辛伐他汀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脂和炎症反应标志物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 ACS)早期辛伐他汀治疗对血脂和炎症反应标志物的影响及差异 ,探讨他汀类药物在 ACS早期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ACS住院患者 12 3例 ,入院后测定血浆三酰甘油 ( TG)、总胆固醇 ( 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 L DL -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 HDL -C)、白细胞介素 -6( IL -6)和 C反应蛋白 ( CRP)水平 ,然后随机分为辛伐他汀治疗组和非辛伐他汀治疗组。出院时重复测定上述指标。同期测定 15例慢性稳定型心绞痛 ( SAP)患者和 15例健康者相同指标用于比较。结果 ( 1)ACS患者血浆 TC、L DL-C、IL -6、CRP显著高于健康者 ( P<0 .0 1) ,血浆 L DL-C、IL -6显著高于 SAP患者 ( P<0 .0 1)。 ( 2 )出院与入院时比较 ,辛伐他汀组和非辛伐他汀组血浆 IL-6、CRP显著降低 ( P<0 .0 1) ,但出院时辛伐他汀组血浆 IL-6、CRP显著低于非辛伐他汀组 ( P<0 .0 1)。 ( 3 )据入院时血浆 IL-6、CRP水平 ,把 ACS患者分别分为 IL-6、CRP高值组和低值组 ,出院与入院时比较 ,高值组和低值组血浆 IL-6、CRP均显著降低 ( P<0 .0 1,P<0 .0 1) ,但只有高值组 ,出院时辛伐他汀治疗者血浆 IL-6、CRP显著低于非辛伐他汀治疗者 ( P<0 .0 1,P<0 .0 5 )。结论 ACS患者早期辛伐他汀治疗有明显抗炎症作用。 相似文献
5.
研究表明,炎症与免疫贯穿动脉粥样硬化全过程,白细胞介素-18(IL-18)是多效能前炎症因子,与斑块脆性有关;金属蛋白酶-1(MMP-1)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相互影响,导致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缺血事件。hs—CRP是最敏感的急性相关蛋白,与IL-18相互作用,加重炎症反应,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我们观察IL-18、MMP-1和hs—CRP水平与急性冠脉病变的关系,旨在为老年人ACS的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与C反应蛋白(CRP)检测对比,探讨抗炎因子白细胞介素(IL)-10、促炎因子IL-6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关系。方法:冠心病患者78例,其中ACS患者40例(ACS组),稳定型心绞痛(SAP组)患者38例,33例胸痛综合征(CPS组)患者作为对照。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IL-6、IL-10水平,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CRP值。结果:与SAP组及CPS组相比,ACS组血浆IL-10水平明显降低,IL-6、CRP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AP组IL-10水平低于CPS组,IL-6、CRP水平高于CPS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浆IL-10水平与IL-6及CRP水平呈负相关,IL-6水平与CRP水平正相关。结论:血浆IL-10水平降低和IL-6、CRP值升高对患者ACS的发生有预测价值。抗炎因子和促炎因子水平的失衡是导致斑块不稳定、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等分子水平,探讨其与不稳定斑块的相关性及诊断意义。方法选择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56例,根据诊断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4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59例,稳定性心绞痛(SAP)组49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2例为对照组。ELISA法测定血清IL-6、MMP-9、MCP-1水平;速率散射法测血清hs-CRP水平。结果 AMI组和UAP组IL-6、MMP-9、MCP-1及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SAP组IL-6、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AMI组和UAP组IL-6、MMP-9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病情的加重,IL-6、MMP-9和MCP-1水平表现出进行性升高的趋势。血清IL-6与hs-CRP和MMP-9呈正相关(r=0.56,P<0.01;r=0.46,P<0.05),而MMP-9与hs-CRP无相关性。结论 IL-6、MMP-9、MCP-1与hs-CRP可作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病和冠状动脉病变不稳定严重程度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8.
C反应蛋白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转归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人体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的含量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转归预测的可靠性、敏感性及作为临床疗效判定指标的可行性。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156例,按临床分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P)5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48例,急性心肌梗死组(AMI)44例,选择正常人50例为对照组。测定各组血清CRP含量,并动态观察ACS患者CRP的变化,按治疗效果分为稳定组和恶化组,对比分析各组间CRP含量的差异。结果SAP组的患者血清中CRP含量有所增高,但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和SAP组与UAP及AMI组比较在CRP含量上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即UAP组和AMI组的患者血清中CRP含量明显增高,高于对照组和SAP组。而UAP组与AMI组比较在CRP含量上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即AMI组患者血清中CRP含量明显高于UAP组。ACS组患者在入选的第1d和第2d血清中CRP含量无明显差异,从第5d起稳定组患者血清中CRP含量逐渐下降,而恶化组患者血清中CRP含量逐渐升高,两组间比较从显著性(P<0.05)到极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ACS患者随着病情的稳定血清CRP的含量逐渐下降,而随着病情的恶化血清CRP含量逐渐增加,可作为ACS患者预后判断的早期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髓过氧化物酶(MPO)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等炎性指标与冠心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病情严重度间的相关性。方法冠状动脉造影患者85例,按狭窄程度分无狭窄组、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组;按病情分为急性心梗(AMI)、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稳定型心绞痛(SAP)和健康对照组。结果①血清sCD40L水平,AMI组[(16.42±4.66)ng/m1]与UAP组[(13.50±5.29)ng/m1]显著高于SAP组[(9.22±3.65)ng/m1]和对照组[(8.66±2.92)ng/m1]。②血清MPO水平,冠状动脉不同狭窄程度各组之间差异均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F=25.95,P〈0.001),AMI组[(156.61±33.63)U/L]显著高于UAP组[(92.06±42.11)U/L]、SAP组[(80.02±20.28)U/L]和健康对照组[52.33±14.32)U/L]。③hs—CRP水平,重度狭窄组略高于与无狭窄组(3.61±0.64比1.41±0.55,P〈0.05);AMI组hs—CRP水平[(5.74±1.09)mg/L]显著高于UAP组[(1.91±0.72)mg/L,P〈0.001]、SAP组[(2.61±0.60)mg/L,P〈0.01]和对照组[(1.47±0.47)mg/L,P〈0.001]。结论在冠心病不同程度冠脉狭窄组之间,血清MPO水平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而sCD40L和hs—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冠心病不同程度病情组之间,血清sCD40L水平有统计学意义,而MPO和hs—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27(IL-27)水平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远期预后和心脏重构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75例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ACS患者为不良事件组,并以同期75例无MACE发生的ACS患者为对照组。通过ELISA法检测两组患者的入院时血清IL-27水平,并比较血清IL-27水平与MACE发生、左心功能参数的相关性。结果不良事件组的血清IL-27水平[12. 57(10. 26~15. 56) ng/m L]显著高于对照组[9. 45(7. 56~11. 79) ng/m L,P 0. 05]。血清IL-27对MACE发生的预测阈值为11. 30ng/m L,灵敏度为78. 38%、特异度为86. 32%。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血清IL-27升高对ACS患者一年内发生MACE的独立预测因素(OR=2. 38,95%CI:1. 46~5. 33,P 0. 05)。基线IL-27水平与ACS患者随访一年时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r=-0. 20,P 0. 05)、但与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心室内径、左心室质量参数和左心房容积指数等呈正相关(r=0. 22~0. 37,P 0. 05)。结论 ACS患者血清IL-27水平的升高与远期预后不良和左心功能减弱有关。 相似文献
11.
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辛伐他汀治疗对血脂和炎症反应标记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早期辛伐他汀治疗对血脂和炎症反应标记物的影响及差异 ,探讨他汀类药物在ACS早期治疗中的作用。 方法 ACS住院患者 12 3例 ,入院后测定血浆甘油三酯 (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白细胞介素 6 (IL 6 )和C反应蛋白 (CRP)水平 ,然后随机分为辛伐他汀治疗组和非辛伐他汀治疗组。出院时重复测定上述指标。同期测定 15例慢性稳定性心绞痛 (CAP)患者和 15名健康者作对照比较。 结果 1 ACS患者血浆TC、LDL C、IL 6、CRP显著高于健康者 (P <0 0 1) ,血浆LDL C、IL 6显著高于CAP患者 (P <0 0 1)。 2 出院与入院时比较 ,辛伐他汀组和非辛伐他汀组血浆IL 6、CRP显著降低 (P <0 0 1) ,出院时辛伐他汀组血浆IL 6、CRP也显著低于非辛伐他汀组 (P <0 0 1)。 3 据入院时血浆IL 6、CRP水平 ,把ACS患者分别分为IL 6、CRP高值组和低值组 ,出院与入院时比较 ,高值组和低值组血浆IL 6、CRP均显著降低 (P<0 0 1,P<0 0 1) ,但只有高值组 ,出院时辛伐他汀治疗者血浆IL 6、CRP显著低于非辛伐他汀治疗者 (P <0 0 1,P <0 0 5 )。 结论 ACS患者早期辛伐他汀治疗有明显抗炎症作用。 相似文献
1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白介素-18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血清白介素 18(IL 18)水平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 0 0 3年 6月至2 0 0 4年 1月入选本院心脏科门诊和住院患者 88例 ,其中冠心病患者 70例 ,非冠心病者 18例 ,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组、稳定型心绞痛 (SAP)组及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IL 18,放射免疫平衡竞争法检测白介素 6 (IL 6 )。应用SPSS11.0进行统计分析 ,P <0 .0 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 血清IL 18,6在AMI组和UAP组显著高于SAP组和对照组 (P <0 .0 1) ;血清IL 6水平在AMI组、UAP组和SAP组之间均具有显著差异 (P<0 .0 1) ;相关性分析显示IL 18,6与射血分数 (EF)均呈显著负相关 (IL 6 ,r=- 0 .70 7,P <0 .0 1;IL 18,r =- 0 .717,P <0 .0 1) ,IL 18与IL 6呈显著正相关 (r=- 0 .92 0 ,P <0 .0 1)。结论 IL 18可以反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严重程度和稳定性状态 ,可作为监测病情的临床生化指标 ,推测其与IL 6、EF可同作为冠心病心血管事件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淀粉酶、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及血清淀粉样物质A(serumamyloid A,SAA)的变化对AP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MAP和SAP患者发病24 h内、48 h、72 h及第7天的血、尿淀粉酶和CRP、SAA水平.结果 发病24 h内SAP患者的血淀粉酶、尿淀粉酶、CRP和SAA水平分别为(904.5±402.2)U/L、(2280.3±1270.3)U/L、(155.6±36.2)mg/L和(521.9±109.4)mg/L,均明显高于MAP患者的(598.3±400.4)U/L、(1304.9±868.7)U/L、(51.9 4±38.0)mg/L和(158.6±187.6)mg/L(P<0.05或P<0.001);血淀粉酶高峰出现于发病后24 h内,而尿淀粉酶、CRP和SAA高峰出现在发病48 h,分别为(2173.5±1110.6)U/L、(185.3±41.4)mg/L和(717.5±144.2)mg/L.MAP和SAP患者血、尿淀粉酶水平在第7天均明显降低(P<0.05),MAP患者CRP、SAA在第7天也明显降低(P<0.05),但SAP患者CRP、SAA在第7大无明显降低(P>0.05).CRP、SAA和病变发展相平行,CRP和SAA呈正相关(r=0.761,P<0.05).结论 淀粉酶联合CRP、SAA水平的检测能够早期诊断AP,CRP和SAA可作为早期诊断SAP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The role of inflammation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 and the mechanism by which statin treats ACS is explored. Serum 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hs-CRP) and interleukin-6 (IL-6) levels were measured in 50 patients with ACS [including 30 cases with unstable angina (UA) and 20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34 patients with stable angina (SA), and 30 controls. Patients in the ACS group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a simvastatin group (including a simvastatin AMI subgroup, n = 11 and a simvastatin UA subgroup, n = 14) and a routine group (including a routine AMI subgroup, n = 9 and a routine UA subgroup, n = 16). The simvastatin group was given simvastatin 20mg/day and the routine group a placebo. After a 3-week follow-up, serum hs-CRP, IL-6 levels, and serum lipid concentrations were measured again. Both serum IL-6 and hs-CRP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ACS group (including the UA and AMI subgroups) than in the SA and control groups (P < 0.001). After 3 weeks of treatment with simvastatin, the serum IL-6, hs-CRP, total cholesterol, and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evels wer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simvastatin group (P < 0.001), but no significant changes were observed in the routine group. No relationship was observed between the rate of decrease of serum IL-6 or hs-CRP and serum lipids levels. The hs-CRP level showed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IL-6 by Spearmans rank correlation analysis (P < 0.01). Inflamm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initiation of ACS. Simvastatin possesses an anti-inflammatory effect, independent of its lipid-lowering action, which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arly treatment of ACS.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mptom,ACS)病人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C reactive protein,hs-CRP)和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浓度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ACS组ACS病人60例,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组病人40例,对照组为40名健康人,检测血清IL-6、hs-CRP水平.结果 ACS组血清IL-6、hs-CRP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0.01);ACS组中,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又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P<0.05);SAP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L-6和hs-CRP水平呈正相关(r=0.5942,P<0.01).结论 ACS病人血清IL-6和hs-CRP升高,其水平变化反映ACS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同型半胱氨酸(HCY) D-二聚体(D-D)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 hs- CRP) 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患者外周血中的变化,探讨三者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诊断以及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选择198例临床确诊患者, 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 患者70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98例,同时选取同期我院诊治的30 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以及30 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采用免疫比浊法对( hs- CRP)和D-D进行测定,采用循环酶法对HCY进行测定。 结果 ACS 组的HCY、hs- CRP和D-D 三者结果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P<0.05), 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支病变患者血浆HCY、hs- CRP和D-D 水平均明显高于双支病变和单支病变患者。结论: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HCY、hs- CRP和D-D水平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病情严重程度,对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依据,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海林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06,12(4):241-244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血脂、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metalloproteinases,MMP)、高敏C反应蛋白C(highsensitivity-Creactiveprotein,hs-CRP)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51例,随机分为小剂量治疗组28例,口服阿托伐他汀10mg,每日1次,共30d;大剂量治疗组23例,口服阿托伐他汀80mg,每日1次,共30d,治疗前和治疗30d时测定血脂、MMP-1、MMP-9、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和hs-CRP,并进行活动平板检查。病人每周接受门诊或电话随访。结果30d后,两治疗组血脂水平、血清MMP-1、MMP-9、hs-CRP水平均降低,两组下降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胸痛发作次数减少,硝酸甘油用量减少和运动平板运动持续时间增加,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可减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斑块基质成分降解和炎症反应,改善病人生活质量,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应用获益更多。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急性时相血清淀粉样蛋白A(A-SAA)和罗格列酮(RGZ)对内皮细胞白细胞介素(IL)6和IL-8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分别用不同浓度(0.5/μg/ml、5/Lg/μg)的A-SAA、RGZ(10μmol/L)处理ECV304内皮细胞8h、24h后抽提总RNA,用RT-PCR技术检测IL-6、IL-8 mRNA的表达。结果A-SAA能显著促进ECV304细胞IL-6、IL-8mRNA的表达,并呈剂量和时效依赖性(P〈0.01)。而RGz并不影响A—SAA对ECV304细胞IL-6和IL-8 mRNA表达的促进作用。结论A—SAA可通过促进内皮细胞IL-6、IL-8的表达和分泌,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RGZ并非通过影响A-SAA对内皮细胞IL-6和IL-8表达的促进作用发挥其抗炎、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sCD40L升高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冠心病不同类型患者中可溶性CD40L(sCD40L)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临床识别和预测的炎症指标。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可溶性CD40L浓度,采用放免方法测定IL-6和IL-1β浓度。结果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sCD40L水平[(4.923±3.41)ng/ml]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sCD40L水平[(5.387±3.04)ng/ml]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SAP)[(2.856±2.34)ng/ml,P<0.05]和对照组患者[(2.221±2.42)ng/ml,P<0.01]。ACS患者sCD40水平与IL-6呈正相关(r=0.49,P=0.008),与IL-1β无相关性(r=0.258,P=0.183),而SAP和对照组患者sCD40L与IL-6、IL-1β无相关性。同时ACS患者sCD40L水平与低密度脂蛋白有显著相关性(r=0.471,P=0.011)。结论ACS患者血清sCD40L与IL-6、IL-1β水平升高,提示其可能与ACS发生有关,是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不稳定的标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