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纪文娜  马融 《吉林中医药》2013,(10):1004-1005
马融教授根据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生理特点及中医五行相乘相侮理论,提出抽动障碍“土虚木亢”这一病机,认为主要病位在肝,其本虚在脾,病机关键是“木亢则风动,土虚则心脾失养”,治疗以平肝、清肝、熄风、实脾为主,标本兼治,以天麻钩藤饮合甘麦大枣汤化裁,从肝脾论治小儿抽动障碍,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的生理含义入手,论述其生理说及对小儿养护的指导意义,阐述肝脾养护及调和肝脾的原则和具体方法;又从"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病理含义入手,论述其病理说及对小儿疗疾的指导意义,举例说明肝病、脾病、肝脾相兼为病的发病、治疗、用药等。最后得出结论: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说,是儿科学的重要理论,有非同寻常的临床价值。其临床意义可用两句话概括:顺其生理特点以养护,逆其病理特点以疗疾。  相似文献   

3.
<正>小儿"肝常有余"之说,源于北宋医家钱乙,他在《小儿药证直诀·五脏辨证篇》中,针对肝气有余,易生实变,不宜妄用温补之特点,创立泻青丸方,为后世提出"肝常有余"奠定了基础。明代医家万全在钱乙"脏腑虚实辨证"基础上,提出"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虚"的观点。《丹溪心法》有云:"气有余,便是火",加之小儿纯阳之体,一旦感邪易于化火、化热,生风动痉,诚如万全所言:"肝主风,小儿病则有热、热则生风。"由此可见,  相似文献   

4.
宋文瑶 《四川中医》2008,26(5):87-87
小儿由于肝常有余,脾常不足,故容易导致肝木克伐脾土.逍遥散为调和肝脾的要方,用其治疗儿科各种杂病,符合小儿生理特点.  相似文献   

5.
支气管哮喘是小儿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基于小儿"脾常不足"、"肝常有余"的生理特点及五脏相关理论,治疗哮喘不能单纯针对体内宿有伏痰留饮,而单纯从肺、脾、肾三脏入手,文章从理论基础及临床实践两方面论证肝脾同治论治小儿支气管哮喘的有效性。通过阅读大量古代文献,分别从小儿肝脾生理、病理的特点,肝脾对小儿支气管哮喘宿根的形成的影响及肝脾与气机升降的关系进行论述,提出肝脾同治的理论依据及可行性;通过整理归纳相关文献,分析中医药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的疗效,发现肝脾同治在减轻患儿的临床症状,减少复发次数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陈捷主任中医师多年从事中医儿科临床及科研工作,学验俱丰.笔者现将陈捷老师对于小儿脾虚肝旺方证的心得总结归纳如下. 1 对脾虚肝旺证的认识 对于小儿脏腑的虚实辨证,《小儿药证直诀》首创儿科五脏辨证体系,指出小儿脾脏常失健运而肝脏多偏亢.金元时期朱丹溪则提出"肝只是有余,肾只是不足"和"脾只是不足"的小儿生理、病理观.明代医家万全在此基础上,在《幼科发挥》中提道"云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者,此却是本脏之气也.  相似文献   

7.
明代的儿科医家万全,通晓中医各科,尤以儿科为最精,被当代誉为“医圣”。他在钱仲阳“脏腑虚实辨证”的启迪下,提出了小儿“三有余,四不足”的学术见解(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虚;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对后世探讨小儿生理、病理具有指导意义。现仅就其“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略述己见.  相似文献   

8.
小儿泄泻病因多归于外感,饮食、虫积、脾虚之列,文献报道及临床观察,惊吓引起幼儿泄泻亦非鲜见,古称之为“肝泻”或“惊泻”,此与小儿生理特点密切相关。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稚阴稚阳,而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神气怯弱为肝泻的主要生理基础。木旺土虚为其主要病理机制,何耶?盖肝属春木,主升发,恶抑郁,与脾相关,若骤遇异物、异声、暴受惊吓,则气乱,而致肝木受抑,气机郁滞,不得条达,致肝气横逆,木乘脾土,脾受肝制,使原本有余之肝气得逞其凶,柔弱之脾失于健运,大肠传导失司而成泄泻,即“贼脾则泻”也。可见,本病病位主要在肝和脾,以肝为主。  相似文献   

9.
扶脾镇惊法治疗小儿惊泻5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惊泻是婴幼儿泄泻中的一个类型。多见于6个月以下婴儿,临床以惊惕不宁,睡中惊跳,泻下色青有泡沫或粘稠不化、1日数次为特征。其病机为脾虚肝旺。小儿为难阴稚阳之体,脾常不足而肝常有余,且阴阳之动态平衡及肝脾两胜之相互制约的生理关系处于相对不稳定状态,稍有偏颇则脾易虚而肝易旺,加之小儿神气怯弱,见闻易动,大惊卒恐,每易致肝木亢旺,乘侮脾土,脾失健运,乳食不化而致泄泻。笔者以扶脾镇惊法治疗小儿惊泻50例,收效甚佳,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患儿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最小22天,最大11个月,其中6个月以下38…  相似文献   

10.
小儿脾常不足,所患脾胃病多;又谓肝常有余,易于化火生风。夫脾为柔脏,不耐(片戈)伐;肝为刚脏,恃强凌弱,土虚木贼之证候在儿科颇为常见。故善于调理脾胃者,非惟脾病治脾,胃病治胃,而必安和五脏。肝脾不和,治在平肝调脾,扶土抑木。兹就常见之小儿脾胃病证,略陈脾病治肝法则之一二,以示管见。腹痛治肝解痉缓急胃脘以下,脐之两旁,至耻骨以上疼痛,谓之腹痛。脾居大腹,为至阴之脏。或为寒邪所中,或为乳食所伤,或因络脉痹阻,气机阻滞不通,则发为疼痛。腹痛多从寒凝、积滞、虚寒、淤血论治。但是,肝脾不和,亦作腹痛,王肯堂、夏禹铸等前辈医家均曾论及。《幼科铁镜·辨  相似文献   

11.
小儿厌食症,又名恶食,指小儿食欲不振或食欲减退甚至拒食而言。这种病证,似疳非疳,似积非积,一般精神状态均较正常,多见于 1岁~ 7岁的小儿。中医认为小儿“脾常不足 ",是由于脾胃不和所致,故临证者多以健脾、运脾、养胃为法,有时收效甚微。笔者根据 10年来的临床探索及实践,对诊治该病有以下 4点体会。 1 扶脾勿忘平肝、疏肝 小儿固然“脾常不足 ",然亦“肝常有余 ",即肝旺。在如今生活水平较高的年代,大量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营养的食品,以致小儿热盛肝亢,故肝常有余之证较多,如《儒门事亲》在“过爱小儿反害小儿说 "…  相似文献   

12.
小儿“脾常不足”,常不能完全适应小儿迅速生长发育的需要,须健脾以助之。然而,小儿“肝常有余”,“如草木之芽,受气初生,其气方盛”,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往往柔不济刚,肝常多病。据此,笔者对儿科疾患经理脾或他法治疗罔效者,从肝论治每能取功。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3.
抽动症是一种高发的小儿精神、行为障碍性疾病,主要与肝、心、脾、肾等脏腑密切相关。金杰教授根据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认为抽动症的形成和发展与肝密切相关,在临证中从肝论治抽动症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符虹 《江苏中医药》2006,27(12):39-40
小儿时期,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肺脾常不足,故临床治疗儿科疾病多从肺脾着手。然而,小儿时期肝脏同样也未充盛,功能未健,且肝主疏泄,主风,小儿肝气未充,则疏泄功能失常,经筋刚柔不济,亦可导致多种病症。因此,从肝入手治疗一些儿科疾病,往往可以收到良好的疗效,现举验案4则如下。  相似文献   

15.
刘昆 《江苏中医药》2020,52(7):18-20
安效先主任善于治疗小儿不寐证,认为本病的病位在心、肝、脾,小儿心、肝、阳常有余,脾常不足,若外感邪气、饮食失节、内伤情志,导致脾胃失和,痰热内生,阳浮越于外,不能内潜入阴,痰热内扰,肝魂不藏,心神不安则不寐。以调和脾胃、清热化痰、养肝宁心为总治法,临床常用温胆汤、酸枣仁汤、甘麦大枣汤加减治疗。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6.
介绍汪受传教授以温阳法为主的八种方法治疗小儿慢性泄泻的经验。慢性泄泻治疗上应先辨识小儿体质,再辨别虚实、脏腑。针对小儿常脾肾不足、肝有余、饮食稍凉易伤中阳的特点,以温阳运脾为主,同时灵活运用温振脾阳、补益脾气、燥湿运脾、消食运脾、理气运脾、温补肾阳、益胃养阴、抑木补土八法治疗,使胃升脾降,水谷分运,则泄泻自愈。  相似文献   

17.
万全,字密斋。明代著名的儿科医生,著有《幼科发挥》、《育婴秘诀》等书。他强调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的特点,对于小儿肝脾的生理、病理、调治、保健等方面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小儿生理特点出发,肺常不足,易伤寒热;脾常不足,易酿痰湿;肝常有余,易伤情志,结合胸闷变异性哮喘的的证候特点,从肺脾肝三脏论治,临床辨证归纳为肝肺不和及肺脾两虚证。以健脾补肺,化痰理气以及疏肝理肺,调畅气机立法,同时注重痰、气、瘀三者互相转化成为宿根,在本病的治疗全程均贯穿活血化瘀,扶助肺脾正气,理气通络,消除伏痰。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中医基础理论及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强调“肝脾同治”理论在气血津液及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对小儿机体的影响,并指出“肝脾同治”理论在儿科疾病的诊疗及预防中的重要性。本文试从“肝脾同治”理论出发,阐述咳嗽、厌食、心肌受损及多动症等儿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治法及方药特点,并通过总结临床经验及各家见解,为“肝脾同治”理论治疗及预防儿科疾病提供新观点。  相似文献   

20.
小儿疾病多在肝脾两脏的观点,笔者首先见于辑录在《针灸大成》卷十陈氏小儿按摩经中的保婴神术篇:"夫小儿之疾,并无七情所干,不在肝经,则在脾经;不在脾经,则在肝经.其疾多在肝、脾两脏,此要诀也".明·王纶在《明医杂著》中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