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单核细胞趋化蛋白 1 (MCP 1 )在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的表达及其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关系。 方法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NC组 )和糖尿病模型组 (DM组 ),每组 12只。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诱发糖尿病模型。8周时全部处死,采用Western免疫印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MCP 1在早期DM大鼠视网膜中的表达,对免疫印迹结果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处理。 结果 8周时,免疫印迹结果显示视网膜中MCP 1的表达DM组明显高于NC组(P<0 01),免疫组织化学法显示 8周时DM大鼠视网膜表面血管、内核层均可见MCP 1阳性着染细胞。 结论 MCP 1在视网膜组织中的表达与DR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在大鼠糖尿病早期视网膜中的表达及其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清洁级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11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24只)和糖尿病造模动物组(DM组,86只).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发糖尿病模型,取成模的72只大鼠随机分为2周、4周、12周和20周组,每组各18只.到上述各时间点后分别取DM组大鼠6只和NC组大鼠2只并处死,免疫印记法观察NF-κB蛋白在不同病程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NF-κB在不同病程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和血管的表达.结果 NC组正常大鼠视网膜中NF-κB p65的蛋白质水平非常低,为17.72±8.57,DM组糖尿病诱导成功后2周NF-κB p65蛋白质表达为38.45±12.37,并随时间的延长其表达增加,4周时的免疫印记反应强度最高为89.41±19.79,各时间点蛋白质表达比NC组明显增强(均为Jp<0.01).DM组大鼠糖尿病诱导成功后2周,视网膜表层血管即散在出现NF-κB阳性染色颗粒,4周时在视网膜内核层及内核层血管均出现NF-κB阳性染色细胞,为胞核染色,并随着病程的延长,12周时在视网膜表面血管、内核层、内核层血管和外丛状层均出现大量阳性染色细胞;NC组大鼠视网膜血管铺片没有NF-κB表达.DM组大鼠糖尿病诱导成功后2周,视网膜血管壁出现散在NF-κB阳性染色颗粒,以后随病程延长,NF-κB阳性细胞逐渐增多,12周时最多,以后保持不变.结论 NF-κB在DR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不同病程糖尿病大鼠视网膜VEGF和PEDF表达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不同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病程大鼠视网膜VEGF mRNA、PEDF mRNA的表达和视网膜VEGF、PEDF表达强度及部位的变化情况,探讨二者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糖尿病视网膜痛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发生发展的相关意义,并从细胞因子角度进一步评价STZ诱导的DM大鼠作为早期DR动物模型的应用价值.方法 取64只体质量水平(180±20)g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组)和DM组各32只.于DM成模后2周、4周、6周、8周和10周随机抽样行实时定量PcR检测视网膜VEGF mRNA、PEDF mRNA表达强度;DM 10周时各组随机抽样,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视网膜VEGF及PEDF的表达强度及部位.结果 经检测,CON组视网膜有VEGF mRNA表达,表达量随时间无明显变化;DM组VEGF mRNA的表达,2周时较CON组有所增高,至6周表达量约为CON组的3倍(P<0.05),10周表达量增高到CON组的6倍(P<0.001).PEDF mRNA也表达于CON组视网膜,DM组2周时的表达量较CON组有所减少,至4周其表达量约为CON组的1/2(P<0.001),10周表达量降至CON组的1/3(P<0.001).视网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CON组:VEGF主要分布于内核层和节细胞层,PEDF主要分布于内核层和节细胞层,其余各层也可见阳性表达;DM组VEGF表达较CON组明显增强,视网膜各层神经细胞均有强阳性表达;PEDF表达较CON组明显减弱,其分布主要位于节细胞层及内丛状层.DM组VEGF阳性表达MOD=0.545±0.083较CON组0.223±0.072增强,DM组PEDF阳性表达MOD=0.260±0.074较CON组0.329±0.056减弱,结论与正常大鼠相比,DM大鼠视网膜VEGF表达增多、PEDF减少,这可能导致视网膜出现血管渗漏和新生血管等.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叔丁基对苯二酚(tertiary butyl hydroquinone,tBHQ)对2型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取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60只,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糖尿病组(DM组)和tBHQ组.剔除饲养过程死亡大鼠,最终NC组、DM组、tBHQ组分别为12只、20只、20只大鼠纳入研究.造模采用高脂高糖饲料喂养4周后腹腔内注射链脲佐菌素诱导2型糖尿病模型,tBHQ组于造模后1周在高脂高糖饲料中添加质量分数1% tBHQ进行干预,于造模后4周和12周心脏采血,检测血清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血清空腹胰岛素(fasting serum insulin,FINs)含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qRT-PCR法定量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中Nrf2、HO-1、Bcl-2、VEGF蛋白及mRNA的分布和表达.结果 3组大鼠在4周和12周的FPG水平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78.531,P=0.000);DM组及tBHQ组高于NC组,DM组12周高于4周,tBHQ组12周明显低于4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3组大鼠在4周和12周的FINs水平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22.480,P=0.000);其中DM组及tBHQ组高于NC组,tBHQ组12周高于4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光学显微镜显示12周时NC组无明显改变;DM组大鼠视网膜组织结构排列疏松,内、外核层排列紊乱,细胞水肿明显;tBHQ组大鼠视网膜组织结构较清晰,部分细胞水肿.4周和12周时各组中均可见Nrf2、HO-1、Bcl-2、VEGF的阳性表达.Nrf2主要分布于视网膜节细胞层、内核层,HO-1、Bcl-2主要分布于视网膜节细胞层、内核层、外核层;VEGF主要分布于神经纤维层、节细胞层和内核层.免疫组织化学及qRT-PCR检测显示,各组大鼠在造模后不同时间点视网膜中Nrf2、HO-1、Bcl-2、VEGF蛋白及mRNA的相对表达量的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4周时,DM组Nrf2、HO-1、VEGF的表达较NC组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tBHQ组Nrf2、HO-1、Bcl-2的表达较DM组增加,VEGF的表达较DM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12周时,DM组Nrf2、HO-1、Bcl-2、VEGF的表达较NC组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tBHQ组Nrf2、HO-1、Bcl-2的表达较DM组增加,VEGF的表达较DM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12周与4周比较,DM组VEGF的表达较4周增加,HO-1较4周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tBHQ组Nrf2、HO-1、Bcl-2的表达较4周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tBHQ对DM大鼠胰岛功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促进DM大鼠视网膜组织中Nrf2、HO-1、Bcl-2的表达,降低VEGF的表达,对视网膜组织有抗氧化应激损伤、减少细胞凋亡、抑制视网膜血管增殖等作用.tBHQ可能通过Nrf2/HO-1/VEGF及Nrf2/Bcl-2途径对DM大鼠视网膜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糖尿病早期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凋亡与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活性及mRNA表达变化的关系.方法 对照实验研究.健康雄性8周龄SD大鼠72只,分为正常对照组及糖尿病组.糖尿病组大鼠给予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60 mg/kg体重,以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建模成功后再于建模后4、8、12周3个时间点分为3组,每组各12只大鼠.正常对照组不进行干预,与糖尿病组大鼠同时饲养,也按相同时间点分为4、8、12周3组,每组各12只大鼠.采用TdT介导DNA缺口末端的dUTP标记(TUNEL)法检测视网膜神经细胞凋亡指数,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MnSOD及铜一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活性,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MnSOD mRNA、Cu-ZnSODmRNA及easpase-3 mRNA表达情况.正常对照组与糖尿病组大鼠各时间点视网膜神经细胞凋亡指数、视网膜caspase-3 mRNA表达水平、Cu-ZnSOD和MnSOD活性及mRNA表达水平比较,均采用两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法.结果 (1)正常对照组4、8、12周大鼠视网膜均未见神经细胞凋亡.糖尿病组大鼠于建模后4周即出现神经细胞凋亡,凋亡指数为(0.5±1.5)%;8和12周大鼠神经细胞凋亡指数为(5.7±3.9)%和(11.8±5.1)%.糖尿病组与正常对照组大鼠各时间点视网膜神经细胞凋亡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5412,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8和12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凋亡指数较同期正常对照组大鼠均明显升高(均P=0.000).(2)正常对照组4、8、12周大鼠视网膜均未见caspase-3蛋白阳性表达,糖尿病组大鼠4周即可见caspase-3蛋白阳性表达,8和12周时表达增强.正常对照组4、8、12周大鼠caspase-3 mRNA表达RQ值分别为1.649±0.586、1.526±0.486及1.614±0.296;糖尿病组4、8、12周大鼠caspase-3 mRNA表达RQ值分别为5.672±1.193、12.566±2.272及14.297±2.11;正常对照组与糖尿病组大鼠各时间点视网膜caspase-3 mRNA表达RQ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5.175,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糖尿病组大鼠各时间点视网膜caspase-3 mRNA表达RQ值均较同期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均P=0.000).(3)正常对照组4、8、12周大鼠MnSOD活性分别为(47.118±5.018)、(46.033±6.835)及(45.813±6.859)U/mg,MnSOD mRNA表达RQ值分别为0.973±0.123、0.974±0.085及0.994±0.074,CuZnSOD活性分别为(113.884±9.07)、(112.301±5.24)及(117.52±7.982)U/mg,Cu-ZnSOD mRNA表达RQ值分别为1.067±0.109、1.055±0.119及1.092±0.180.糖尿病组4、8、12周大鼠MnSOD活性分别为(33.863±6.909)、(22.877±7.875)及(20.034±6.796)U/mg,MnSOD mRNA表达RQ值分别为0.627±0.083、0.333±0.080及0.256±0.057;8和12周大鼠Cu-ZnSOD活性分别为(98.588±9.212)和(78.168±12.180)U/mg,Cu-ZnSOD mRNA表达RQ值为0.829±0.048和0.621±0.033.正常对照组与糖尿病组大鼠各时间点视网膜MnSOD、Cu-ZnSOD活性及mRNA表达RQ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nSOD:活性F=19.709,P<0.05;mRNA F=93.352,P<0.05;Cu-ZnSOD:活性F=16.708,P<0.05;mRNA F=16.332,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糖尿病组大鼠各时间点视网膜MnSOD、Cu-ZnSOD活性及mRNA表达RQ值均较同期对照组明显下降(MnSOD活性:4周P=0.002,8和12周均P=0.000;MnSOD mRNA:4、8、12周均P=0.000;Cu-ZnSOD活性:8周P=0.011,12周P=0.000;Cu-ZnSOD mRNA:8周P=0.001,12周P=0.000).结论 糖尿病早期视网膜神经细胞凋亡可能与MnSOD活性及MnSOD mRNA表达水平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6.
苟文军  刘思源  覃冬 《眼科新进展》2012,32(11):1014-1016,1020
目的 探讨泛素-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对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的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大鼠模型视网膜上Smad7表达的影响,研究Smad7的表达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关系,为预防及早期治疗DR提供一种新思路.方法 选择60只健康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DM+ MG132组和DM组.采用一次性腹腔注射50 mg· kg-1 STZ的方法建立DM大鼠模型.自DM模型建立后第3天起,DM+ MG132组大鼠每天给予0.1mg·kg-1 MG132 DMSO液腹腔注射,正常对照组和DM组每天给予0.1 mg·kg-1 DMSO液腹腔注射.于造模后8周和12周时处死各组大鼠,然后摘出眼球,制成眼杯,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上Smad7蛋白的表达.各指标均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的多重比较采用q检验法,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在正常对照组大鼠视网膜上Smad7蛋白高表达;DM组造模后8周和12周时大鼠视网膜上Smad7的光密度(optical density,OD)值分别是0.340 8±0.0007、0.119 3±0.002 8,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0.8793±0.001 5和0.960 5±0.002 1)(均为P<0.01);DM+ MG132组造模后8周和12周时大鼠视网膜上Smad7的OD值分别是0.486 4±0.001 5、0.590 4±0.012 2,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均为P<0.01);DM+MG132组造模后8周和12周时大鼠视网膜上Smad7的表达较DM组明显增加(均为P<0.01).结论 泛素-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能够有效抑制Smad7的表达,对DM大鼠视网膜具有保护作用,因此有望成为DR的新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硫氧还蛋白(thioredoxin,Trx)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模型鼠血清补体Cl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9(complement Clq tumor necrosis factor-related protein 9,CTRP9)表达的影响。方法 24只SPF级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12只和高脂饮食组12只,NC组以标准大鼠饲料喂养,高脂饮食组以高脂高糖饲料喂养后以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60 mg·kg-1)制造DR模型,造模成功的高脂饮食组大鼠随机分为DR组(6只)和治疗组(6只)。治疗组大鼠每天腹腔注射Trx(50 mg·kg-1)持续1周,NC组和DR组大鼠每天给予腹腔注射同等体积的PBS。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血清CTRP9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TRP9蛋白表达水平,同时进行视网膜细胞凋亡指数与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荧光强度分析。结果 所有高脂饮食组大鼠都造模成功,高脂饮食组大鼠血清中CTRP9含量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TRP9表达量均低于NC组,治疗组高于DR组(均为P<0.05)。高脂饮食组大鼠的视网膜荧光强度(67.29±1.94)显著高于NC组(5.39±1.29),治疗组(34.20±5.11)低于DR组(78.11±6.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高脂饮食组大鼠的CTRP9相对表达量低于NC组,治疗组高于DR组;高脂饮食组大鼠的PI3K相对表达量高于NC组,治疗组低于DR组(均为 P<0.05)。结论 Trx可保护DR大鼠的视网膜细胞免受ROS的损伤,抑制细胞凋亡,促进CTRP9的表达,其机制可能与CTRP9改善PI3K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factor-1α,HIF-1α)在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的表达,以探讨其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神经细胞病变发生及发展中的作用。方法用链脲佐菌素制作糖尿病大鼠模型,在制模成功后1周、2周、4周、6周、8周、10周及12周取眼球组织,以年龄匹配正常大鼠作为对照组,分别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Westernblotting方法检测视网膜组织中HIF-1α表达的位置及表达量;同时,以Real-timeRT-PCR方法检测视网膜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糖尿病模型诱导成功后1周,视网膜组织即有HIF-1α表达,主要位于节细胞层及内核层的细胞核内,4周时阳性细胞数大于1周(12.34±0.41vs9.32±0.74),6~10周达到高峰(分别为16.51±0.35,45.33±0.52和37.31±0.43),12周下降(9.82±0.54)。Westernblotting显示HIF-1α蛋白表达模式与免疫组织化学相似,1周时即有表达,6~10周达到高峰,12周下降。Real-timeRT-PCR结果显示视网膜组织VEGF的mRNA水平在基础状态下少量表达,糖尿病诱导成功后表达水平逐渐提高,8周达到高峰,之后开始下降。结论HIF-1α及其下游基因VEGF在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神经细胞中的瞬时高表达而不是持续表达,可能是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神经细胞损害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背景 近年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研究聚焦于药物治疗.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能减少DR神经组织的结构和功能损伤,但具有促进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潜在危险.氨甲酰EPO(CEPO)具有相同的神经保护作用,且无促进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但其神经保护作用尚未在眼部疾病,尤其是DR中得到证实.目的 比较CEPO与EPO在抗DR的神经成分和血管成分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用化学合成法制备EPO衍生物CEPO.将60只清洁级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DM组、DM+ EPO组和DM+CEPO组,用链脲佐菌素(STZ)60 mg/kg腹腔内注射建立大鼠DM模型,而正常对照组大鼠腹腔内注射等体积枸橼酸-枸橼酸钠缓冲液.每周监测大鼠血糖.造模后4周,DM+EPO组和DM+CEPO组大鼠分别腹腔内注射50 μg/kg EPO和CEPO,正常对照组和DM组大鼠均采用等量双蒸水腹腔内注射.干预后2周对各组大鼠进行视网膜电图(ERG)检查,然后处死大鼠摘除眼球制备视网膜标本,分别进行视网膜组织学检查,采用TUNEL法检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凋亡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中异源二聚体受体(CD131)、EPO受体(EPO-R)、胸腺细胞分化抗原-1(Thy-1)、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mRNA及其蛋白质的表达.结果 合成产物为纯度较高的CEPO.造模后至药物干预后2周,DM组、DM+EPO组和DM+CEPO组大鼠体质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而血糖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4个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9.39、455.91,均P=0.00);DM组大鼠ERG OPs振幅较正常对照组大鼠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而DM+ EPO组与DM+CEPO组OPs波振幅与正常对照组大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5、0.49);4个组间大鼠ERG a波、b波振幅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30、1.12,P>0.05).与正常对照组大鼠比较,DM组大鼠视网膜组织厚度变薄,RGCs计数减少,视网膜中TUNEL染色阳性细胞增多,而DM+ EPO组和DM+CEPO组大鼠视网膜全层厚度、内丛状层(IPL)、内核层(INL)厚度均明显薄于DM组大鼠,4个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1.23、23.35、13.33,均P=0.00),RGCs数目明显多于DM组,4个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64,P=0.00).DM组大鼠视网膜中Thy-1 mRNA(2-ΔΔCt)及其蛋白表达量(A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DM+EPO组和DM+CEPO组大鼠视网膜中Thy-1 mRNA及其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D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M组大鼠视网膜中GFAP mRNA(2-ΔΔCt)及其蛋白表达量(A值)明显升高于正常对照组大鼠,DM+EPO组和DM+CEPO组大鼠视网膜中GFAP mRNA及其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D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M+CEPO和DM+EPO组间大鼠视网膜Thy-1或GFAP表达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M+EPO组大鼠视网膜中EPOR mRNA及其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其他各组,而DM+CEPO组大鼠视网膜中CD131 mRNA及其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DM组和DM+EPO组大鼠VEGF mRNA及其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大鼠,DM+CEPO组大鼠视网膜中VEGF mRNA及其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DM+EPO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EPO在防治DR患者视网膜神经细胞损伤中的作用与EPO相似,且不存在EPO的促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CEPO可能通过CD131受体发挥视网膜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叔丁基对苯二酚(tBHQ)对2型糖尿病(DM)大鼠视网膜的长期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9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和造模组。造模组构建2型DM模型,将成模的大鼠进一步随机分为DM组和tBHQ组,tBHQ组于成模后1周在其高脂高糖饲料中加入10 g?L-1 tBHQ进行干预。于tBHQ干预后4周、12周和20周处死各组大鼠,心脏采血检测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LDL-C)、甘油三脂(TG)和总胆固醇(TC)水平,取大鼠眼球切片行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视网膜形态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PI3K、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蛋白分布及表达,qRT-PCR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中PI3K、HIF-1α及VEGF mRNA的表达。结果 干预后4周、12周和20周,3组大鼠间空腹血糖、TC、TG和LDL-C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干预后12周和20周,DM组较NC组大鼠空腹血糖、TC、TG、LDL-C水平均升高,tBHQ组较DM组各指标均降低(均为P<0.05)。 HE染色结果显示,干预后12周和20周,tBHQ组较DM组视网膜各层排列规则、紧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结果显示,干预后12周、20周,DM组HIF-1α、PI3K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同时间点NC组,tBHQ组HIF-1α、PI3K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同时间点DM组(均为P<0.05)。qRT-PCR检测结果显示,干预后4周、12周、20周,DM组HIF-1α、VEGF、PI3K mRNA相对表达量均较NC组升高,tBHQ组均较DM组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tBHQ可能通过PI3K/HIF-1α/VEGF信号通路对2型DM大鼠视网膜起长期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m-1,MCP-1)在不同病程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的表达及探讨MCP-1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Wistar大鼠6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16只和糖尿病造模组(DM组)48只,DM组腹腔注射链尿佐菌素诱发糖尿病,将造模成功DM组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2周、4周、12周和20周组,每组各12只.到各时间点后处死,采用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MCP-1在不同病程糖尿病造模大鼠视网膜中的表达,对免疫印迹结果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处理.结果 免疫印迹结果显示:正常大鼠视网膜中MCP-1的表达非常微弱,糖尿病诱导成功后2周MCP-1蛋白表达比正常组明显增加(P<0.05),并随时间的延长表达逐渐增加,到12周时达最高.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正常大鼠视网膜各层均无MCP-1表达,大鼠糖尿病诱导成功后2周,视网膜表面血管即有MCP-1阳性细胞表达,以后随病程延长而表达增多.结论 MCP-1在视网膜的表达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6-磷酸果糖激酶-2/果糖双磷酸酶-2同工酶3(6-phosphofructo-2-kinase/fructose-2,6-bisphosphatase-3,PFKFB3)、1-磷酸鞘氨醇受体2(sphingosine 1-phosphate receptor 2,S1P2)在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大鼠视网膜中的表达,并探讨叔丁基对苯二酚(tertiary butylhydroquinone,tBHQ)与PFKFB3、S1P2的关系。方法 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60只,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DM组和tBHQ组。后两组诱导2型DM模型,其中tBHQ组于造模成功后7 d在高脂高糖饲料中添加10 g·L-1 tBHQ进行干预,DM组大鼠继续使用高脂高糖饲料喂养。于tBHQ干预后4周和12周各组大鼠心脏采血,检测血清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空腹血清胰岛素(fasting serum insulin,FINs)含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定量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中PFKFB3、S1P2、VEGF蛋白及mRNA的分布和表达。采用TUNEL法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凋亡指数。结果 三组大鼠在4周和12周的FPG、FINs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4周和12周时各组中均可见PFKFB3、S1P2、VEGF蛋白的阳性表达,且主要分布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内核层。免疫组织化学及qRT-PCR检测结果显示,各组大鼠在造模后不同时间点视网膜中PFKFB3、S1P2、VEGF蛋白及mRNA的相对表达量的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4周和12周时,DM组PFKFB3、S1P2、VEGF的表达较NC组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tBHQ组PFKFB3、S1P2、VEGF的表达较DM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4周比较,12周时DM组PFKFB3、S1P2、VEGF的蛋白和mRNA表达均增加(均为P<0.05),tBHQ组S1P2蛋白和mRNA的表达较4周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TUNEL法检测结果显示,4周和12周时DM组凋亡指数均较NC组增多,tBHQ组均较DM组减少(均为P<0.05);与4周比较,12周时DM组凋亡指数增高,tBHQ组降低(均为P<0.05)。结论 PFKFB3、S1P2及VEGF共同参与2型DM大鼠视网膜的病理过程,其可能是通过PFKFB3/VEGF/S1P2信号途径起作用,并可能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凋亡相关;tBHQ对2型DM大鼠视网膜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DNA损伤的程度,探讨血糖波动对其的影响,为研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正常波动组(NF)、糖尿病模型组(DM)和糖尿病波动组(DF)。腹腔注射STZ诱导糖尿病,NF和DF两组大鼠每天三次腹腔注射葡萄糖造成血糖波动,第8wk取视网膜,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技术检测DNA损伤程度。结果:NF和DF两组大鼠血糖变化明显而且规律,波动曲线稳定,评价血糖稳定性的各项指标较NC组均有明显的增高,DF组升高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CGE显示NF,DM和DF三组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DNA损伤,彗星尾长(TL)、尾部DNA含量(TDNA%)、尾矩(TM)和Olive尾矩(OTM)四指标均高于NC组,多组及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存在DNA损伤,血糖波动可加重损伤,表明高血糖和血糖波动可能参与了视网膜组织DNA损伤的机制,可能是DR发生的早期事件之一,在DR的发生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对糖尿病(DM)大鼠血糖的影响及对视网膜病变的治疗作用。方法 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45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DM组,分别为10、35只大鼠。DM组经尾静脉注射链脲佐菌素诱导DM模型。10周时,A组、DM组分别随机选取2只大鼠行视网膜血管铺片。DM组剩余的33只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B组)、尾静脉注射hUCMSC 组(C组)、玻璃体腔注射hUCMSC 组(D组),各组均为11只大鼠。A、B组不进行干预。干预后2、4、6、8周为观察处理时间点。各处理时间点前,连续3 d每次随机选取2只大鼠检测随机血糖。DM组大鼠血糖与同期A组大鼠血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4.400、-60.601、-44.065、-43.872,P=0.000)。8周时从B、C、D组随机选取2只大鼠行视网膜血管铺片。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视网膜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阳性染色情况;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视网膜BDNF 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 干预后,不同处理时间点A、B、C、D组大鼠血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00.017、404.410、422.043、344.109,P=0.000);C组大鼠血糖与B、D组大鼠血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47、4.990、P<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A组BDNF表达呈阳性,主要分布在神经节细胞层;B组BDNF表达呈弱阳性;C、D组BDNF表达增多。RT-PCR检测结果显示,4、6、8周时,B、C、D组间视网膜BDNF 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9.372、188.492、421.537,P=0.000);C、D组视网膜BDNF mRNA相对表达量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6.781、72.401、63.880、88.423、75.120、83.002,P<0.01);C组视网膜BDNF mRNA相对表达量与D组比较,仅8周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7.321,P=0.005)。结论 尾静脉注射hUCMSC能够显著降低大鼠血糖水平;尾静脉或玻璃体腔注射hUCMSC均可增加BDNF的表达。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以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rAAV)介导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转染糖尿病大鼠视网膜,观察其表达及其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视网膜微血管的影响。方法 雄性 Wister大鼠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诱导糖尿病模型。随机分为1(DM1)、3(DM3)、6(DM6)个月组。右眼玻璃体注射rAAV2-CMV-hPEDF作为治疗组,左眼注射rAAV2-CMV-GFP作为自身对照眼。正常大鼠右眼假注射,左眼不注射。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Western blot测定VEGF和PEDF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应用视网膜血管铺片观察视网膜微血管的变化。结果注射后大鼠治疗眼视网膜hPEDF mRNA表达不断增强,持续到6个月,达到顶峰。PEDF蛋白表达亦不断增加,与同时间点对照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92,10.721,16.692;P<0.01)。治疗组各时间点视网膜VEGF mRNA及蛋白表达量相互间无统计学意义(t=1.621,0.698,0.758;P>0.05),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t=5.171,6.857,7.542;P<0.05),但与同时间点自身对照眼相比表达显著降低(t=2.343,3.263,4.455;P<0.01)。糖尿病大鼠治疗眼与自身对照眼视网膜微血管形态在1个月时与正常对照组视网膜相比无显著差异,但3个月与6个月时治疗眼与自身对照眼相比视网膜毛细血管损伤改变明显减轻。结论 rAAV2-CMV-hPEDF玻璃注射可增加糖尿病大鼠视网膜PEDF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改善其早期视网膜微血管的损害,并抑制VEGF的表达,其调节在mRNA水平。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8,24:259-264)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病程 2 4wk STZ-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微血管超微结构的病理改变及非酶糖化仰制剂 -氨基胍对超微结构改变的影响。方法 制备 STZ-糖尿病大鼠动物模型 ,随机分为氨基胍 (AG)组、糖尿病 (DM)组各 6只。设正常对照组 6只。 2 4wk时处死 ,取大鼠视网膜进行电镜观察。结果  DM组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周细胞核异染色质聚集、靠边 ;胞质内线粒体肿胀、变性 ,胞浆消失 ;基底膜增厚 ;毛细血管壁断裂。 AG组上述损害明显轻于 DM组。结论 非酶糖化抑制剂对 STZ-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微血管超微结构的损害有明显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