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儿童涎腺上皮性肿瘤的发病特点及诊疗要点。方法:对45例经病理证实的16 岁以下儿童涎腺上皮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儿童涎腺上皮性肿瘤,男女之比为1.14:1;发病平均年龄为10.34岁,随着年龄的增大,患病比随之增高,但年龄越小患恶性肿瘤的可能性愈大,且恶性程度愈高;发病部位以腮腺、颌下腺及腭部多见,大小涎腺间良恶性肿瘤患病比无明显差别;良性肿瘤以多形性腺瘤常见,恶性肿瘤以粘液表皮样癌最常见。良性肿瘤术后少有复发,恶性肿瘤复发率约占被随访者的50% 。结论:对儿童涎腺上皮性肿瘤,尤其是患儿年龄愈小时,患恶性肿瘤的可能性更大,应引起高度警惕。恶性肿瘤手术应彻底,不可因患儿年龄小过分强调保留面神经而增加复发的机会。  相似文献   

2.
615例小涎腺上皮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小涎腺上皮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对615例小涎腺上皮性肿瘤的部位分布、发病年龄、性别及组织学类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15例小涎腺上皮性肿瘤中腺瘤265例,癌350例,良恶性肿瘤之比为1∶1·3。良性肿瘤中以多形性腺瘤最为常见(81·1%),其次为肌上皮瘤(14·7%)。恶性肿瘤中以腺样囊性癌最常见(32·9%),其次为粘液表皮样癌(21·4%),腺癌(11·7%)。小涎腺上皮性肿瘤以腭部最为好发,分别占良、恶性肿瘤的77·0%和60.0%。腺瘤中女性患者(51·3%)稍多于男性(48·7%);小涎腺癌患者中男性(56·3%)多于女性 (43·7%)。小涎腺腺瘤患者平均发病年龄40·9岁,小涎腺癌平均发病年龄49·1岁,恶性肿瘤的发病年龄显著高于良性肿瘤(P<0·05)。结论 小涎腺上皮性肿瘤在病理类型构成比、部位、年龄、性别分布上具有其独到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儿少期涎腺上皮性肿瘤的诊治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对66例发生于16岁以下的儿童及少年的涎腺上性肿瘤进行了临床分析,此66例占同期涎腺上皮性肿瘤的3.6%。其中25例为良性肿瘤,占37.9%,以多形性腺瘤最多见;41例为恶性肿瘤,占62.1%,以粘液表皮样癌居首位。10岁以上组50例,占全部病的3/4以上。5岁以上组仅6例,其中恶生肿瘤5例,表明患者年龄越小,患恶性肿瘤的可能性越大,且肿瘤分化程度低,恶性度高。2例腮腺患者曾因同侧腮腺区管瘤而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涎腺上皮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2489例涎腺上皮性肿瘤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涎腺恶性上皮性肿瘤840例,腺样囊性癌、黏液表皮样癌、癌在多形性腺瘤中居其前3位;涎腺良性上皮性肿瘤1649例,多形性腺瘤、Warthin瘤、基底细胞腺瘤居其前3位。涎腺恶性、良性上皮性肿瘤男女之比为1.13∶1和0.99∶1;平均发病年龄47.86岁和44.86岁;腮腺和腭部为好发部位。结论:腺样囊性癌和多形性腺瘤是最常见的涎腺恶性、良性上皮性肿瘤。  相似文献   

5.
1878例涎腺肿瘤WHO组织病理学新分类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根据WHO1990年涎腺肿瘤组织病理学新分类标准对1878例涎腺肿瘤及肿瘤样疾病进行重新分类,并重点对涎腺上皮性肿瘤的临床发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方法 统计描述。结果 1878例涎腺肿瘤以诞腺上皮性肿瘤为主,为1431例,占76.20%,其中腺瘤发病居首位,其次是涎腺癌,涎腺肿瘤样疾病居第三位;多形性腺瘤是涎腺肿瘤中最常见者,恶性多形性腺瘤为最常见的涎腺癌,特别注意了腺癌亚分类中的几种少见类型  相似文献   

6.
涎腺肿瘤的发生与诊断治疗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涎腺可发生多种类型的肿瘤,其中以腮腺发生最多,占67.1%;发生于舌下腺者最少,仅有1.6%,但其中2/3是恶性肿瘤.涎腺肿瘤发生的年龄以30~39岁为高峰期,59%发生于39岁以下.如在发现包块之前,先出现神经症状或功能障碍,则易引起误诊误治.涎腺肿瘤中以多形性腺癌发生最多,占56.6%;在良性肿瘤中占80.7%;其包膜常不完整,还有多中心的问题.恶性肿瘤中以粘液表皮样癌为最多,占25.7%;其次是腺样囊性癌与腺癌.恶性肿瘤中有16.7%发生淋巴结转移,有0.8%发生肺部转移.关键词  相似文献   

7.
涎腺上皮性肿瘤1282例病理组织学分类及临床资料统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对1282例涎腺上皮性肿瘤的病理组织学分类和临床发病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涎腺腺瘤723例,占56.4%;涎腺癌559例,占43.6%,多形性腺瘤居涎腺腺瘤首位,粘液表皮样癌为最常见的涎腺癌。除Warthin瘤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外,涎腺上皮肿瘤的性别分布无明显差异,涎腺腺瘤的发病年龄较涎腺癌相对年轻,但差异不显著,涎腺腺瘤多发于大涎腺,涎腺癌多发于小涎腺。  相似文献   

8.
涎腺肿瘤3461例临床病例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了解涎腺肿瘤发病情况、构成特点及发展趋势。方法 :对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 195 5~ 2 0 0 2年间收治的 3 461例涎腺肿瘤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良恶性的平均发病年龄分别是 41.3 8岁和 45 .2 0岁 ,良恶性的男女之比分别是 0 .99∶1和 1.3 4∶1。腮腺、腭部的小涎腺和颌下腺分别列为涎腺肿瘤原发部位前3位 ;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基底细胞腺瘤与粘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腺癌分别列为良、恶性肿瘤前三位。结论 :涎腺肿瘤发病有增加的趋势 ;男性患者的构成比恶性肿瘤高于良性 ;女性患者构成比有增加趋势 ;腮腺和腭部分别是大、小涎腺肿瘤的高发部位 ;多形性腺瘤和粘液表皮样癌是最常见的涎腺良、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9.
528例老年人涎腺肿瘤的构成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永杰  孙坚  张志愿 《上海口腔医学》2000,9(4):210-211,249
目的 了解目前老年人涎腺肿瘤的构成现状,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方法 对本科90年代老年人涎腺肿瘤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老年人涎腺肿瘤患者总数呈增长趋势,且多发于60-74岁;良恶性之比为1.7:1;良性肿瘤中腺淋巴瘤的构成比接近多形性腺瘤,恶性肿瘤中腺样囊性癌的构成比居首;腮腺区发病最多,其次为腭部;女性患病率有增高趋势。结论 老年人涎腺肿瘤的构成与80年代有所不同,在临床工作中须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0.
涎腺肿瘤为较常见的口腔颌面部肿瘤,根据其组织来源可分为腺源性上皮性肿瘤和非腺源性肿瘤两大类。1976年1月~1985年12月我科共收治了429例涎腺肿瘤,其诊断均经病理证实,本文就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重点讨论涎腺肿瘤的临床发病特点和处理。临床资料一、性别和年龄,男性247例,女性182例,男女之比约为1.4:1。患病年龄最小者为1岁零8个月,最大者为72岁,平均年龄为40.2岁,其中以30~59岁为最多,共296例,占68.90%。良性肿瘤中以40—49岁年龄组为最多,而恶性肿瘤中以50~59岁年龄组为最多(表1~2)。  相似文献   

11.
涎腺上皮性肿瘤1282例病理组织学分类及临床资料统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对1282例涎腺上皮性肿瘤的病理组织学分类和临床发病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涎腺腺瘤723例,占56.4%;涎腺癌559例,占43.6%。多形性腺瘤居涎腺腺瘤首位,粘液表皮样癌为最常见的涎腺癌。除Warthin瘤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外,涎腺上皮性肿瘤的性别分布无明显差异;涎腺腺瘤的发病年龄较涎腺癌相对年轻,但差异不显著;涎腺腺瘤多发于大涎腺,涎腺癌多发于小涎腺。  相似文献   

12.
大涎腺上皮性肿瘤2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大涎腺上皮性肿瘤的临床特点,指导临床实践。方法 按照WHO 1991年涎腺肿瘤组织学分类标准,对212例经病理确诊的大涎腺上皮性肿瘤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讨论良、恶性肿瘤的不同临床特征。结果 212例肿瘤中,腺瘤166例(78.3%),以多形性腺瘤为主;涎腺癌46例(21.7%),以腺样囊性癌最多见。腮腺是最主要发病部位。涎腺腺瘤临床多表现为无痛性肿块,涎腺癌常伴有疼痛和(或)神经麻痹等症状。结论 大涎腺良、恶性肿瘤具有不同的临床特征,有助于临床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唾液腺上皮性肿瘤120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1990-2005年间唾液腺上皮性肿瘤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1990年2月至2005年2月15年间收治的1209例唾液腺上皮性肿瘤患者进行回顾研究,对其病理类型、好发部位、年龄和性别等进行统汁分析。结果:1209例患者中,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之比为1.96:1,男女之比为1:1。良性肿瘤以多形性腺瘤最多见(76.75%).其次为Warthin瘤(14.75%);恶性肿瘤以黏液表皮样癌最常见(34.2%),其次为腺样囊性癌(26.2%)。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好发部位相同,均以腮腺最多,腭部小唾液腺和下颌下腺分列第2位和第3位;发病年龄主要集中于20-70岁之间.结论:唾液腺上皮性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良性多于恶性,多形性腺瘤是其最常见的病理类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老年患者颌下腺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96例老年患者颌下腺肿瘤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良性上皮性肿瘤71例(73.96%),恶性上皮性肿瘤25例(26.04%)。多形性腺瘤居良性上皮性肿瘤的首位,腺样囊性癌居恶性上皮性肿瘤的首位。良、恶性上皮性肿瘤的男女性别比为0.92:1和1.5:1:良性肿瘤平均年龄66岁、恶性肿瘤平均年龄69岁。颌下腺肿瘤复发率为4.17%,多形性腺瘤占75%。结论:多形性腺瘤和腺样囊性癌分别是最常见的良、恶性上皮性肿瘤;良性上皮性肿瘤多见于女性,恶性上皮性肿瘤多见于男性;多形性腺瘤易复发。  相似文献   

15.
粘液表皮样癌是最常见的涎腺恶性肿瘤。可见于任何年龄,40~60岁为发病高峰,女性较男性多见,约为1.5:1。粘液表皮样癌在大涎腺肿瘤中占5%~10%,其中90%发生于腮腺,其余发生于颌下腺。在小涎肿瘤中约4%-20%,大多见于腭腺,其次为磨牙后腺、舌腺、唇腺,颊腺。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新疆地区口腔颌面部肿瘤及瘤样病变的发病情况和构成特点.方法 对1995年1月至2009年9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门诊活检和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并经病理确诊的2161例肿瘤及瘤样病变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良性肿瘤1264例,占58.49%;恶性肿瘤716例,占33.13%;瘤样病变181例,占8.38%.常见良性肿瘤依次为多形性腺瘤、血管瘤、乳头状瘤、Warthin瘤、成釉细胞瘤.恶性肿瘤中以鳞状细胞癌居首,占全部恶性肿瘤的51.96%;涎腺上皮性恶性肿瘤最常见的是腺样囊性癌;牙源性肿瘤中最常见的是成釉细胞瘤.恶性肿瘤的好发部位依次为舌、腮腺、唇、颊.维吾尔族恶性肿瘤构成比为40.27%,汉族为29.18%.结论 新疆地区口腔颌面部肿瘤中良性肿瘤的常见类型、恶性肿瘤的好发部位与国内外报道相似;涎腺恶性肿瘤中腺样囊性癌的构成比远高于其他肿瘤,而牙瘤在牙源性肿瘤中的构成比较低;维吾尔族与同地区汉族比较,其恶性肿瘤的构成比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在涎腺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83例涎腺组织石蜡切片标本hTERT mRNA的表达,包括正常涎腺对照组10例,良性肿瘤30例,恶性肿瘤43例,并分析其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部位和组织学分化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对照组涎腺组织hTERT mRNA的阳性表达率为0%(0/10),良性肿瘤hTER mRNAT的阳性表达率为3.3%(1/30),恶性肿瘤hTERT mRNA阳性的表达率为83.7%(36/43)。hTER mRNA在涎腺肿瘤良性、恶性中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TERT mRNA在涎腺恶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以及肿瘤大小、部位、分化程度无相关性。结论:hTERT mRNA表达的检测可以作为鉴别涎腺良恶性肿瘤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8.
GST-π、TopoⅡ在涎腺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谷胱苷肽S转移酶-π(GST-π)和DNA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在涎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0例正常涎腺组织、16例涎腺良性肿瘤、27例涎腺恶性肿瘤组织中GST-π、TopoⅡ的表达,分析GST-π、TopoⅡ的表达与涎腺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结果:涎腺恶性肿瘤GST-π的阳性率为77.78%,明显高于涎腺良性肿瘤GST-π的阳性率12.50%(P〈0.001)。涎腺肿瘤中GST-π表达与TopoⅡ表达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27例涎腺恶性肿瘤中GST-π、TopoⅡ的表达与肿瘤病理类型有关(P〈0.05),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有无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无关。结论:GST-π、TopoⅡ可能与涎腺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检测GST-π、TopoⅡ的表达情况不仅可为涎腺恶性肿瘤化疗用药提供参考,而且可作为涎腺恶性肿瘤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涎腺多形性腺瘤是涎腺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我院自1981-01~1997-01共收治涎腺肿瘤172例,经病理确诊为多形性腺瘤的136例。现将资料完整的118例病例分析讨论如下:1临床资料1.1年龄与性别118例中,男62例,女56例。年龄最大者70...  相似文献   

20.
涎腺肿瘤中端粒长度及端粒酶活性测定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端粒长度及端粒活性变化在涎腺肿瘤发生中的作用和端粒酶活性水平与涎腺肿瘤生物学行为间的关系。方法:利用TRAP法分别测定35例良性涎腺肿瘤及24例恶性涎腺肿瘤的端粒酶活性,分析其表达情况及与涎腺肿瘤生物学行为间的关系。利用Southern杂交方法测定良,恶性涎腺肿瘤及正常涎腺的端粒长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良性肿瘤端粒酶表达率为17.14%,而恶性肿瘤表达率为90%,5例有触压痛的良性涎腺肿瘤及3例有面神经受累症状的恶性涎腺肿瘤患者均为端粒酶强阳性,35例良性肿瘤中,有32例端粒酶长度是缩短的,有2例长于正常涎腺端粒长度;24例恶性肿瘤中,有15例短于正常涎腺端粒长度,有5例长于正常涎腺端粒长度,有4例处于正常涎腺端粒长度范围内,15例短于正常涎腺端粒长度的恶性涎腺肿瘤均有酶表达,而32例良性肿瘤端粒酶活性表达率为10.34%,结论:端粒缩短并激活端粒酶是涎腺肿瘤形成的重要因素,端粒酶可能会成为涎腺恶性肿瘤的一个新的肿瘤标志物,恶性涎腺肿瘤不良的生物学行为与端粒酶活性水平间有高度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