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气道高反应性患者在双腔支气管插管单肺通气(OLV)期间氨茶碱泵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行肺癌手术患者76例,男66例,女10例;年龄45~75岁;体重46~74kg;ASAⅠ~Ⅱ级。麻醉诱导后双腔支气管插管,微量泵持续泵注丙泊酚4mg·kg^-1·h^-1,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芬太尼维持麻醉。侧卧位后记录右肺通气气道压,分别于麻醉前(入室未吸氧),双肺通气15min,OLV20、60min桡动脉、中心静脉抽血测血气分析。OLV期间出现高气道压,血氧饱和度(SpO2)持续下降病例给予氨茶碱50mg入壶,静脉泵注氨茶碱0.2g+0.9%氯化钠溶液50ml,50ml/h。结果 76例患者中有17例(占22.4%)出现高气道压和SpO2降低。17患者OLV期间常规静脉泵注氨茶碱。17例患者与双肺通气(TLV)时比较,OLV时动脉血氧分压(PaO2)均明显下降,气道峰压(Ppeak)明显升高,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上升(P〈0.05)。应用氨茶碱OLV60minPpeak明显下降,PaO2上升,PaCO2下降(P〈0.05)。结论肺癌合并感染患者在OLV期间出现高气道压和低氧血症,警惕出现支气管痉挛。静脉泵注氨茶碱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测阻塞性通气障碍患者在单肺通气(OLV)期间用压力控制通气(PCV)与容量控制通气(VCV)对气道峰压(Ppeak)、氧合作用和肺内分流(Qs/Qt)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右侧开胸成年手术患者30例,ASAⅠ~Ⅲ级,按术前肺功能分为2组,N组为肺功能正常患者,O组为阻塞性通气障碍患者。再根据OLV模式将每组随机分为2个亚组,N-PCV组和N-VCV组各8例,O-PCV组和O-VCV组各7例。丙泊酚-瑞芬太尼-罗库溴铵静脉诱导后插入左双腔支气管导管,行双肺VCV,潮气量7~8ml/kg,呼吸频率15次/min。30min后改左侧卧位行左OLV。N-VCV组和O-VCV组先行VCV30min,然后改行PCV30min。N-PCV组和O-PCV组先行PCV30min,然后改行VCV30min。OLV-VCV期间拟定的潮气量及呼吸频率维持不变;压力设定以达到双肺VCV期间潮气量为准。双肺VCV后30min及OLV后30、60min进行血气分析,计算Qs/Qt。结果OLV期间,N-PCV组和O-PCV组的Ppeak较N-VCV组和O-VCV组低(P〈0.01),但PaO2和Qs/Q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阻塞性通气障碍患者OLV期间采用PCV更有利于减低气道压,但对动脉氧合作用及肺内分流的改善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支气管阻塞器与双腔支气管导管对单肺通气(OLV)时肺内分流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患者44例,随机均分为支气管阻塞器组(A组)及双腔支气管导管组(B组)。分别于双肺通气5min(T0)、OLV 5min(T1)、30min(T2)和60min(T3)时采取动脉血样行血气分析,计算肺内分流率(Qs/Qt)。结果与T0相比,OLV期间两组Qs/Qt均显著增加(P<0.01)。在T1、T2和T3时,A组Qs/Qt显著低于B组。结论与双腔支气管导管相比,胸腔镜下行肺癌根治术患者OLV期间应用支气管阻塞器有助于减少肺内分流。 相似文献
4.
5.
目的:观察盐酸戊乙奎醚(长托宁)对单肺通气(OLV)时肺内分流,炎性细胞因子和自由基的影响。方法:拟行肺叶切除术肺癌病人30例,随机分为长托宁组(A组)和对照组阿托品组(B组),每组15例,两组于麻醉诱导前10 min,分别给予长托宁1 mg静注,阿托品0.5 mg肌注。两组病人分别在插管后双肺通气5 min(T1)、OLV45 min(T2)、90 min(T3)及术后2 h(T4)、24 h(T5)采取动脉血,作血气分析,计算肺内分流率(Qs/Qt)。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8浓度、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浓度。结果:两组患者单肺通气时SPO2、PaO2均较双肺通气时(T1)降低,Qs/Qt较T1增加(P<0.05);B组T2-4时SPO2、PaO2较A组下降明显,Qs/Qt较A组升高(P<0.05);两组TNF-αI、L-6和IL-8于T2时明显上升(P<0.05),与B组比较,A组T3、T4、T5时TNF-αI、L-6和IL-8明显低于B组(P<0.05);两组MDA在T3、T4、T5时显著升高,SOD同时呈下降趋势(P<0.05);组间比较,B组MDA在T3、T4时显著高于A组(P<0.05)。B组SOD在T3、T4、T5时较A组降低(P<0.05)。结论:长托宁可改善单肺通气病人肺内分流及降低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6.
《中国医药指南》2017,(16)
目的研究单肺通气(OLV)时新福林对肺内分流及动脉氧合的影响。方法 40例左侧开胸右侧卧位食道癌切除患者,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0例。全麻后,双肺通气(TLV)潮气量均为10mL/kg,呼吸频率均为12次/分,吸呼比(I:E)均为1:2,OLV期间保持分钟通气量(MV)及I:E不变。单肺通气10 min后,B组静脉给予2μg/kg新福林,A组静脉给予同样剂量的盐水安慰剂。分别于OLV前及OLV后10、15、25 min采集动脉血及混合静脉血行实验室检查,并计算肺内分流(Qs/QT)。结果 OLV与TLV比较,PaO_2均下降,Qs/QT均增加(P<0.05);与A组相比,B组PaO_2、Qs/QT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OLV期间发生低血压静脉给予2μg/kg新福林能够维持较好的灌注压,并且对PaO_2、Qs/QT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单肺通气(OLV)期间通气侧肺实施不同大小的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对肺内分流及氧合的影响。方法45例ASAⅠ~Ⅱ级择期在全麻下行肺叶切除手术病人,随机分为3组,每组15例。A组为不采用PEEP的OLV对照组;B组为OLV PEEP(5cmH2O)组;C组为OLV PEEP(8cmH2O)组。各组病例于OLV前、OLV后30min、OVL结束、恢复双肺通气后30min进行动脉血气分析,根据公式计算肺内分流率(QS/QT)。结果OVL30min及OVL结束时,B、C两组的PaO2较A组高,QS/QT较A组低(P<0.05);B、C两组各时点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VL期间通气侧肺实施5cmH2O及8cmH2O的PEEP可明显提高PaO2,减少肺内分流;5cmH2O的PEEP有利于手术操作,临床实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以异丙酚作对照观测地氟醚对单侧肺通气时低氧性肺血管收缩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左侧开胸的成年手术患者2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丙泊酚组(P组)、0.5MAC地氟醚组(D组),每组10例.分别用咪唑安定0.2mg/kg(D组)、丙泊酚3μg/ml靶控输注(P组),及芬太尼4 μg/kg和罗库溴铵0.9 mg/kg行静脉诱导,经口插入Mallinckrodt右双腔支气管导管.以3%地氟醚(D组)、丙泊酚(P组,以血浆靶浓度为3 μg/ml速度输注)、芬太尼、罗库溴铵维持麻醉.于双肺通气15 min(TLV-15)、右单肺通气15 min(OLV-15)、右单肺通气30 min(OLV-30)时取足背动脉血和右心房静脉血做血气分析,计算Qs/Qt.结果 单肺通气后,D组和P组Qs/Qt增加明显(P<0.05),但OLV-1时D组Qs/Qt增幅比P组小36%(P<0.05);而在OLV-30时D组Qs/Qt增幅比P组小39%(P<0.05).两组单肺通气后PaO2降幅均超过40%(P<0.01).结论 与异丙酚比较,0.5MAC地氟醚对单肺通气时低氧性肺血管收缩影响轻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地氟醚与丙泊酚的不同配伍在食管癌根治术单肺通气(One lung ventilation,OLV)期间对肺内分流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食管癌左侧开胸切除术患者45例,ASAⅠ~Ⅱ级,随机均分为3组(每组15例):丙泊酚组(P组)、地氟醚-丙泊酚组(DP组)和地氟醚组(D组),分别于平卧位双肺通气15min(T0),右侧卧位双肺通气15 min(T1),单肺通气15 min(T2)、30 min(T3)、60 min(T4)、90 min(T5)进行动脉血及混合静脉血血气分析,计算肺内分流率(Qs/Qt)。结果 TLV(T0)时,Qs/Qt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LV期间(T2~T5)Qs/Qt与TLV(T0)时相比,有明显增高(P<0.05),且D组明显高于P组和DP组(P<0.05),P组与DP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OLV各时的PaO2较TLV时下降(P<0.05),但仍在安全范围内。结论临床剂量[3 mg/(kg.h)]丙泊酚复合低浓度地氟醚(<0.83MAC)对OLV的患者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不同压力的持续气道正压对单肺通气时肺内分流及氧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单肺通气期间非通气侧肺实施不同大小的持续气道正压(CPAP)对肺内分流及氧合的影响.方法 60例ASAⅠ-Ⅱ级择期开胸行肺叶切除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A组,对照组;B组,单肺通气时,非通气侧肺给予5cmH2O的CPAP;C组,单肺通气时,非通气侧肺给予8cmH2O的CPAP.分别于单肺通气前,单肺通气30min,单肺通气结束,恢复双肺通气30min,测动脉血测血气分析,根据公式计算肺内分流率.结果单肺通气30min及单肺通气结束时,B、C两组PaO2较A组高,Qs/Qt较A组降低(P<0.05).B、C两组间各时点参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C组病人术中肺膨胀明显,对手术操作有一定影响.结论单肺通气期间非通气侧肺实施5cmH2O及8cmH2O CPAP可明显提高氧分压,减少肺内分流,5cmH2O的CPAP更有利于手术操作,临床实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对食管癌根治术患者低流量麻醉单肺通气对肺内分流的影响。方法择期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50例,年龄在42~75岁,ASA分级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低流量组(A组)和常流量组(B组),每组25例。单肺通气时A组氧流量1.0 L·min-1,B组氧流量3.0 L·min-1,分别测定麻醉诱导后(T1)及单肺通气15 min(T2)、30 min(T3)、45 min(T4)、60 min(T5)及恢复双肺通气30 min(T6)时CVP、HR、MAP和气道平均压(Pmean),同时采集颈内静脉和桡动脉血样,进行血气分析,计算肺内分流率(Qs/Qt)。结果与T1时比较,两组T2~5时Pmean和Qs/Qt升高(P0.05);两组间各时点Pmean、Qs/Qt、CVP、HR和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根治术患者低流量麻醉单肺通气对肺内分流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单肺通气时应用乌司他丁与帕瑞昔布钠对肺内分流率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行单肺通气根治的100例食道癌手术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患者意愿将其分为A组、B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麻醉诱导方式、麻醉用药、麻醉深度维持。麻醉前0.5 h,A组患者给予帕瑞昔布钠40 mg,B组患者给予乌司他丁50 U。对比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后(S_1期)、单肺通气0.5 h(S_2期)、单肺通气1 h(S_3期)、恢复双肺通气0.5 h(S_4期)时气道平均压、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动脉二氧化碳分压、肺内分流率、白介素(IL)-6、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C-反应蛋白(CRP)表达量。结果 A组患者S_4期时平均动脉压(77.9±11.5)高于B组(73.6±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在S_2期、S_3期、S_4期时,动脉二氧化碳分压(41.4±3.8、41.8±3.4、41.7±2.8)均高于B组(42.7±2.1、42.7±2.1、44.8±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在S_2期、S_3期时肺内分流率均明显低于B组,两组患者在S_2期、S_3期时肺内分流率均高于S_4期。结论帕瑞昔布钠与乌司他丁在单肺通气时对肺组织均具有保护作用,但单肺通气时应用帕瑞昔布钠,可更大程度上降低肺内分流率,避免手术过程中对肺组织的损伤。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研究右美托咪定对单肺通气患者脑氧饱和度 (SctO2) 及肺内分流 (Qs/Qt) 的影响。方法 选取 60 例
行开胸手术患者, 年龄 46~71 岁, 体质指数 (BMI) 18~24 kg/m2, ASA 分级Ⅰ~Ⅱ级, 随机分为 3 组 (n=20): 右美托咪
定高剂量组 (D1 组)、 右美托咪定低剂量组 (D2 组)、 对照组 (C 组)。麻醉诱导后 D1 组 10 min 泵注右美托咪定 1 μg/kg,
并按 0.5 μg·kg-1·h-1持续泵注; D2 组 10 min 泵注右美托咪定 0.5 μg/kg, 并按 0.3 μg·kg-1·h-1持续泵注; C 组给予等量生
理盐水。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维持全身麻醉, 间断追加罗库溴铵。于麻醉诱导前 (T0)、 双肺通气 15 min (T1)、 单肺通气
5 min (T2)、 单肺通气 30 min (T3) 时采集动脉血, 颈内静脉血进行血气分析, 计算 Qs/Qt, 并记录相应时间点的 SctO2。结
果 Qs/Qt 在 T2 时 D1 组低于 C 组、 D2 组, 在 T3 时 D1 组和 D2 组均低于 C 组, 且 D1 组低于 D2 组 (P < 0.05)。与 T0、
T1 时比较, C 组和 D1 组患者 SctO2在 T2、 T3 时均降低 (P < 0.05); D2 组 SctO2在 T2、 T3 时较 C 组、 D1 组明显增高 (P <
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可改善开胸手术患者单肺通气期间的氧合, 降低 Qs/Qt, 减少 SctO2下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定对肺癌根治术患者手术期间肺内分流及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60例择期行右上叶肺癌根治术患者,ASA I~II级,随机分为2组(n=30):右美托咪定组(D),于气管插管前10 min泵注负荷量1 μg·kg-1,并按0.5 μg·kg-1·h-1持续泵注至关胸;空白组(C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作对照。分别于麻醉双肺通气后15 min(T0)、单肺通气15 min(T1)、单肺通气1 h(T2)、恢复双肺通气15 min(T3)经颈内静脉、桡动脉采血做血气分析,计算肺内分流(Qs/Qt)以及酶联免疫法检测IL-6、IL-10浓度。结果:与T0时比较, T1、T2时2组肺内分流及IL-6、IL-10有统计学差异(P<0.05); 与C组比较,D组T1、T2时肺内分流减少及IL-6、IL-10的浓度降低(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对肺内分流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且能抑制手术过程中的炎症反应, 对围术期进行肺保护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