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血压从115/75mmHg开始,血压水平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呈正相关,血压每增加20/10mmHg,发生心脑血管危险性就增加1倍.2003年,美国预防、检测、评估与治疗高血压全国联合委员会第七次报告(JNC-7)首次提出"高血压前期"这一概念.目前大量研究表明,高血压前期的发生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1,2],远期并发症使患者死亡率增加[3].目前高血压前期已受到广泛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从保护病人的终末器官免受损伤这一目标出发 ,提出抗高血压治疗的新概念 ,即要确切降压、稳定血压和阻断肾素 血管紧张素系统 (RAS)。 (1)确切降压 :国外研究 ,高血压病人的收缩压每降低 10~ 14mmHg和舒张压每降低 5~ 6mmHg ,可使脑卒中减少 2 / 5 ,冠心病减少 1/ 6 ,人群总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减少 1/ 3;我国研究 ,收缩压每降低 9mmHg和舒张压每降低 4mmHg ,可使脑卒中减少 36 % ,冠心病减少 3% ,人群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减少 34 %。因此 ,血压降低的效益是明显的。国际研究 ,高血压病的血压应控制在138/ 83mmHg。为此 …  相似文献   

3.
<正>冠心病患者常合并高血压,高血压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患冠心病的危险是血压正常者的2~5倍,长期未治疗的高血压患者50%死于冠心病,血压升高与冠心病发生率呈线性相关,收缩压每增加20 mmHg(1 mmHg=0.133 kPa)或舒张压每增加10 mmHg,其患病的危险性即增加1倍。HOT试验表明,降压治疗使平均血压达138.5/82.6 mmHg,死亡危险性明显降低,使冠心  相似文献   

4.
姜红  谢晋湘  刘力生 《中国医药导刊》2002,4(5):364-367,380
目的:应用动态血压监测(ABPM)评价每日口服1次国产卡维地洛的降压疗效。方法:符合入选标准、停用所有降压药物7天或未服降压药物的患者20例,服用安慰剂1~#/d共2周,若舒张压在95~114mmHg,进行ABPM;当24小时平均舒张压≥85mmHg,每例均从卡维地洛10mg/d开始治疗。每2周作1次疗效评价,如舒张压<90mmHg或下降>20mmHg进行ABPM;若24小时平均舒张压<85mmHg,维持原剂量不变,否则每2周递增10mg/d,当剂量增加至40mg/d,连用4周后进行ABPM。结果:①卡维地洛明显降低诊室偶测血压,收缩压/舒张压降低幅度为20.5/14.2mmHg.总有效率为85%,总显效率为60%。②卡维地洛可使24小时动态血压平均值(MSBP/MDBP)降低8.2/7.4mmHg,日间血压降低9.6/8.1mmHg,夜间血压降低6.9/6.5mmHg,相应的血压负荷均显著降低(P相似文献   

5.
2004年全国营养调查报告指出,我国高血压的控制率平均仅6.1%,我国有高血压患者约1亿6千万,可想而知,我国未能有效控制高血压患者的数量.未能有效控制的血压是心血管事件发生地独立危险因素,血压越高心血管疾病发生率越高:年龄40~70岁,血压在115/75~185/115 mmHg人群中,收缩压每增加20 mmHg或舒张压每增加10 mmHg,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即增加1倍.……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药物治疗的原则和方案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是有效控制血压,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主要方法.据最近InterAsia在我国抽样调查35~74岁高血压患者的资料显示,知晓率为44.7%,治疗率为28.2%,而控制率(<140/90mmHg)仅8.1%[1].这种令人不满意的状况,原因不在于无法获得药物,而应归咎于治疗不力!因此,提高高血压药物治疗的合理性、技巧性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
为了强调高血压的一级预防,即把心血管病的防线从防发病前移到防危险因素, 2003年5月21日美国高血压预防、诊断、评估与治疗联合委员会的第七次报告(简称JNC7)提出"高血压前期"的概念[1].它是指收缩压在120~139 mmHg和(或)舒张压在80~89 mmHg,即在正常血压到确诊高血压之间的过渡阶段.北京阜外、安贞等医院调查显示,我国高血压前期的患病率为38.9% ~41.3%,与理想血压人群相比高血压前期患者10年后发生高血压风险增加2倍多,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1.8倍[2].  相似文献   

8.
年龄在40~70岁之间血压在115/75mmHg至185/115mmHg的范围内的人群,收缩压每增加20mmHg或者舒张压每增加10mmHg则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增加1倍.据估计,在有危险因素的I期高血压患者,10年内如能将持续降低收缩压12mmHg可以在11例患者中避免1例死亡.对有心血管疾病或者靶器官损害的患者采用同样的标准可在治疗的9例患者中就可以避免1例死亡.在临床中,抗高血压治疗平均可以降低35%~40%的脑卒中发生,20%~25%的心肌梗死和超过50%的心力衰竭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老年性高血压是指年龄大于65岁,血压值持续或非同一天3次以上超过标准血压诊断标准,即收缩压≥140mmHg(1mm Hg=0.1333kPa)和(或)舒张压≥90mmHg者[1].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高血压发病率可达到50%以上,血压控制欠佳可并发充血性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冠心病、卒中、主动脉病等疾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健康以及生活质量.早诊断、早治疗,尤其是降压治疗达标可防止引起或延缓心、脑、肾等脏器损害,减少其并发症[2].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发生急性脑梗死后血压变化与心脑缺血事件的相关性,寻找适合该类患者的血压范围。方法 收集发生急性脑梗死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59例,进行动态心电血压监测,将血压值及其对应的缺血事件作为研究对象。血压值分五个亚组:A组:70~120/40~80mmHg;B组:120~140/80~90mmHg;C组:140~160/90~100mmHg;D组:160~180/100~110mmHg;E组:180~260/110~150mmHg。缺血事件分四类:心脏缺血、脑缺血、心脑缺血及心脑均无缺血。观察各类缺血事件在各血压亚组中的分布情况。结果 心脑均无缺血事件主要分布在收缩压C、D组(χ2=106158,60465,P<001)和舒张压B、C组(χ2=79196,55099,P<001);心脑均无缺血事件随着血压的升高,其发生率先升高后降低。结论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发生急性脑梗死后,心脑均无缺血事件的适宜血压范围是140~180/80~100mmHg;心脑均无缺血事件的发生率与血压呈“倒U型”曲线关系。  相似文献   

11.
左旋氨氯地平控制血压晨冲过高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左旋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冲异常升高的疗效.方法 经动态血压监测筛选出血压晨冲异常升高的高血压患者131例给以左旋氨氯地平2.5mg,每日1次睡前服,4周后血压不达标者左旋氨氯地平加量至5.0mg,每日1次;继续治疗4周,疗程共8周,评价治疗前后血压和血压晨冲程度的变化.结果 诊室血压与治疗前相比降低(20±12)/(14±12)mmHg;24小时动态血压与治疗前相比全天、白天、夜间、清晨血压分别降低(10±13)/(8±8)mmHg、(11±14)/(6±11)mmHg、(8±16)/(5±11)mmHg、12±8/10±9mmHg,治疗前后自身相比较24小时动态血压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治疗8周末,131例血压晨冲异常升高患者有99例(75.6%)得到纠正.晨冲异常升高幅度下降(16±2)/(11±3)mmHg.血压达标率24小时动态血压达标率80.8%、诊室血压达标率84.0%,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左旋氨氯地平睡前服药不仅能保证24小时平稳降压,而且能纠正或降低异常升高的血压晨冲.  相似文献   

12.
高血压(血压≥140/90mmHg)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合并症之一,大约有20~60%的糖尿病患者同时患有高血压,这可能与肥胖、种族和年龄等因素有关.在2型糖尿病中,高血压、向心性肥胖和脂代谢紊乱等通常是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一部分[1].在1型糖尿病中,血压升高指示可能已经出现糖尿病肾脏损害[2].高血压能增加大血管和小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包括脑血管意外、冠心病、外周血管病变、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可能还包括神经病变.积极治疗高血压能减少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使用24h血压监测评价缬沙坦与氢氯噻嗪复方制剂(复方缬沙坦胶囊)的降压效果.方法:开放试验.46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日服1次复方缬沙坦胶囊(缬沙坦80rag+氢氯噻嗪12.5mg),共4周,治疗前后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24h、白昼、夜间平均血压分别下降14.9/12.1mmHg、15.4/12.6mmHg、12.7/10.3mmHg;收缩压、舒张压的谷峰比值(T/P)分别为71.22%和70.67%,降压平滑指数(SI)分别为1.42和1.18;晨峰血压(MBPS)较用药前下降10.24mmHg.未发生与研究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及严重不良事件.结论:复方缬沙坦胶囊日服1次,可安全、有效降低血压.降压作用可维持24h.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动态血压监测进行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每日口服盐酸贝尼地平2~4mg的持续性降压疗效研究。方法:20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经安慰剂1片/d洗脱2周,若诊室舒张压95~109mmHg且24h平均舒张压≥85mmHg,患者接受贝尼地平2mg/d治疗,如舒张压90mmHg或下降>20 mmHg,则维持原剂量不变,否则递增剂量至4mg/d,治疗8周后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另选36例治疗8周且降压有效的患者继续维持原剂量治疗24周。结果:20例患者贝尼地平2~4mg/d治疗后动态血压监测表明,24h动态收缩压/舒张压均值由135.67±6.52/87.30±5.81mmHg降至126.24±7.34/83.35±5.59mmHg,24h、日间和夜间治疗前后差异显著(P<0.01和P<0.05)。36例患者治疗24周,诊室收缩压/舒张压由153.06±13.09/98.89±3.65mmHg降低至133.27±12.70/83.69±6.0mmHg(P<0.01),降压总有效率为88.9%。贝尼地平片主要不良反应有轻度头痛、心慌、浮肿、瘙痒等。结论:每日口服贝尼地平2~4mg可持久、平稳地降低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治疗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的疗效.方法 采用动态血压监测技术筛选出有血压晨峰的高血压患者56例,给予氨氯地平5mg/d晨服,替米沙坦80mg/d晨服,实验疗程为8周.结果 治疗8周末,24小时、白天、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比治疗前相比分别降低(10.2±2.6)/(7.8±2.8)mmHg、(11.0±1.8)/(7.5±2.7)mmHg、(9.5±1.5)/(7.4±2.0)mmHg,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均??0.01).晨峰程度降低(15±3)/(11±2)mmHg,血压峰值异常控制率83.9%,24小时动态血压达标率87.5%.结论 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治疗不仅有效降低24小时血压,而且能控制血压晨峰的发生,降低晨峰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降压治疗后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狭窄患者血压水平与颈血流动力学及脑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对308例进行降压治疗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跟踪随访6~14个月。颈动脉超声复查治疗至少4个月后的颈血流动力学参数,分别计算前后两次血压差值和血流动力学参数差值,分组后比较各组颈血流动力学差值。根据每个患者随访期间血压的平均水平,将所有患者血压分为收缩压三组和舒张压两组,分别比较收缩压各组和舒张压各组间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压对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影响。结果 (1)绝大多数患者经过治疗后,颈动脉血流速度较随访前有所提高。随着治疗后收缩压水平逐渐增高,患者狭窄侧颈总动脉内径扩张逐渐明显而颈内动脉血流速度增加的幅度逐渐减小。(2)SBP升高>120 mmHg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及脑血管病住院率逐渐上升;DBP 60~90 mmHg内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差,但TIA复发率DBP 60~79 mmHg组略低些(P<0.05)。风险分析提示在SBP≥140 mmHg时脑血管事件风险是SBP 90~120 mmHg组的26倍(OR=26.4,P<0.05);SBP 121~139 mmHg组的脑血管事件风险与SBP 90~120 mmHg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2.9,P>0.05)。结论随访结果显示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狭窄患者SBP 90~139 mmHg对于预防脑血管事件有一定作用,DBP 60~79 mmHg有利于降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TIA复发可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缓和减慢呼吸配合音乐疗法对老年人血压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社区门诊就诊的33名高血压患者,其中男性23人,女性10人,年龄最大75岁,最小61岁,且这些患者血压控制均不理想。患者被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18人,采用音乐引导下缓和减慢呼吸方法;对照组15人,采用单纯的音乐疗法,每天治疗10分钟,治疗时间持续8周。研究时间从2012年3月~5月,分别在诊室和家里使用欧姆龙血压监控仪测定血压和心率。以在诊室测定的血压为基准,并且测定4~8周时的血压。在研究的过程中,每天均在早晨和晚上睡前测定血压。2组配对时以初始血压值,年龄,体重指数等为参考。结果:实验组血压变化为-7.5/-4.0mmHg,对照组降低了-2.9/-1.5mmHg(收缩压值P=0.001)家庭自测血压值实验组平均血压变化-5.0/-2.7mmHg,对照组为-1.2/+0.9mmHg。实验组18人中有10人(56%)血压明显减低,而对照组15人中只有2人(13%)降低(P=0.02)。结论:呼吸控制配合音乐疗法是一种有效的非药物调节血压的方法,可以用来指导社区患者进行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阿罗洛尔对肝静脉压力梯度(hepatic venous pressure gradient, HVPG)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1日至12月31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肝硬化合并中、重度食管静脉曲张患者16例,行HVPG测定后给予阿罗洛尔口服,起始剂量为10 mg/次,1次/d,逐步调整药物剂量,以心率降低基础水平的20%~25%且心率不低于55次/min,血压不低于90/60 mmHg(1 mmHg=0.133 kPa)时的药物剂量作为维持剂量,最大剂量不超过30 mg/d。待达到上述血流动力学稳态且总服药时间满3个月后,行第2次HVPG测定。结果 16例患者服用阿罗洛尔前HVPG为(16.25±3.45)mmHg,3个月后降至(14.63±3.58)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有7例(43.8%)用药后HVPG降至12 mmHg以下和(或)至少较基础降低20%;服药后的静息心率[(67.06±6.91)次/min比(76.75±9.26)次/min]、DBP[74.50(70.00, 78.75)mmHg比81.00(80.0...  相似文献   

19.
老老年高血压是近几年提出的新名词,其诊断与一般成人高血压病的诊断相同,连续3次非同日血压测定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患者,除外假性高血压与继发性高血压,年龄若≥80岁,则符合老老年高血压诊断[1].高血压危象患者血压急剧升高往往> 200 mmHg/120mmHg[2],临床上具体治疗存在争议[3].我科2005年10月至2012年6月共收治老老年高血压危象患者56例,临床救治效果满意,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 探讨脑梗死急性期血压变化与神经功能缺损的相关性,寻找急性脑梗死患者适宜的血压区间。方法 收集急性脑梗死患者97例,入院第2天行动态血压监测,监测期间记录发生的脑缺血事件。根据血压监测前后NIHSS评分变化分为神经功能缺损加重组(加重组)和神经功能缺损无变化组。血压值分为五组:A:~120/~80mmHg,B:120~140/80~90mmHg,C:140~160/90~100mmHg,D:160~180/100~110mmHg,E:180~/110~mmHg。以收集的血压值及脑缺血事件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血压值主要分布区间及脑缺血事件发生较少的血压区间。结果 加重组血压主要分布在A、E组;无变化组主要集中在B、C、D组,两组血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重组脑缺血事件在各血压组中分布情况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收缩压D组和舒张压C组发生脑缺血事件相对较少。无变化组脑缺血事件在各血压组中分布情况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梗死急性期血压变化与神经功能缺损有相关性,血压在160~180/90~100mmHg时脑缺血事件较少,该血压区间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较适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