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创伤性脊柱骨折手术患者凝血功能变化规律及危险因素.方法 以60例创伤性脊柱骨折患者为对象,动态检测患者术前(T0)、术后即刻(T1)、术后1 d(T2)、2 d(T3)、3 d(T4)、4 d(T5)、5 d(T6)凝血功能指标水平.结果 与T0时刻比较,T1~6时刻血小板(PLT)水平均降低,其中以T3时刻...  相似文献   

2.
谭雪梅  张洲 《重庆医学》2007,36(16):1596-1597
目的 通过观察创伤性脊柱骨折手术患者围术期凝血及血小板功能,探讨围术期凝血及血小板功能的变化规律及其可能影响因素.方法 ASAⅡ~Ⅲ级脊柱骨折患者53例,分别于手术前、术毕即刻、术后1、2、3、4、5d,采血检测DIC凝血全项、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结果 53例脊柱骨折患者, 术前血液凝固性不同程度增高, D-二聚体>401μg/L者40例, 占81.63%.49例脊柱手术时间为(3.6±0.8)h,术中出血量(1 217±263)ml,其中43例出血量超过自身最大允许出血量的30%,占87.76%;尿量(825±153)ml;输入浓缩红细胞(376±198)ml.所有患者术后5d内与术前比,Hct和Hb在术后即刻至第1天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之后变化不大.血小板计数均出现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天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则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蛋白原则在术后第3天降到最低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二聚体水平则在整个围术期呈进行性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在术后即刻至第1天上升幅度最大.结论 创伤性脊柱骨折手术患者围术期由于解剖形态特殊、创伤、手术、大量失血等刺激,血小板数量显著降低且其凝血功能受到抑制.另外,手术剥离骨创面过程中的一些促凝物质进入血液激活凝血系统以及手术和疼痛应激,均致使D-二聚体水平则在整个围术期呈进行性升高,患者术后处于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我院1988年3月至1991年末以脊往外伤行 CT 扫描的50例进行分析。1 资料和方法采用 Somatom CR 全身 CT 扫描装置,在侧位定位片上数控定位,层厚2~4mm。本组病例男41例,女9例。病程20分钟至15年。平均年龄37.5岁。有坠落伤15例,砸防8例,打击伤2例,巅跛及跌  相似文献   

4.
张毅锋 《中外医疗》2008,27(9):22-23
目的 探讨创伤性脊柱骨折多节段损伤的受伤机理、延误诊断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66例多节段(相邻与非相邻)脊柱骨折诊断治疗的体会及疗效观察进行回顾总结分析.结果 66例患者延迟诊断16例,手术治疗46例,其中胸腰段骨折、腰椎骨折36例采用多组AF或加长RF后路椎弓根固定获得满意效果,Frank分级改善1~3级.结论 早期诊断多节段脊柱骨折,积极分节段处理骨折失稳,恢复脊拄的稳定性,可使患者避免医源性损害,获得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探讨对不稳定性脊柱骨折的影像学诊断。材料和方法 :复习了 10 0例脊柱骨折的综合分类资料 ,并着重对平片和 CT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认为在区分单纯屈曲压缩型和爆裂型骨折 ,尤其在判断椎管受累的程度方面 ,CT明显优于平片 ,但平片对骨折脱位型的显示较好 ,并提出了不稳定性脊柱骨折的影像诊断要点。结论 :CT与平片相结合 ,可提高不稳定性脊柱骨折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7.
8.
Dick棒系统手术是利用椎弓根螺钉原理较少影响脊柱生理功能的一种术式,为了研究该术式的方法,手术适应证及并发症,通过利用该术式对52例创伤性胸膜椎患者进行治疗的方法发现该术式具范围小,复位理想,固定牢靠等特点,因此认为Dick棒系统手术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脊柱新手术。  相似文献   

9.
张丽华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22):216-216
目的:探讨脊柱骨折并创伤性截瘫经过护理手段对卧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临床护理28例患者采用翻身、皮肤护理、深呼吸训练、会阴部护理、尿管护理等。对褥疮、肺部感染、泌尿道感染结石、胃肠功能紊乱、四大卧床并发症的预防。结果:28例患者有1例出现膀胱感染,1例肺部感染。结论:采用以上方法护理截瘫病人对卧床并发症的预防取得满意的效果,在临床护理中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11.
对法医学鉴定的30例脊柱骨折与脱位进行分析。结果,病理笥骨折6例,陈旧性骨折2例,外伤性骨折及骨折合并脱位22例,其中脱位6例,骨折合并脱位3例;10例刑事案件中,重伤1例,轻伤5例,另4例因死亡及陈旧性骨折未作损伤程度鉴定,分析认为,法医学鉴定时要注意了解案件,仔细作活体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注意与自发性,陈旧性,病理性骨折或脱位相鉴别,严格掌握损伤程度鉴定标准,准确判断伤病关系。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 19例脊柱多发暴裂型骨折救治过程的总结 ,提出此类骨折 ,存在愈后稳定性和愈后不稳定性新观点。对前者宜保守治疗 ,避免医源性进一步损伤 ,对后者适合内固定与不稳定椎间隙融合  相似文献   

13.
应用Steffee钢板治疗胸腰段以下脊柱不稳定性骨折18例,平均复位率62%,内固定坚强,效果满意,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并就手术并发症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间盘入路治疗创伤性陈旧性脊柱骨折后凸畸形的效果。方法选取兰考县中心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64例创伤性陈旧性脊柱骨折后凸畸形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接受前路椎体撑开加固定融合术治疗,观察组接受后路经椎间盘入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前后椎体压缩百分比、Cobb’s角以及临床指标。结果术后观察组高度丢失率、断钉断棒松动率及不融合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椎体压缩百分比和Cobb’s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椎体压缩百分比和Cobb’s角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经椎间盘入路治疗创伤性陈旧性脊柱骨折后凸畸形,可有效降低椎体压缩百分比和Cobb’s角,且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骨折或骨折—脱位本身的处理,主要目的是使椎管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解除对脊髓的压迫;对非稳定型骨折,还增加脊柱稳定性的问题。稳定型脊柱骨折,奎肯氏试验显示脑脊液完全通畅或仅为轻度的部分性梗阻,可用CT或核磁共振。在密切观察下,采用逐步过伸法进行整复。可用腰背部逐步垫枕,可用拱桥式悬吊复位,杠顶牵引复位或悬吊牵引复位。对不稳定型骨折或骨折脱位,特别对脊髓损伤病理改变不了解前,采用时要慎重。如手法复位不成功或复位后脑脊液有梗阻,患者全身状况允许,应尽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6.
17.
Steffee椎弓根螺钉钢板内固定系统广泛应用于脊柱外科。我院自 1991年 7月~ 1997年 10月应用 Steffee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 96例 ,临床随访疗效满意。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96例中胸椎骨折脱位 2 5例 ,腰椎骨折脱位71例 ,男 6 7例 ,女 2 9例 ,年龄 2 0~ 6 4岁 ,平均 39岁。致伤因素 :机动车撞伤 34例 ,坠落伤 2 5例 ,重物砸伤 19例 ,骑自行车跌伤 5例 ,楼梯滚落伤 4例 ,车祸伤 3例 ,机器绞伤 3例 ,滑跌伤 2例 ,殴打伤 1例。骨折部位 T1 1 4例 ,T1 2 2 1例 ,L1 42例 ,L2 19例 ,L36例 ,L44例。伴脊髓损伤 6 4例 ,其中完全性截瘫…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四肢骨折并创伤性休克的救治措施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1年2月至2009年2月共60例多发四肢骨折伴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休克,按伤情严重度评分(ISS)平均ISS为50;死亡2例。结论早期合理抗休克治疗及早期复位固定是治疗多发性四肢骨折伴休克患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老年脊柱骨折多为骨质疏松引起,脊柱也是骨质疏松症骨折的好发部位之一.选取312脊柱骨折的患者进行全面治疗,现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12例,男110例,女202例;年龄60-94岁,男性平均年龄71.5岁,女性平均年龄73.2岁.  相似文献   

20.
我院1995年1月至2003年1月共收治强直性脊柱炎并发脊柱骨折脱位8例,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8例均为男性,年龄53~68岁,平均58岁.损伤部位:C5.6前纵韧带断裂2例,C3前脱位Ⅰ度并颈髓损伤2例,C4椎板骨折并C3前脱位Ⅰ度及颈髓损伤1例,C5椎板骨折并颈髓损伤2例,L2椎体脱位并神经根损伤1例,颈髓损伤均为中央型损伤.Frank分级B~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