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屈光不正患者不同视光条件下立体视锐度和视差的分析,了解立体视觉的影响因素.方法 测量85例门诊屈光不正志愿者立体视指标,对年龄、屈光参差、远近视力、调节性辐辏与调节比(AC/A)等因素与远近立体视锐度、交叉视差及非交叉视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远立体视锐度与四种因素均不相关;近立体视与屈光参差及近视力呈正相关;交叉视差与屈光参差及近视力呈负相关;非交叉视差与近视力呈负相关.结论 立体视功能各项指标有各自独立或共同的影响因素.立体视是受多因素影响的.  相似文献   

2.
<正>立体视觉是双眼协同工作的高级功能,作用是精确判断物体距眼的距离。立体视觉越好,精细判断距离的能力就越强,越容易发觉距离上的细微差别。对于汽车驾驶、精密仪器操作、航空航海等职业,良好的立体视觉是出色完成工作的重要条件。评估立体视觉采用的是立体视锐度(stereoacuity),单位常用角秒(arcsec,"),其大小是通过测量双眼所能觉察的最小视差(disparity)来确定,视差的阈值越小,表明立体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及不同程度弱视儿童的立体视觉损害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初诊的不同类型弱视儿童共142例,按照弱视类型将患儿分为屈光不正性弱视78例、屈光参差性弱视39例和斜视性弱视25例三组。每组类型弱视根据不同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采用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测定三种不同类型、不同程度弱视儿童的近零视差、交叉视差和非交叉视差的发生情况。结果屈光不正性弱视组、屈光参差性弱视组与斜视性弱视组比,患儿的近零视差、交叉视差和非交叉视差存在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斜视性弱视组的立体视觉存在率最低,屈光不正性弱视组最高。随着弱视程度的加重,立体视也随之损害加重,非交叉视差在三种类型弱视组及不同程度弱视组的存在率最低。结论儿童弱视可影响其立体视觉发育,影响程度随着屈光不正性弱视、屈光参差性弱视和斜视性弱视的顺序而加重,随着弱视程度的加重,立体视也随之损害加重。  相似文献   

4.
双眼视觉从低级到高级可分为三级 :同时知觉 ,融合 ,立体视觉。临床应用的检查方法大部分属于视觉心理物理学检查范畴 ,各有优缺点 ,其结果均易受到受试者理解能力的影响。近年来 ,人们在双眼视觉的电生理检查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并取得一定的进展。传统的立体视觉仅指静态立体视觉 ,现在人们又提出了动态立体视觉的新概念 ,并对之进行了检测 ,现分述分下。1 同时知觉常用的方法包括红绿镜片法、Worth四点法、Bagolini、同视机法 [1 ] 。视觉电生理检查方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它是一种客观检查法 ,不受被检查者的理解力和合作程度的影…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分析双眼视觉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术后立体视觉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手术治疗的间歇性外斜视患儿96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患儿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患儿联合应用双眼视觉训练,观察两组术后立体视觉恢复情况。结果术后观察组有立体视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眼位正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患儿年龄小于9岁,病程超过1年是术后无立体视觉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在术后给予患儿视觉训练是立体视觉恢复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双眼视觉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术后立体视觉恢复有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返回抑制是指对原先所注意过的物体或位置所做反应表现出的滞后现象。综述视听通道间的返回抑制特点、现在的主要研究成果、以及本领域研究存在的争论,提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方向。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1985-01/2005-01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inhibitionofreturn(IOR)”,限定语言种类为英文,并手工检索来源于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资源的相关英文资料。资料选择:视觉、听觉及跨通道返回抑制研究文章。纳入标准:返回抑制;排除标准:触觉返回抑制等与本文无关的文章。资料提炼:检索到文章50篇,对检索到的18篇关于视听通道间返回抑制文章中相关信息进行综述。排除触觉返回抑制,非通道间研究等与本文无关的文章。资料综合:早期的返回抑制效应研究开始于视觉领域,继视觉领域返回抑制的发现后,人们在听觉,甚至触觉通道都观察到了这种效应,在通道间也发现了这种效应。①不同通道对返回抑制的影响:视通道返回抑制效应比听通道的大,且这种模式与反应方式无关;视觉/听觉靶子强度都影响返回抑制大小,当靶子强度较弱时返回抑制效应大些;通道间线索化效应比通道内的弱。②视、听通道间的相互作用:在觉察任务中,视觉和听觉线索对视觉靶子有线索化作用;定位任务中,视觉通道具有通道特异性,而听觉通道则具有超通道性;辨别任务在听觉线索-视觉靶子条件下有跨通道线索化作用。③眼动和扫视以及中心重新定向:在靶子出现之前,注意能否回到中心注视点,对听觉返回抑制的产生与否影响很大。④视听通道间的神经科学研究:上丘脑对视觉、听觉和触觉事件作反应,并以独立或联合的空间地图形式对通道进行编码,参与声音的扫视加工以及其他跨通道注意现象的加工。结论:现在一般认为返回抑制是一种比较普遍的跨通道现象,能够保证高效的注意目标搜索。对跨通道返回抑制进行更深层的研究将最终有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通道间返回抑制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基本治愈的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双眼视觉功能的变化。方法对97例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分别在治疗前和基本治愈后进行立体视觉检查图和同视机检查其双眼视觉功能。结果弱视患儿基本治愈后远、近立体视锐度及融合功能均有明显改善。97例弱视患儿基本治愈后其同视功能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范围及立体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均P〈0.05)。结论远视性屈光参差严重影响双眼融合功能和立体视觉的发育。通过对弱视的矫正,双眼视功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8.
选择116名视力正常者,应用立体视差测定双眼相对调节功能,800"级视差时其双眼相对调节值为(9.11±2.33)m-1,大于传统的E字表所测得的单眼相对调节程度值,也大于近视各、老视屈光不正者,且各年龄组、男女组间比较相差均不显著。提示测定双眼相对调节比传统检查单眼相对调节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以视觉线索为指导引导式教学在神经外科新入职护士带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8月新入职护士8人为研究对象,通过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设计培训内容、以5个问题为牵引、实施以视觉线索为指导的引导式教学,对其培训前后的理论成绩、技能水平、临床工作能力进行对比;结果神经外科新入职护士培训后的专科理论成绩和专科技能评分高于培训前;临床工作能力中,临床护理思维、病情观察评估能力、专业知识点、规范动手能力、应变能力五个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视觉线索为指导的引导式教学是一项非常有潜力的教学方法,能有效提高新入职护士临床带教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治疗前后双眼视觉状况。方法对87例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采用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和同视机检测其双眼视觉功能。结果弱视患儿基本治愈后,近立体视总体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弱视患儿基本治愈后其同视功能较治疗前无明显区别(P〉0.05);融合范围及立体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远视性屈光参差影响双眼融合功能和立体视觉的发育。通过对弱视的矫正,双眼视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1.
立体视觉是视觉器官对三维空间景物的深度知觉,是双眼视觉的高级部分,它对飞行员更为重要.为了解空勤人员的立体视觉状况,我们对289名空勤人员进行了立体视锐度测定.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为了进一步明确 X 线立体摄影原理的基本理论,兹根据对深度视觉、X 线立体摄影和立体相片观察的分析,对此原理提出一些补充意见。对双眼视产生深度视觉的分析关于双眼视的深度视觉产生,根据下述三类双眼视觉情况的分析和比较,即可获得概要的了解。1、用双眼观察物体对占有高、宽、深三度空间的物体,当用双眼观察时最易获得立体印象和深度视觉。在此观察中,由于物体具有深度和两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混合性散光弱视基本治愈前后双眼视功能状况。方法对56例混合性散光弱视患者于治疗前和基本治愈后检测立体视锐度(包括黄斑中心凹立体视锐度、黄斑立体视锐度、周边立体视锐度)、三级视功能(包括1级同时视、2级融合范围和3级立体视)。结果基本治愈前后:立体视锐度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级同时视无明显差异(P>0.05),2级融合功能及3级立体视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混合性散光弱视影响融合和立体视觉的发育,随着视力的提高,双眼视功能有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4.
甲型肝炎(以下称甲肝)是一种传播广、危害大的传染病。40多年前人们就已知道它是由病毒引起,然而直到70年代才在电镜下见到真正的病毒颗粒,1979年Provost等人用恒河猴胚肾细胞培养甲型肝炎病毒首次获得成功,从此对该病毒的研究有了许多新的突破,现将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一、甲肝病毒的一般特性甲肝病毒大小27~32毫微米,20面体立体对称、无包膜,对理化因子和有机溶剂有较强的抵抗力,60℃1小时不能灭活,1:4000福尔马林72小时可以灭活;对低pH有极强的抵抗力,属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72型。病毒的宿主范围较窄,只能引起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弱视治疗仪联合立体视觉训练治疗小儿弱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8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215例弱视患儿,按交替分组法分为观察组107例和对照组108例。两组均采取遮盖疗法,对照组采取立体视觉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弱视治疗仪。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6个月时图像视觉诱发电位指标(潜伏期、波幅)、立体视锐度(SA)及注视性质。结果 治疗6个月时,两组潜伏期低于治疗前,波幅高于治疗前,观察组潜伏期低于对照组,波幅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时,两组患儿SA≤60s、中心注视占比均高于治疗前,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弱视治疗仪联合立体视觉训练可改善弱视患儿视觉功能,恢复双眼SA及注视性质。  相似文献   

16.
立体视觉是人眼在观察事物时所具有的立体感,对飞机着陆的准确性至关重要。飞行职业对飞行人员严格体检程序表明,飞行人员立体视觉功能的存在性及速度具有可训练性。团队精神心理训练应用于立体视觉训练,发挥飞行人员配合默契易于沟通的优势,以立体视觉功能好-较好-差的链条相互训练,达到飞行职业严格立体视觉标准。2011-06—12辅助立体视觉训练施训表明,该法能够有效提升飞行人员的立体视觉功能。  相似文献   

17.
背景:以立体视觉技术为基础的手术导航定位系统可为医生实时显示手术器械相对于病灶部位的位置和方向,提高手术定位精度.目的:利用双目立体视觉技术对手术持针器导航标志物进行立体定位.方法:采用带阈值的重心法提取手术持针器导航标志物的球心特征,采用张氏平面标定法得到立体摄像机的内外参数,利用最小二乘法原理确定手术持针器导航标志物三维坐标,进而确定穿刺针相对于病灶部分的位置关系.结果与结论:在现有的实验条件下,立体光学定位系统能够对手术用持针器标志物进行实时定位,且手术精度能够满足导航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增视能训练软件对儿童共同性斜视术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与重建作用。方法将84例5-12岁共同性斜视术后,视力≥0.8,斜视矫正治愈的儿童,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治疗组应用国家医疗保健器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的增视能训练软件进行训练,对照组未进行训练,两组对象均应用同视机及Titmus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查,检查术后治疗前及治疗后1年的同视机双眼视三级功能和近立体视功能,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增视能训练软件训练后的治疗组有三级功能的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具有不同程度近立体视觉者也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增视能训练软件对儿童共同性斜视术后进行双眼视功能训练,显著改善了双眼视功能,有助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与重建。  相似文献   

19.
胡克松  包燕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0):126-128
目的:返回抑制是指对原先所注意过的物体或位置所做反应表现出的滞后现象。综述视听通道间的返回抑制特点、现在的主要研究成果、以及本领域研究存在的争论,提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1985—01/2005-01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inhibition of retum(IOR)”,限定语言种类为英文,并手工检索来源于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资源的相关英文资料。 资料选择:视觉、听觉及跨通道返回抑制研究文章。纳入标准:返回抑制;排除标准:触觉返回抑制等与本文无关的文章。 资料提炼:检索到文章50篇,对检索到的18篇关于视听通道间返回抑制文章中相关信息进行综述。排除触觉返回抑制。非通道间研究等与本文无关的文章。 资料综合:早期的返回抑制效应研究开始于视觉领域,继视觉领域返回抑制的发现后,人们在听觉,甚至触觉通道都观察到了这种效应,在通道间也发现了这种效应。①不同通道对返回抑制的影响:视通道返回抑制效应比听通道的大,且这种模式与反应方式无关;视觉/听觉靶子强度都影响返回抑制大小,当靶子强度较弱时返回抑制效应大些;通道间线索化效应比通道内的弱。②视、听通道间的相互作用:在觉察任务中,视觉和听觉线索对视觉靶子有线索化作用;定位任务中,视觉通道具有通道特异性,而听觉通道则具有超通道性;辨别任务在听觉线索-视觉靶子条件下有跨通道线索化作用。③眼动和扫视以及中心重新定向:在靶子出现之前,注意能否回到中心注视点,对听觉返回抑制的产生与否影响很大。④视听通道间的神经科学研究:上丘脑对视觉、听觉和触觉事件作反应,并以独立或联合的空间地图形式对通道进行编码,参与声音的扫视加工以及其他跨通道注意现象的加工。 结论:现在一般认为返回抑制是一种比较普遍的跨通道现象,能够保证高效的注意目标搜索。对跨通道返回抑制进行更深层的研究将最终有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通道间返回抑制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从整体观出发,立足临床和功能,从一个立体的层面去认识经络,探询冲出“纯”现代研究窘迫的途径。方法:总结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络的研究,对经络研究存在较大争议问题进行总结,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作一探讨。结果:①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络的研究过程大致可分为3个历史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主要进行经络形态学研究和皮肤电现象的观察;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末,主要进行循经感传等经络现象及其机制的研究、经穴脏腑相关及其联系途径的研究、经脉循行路线的客观检测及其物质基础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结合现代科技的多种手段对经络的实质进行研究。②认识和理解经络,必然得搞清认识物质世界的3个层次:看到的就是存在;看不到,但能用现有仪器测知的也是存在;看不到,又用现有仪器测不到的许多无形物质也不能说它不存在。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的概念与经络现象是中医所特有的。经络学说的研究,无论是文献的研究、临床研究,还是在现代科技手段支持下的实验研究,都不能脱离中医这一特定的范畴。③《内经》确立的经络学说强调的是“功能上的经络”,而不是“结构上的经络”。结论:从整体观出发,强调多学科融合,立足临床和功能,坚持理论与实践研究相结合;以经络整体调控作用作为突破口,从一个立体的角度去认识经络,才可能有所突破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