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髋臼骨折手术治疗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明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06,3(2):42-44
目的探讨移位髋臼骨折经手术治疗后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其预防措施。方法本组移位髋臼骨折21例,简单骨折选用单纯腹股沟入路3例,单纯后入路13例,复杂骨折采用前、后联合入路5例。其中3例行可吸收螺钉,4例行松质骨螺钉内固定,14例行重建钢板内固定。结果所有患者随防6-19个月,平均11.2月。按Matta标准,优14例,良5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达90.5%。坐骨神经损伤1例;异位骨化1例;可吸收螺钉断裂1例;髋关节骨性强直1例。并发症的发生率为 19.1%。结论手术治疗是移位髋臼骨折的首选方法,手术前应明确骨折类型,把握手术时机,选择正确的手术入路及合适的内固定。术中仔细操作,避免切口周围组织过度牵拉,骨折尽可能达到解剖复位或近解剖复位,并予以坚强内固定。术后持续患肢牵引两周,两周后逐渐进行患肢主动或被动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稳定骨盆骨折并移位髋臼骨折手术治疗效果。方法自1998年2月至2002年10月,对22例不稳定骨盆骨折并移位髋臼骨折采用骨盆重建钢板和螺钉进行复位和内固定,20例通过髂腹股沟入路手术治疗,其中9例加用Kocher-Langenbeck入路,另2例采用延长S—P入路。术后早期功能锻练。结果平均随诊时间为16个月(6—60个月),骨盆骨折均获复位。根据Matta影像学评分,髋臼解剖和复位满意20例,不满意2例。用改良的Merled’Aubigne和Postel评分系统评估临床结果,优良16例,一般4例,差2例。一例发生异位骨化,无一例感染及不愈合。结论应用骨盆重建钢板手术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并移位髋臼骨折,可有效复位固定骨折,矫正畸形,重建髋臼、骨盆环的稳定性,恢复髋臼关节面的平整和正常头臼关系,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不稳定骨盆骨折并移位髋臼骨折手术治疗效果.方法自1998年2月至2002年10月,对22例不稳定骨盆骨折并移位髋臼骨折采用骨盆重建钢板和螺钉进行复位和内固定,20例通过骼腹股沟入路手术治疗,其中9例加用Kocher-Langenbeck入路,另2例采用延长S-P入路.术后早期功能锻练.结果平均随诊时间为16个月(6-60个月),骨盆骨折均获复位.根据Matta影像学评分,髋臼解剖和复位满意20例,不满意2例.用改良的Merle d'Aubigne和Postel评分系统评估临床结果,优良16例,一般4例,差2例.一例发生异位骨化,无一例感染及不愈合.结论应用骨盆重建钢板手术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并移位髋臼骨折,可有效复位固定骨折,矫正畸形,重建髋臼、骨盆环的稳定性,恢复髋臼关节面的平整和正常头臼关系,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髋关节脱位伴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自2006年1月-2011年4月收治髋关节脱位伴髋臼骨折33例,其中资料齐全28例,手术治疗26例,男19例,女9例,年龄16-65岁,平均年龄35.5岁,右髋12例左髋16例。以改良的Merled’Aubigne-Poxtel评分系统评价。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4月﹙11-33月﹚,安照改良的Merled’Aubigne-Poxtel评分系统评价26例手术患者中优6例,良10例,可4例,差6例,优良率61.5%。髋关节脱位在24小时内复位的共15例,优良率为79.7%﹙12/15﹚,超过24h复位的,优良率为38.4%﹙5/13﹚。结论髋关节脱位伴髋臼骨折治疗要求及时纠正脱位、尽早手术重建骨折的髋臼,恢复髋关节的稳定性,早期不负重功能锻炼,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8.
9.
10.
目的探讨经改良Stoppa手术入路治疗不同类型髋臼骨折与手术策略。方法对我院2000年~2012年经改良Stoppa手术入路治疗的20例髋臼骨折病例在手术创伤和术后功能恢复方面进行回顾综合分析。结果骨折复位程度按Matta标准评价:解剖复位15例,满意复位5例。随访6~36个月,疗效评价按照骨科临床疗效评价标准:优11例,良6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5%。结论选择改良Stoppa手术入路简便、高效、创伤小,是提高髋臼骨折疗效、恢复骨盆功能的较好手术途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髋臼后壁骨折及其经内固定后的髋臼接触特征的变化。方法运用压敏片技术分别测量正常髋臼,髋臼后壁骨折及经用重建钢板(RP)和重建钢板 分叉钢板(RP SP)两种方法内固定后髋臼的接触面积和接触应力。结果髋臼后壁骨折后接触面积较正常髋臼下降34%,经RP固定后接触面积恢复至正常的80%,RP SP固定后恢复至正常的92%。髋臼后壁骨折后接触压力和接触应力明显增加,两种内固定方法固定后接触压力和接触应力随之减小。结论髋臼后壁骨折引起髋臼接触面积下降、应力集中,两种内固定方式均能有效恢复髋臼的接触面积,降低接触应力,其中RP SP固定的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 研究腹直肌外侧入路联合髂坐钢板治疗髋臼前后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20年9月采用腹直肌外侧入路联合髂坐钢板治疗髋臼前后柱骨折患者共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18 ~ 65岁,平均(40.0±2.0)岁。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的Merle D''Aubigne和Postel评分系统评定患髋功能。结果 本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2.5 ~ 4.0 h(平均3 h),术中出血量为500 ~ 1 500 mL(平均800 mL)。术中显露清晰,骨折复位固定顺利,C臂透视显示骨折复位良好,钢板螺钉位置合适无松动。总体复位优良率93.3%。围手术期无患者出现神经血管损伤、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随访6 ~ 12个月,2例出现髋关节轻微疼痛,无内固定失效、异位骨化、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结论 经腹直肌外侧入路联合髂坐钢板治疗髋臼前后柱骨折,具有创伤小、显露清楚、手术操作方便、固定可靠、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记忆合金三维内固定系统治疗髋臼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阐明按髋臼解剖学特点与镍钛合金的特性而设计的髋臼三维记忆内固定系统(acetabulartridimentionalmemoryalloyfixationsystem,ATMS)应用于髋臼骨折治疗的生物力学基础。方法从稳定性及头臼对应解剖与应力分布两个方面进行研究。6具成人新鲜骨盆股骨标本左右侧两两对应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造成髋臼骨折模型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将骨折块复位,直视下分别用ATMS及重建钢板与螺钉紧密固定。制作可多向调节的万能旋转加载夹具,按前屈、后伸、直立三种状态从100N至500N进行加载,比较两组在经度及纬度方向的位移,分析髋臼骨折ATMS固定的稳定性;在直立位状态加载至500N,利用压敏片计算髋关节在前屈、后伸、直立三种状态下两组头臼接触面积及接触应力,分析髋臼骨折ATMS固定后头臼之间的解剖关系与应力分布状态。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在不同载荷、不同髋关节状态下测得的数据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结论ATMS应用于髋臼骨折固定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头臼对应解剖关系与应力分布状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髋臼部T形骨折解剖结构较为复杂,损伤机制多种多样,在临床治疗中难以制定统一的手术金标准。本文通过建立有效的髋臼部T形骨折有限元模型,比较四种不同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之间的差别。 方法 利用有限元建模软件建立髋臼T形骨折模型后,应用相关有限元软件建立双柱逆行拉力螺钉(A)、前柱重建钢板联合后柱拉力螺钉(B)、后柱重建钢板联合前柱拉力螺钉(C)和双柱重建钢板(D)这4种不同内固定术后的模型,分别予以模拟站位和坐位并进行加载分析。 结果 分别在站位、坐位下,在加载方式相同的情况下髋臼T形骨折前后柱骨折线上最大位移及骨折线上节点位移均数表现为A>B>C>D。 结论 应用双柱重建钢板内固定方式治疗髋臼T形骨折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后柱重建钢板联合前柱拉力螺钉次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口服辛伐他汀是否可以改善骨密度、促进髋臼骨折愈合.方法 收集2017年1月~2019年12月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诊断为髋臼骨折共98例患者的信息:年龄、性别、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凝血功能、心电图、骨密度.随机将患者分别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给予唑来膦酸钠注射液静脉滴注5mg;实验组给予唑来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髋臼前壁骨折模型,比较4种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方法 选取20个防腐成人半骨盆标本,建立髋臼前壁骨折模型。将骨折模型随机分为4组,A组采用真骨盆上缘重建接骨板固定,B组采用真骨盆内缘重建接骨板固定,C组采用顺行拉力螺钉固定,D组采用逆行拉力螺钉固定。对各组标本进行轴向压缩实验,测量骨折断端水平位移,计算剪切刚度,比较4组不同内固定方式的稳定性。 结果 相同加载载荷下,骨折断端水平位移:A组>B组>C组>D组,内固定剪切刚度:D组>C组>B组>A组。载荷为400 N时各组水平位移及内固定剪切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载荷为800 N至2000 N时,除C组与D组间水平位移及内固定剪切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髋臼前壁骨折模型可用于髋臼前壁骨折的生物力学分析,采用拉力螺钉固定髋臼前壁骨折的稳定性高于重建接骨板固定方式,其中顺行拉力螺钉固定与逆行拉力螺钉固定的稳定性相似。 相似文献
17.
Clinical fracture of cross-linked UHMWPE acetabular liner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Jevan Furmanski Martin Anderson Sonny Bal A. Seth Greenwald David Halley Brad Penenberg Michael Ries Lisa Pruitt 《Biomaterials》2009,30(29):5572-5582
Highly cross-linked ultrahigh molecular weight polyethylene (UHMWPE) is increasingly used as a bearing material in total hip replacements. Cross-linking of UHMWPE has been shown to increase wear resistance but decrease its fracture resistance. We analyzed the clinical fracture failure of four cross-linked UHMWPE total hip replacement components of four different designs via microscopic observation of the fracture surfaces, and found that in all cases fractures initiated at stress concentrations in an unsupported region of the component (termed the elevated rim). Finite element analyses (FEA) of each individual implant design were then conducted. Results from this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predicted magnitude and orientation of maximum principal stress due to mechanical loading of the elevated rim was sufficient to propagate initiated fatigue cracks in each case. FEA also predicted that cracks may arrest after some amount of growth due to a steep stress gradient near the initiation site. Further, while anatomical positioning of the implant and material properties affect the risk of fracture, we examined whether these failures are strongly related to the notched elevated rim design feature that is common to the four failed cases presented here. We believe that cross-linked UHMWPE remains an excellent bearing material for total hip replacements but that designs employing this material should mitigate stress concentrations or other design features that increase the risk of fracture.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髋臼四边体骨折的最优内固定方式。 方法 采用半骨盆标本制作髋臼四边体骨折模型12具,按内固定方式随机分成3组,A组:骨盆缘下重建接骨板,B组:骨盆缘下锁定重建接骨板,C组:前柱重建接骨板结合方形区螺钉。将柳叶状压敏片贴于股骨头上,通过垂直加载依次测量生理体重600 N下完整髋臼I组(未制作骨折线)和A、B、C 3组的臼顶接触特性,及连续分级负载下A、B、C 3组的水平位移和纵向位移。 结果 生理体重600 N下3组内固定的髋臼负重区接触特性未能恢复至正常,负重面积、平均应力、峰值应力及分级载荷下水平位移和纵向位移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00 N除外),且水平位移和纵向位移都随载荷的增加而增大,而在1800 N时A组纵向位移达到失效标准。 结论 对髋臼四边体骨折予以3种不同内固定,前柱重建接骨板结合方形区螺钉内固定的稳定性及接触特性均优于骨盆缘下接骨板内固定,可以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