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胸锁关节外锁骨近端骨折的治疗方法及疗效. 方法 对2007年1月至2009年8月收治的15例胸锁关节外锁骨近端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4例,女1例;年龄26~ 82岁,平均54.9岁.骨折根据Edinburgh分型:1A1型5例,1B1型10例.入院时损伤严重度评分为8 ~75分,平均26.1分.均为闭合性骨折,无神经、血管损伤.对于断端之间无骨皮质接触、锁骨节段性骨折或合并同侧肩胛骨骨折的9例患者,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另6例患者采用患肩悬吊制动等保守治疗.末次随访时采用Constant-Murlev评分标准评定患肩功能. 结果 9例手术患者术后获12 ~ 18个月(平均15.3个月)随访.锁骨近端骨折均获解剖复位和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2~5个月,平均3个月.末次随访时Constant-Murley评分为80 ~100分,平均95分;1例患者术后发生钢板断裂.6例保守治疗患者术后获10 ~ 13个月(平均12.2个月)随访.4例不稳定型锁骨近端骨折患者的Constant-Murley评分为70 ~ 80分,平均77.5分;1例患者因肺部感染于伤后1个月死亡. 结论 对于不稳定型胸锁关节外锁骨近端骨折,通过手术恢复胸锁关节之间的解剖、重建上肩胛悬吊带复合体的稳定性,可以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我院于 2 0 0 1年 7月~ 2 0 0 3年 2月用微波加卡介苗多糖核酸联合治疗尖锐湿疣 (CA)患者 5 3例 ,与单纯微波治疗42例相比 ,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 :95例CA患者随机分为微波加卡介苗多糖核酸联合的治疗组及单纯用微波治疗的对照组。治疗组 5 3例 ,男 2 6例 ,女 2 7例 ;年龄 18~ 2 5岁 ,平均 2 5 .5岁。病程 15d~ 18个月 ,平均3 .6个月。对照组 42例 ,男 2 0例 ,女 2 2例 ;年龄 19~ 5 1岁 ,平均 2 6.2岁。病程13d~ 15个月 ,平均 3 .4个月。 95例患者中 40例行聚合酶链反应检查HPV阳性 ;2 0例做病理切片确诊为CA …  相似文献   

3.
一期前路半椎体切除后路矫形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一期前路半椎体切除后路矫形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CS)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03年5月到2007年5月,采用一期开放前路或胸腔镜辅助下前路半椎体切除联合后路矫形内固定治疗31例CS患者.手术时患者平均年龄为14岁3个月(4岁8个月~21岁3个月).随访观察对侧凸、后凸以及躯干平衡的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时间160~450min.平均为333min.术中出血210~1900ml,平均750ml.固定节段为2~6节,平均3.7节.1例患者术后1周出现切口感染,经清创换药2周后痊愈.2例患者术后第2天出现一侧大腿前方感觉过敏、疼痛,观察1周后症状消失.随访7~54个月,平均18.5个月.侧凸Cobb角术前平均为48.9°,末次随访时为16.30°平均矫正率为66.7%.后凸Cobb角术前平均为31.10°,末次随访时为16.2°,平均矫正率为47.9%.躯干偏移和腰椎前凸角度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无明显改变.随访期间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现象,所有患者植骨均融合.结论一期前路半椎体切除后路矫形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安全可行,且可以获得良好的矫正效果和融合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 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3月共收治35例股骨颈骨折患者,男14例,女21例;年龄36~65岁,平均50.5岁.骨折按部位分型:头下型5例,头颈型22例,经颈型3例,基底型5例;按Garden分型:Ⅰ型8例,Ⅱ型17例,Ⅲ型10例.合并伤:股骨干骨折3例,尺桡骨骨折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3 d(平均2.5d).所有患者均采用闭合复位经皮3枚空心螺钉固定治疗. 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为45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15 mL.35例患者术后获1~3年(平均2.5年)随访.骨折愈合34例(97.1%),愈合时间为12 ~ 18个月(平均15个月);骨折不愈合1例(2.9%).末次随访时按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29例,良2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为88.6%.2例(5.7%)患者术后24个月发生股骨头坏死.无关节功能受限、严重畸形及感染等其他并发症发生. 结论 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愈合率高、疗效良好,其手术操作的关健是早期闭合复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改良的双窗髂腹股沟入路治疗髋臼前部骨折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15例髋臼前部骨折患者资料,男13例,女2例;年龄18 ~53岁,平均36.8岁;骨折根据Judet&Letournel分型:前柱骨折6例,横形伴后壁骨折3例,双柱骨折6例.6例前柱骨折患者采用单纯经改良的双窗髂腹股沟入路(包括耻骨联合上切口和髂嵴切口)复位和固定,其他9例患者加行Kocher-Langenbeck入路复位并固定.记录本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采用Matta复位标准评定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系统评定髋关节功能. 结果 15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5个月(9~19个月)随访.15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223.2 ±85.8)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993.3±416.6)mL.术后根据Matta复位标准评定骨折复位质量:15例患者骨折均达到解剖复位.1例患者出现股外侧皮肤感觉减退,术后1个月自行恢复.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系统评定疗效:平均评分为16.9分(14~18分),其中优6例,良8例,可1例.术后无一例患者发生异位骨化、感染、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 结论 经改良的双窗髂腹股沟入路能够良好复位并固定髋臼前部骨折,具有创伤小、不显露股动静脉和股神经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Ilizarov技术自体骨段延长治疗胫骨感染性骨折不愈合的疗效.方法 2000年9月至2006年6月共收治胫骨感染性骨折不愈合伴骨缺损患者14例,男11例,女3例;年龄19~49岁,平均31.9岁;胫骨近端3例,中段8例,远端3例.原始损伤:5例为开放骨折钢板内固定,3例为开放骨折髓内钉内固定,4例为开放骨折外固定架固定,2例为闭合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所致.患者自受伤至此次治疗时间为2~24个月,平均7.54个月;手术次数平均6次(3~14次).根据Jain骨缺损和感染程度分型:A2型5例,B1型2例,B2型7例.窦道形成10例,骨外露4例;骨外露面积最大7 cm×5 cm,最小2 cm×1 cm;清创后骨缺损长度3~12 cm,平均6.71 cm.14例患者均采用清创联合Ilizarov技术自体骨段延长治疗.结果 14例患者均获8个月~6年(平均20个月)随访,均获稳定骨折愈合.住院时间1~7个月,平均3个月;骨折愈合时间6~12个月,平均7.79个月;骨外固定时间8~14个月,平均9.64个月.并发症:针道感染1例,皮肤过敏1例,骨折畸形愈合再截骨1例,提前矿化再截骨1例,断针1例,无深部感染、骨折不愈合和膝关节僵直发生.根据Paley骨折愈合评分标准:优13例,良1例.结论 Ilizarov骨段延长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折不愈合伴大段骨缺损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下颈椎结核合并后凸畸形的5年以上随访结果。方法:2003年10月~2006年4月,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下颈椎结核合并后凸畸形患者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25~58岁,平均39岁。结核病灶共累及32个椎体,其中累及2个椎体13例(4例C3~C4、3例C4~C5、5例C5~C6、1例C6~C7),3个椎体2例(1例C3~C5、1例C4~C6)。术前颈部疼痛VAS评分6~10分,平均8分;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B级2例,C级4例,D级7例,E级2例;颈椎后凸Cobb角15°~50°,平均28.0°。术前、术后抗结核药物治疗总疗程为10~15个月,平均12个月。结果:1例术后第2天出现喉头水肿、呼吸困难,经对症处理症状消失。随访61~88个月,平均72个月。颈部疼痛VAS评分术后1周为1~5分,平均3.5分,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1年0~1分,平均0.4分,较术后1周明显降低(P<0.05);末次随访时0~4分,平均2分,较术后1年时明显增加(P<0.05)。末次随访时,13例术前有神经症状患者中9例Frankel分级改善1级,4例改善2级。颈椎后凸Cobb角术后1周为-8°~2°,平均为-2.4°,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末次随访为-7°~2°,平均-2.1°,与术后1周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均获骨性融合,融合时间为3~8个月,平均4.5个月。3例术后出现取髂骨处疼痛,末次随访仍有1例诉髂骨供区不适。末次随访时,6例出现相邻节段椎体和椎间盘退行性改变,3例植骨块下沉(下沉均小于2mm),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末次随访时均无结核病复发。结论:对下颈椎结核合并后凸畸形患者,在正规抗结核药物治疗基础上积极进行一期前路结核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钢板内固定矫形手术,5年以上随访结果显示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Bosworth法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15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自1998年10月~2005年5月共收治陈旧性跟腱断裂15例,均采用Bosworth法进行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5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4例;年龄25~56岁,平均36.5岁.损伤原因:切割伤3例,机器伤2例,坠落伤4例,跳跃伤4例,拉鱼网时损伤2例.手术时间:伤后1个月内者2例,1~2个月者6例,2~3个月者5例,3~6个月者2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慢性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初步临床效果. 方法 2007年6月-2008年5月,收治52例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慢性腰痛患者,经低压椎间盘造影诊断为椎间盘源性疼痛.其中男15例,女37例;年龄29~46岁,平均38.2岁.慢性腰痛病程6~110个月,平均32.1个月.经MRI检查显示共有108个T2像低信号的"黑椎间盘",按信号异常椎间盘节段分布:L2、3 3个,L3、417个,L4、548个,L5~S140个.经造影显示为阳性,并行透视或术中CT证实椎间盘后方纤维环撕裂的有79个椎间盘,行PELD治疗.于术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末次随访时按改良Macnab标准评价1临床疗效. 结果 每节段手术时间21~36 min,平均30.7 min;术后住院时间2~5 d,平均3.7 d.术后无感染、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5例术后当天出现一过性神经麻痹,未行特殊处理,末次随访时症状消失.5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5个月,平均7.3个月.腰痛VAS评分术前为(7.34±1.52)分,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3.62±0.92)分和(1.57±0.48)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改良Macnab标准,优11例,良23例,可13例,差5例,优良率65.38%. 结论 初步研究提示PELD安全有效,可用于治疗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慢性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  相似文献   

10.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中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对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的中期疗效进行评价分析.方法 1999年12月至2006年12月应用Charité SBⅢ假体对65例患者施行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对其中获得平均5.8年(2~7.5年)随访的48例52个假体进行疗效评价分析.48例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26例,平均年龄43岁(36~58岁);椎间盘退变9例,椎间盘退变合并椎间盘突出34例,椎间盘突出术后复发5例.VAS疼痛评分术前平均9.3分,Oswestry功能评分术前平均45.8分.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经前路行人工椎间盘置换术.44例患者行单间隙椎间盘置换,其中L3,43例,L4,523例,L5~S118例;双节段4例,其中L3,4和L4,51例,L4,5和L5~S13例.分别在术前和术后1、3、6、12、24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术后1、3、6、12、24个月分别为4.3、4.3、3.8、3.1、2.6分,末次随访时1.8分;Oswestry功能评分:术后1个月28.6分,术后24个月12.5分,末次随访时8.2分;活动度:末次随访时仅1例患者丧失活动度,其余患者保留活动度,平均5.5°.所有患者术后无假体移位、松动及下沉;1例患者对手术不满意.总满意率为98%.结论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的有效方法之一,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大龄儿童肱骨远端C型骨折经掀起肱三头肌入路手术治疗的疗效. 方法 2008年3月至2011年11月对15例大龄儿童肱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采用经掀起肱三头肌入路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男8例,女7例;年龄12~15岁,平均13.2岁.均为闭合性骨折.骨折按照AO分型:C1型8例,C2型5例,C3型2例.合并尺神经损伤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7d,平均3d.末次随访时按Aitken和Rorabeek标准评定肘关节功能.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8~24个月(平均12个月)随访,未发现骨折不愈合.无一例止点撕脱并发症发生,均未损伤肱三头肌肌纤维.末次随访时按Aitken和Rorabeek标准评定肘关节功能:优8例,良5例,可1例,差1例.结论 经掀起肱三头肌入路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大龄儿童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疗效满意,避免了对尺骨鹰嘴的骨骺损伤,是治疗此类骨折的首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1996年 10月至 2 0 0 2年 10月 ,我们对 2 6例 3次以上腔内手术失败后的复杂性尿道狭窄患者予尿道记忆合金支架置入治疗 ,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 本组 2 6例 ,均为男性。年龄 2 2~ 74岁 ,平均 4 1岁。病程 4个月~ 2 0年。病因 :损伤性狭窄 2 4例 ,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摘除术后狭窄 2例。狭窄部位 :膜上部 11例 ,球膜部 15例。狭窄长度 0 .5~ 4 .0cm ,平均 2 .3cm ,尿道闭锁 3例。 2 6例均已实施 3次以上尿道内切开术 ,均在 1个月内复发 ,行重复尿道内切开术 ,效果欠佳。 18例患者留置耻骨上膀胱造瘘管。最大尿流率 (Qmax) 0…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足母)长屈肌腱移位替代跟腱治疗6 cm以上跟腱缺损的疗效.方法 2005年1月至2009年2月采用(足母)长屈肌腱移位替代跟腱治疗19例跟腱缺损患者,男13例,女6例;年龄20~61岁,平均(42.6±8.2)岁;跟腱炎清创后跟腱缺损15例,其中10例合并急性跟腱断裂;陈旧性跟腱断裂4例.跟腱断裂至手术时间为0~6个月(平均2.6个月).跟腱缺损长度为6~10 cm.19例患者均采用两切口(足母)长屈肌腱移位替代跟腱术治疗.记录患者术后3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时的踝关节活动度、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与视觉模拟法(VAS)疼痛评分,并进行统计学比较.评价患者术后足踝部功能的恢复情况及患者的满意度. 结果 19例患者术后获12~48个月(平均22.2个月)随访.患者末次随访时踝关节背伸、跖屈及AOFAS踝与后足评分平均分别为17.8°±1.9°、39.1°±2.3°及(91.8±1.7)分,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疼痛评分平均为(1.0±0.7)分,与术后3个月和术后1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对手术满意率达100%. 结论 (口止母)长屈肌腱移位替代跟腱术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式,适用于跟腱较长缺损时的重建治疗.手术可以明显解除疼痛,改善足部功能,且对足部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转子间和转子下髓内钉固定术治疗股骨近端骨折的疗效. 方法 2007年1月至2009年5月共收治36例股骨近端骨折患者,男16例,女20例;年龄24 ~ 93岁,平均67.5岁;骨折AO分型:A1型12例,A2型15例,A3型9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h至10d,平均2.5d.所有患者均在术中C型臂X线机透视下采用闭合手法复位转子间/转子下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术后每3个月随访1次,随访时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评定患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36例患者术后获18~ 24个月(平均21个月)随访.所有患者骨折均获愈合,愈合时间为7~10周,平均8周.末次随访时Harris髋关节评分为88 ~98分,平均93.9分;其中优29例,良7例,优良率为100%.本组无感染、脂肪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骨折不愈合、髋内翻及旋转畸形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 转子间/转子下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股骨近端骨折并发症少,能较好地促进骨折愈合和关节功能的恢复 .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一体成型式皮质骨生物型颈椎椎间融合器应用于颈前路融合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8月至2007年1月对15例颈椎病患者行前路减压一体成型式皮质骨生物型颈椎椎间融合器置入钢板内固定术,男12例,女3例;年龄45~68岁,平均54.6岁;颈椎创伤4例,退变性11例,病变节段C3-4 2例,C4-5 6例,C5-6 7例C6-7 3例;1个节段11例,2个节段4例.颈椎不稳5例,神经根型6例,脊髓型4例.术后对比手术前后椎间隙高度、颈椎前凸Cobb角,判断术后颈椎间融合情况.结果 15例患者术后获15~24个月(平均18.4个月)随访,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和颈椎前凸Cobb角与术前相比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椎间隙高度和颈椎前凸cobb角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15例患者X线片均示椎间融合,融合时间为3~6个月,平均4.2个月.结论 一体成型式皮质骨牛物颈椎椎间融合器可辅助维持脊椎的生理弧度和椎间隙的高度,提供颈椎初始及中期的稳定性,以实现椎问骨性融合及便于判断椎间融合情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股骨转子下横行短缩截骨在Crowe 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全髋关节置换中的作用.方法 2001年2月至2007年2月对12例Crowe 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行股骨转子下横行短缩截骨的全髋关节置换.男3例,女9例;年龄45~65岁,平均54岁.左髋5例,右髋6例,双髋1例.术前患肢短缩1.8~5.0cm,平均3.5 cm.4例中度跛行,8例重度跛行.于术后3、6、12个月,以后每年随访一次.摄X线片观察截骨愈合、假体下沉及松动情况.观察患者跛行情况,髋关节功能评价采用Harris评分.结果 全部患者随访2~7年,平均3.0年.截骨长度1.5~4.2 cm,平均2.2 cm.无坐骨神经损伤.截骨均愈合,愈合时间3~15个月,平均5.3个月.末次随访时3例轻度跛行,4例中度跛行,无重度跛行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从术前平均36分(30~60分)提高到末次随访平均83分(75~95分).2髋分别于术后5年和7年发生股骨假体下沉,下沉高度分别为3 mm和6 mm.无假体松动及术后感染.结论 对Crowe 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时行转子下横行短缩截骨,为真臼的暴露、臼杯的准确安装、增加股骨假体柄直径、矫正股骨假体柄前倾角创造了条件,可避免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7.
经皮自体骨髓移植治疗骨折不愈合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经皮自体骨髓移植治疗骨折不愈合的临床效果。方法:2001年6月至2007年12月,29例骨折不愈合采用经皮自体骨髓注射的方法治疗。男20例,女9例;年龄20~71岁,平均40岁。均为外伤性骨折,胫骨13例,股骨10例,肱骨3例,尺骨2例,桡骨1例,其中开放性11例。骨髓移植时所有患者经过手术内、外固定,髓内钉15例,钢板12例,外支架2例。病程6~12个月,平均8.5个月。骨不连类型:萎缩型26例,肥大型3例。所有病例予3次经皮自体骨髓注射,间隔1个月,骨髓注射量6~15ml。结果:29例全部获得随访,时间5~22个月,平均14个月。其中4例随访至第3次注射后3个月仍然未见明显骨痂形成,判定为治疗失败,改行自体植骨术(其中3例重新内固定),随访结束。其余25例在3~8个月(平均4.5个月)内获得骨性愈合,到拆除固定时随访结束。结论:经皮自体骨髓移植是治疗骨折不愈合的有效手段,操作简单,经济安全。但是,稳定的内、外固定是自体骨髓移植的前提,骨缺损过多,骨折间隙〉5mm,骨不连且对线对位不良需要矫正者,不适宜采用该方法。  相似文献   

18.
198 5~ 1997年我们共收治脑实质内胆脂瘤 8例 ,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现结合有关文献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 :本组男 5例 ,女 3例 ;年龄 2 0~ 5 8岁 ,平均 3 4岁 ;病程 7个月~ 15年 ,平均 4 5年。临床表现 :不同程度癫痫发作 6例次 ,阵发性头疼 5例次 ,不同程度偏瘫、眼底水肿 4例次 ,偏身感觉障碍、面瘫 3例次 ,呕吐 1例次。2 .影像学检查 :本组患者均经CT检查 ,病变位于颞叶 4例 ,额叶 2例 ,额顶叶 2例。CT扫描显示脑实质内均匀低密度占位影像 6例 ,CT值 16~ 15Hu ,强化扫描无增强 (图 1) ;显示脑实质内混杂密度占位影像 1例 ,…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后路Delta大通道全内镜技术治疗脊髓型和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嘉兴市秀洲区人民医院(嘉兴市秀洲区新塍医院)骨科收治的15例脊髓型和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资料。其中男6例, 女9例;年龄54~76岁, 平均66.2岁;责任节段:C3,4 3例, C4,5 4例, C5,6 7例, C6,7 1例。均采用颈后路Delta大通道全内镜技术治疗。通过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3个月、末次随访时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 以及末次随访时的改良Mac-Nab评分评价疗效, 通过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3个月、末次随访时C2-7 cobb角、手术节段关节活动度(ROM)评价其对颈椎曲度和节段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手术时间56~82 min(平均65.7 min), 术中出血量10~30 mL(平均20.7 mL)。所有患者均未发生组织感染、椎管内感染、硬膜撕裂、神经根损伤、麻醉围术期相关并发症等。所有患者均获随访, 时间6~18个月(平均10.8个月)。术后1、3个月、末次随访时NDI评分(18.54%...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胫骨结节上移术治疗陈旧性髌骨骨折合并髌腱挛缩的可行性与临床疗效.方法 2002年3月至2007年5月共收治4例陈旧性髌骨骨折合并髌腱挛缩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7~58岁,平均46.2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7~43个月,平均16个月.骨折分类均为横断骨折,髌骨移位3~5 cm,平均4.1 cm.采用克氏针在上髌骨骨折块行骨牵引1~2周恢复股四头肌长度后,行胫骨结节上移双克氏针钢丝环绕和(或)髌骨爪固定术.结果 4例患者术后获24~47个月(平均31个月)随访.X线片示骨折于术后3~6个月(平均5个月)愈合.根据B(o)stman髌骨骨折功能评分系统评定疗效:本组患者术前评分均为差(<20分),末次随访时优2例,可1例,差1例.结论胫骨结节上移术可有效弥补髌腱挛缩长度,改善髌骨的运行轨迹,减少髌股关节的接触压力,是治疗陈旧性髌骨骨折合并髌腱挛缩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