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女,43岁。因反复左侧腰部酸痛1个月,于2005年11月8日入院。B超示左肾后上方一6.4 cm×6.1 cm低回声团块,包膜完整。CT示左侧腹膜后肾脏中极见一椭圆形略高密度软组织肿块影,边界清楚,密度尚均匀,CT值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30岁.体检偶然发现右肾肿块2个月于2009年11月18日入院.查体未见异常.超声检查右肾下极可见大小约28 mm×25 mm实性肿块,呈低回声,肿块周边可见少量血流,增强后肿块轻度强化.CT检查平扫右肾下极增大,见稍低密度影;动态增强皮质期,病灶轻度强化,与周围肾组织分界欠清,强化程度明显低于皮质;实质期病灶进一步强化,但仍低于肾实质;延迟期病灶强化程度无明显变化,未见明显包膜影.肾动静脉内未见明显充盈缺损,腹膜后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影.术前诊断肾癌.全麻下行腹腔镜下右肾根治性切除术.探查肾蒂、下腔静脉及腹主动脉周围,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切除肾脏及同侧输尿管15 cm,保留同侧肾上腺.  相似文献   

3.
后肾腺瘤(metanephric adenoma,MA)是一种罕见的肾脏原发上皮源性肿瘤。该肿瘤起源至今仍不清楚,目前WHO(2004)将MA、后肾腺纤维瘤及后肾间质瘤归为一类,统称为后肾肿瘤。北京友谊医院2009年5月收治1例MA,并成功行腹腔镜肾脏部分切除术,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后肾腺瘤(metanephric adenoma,MA)是罕见的肾脏良性肿瘤,目前文献报道较少,且多为个案报道。由于MA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术前易被误诊为肾脏恶性肿瘤,从而导致诊疗不当[1]。我们收治1例患儿,女,6个月27天。发现右侧腹部包块3 d,2021年11月25日以“腹腔占位:右侧肾母细胞瘤?”收住我科。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尚好,腹膨,腹软,右侧腹部可及一约10.0 cm×10.0 cm包块,界限尚清,质韧,活动度差,无压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后肾腺瘤(MA)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深化对其诊断与治疗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M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复习探讨MA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病理结果、鉴别诊断、手术方法及预后。结果:2例患者术前诊断为肾肿瘤,1例行肾根治性切除术,1例行保留肾单位手术(NSS),术后病理检查均为MA。例1随访12个月,例2随访3个月,均未出现复发及转移。结论:MA是一种罕见的肾脏上皮组织良性肿瘤,常误诊为肾癌,术前增强CT对诊断有帮助,最终诊断往往需要依靠术后病理检查。因MA的良性生物学行为,NSS为其理想的治疗选择,但术后需要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6.
后肾腺瘤1例     
患者,女,52岁。因“B超发现右肾肿物2天”人院。无腹痛,无血尿及蛋白尿,无水肿,无高血压,不伴红细胞增多症。血常规、尿常规及生化检查均无异常。泌尿系B超检查见右肾中下极见一大小约3.7cm×3.0C1TI低回声团,边界欠清,内部回声不均匀。腹部CT平扫加增强示:右肾中下部实质见一类圆形软组密度影向外突出,平扫CT值38HU,增强呈明显强化CT值77HU,肾盂结构未见破坏。术中见右肾中下极约4cmx3.0cm×3.0cm肿瘤,与周围组织界限欠清,包膜不完整,切面呈鱼肉状,未发现远处及淋巴结转移。术中快速冷冻切片示:良恶性难以鉴别,故行右侧肾脏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为后肾腺瘤(metanephricad—enoma,MA)。免疫组化:CK、Vinentin、CD57均阳性,EMA、CD56、CDIO、CK7均阴性。术后恢复好,继续随访。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后肾腺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提高对后肾腺瘤的认识.方法:分析1例29岁女性后肾腺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患者因腰部不适行B超检查发现右肾肿瘤,16层螺旋CT诊断为右肾肿瘤(良性可能大),行肾肿瘤剜除术,术中见肿瘤被膜完整,切面色灰白,质地均匀,术中冷冻切片诊断为乳头状肾细胞癌,随即行肾癌根治术.镜下肿瘤细胞呈腺样或乳头状排列,并有砂粒体.免疫组化:NSE(+)、Ki67、Vim为阳性.病理诊断:右肾后肾腺瘤.随访22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后肾腺瘤术前难以依据影像学特征明确诊断,术前肿瘤穿刺活检结合免疫组化对明确诊断可能是一种可行的选择,更重要的是,了解其临床及病理特点有助于该肿瘤的准确诊断.后肾腺瘤的治疗多采取保留肾单位的手术,但由于其生物学行为及细胞起源的不确定性,术后长期随访观察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9.
付汉广医师:首先简要介绍病史。患者,男.20岁,因“体检发现左肾占他4个月”入院。患者4个月前体检时发现左肾上极占位,偶有左腰隐痛。无尿频、尿急、尿痛,无血尿、无发热盗汗。既往史:2011年7月,外院发现红细胞增多症,具体资料不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后肾腺瘤(MA)的临床病例特征,提高对MA的认识。方法:观察1例MA的病理组织学表现,结合临床资料及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肿瘤细胞丰富,排列密集,形态一致的单层立方上皮的小管结构。免疫组化:WT1(+),CD57散在(+),Vim散在少许(+),PCK、EMA、CK7、CD10、CD117均(-),Ki67LI:1%左右。结论:MA多为单侧,双侧少见,缺乏临床特异性及影像学诊断,术前诊断较困难,难以和恶性病变相鉴别,需术前穿刺活检或术中快速冷冻病理诊断,避免肾脏全部切除。术后需注意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1.
三例肾腺瘤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告诊治3例肾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肿瘤直径均在3.0cm以上,最大为9.0cm;B超表现强回声,底部回声不衰减,有完整包膜;CT密度均匀一致,增强后肿瘤边界更为光滑而清晰。认为以肿瘤大小来预测腺瘤的良恶性是不可靠的。治疗上应以手术彻底剜除肿瘤或作肾部分切除,防止恶变,并最大限度地保留肾脏为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后肾腺瘤(metanephric adenoma,MA)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8例MA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病理特征及诊治方法进行讨论。本组男4例,女4例;年龄41~74岁,平均年龄47岁;左肾3例,右肾5例,均为单发。临床表现为腰痛1例,无痛性肉眼血尿1例,其余患者均无明显症状。术前影像(B超、CT)诊断为肾癌。6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2例开放,4例后腹腔镜),2例行保留肾单位的肾肿瘤切除术(1例开放,1例后腹腔镜)。结果术后病理报告为MA,1例局部伴有乳头状腺癌成分。术后随访6例,随访时间5~57个月(平均25.6个月),均无瘤生存,失访2例。结论 MA是一种罕见的肾脏上皮源性肿瘤,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误诊为肾癌,确诊需依靠病理检查。手术切除为首选治疗方法,预后良好,但应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提高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2000年收治的5例肾嗜酸细胞腺瘤病人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病理学、免疫组化及随访资料。结果 5例中4例术前误诊为肾癌或肾盂癌行肾切除术,1例术中证实为良性肿瘤行肿瘤剜除术。临床无特异。该肿瘤CT扫描密度均匀一致,瘤体中央有星状结构为其特征,但MRI在诊断小于5cm的病变时优于CT。肉眼观察瘤体边界清楚,切面呈红褐色,均质状、无出血及坏死灶。光镜下瘤细胞排列成腺泡状或管状,胞浆含丰富的嗜酸性细颗粒,细胞无明显异型性和核分裂像。电镜下胞浆内见大量线粒体。免疫组化染色:Cytokeratin( ),EMA( ),Vimentin(-)。结论 肾嗜酸细胞腺瘤是一种良性实质上皮肿瘤,其影响学特征有助于术前诊断,依据病理组织学、免疫组化及电镜特点,可与肾癌鉴别。  相似文献   

14.
1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43岁。因右侧腰部酸胀1年余于2005年1月10口入院。患者无发热及肉眼血尿,体检未见明显异常,血尿常规及生化测定均正常。彩色多普勒B超显示右肾上极-3.5cm大小的实性肿块,包膜完整。X胸片:两肺未见明显活动性病变。静脉肾盂造影(KUB+IVP):右上肾盂显示较小,位置相对下移。  相似文献   

15.
患者 ,女 ,2 7岁。因左腰部酸痛不适 1个月 ,腹胀、纳差、腹泻 1周 ,于 2 0 0 0年 5月 4日入院。体检 :未见甲状腺病变的症状及体征 ,左上腹轻度压痛 ,左肾未扪及 ,左肾区轻度叩击痛。肾脏B超及CT均提示左肾上极有一 4cm× 3cm× 3cm之肿块 ,边界清晰 ,肿块内质地均匀 ,无坏死及出血区 ,CT值 42HU ,右肾正常。于同年 5月 14日在硬膜外麻醉下行根治性左肾切除术 ,术中见肿块位于左肾上极腹侧 ,约 4cm× 3cm× 3cm ,质地中等 ,表面光滑 ,与周围组织及脏器无粘连 ,肾蒂及主动脉旁未见肿大之淋巴结。病理检查 :肿瘤包膜完整 …  相似文献   

16.
肾门嗜酸细胞腺瘤一例报告孔祥田,夏同礼,郭应禄,薛兆英嗜酸细胞腺瘤好发于腮腺、甲状腺(又称Hurthle细胞腺瘤)和肾脏等,发生于肾外软组织者罕见。我们收治1例,报告如下。患者,男性,39岁。B超体检发现左肾肿物,于1994年4月25日以左肾肿瘤收入...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65岁.主因排尿困难1年、不能排尿2 d于2005年7月15日以膀胱颈纤维化诊断入院.8个月前曾行膀胱颈电切手术,术后排尿困难症状好转,无剩余尿.发病后无发热、腰痛,无尿急、尿痛及肉眼血尿.查体:肥胖体质,心肺(-),双肾区、输尿管走行区未见异常,阴道无分泌物,尿道外口正常无狭窄.保留导尿尿液清亮.B超示膀胱颈口后方4.0 cm×3.0 cm×3.0 cm囊肿.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65岁,因右耳后肿块10年,伴疼痛、包块进行长大1年入院。查体:右耳后下颌关节处有─5cm×4cm大肿块,质软,界线清楚,活动度尚可,无压痛;B超检查示“右侧耳后实质性肿块”,临床诊断:右耳后肿瘤.在局麻下行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肿瘤包膜完整,质软,深达下颌关节表面,血运丰富.完整切除肿块,术后病理报告为“右耳后甲状腺腺癌”。术后查颈部甲状腺B超,发现右侧甲状腺缺如,左侧甲状腺形态、大小正常,查T3、T4、TSH、FT3及FT4.均正常,随访2年,健在。 甲状腺位置一般在第二和第三气管软骨…  相似文献   

19.
徐子强  马洪顺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18):1295-1295
患者女性,17岁,乏力、食欲减退4个月,血常规检查:红细胞计数6.88×10^12个/L,血红蛋白(HGB)195g/L,以红细胞增多症住院。查体:面红,多血质外貌,心肺及腹部未见异常。骨髓涂片示骨髓增生活跃,粒红比例减低。B超:右肾下极5.8cm×3.8cm低回声肿块,内部回声不均,边界欠清,周边见少许血流。CT示右肾门至肾下极可见一密度略高于肾实质的团块影,CT值43Hu,体积6.0cm×6.0cm×4.4cm,增强后可见肿块轻度强化(图1,2)。[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后肾腺瘤(metanephricadenoma,MA)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和诊断标准。方法报告2例MA病例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总结MA的组织病理学特征、诊断标准、鉴别诊断及预后。结果MA具有典型的组织病理学特征。结论MA是一种罕见的肾脏良性肿瘤,确诊依赖组织病理学检查,其免疫组化尚无统一定论,需与Wilms瘤及乳头状肾细胞癌相鉴别。手术切除术后患者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