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了解洪泽县2004—2011年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控制流行性腮腺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报告的流行性腮腺炎病例进行分析。结果2004—2011年洪泽县累计报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566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8.38/10万。发病主要集中在4—14岁,占全部病例的85.69%,10~14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以学生和幼托儿童为主,占全部病例的90.11%;3—5月和12月为发病高峰期;男性报告发病高于女性;8年来,小学、幼儿园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疫情共计13起,发病225例,占总病例数的39.75%。结论加强流行性腮腺炎监测与管理、提高15岁以下人群腮腺炎疫苗接种率是控制流行性腮腺炎疫情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攀枝花市2004—2012年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水平和流行特征,为预防和控制流行性腮腺炎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攀枝花市2004—2012年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中流行性腮腺炎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4—2012年攀枝花市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7682例,年平均发病率为76.47/10万;发病高峰分别在1月、3—7月和12月,占全部病例数的71.02%;男女性别比例为1.46:1;发病以3~19岁儿童和青少年为主,占总病例数的88.92%;学生发病最多,且发生2起暴发疫情,占总病例数的64.45%。结论流行性腮腺炎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高峰,发病人群以3—19岁为主,幼儿园、中小学校是流行性腮腺炎事件发生的重要场所,在重点地区重点人群中接种流腮疫苗是预防和控制流行性腮腺炎最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项国宏 《基层医学论坛》2014,(28):3867-3868
目的探讨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策略。方法对发病例数进行统计,计算发病率及病死率;计算某小学的发病例数及发病率;调查统计德安县腮腺炎疫苗接种情况;总结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相关预防策略。结果本次调查共统计腮腺炎患者441例,发病率为0.45%o,所有患者未出现死亡情况,以学校为高发群体,7、8、12月为发病高峰期,5岁~9岁为发病多发年龄,男女发病比例为1.64:1,有疫苗免疫史者发病率低于无疫苗免疫史者。结论提高免疫接种率,保护易发病人群可降低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情况,保障青少年健康。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新兴县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特点,供今后防治参考。方法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统计方法对新兴县2004~2007年报告的腮腺炎病例进行分析。结果新兴县2004~2007年流行性腮腺炎共203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11.15/10万,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病例主要集中在流动人口较多的新城镇、车岗镇等地区,11—1月为高发季节占总发病数47.78%,发病人群主要是9岁以下的儿童,占90.64%,3~13岁儿童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占83.73%。结论加强儿童腮腺炎疫苗的接种工作,重点是流动儿童,发生疫情及时采取综合措施,是控制流行性腮腺炎疫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潍坊市2004~2006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解潍坊市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分析2004~2006年传染病报告系统资料和专报系统收集的流行性腮腺炎病例调查一览表。结果2004~2006年共报告腮腺炎病例1191例,年平均发病率为4.72/10万,发病率依次为:1.31/10万、4.78/10万、7.82/10万,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全年均有发病,有冬季和春末夏初(4~7月)两个季节高峰,以春末夏初为主;病例最小年龄为6个月,最大为45岁,病例主要以15岁以下儿童为主,占总病例数的75.98%,15岁以下儿童发病高峰年龄集中在5~12岁,发病率为97.12/10万,占总调查病例数的65.23%;679例监测病例分析显示,有免疫史者61例,无免疫史者151例,免疫史不详者467例,分别占8.98%、22.24%和68.78%。15岁以下儿童病例中有免疫史者占11.32%。结论腮腺炎已成为危害儿童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建议在控制免疫规划针对传染病的同时,应加强腮腺炎的免疫预防工作,规范的开展腮腺炎疫苗的免疫接种,提高人群免疫水平,是减缓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趋势的关键;依托网络直报系统开展腮腺炎病例监测,及时发现疫情,采取有效控制措施,防止疫情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掌握兰州市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针对性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兰州市20042013年流行性腮腺炎疫情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0042013年流行性腮腺炎疫情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0042013年流行性腮腺炎平均报告发病率36.66/10万,2012年最高达81.16/10万,发病季节表现为春末夏初、冬季2个发病高峰,15岁以下年龄组报告病例数最多,占总病例数的83.21%。结论:近年来,流行性腮腺炎发病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应继续探索新的MMR免疫接种策略,提高高发人群腮腺炎疫苗接种率,减少发病数,控制疫情暴发。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兰州市2004-2007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和控制流行性腮腺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兰州市2004-2007年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3 197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4.93/10万。发病高峰在4~6月份和11月份~次年1月份,3~14岁儿童占病例总数的85.30%,学生、托幼儿童分别占报告病例数的71.50%和16.61%。结论预防和控制流行性腮腺炎重点应放在保护易感人群为主导的措施上,应用疫苗对易感者进行主动免疫,是一种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近年来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特征,为防控流行性腮腺炎疫情的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流行性腮腺炎病例数据进行描述分析。结果 2004-2009年宁夏流行性腮腺炎报告发病率波动在35.45/10万-89.91/10万,2009年为最高年份,2006年石嘴山市报告发病率高达149.35/10万。该病多发于冬春季节,15岁以下儿童发病占报告病例总数的89.66%,2009年该年龄组报告发病率高达352.43/10万。流行性腮腺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均发生在学校,累计报告病例占报告病例总数的10.86%。结论宁夏流行性腮腺炎报告发病呈现上升趋势,局部地区发生暴发疫情;3-14岁的托幼儿童和中小学生是主要发病群体,仍然为2-5年一个流行高峰的自然流行规律。  相似文献   

9.
兰州市2004—2007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兰州市2004-2007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和控制流行性腮腺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兰州市2004-2007年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3 197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4.93/10万。发病高峰在4~6月份和11月份~次年1月份,3~14岁儿童占病例总数的85.30%,学生、托幼儿童分别占报告病例数的71.50%和16.61%。结论预防和控制流行性腮腺炎重点应放在保护易感人群为主导的措施上,应用疫苗对易感者进行主动免疫,是一种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河南省2004~2013年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流行性腮腺炎的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河南省2004~2013年流行性腮腺炎疫情资料进行分析,包括总体疫情、地区分布、时间分布和人群分布(性别构成、年龄构成和职业分布)情况。结果:2004~2013年河南省共累计报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156 811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6.64/10万;93.37%的病例集中在2~15岁人群,以学生最多,男女发病比为1.91∶1;有明显的季节性,以每年的3~7月和11月~次年1月多发。结论:河南省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处于较低水平,呈3年一周期的周期性波动,但总体呈上升趋势,应加强对重点人群和重点场所的疫情监测和免疫管理。  相似文献   

11.
广州市海珠区2007-2010年麻疹、风疹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广州市海珠区2007-2010年麻疹、风疹流行特征,为麻疹、风疹的预防和控制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对辖区内2007-2010年的麻疹、风疹病例的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辖区内2007-2010年间麻疹年平均发病率为15.61/10万;风疹年平均发病率为2.57/10万.麻疹病例多集中在婴幼儿及中青年人群;风疹病例以10~25岁青少年为主,且麻疹、风疹的病例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结论 要达到消除麻疹、控制风疹发病率的目标,应继续做好计划免疫工作,提高免疫覆盖率,严密监测,预防暴发.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南昌市风疹和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订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南昌市2004-2010年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风疹及流行性腮腺炎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10年南昌市报告风疹1 190例,年平均发病率3.66/10万;流行性腮腺炎6 653例,年平均发病率20.57/10万;发病高峰均在4~7月份;风疹城乡发病率,比为1.00∶1.45,流行性腮腺炎城乡发病率比为2.19∶1.00。风疹男、女性别比为1.76∶1.00,流行性腮腺炎男、女性别比为2.27∶1.00。风疹发病以散居儿童为主,占全年报告例数的54.29%,流行性腮腺炎发病以学生为主,占全年报告例数的55.08%。结论应对儿童、青少年、育龄期妇女等重点人群接种疫苗,同时采取加强疫情监测、开展健康教育等综合措施降低风疹及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3.
广州市越秀区2008-2009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广州市越秀区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科学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统计分析从国家疾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获得的越秀区手足口病病例资料。结果广州市越秀区2008-2009年共发生手足口病1331例,2008年发病率为3.96/万,2009年发病率为7.50/万,2009年手足口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χ2=125.7,P<0.001)。男女比为1.61:1,2~4岁组儿童发病率最高,4-6月为发病高峰,流动人口密集的地区发病率较高,流行期间易在托幼机构中引起暴发。2008年及2009年报告实验室确诊病例为61例和120例,分别占总报告例数的12.71%和13.78%,其中2008年EV71占优势,2009年则是CoxA16占优势。结论手足口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地区、年龄和时间差异,掌握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将有助于更好地开展预防和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14.
王国玲  郭鹏娟  杨波  潘捷云  李集宇  甘标 《热带医学杂志》2011,11(9):1086-1087,1093
目的分析广州市海珠区2007-2010年麻疹及风疹的流行特征。方法采用IgM抗体捕捉ELISA对广州市海珠区2007-2010年麻疹、风疹疑似病例血清标本进行IgM抗体检测。数据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麻疹IgM抗体总阳性率为44.30%,风疹IgM抗体总阳性率为13.09%,各年度麻疹、风疹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1.708,P<0.05;χ2=34.191,P<0.05)。男女麻疹、风疹病例性别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麻疹阳性病例年龄主要分布在8月龄~7岁及15~29岁,风疹阳性病例年龄主要分布在15~29岁。4年间麻疹、风疹阳性病例分别集中在3~7月、3~6月。结论海珠区2010年麻疹阳性率较前几年明显降低,说明防控措施有力,但2010年风疹的阳性率升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麻疹的发病人群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和青年,风疹的发病人群以青年为主。春季为麻疹、风疹的高发季节,应适时进行防控,避免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分析广州市萝岗区老年性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广州市萝岗区街道和村庄各两处≥50周岁以上常住老年人进行调查。应用SPSS16.0统计两区四地骨质疏松的发病情况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城镇的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率为23.2%,农村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率为30.4%,城镇和农村男性骨折率为17.5%,女性骨折率为35.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且随着年龄的增加,骨折发生率呈上升趋势。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与性别、年龄、吸烟、饮酒、既往骨折及跌倒次数成正相关,与女性绝经年龄、运动及劳动强度、饮茶、睡眠时间成负相关(OR〈1)。结论广州市萝岗区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较高,其发生与很多因素有关,我们应该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广州市海珠区2008~2013年风疹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风疹的策略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管理告系统收集风疹发病资料,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结果广州市海珠区2008~2013年共报告风疹病例355例,无死亡病例,年均发病率为3.70/10万,不同年份之间报告的发病率有统计学差异(χ2=606.157,P0.05),各街道均有病例报告,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高峰在3~7月份,占全年的70.99%;男女性别比为0.9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18,P0.05);发病人群以15~40岁人群为主,占总人数的77.75%,育龄期妇女占女性发病人数的81.08%。发病主要集中在学生。患者中无风疹成份疫苗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者占85.63%。结论海珠区风疹发病率仍较高,应加强监测及提高重点人群疫苗的接种覆盖率以预防控制风疹的爆发,减少先天性风疹综合症(CRS)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广州市1997-2007年狂犬病流行状况与防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广州市狂犬病的流行趋势及特征,探讨疫情回升的原因,提出预防控制措施。方法收集广州市1997-2007年的疫情报告资料及病例个案调查表进行分析。结果1997-2007年广州市共报告44例狂犬病,其中男32例,女12例,发病年龄最小7岁,最大80岁,发病人群以农村居民和学生为主,夏秋季节多发。1997-2004年仅发生9例,而近3年上升至35例,2007年达到最高峰,共14例。病例主要分布在增城市,但近年向邻近的萝岗、黄埔等地区扩散。结论农村地区养犬数多,犬只免疫有效率低,人用狂犬病疫苗及免疫球蛋白价格过高,群众防病意识淡薄等是疫情回升的主要原因。落实狂犬病综合防制措施,控制传染源,提高农村地区犬只免疫保护率是降低狂犬病发病率最根本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广州市荔湾区2013年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预防控制措施。方法对各医院报告的荔湾区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采集病例血液样本开展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测,并划定疫点进行蚊媒调查和病例搜索。结果广州市荔湾区2013年报告本地登革热病例781例,发病率为86.95/10万,无死亡病例;流行季节为7月下旬至11月下旬,高峰为9月下旬至11月上旬;男女性别比1∶1.14;发病年龄最大92岁,最小2岁,以中青年为主。全区疫情以城乡结合部为主,随后向老城区扩散,最后波及21个行政街,有8个较大暴发点;病毒型别主要为登革Ⅰ型。结论2013年荔湾区发生登革热大流行,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疫情主要发生在城乡结合部。病媒控制不理想是疫情扩散的主要原因。荔湾区存在不利于登革热防控的自然和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及时了解SARS在东山区人群的流行特点,为进一步的预防控制工作提供资料。方法:通过对医院报告病例的汇总与对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了解流行概况和流行特点。结果:累计至2003年4月30日.东山区共报告127例确诊SARS病例,其中医务人员33例,退休人员32例,家务待业8例,国家干部23例,商业、工人和其他人员19例,学生10例,儿童2例。人群对非典型性肺炎的易感性除医务人员为医院聚发外,还有6户为家庭聚发,其余均为散发。在本次SARS流行过程中,有接触史的病人共有49人,占总发病的38.6%,主要以医务人员为主,还有61.4%的病人无明显接触史。结论:此次非典型性肺炎传染性强,传播面广,应及时采取有效的相应预防措施,疫情才能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包头市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使用国家疾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监测2009年1~12月包头市手足口病发病情况,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发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包头市手足口病发病数从4月开始迅速上升,5~7月为发病高峰,6月发病数最高。全市10个区、旗、县均有病例报告,城乡结合处人群发病较高,男性发病高于女性,6岁以下儿童发病为主,散居儿童发病数略高于幼托儿童。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手足口病发生存在明显季节、地区、性别、年龄差异。应加强疫情监测、做好疫情处理,防控重点为以城乡结合处为主的各类托幼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