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简称隐脑)为严重的机会感染性疾病,具有病程长、治疗效果差、死亡率高等特点.近年来随着艾滋病、器官移植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人群的增加,隐脑的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为探讨隐脑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转归的因素,本文对我院4年来收治的50例隐脑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2.
隐球菌性脑膜炎1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球菌性脑膜炎(隐脑)是新型隐球菌所致的中枢神经的亚急性或慢性感染,其临床表现为亚急性或慢性脑膜炎,少数可表现出为颅内占位性病变,常因治疗效果不理想而危及生命或遗留严重的后遗症。我院自1999年以来收治的11例隐球菌性脑膜炎病,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顾菊林  温海  廖万清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2,23(12):1344-1344,1347
隐球菌是一种具荚膜的酵母样真菌 ,最常侵犯中枢神经系统 ,引起隐球菌性脑膜炎 (隐脑 )。隐脑多见于成年人 ,有关儿童隐脑的相关资料报道甚少 ,我院自 1993年 3月至 2 0 0 1年 6月共收治儿童隐脑患者 8例 ,现将有关资料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8例 ,男 6例 ,女 2例 ,年龄 2~ 8岁。被确诊为隐脑时病程 14 d至 1年 ,8例中曾被误诊为病毒性脑膜炎 3例 ,上呼吸道感染 3例 ,结核性脑膜炎 2例。发病前有鸽粪接触史 2例。本组仅 1例因肾病综合征长期服用泼尼松治疗。1.2 临床表现 头痛 7例 (7/ 8) ,呈进行性加剧 ,其中以头痛…  相似文献   

4.
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治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隐球菌性脑膜炎 (隐脑 )是由隐球菌属中某些种或变种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的一种深部真菌病。近年来 ,隐脑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 ,突出表现在 AIDS人群中。据统计 ,在美国大约有 5 %~ 1 0 %的 AIDS患者发生隐脑 ,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 ,AIDS患者隐脑的发病率更高 [1] 。在我国 ,隐脑发病以散发、非 AIDS人群为主 ,但已有 AIDS与隐球菌病伴发的报道 [2 ]。隐脑的病原菌主要是新生隐球菌。它有 3个变种 ,即新生变种、格特变种和上海变种 ,其中上海变种是我们从上海非免疫抑制患者中发现的。已应用经典的遗传学方法对新生隐球菌毒力…  相似文献   

5.
儿童新型隐球菌脑膜炎1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儿童新型隐球菌脑膜炎13例临床分析王琳琳,梁淡渭(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新型隐球菌脑膜炎在儿童并不少见,通常有较高的死亡率。它可作为原发病而发生,也可继发于免疫抑制或长期服用肾上腺皮质激亲的病人。本文报道我科收拾的儿童新型隐球菌脑膜炎13例,全部经脑脊液...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结脑和隐球菌性脑膜炎(隐脑)的临床和脑脊液鉴别要点。方法:回顾性调查并比较1985年-2000年收治的34例结脑和35例隐脑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有效治疗前的脑脊液(CSF)结果。结果:9例的结脑和49%的隐脑以头痛为首症状,结脑和隐脑发生视力改变,肢体瘫痪的比例分别为13%和36%、19%和0,视神经乳头水肿发生率分别为15%和66%,发生脑瘫的比例分别为11%和29%,90%的隐脑和11%的结脑患者CSF压力大于40mmH2O,36%的隐脑患者CSF中蛋白质含量正常,有升高者大部分为轻度升高,犬于2g/L者占9%,而结核均有蛋白质含量升高,且45%的患者犬于2g/L,结论:隐脑易误诊,具有下列特征时考虑隐脑可能性大。起病以头痛为主而不伴发热,视神经乳头水肿明显,CSF压力显著升高,蛋白含量正常等。CSF中蛋白含量明显升高,特别是大于2g/L时,结脑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7.
新生隐球菌感染中枢神经组织的病理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隐球菌,能引起急性或慢性全身性或局限性病变,脑尤易受侵犯。临床常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或脑肿瘤等。今制作一组动物模型,观察接种新生隐球菌于腹腔和颅内后,在中枢神经组织所发生的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8.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以下简称隐脑)是中枢神经系统霉菌病之一。由于其临床表现及脑脊液、生化检查常与结核性脑膜炎(以下简称结脑)相混淆,故极易误诊为结脑。我院1971~1986年7月共治隐脑10例,住院期间均经涂片或培养证实。现就本病例误诊原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分析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隐脑)的临床特征,提高诊治水平。方法 对26例隐脑患者的临床资料、诊治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8.5%的患者为亚急性或慢性起病, 73.1%患者无基础疾病,80%以上的患者有头痛、发热、呕吐,65.3%患者颅内压明显增高,69.2%患者脑脊液糖含量明显降低。21例患者应用两性霉素B(AMB)联合5-FC治疗后肾、肝功能损害及低钾血症的发生比率分别为49.8%、39.4%、34.2%;总有效率为61.9%。结论 隐脑以亚急性或慢性起病常见,其特征表现为头痛、颅内压明显增高,脑脊液糖含量明显降低,AMB治疗不良反应多,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防治AMB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助于提高疗效。 [关键词] 隐球菌,新型 脑膜炎 隐球菌性  相似文献   

10.
两性霉素B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静脉应用两性霉素B(AMB)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隐脑)时发生的不良反应及护理疗效.方法 运用护理程序,对16例隐脑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按护理疗效评估标准进行客观评价.结果 16例患者在应用AMB中有15例发生不良反应,但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针对AMB在长程治疗中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可防治和减轻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吴庆军  唐福林 《北京医学》2001,23(4):217-219
目的:研究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感染的特点,诊断和治疗,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对7例SLE合并隐球菌脑膜炎(隐脑)病例的临床表现,脑脊液(CSF)变化和诊治经过,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隐脑多于SLE患者应用大剂量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时出现,起病隐匿、进展慢,临床及CSF系列生化检查呈非特异,易误诊为狼疮脑病或结核性脑膜炎,CSF真菌培养或涂片镜检发现隐球菌是确诊的关键。对以两性霉素B为主的抗真菌治疗反应较好,有效率100%,结论:早期诊断和有效抗隐球菌治疗可显著改善SLE合并隐脑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吴文均 《中外医疗》2009,28(20):64-64
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是长期站立工作者容易发生的常见病,严重的可发生皮肤溃烂,经久不愈,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我们十几年来采用高位结扎大隐静脉、曲张静脉剥脱术及交通支结扎术治疗,效果较好,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由于社会老龄化现象的日益增加,免疫抑制剂、皮质激素的广泛应用,隐球菌性脑膜炎(以下称隐脑)的发病率有所上升,且病情危重,病死率高,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极易被误诊误治。笔者对本院1980~1999年收治的误诊误治的隐脑26例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17例,女9例;年龄27~75岁,平均47岁。本组5例有原发疾病:肾移植术后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1例;肾病综合征长期服用激素1例;结核性脑膜炎1例;慢性肾炎1例;中耳炎行乳突根治术后1例。本组早期误诊为结脑15例、病脑9例、颅内占位2例。误诊后分别予抗结核、抗病毒及对…  相似文献   

14.
通常将持续4周或4周以上的脑膜炎称为慢性脑膜炎。引起慢性脑膜炎的病因、临床特征与急性脑膜炎有所不同,临床诊断治疗相对困难。慢性脑膜炎可以发生于免疫功能缺陷的人群如AIDS、肿瘤、化疗或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病人。也可以发生在具有正常免疫功能的人群。一般将慢性脑膜炎的病因分成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二类,朱利平等(1997)对华山医院1986年至1996年间诊断为慢性脑膜炎的病例进行分析,感染性病因占总数的98.6%,非感染性占1.4%。其中结脑占61.4%,其他包括真菌性脑膜炎(隐脑,念珠菌性脑膜炎)、慢性化脓性脑膜炎、脑囊虫病脑膜炎等。肿…  相似文献   

15.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简称隐脑)是由一种酵母样真菌侵犯中枢神经系统而引起的一种亚急性或慢性的感染性疾病。过去由于对该病认识不足,经常误诊。我院1972~1984年在住院内科病人中所发现的10例隐脑,在外院全部误诊。现将本组病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3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简称隐脑)患者临床特点和诊断,治疗经验。方法:地我院1990年1月-2001年6月期间确诊的隐脑患者进行临床回顾分析,结果:隐脑患者以中青年为多见,51.5%患者既往有肾病综合征、肝硬化等疾病,起病缓慢,临床表现主要以头痛、发热和恶心呕吐为主,误诊率达72.7%,主要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和脑肿瘤等。治疗以二性霉素B(AMB)联用5-氟胞嘧啶(5-FC)或氟康唑(Flu)等为主。病死率39.4%,结论:隐脑早期缺乏典型临床表现极易误诊。提高对本病临床认识水平,反复多次脑脊液(CSF),涂片墨汁染色和真菌培养,开展免疫学检查是诊断本病的关键。ABM联合5-FC或Flu仍是隐脑的主要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随着广谱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广泛、长期应用,真菌性脑膜炎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隐球菌性脑膜炎(隐脑)是常见的一种,但对颅内压明显增高,反复出现脑疝的病例尚缺乏有效治疗。现将我院近年来应用脑脊液贮存器及脑  相似文献   

18.
荣良群 《右江医学》2002,30(6):543-544
目的 :分析中枢神经系统新型隐球菌感染 16例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神经症、脊髓肿瘤、播散性脑脊髓炎、原发性淋巴瘤的原因。方法 :收集近 10年来经脊液涂片或病理证实的中枢神经系统新型隐球菌感染的病例 84例 ,分析其中16例是怎样被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 (结脑 )、病毒性脑膜炎 (病脑 )、神经症、脊髓肿瘤、播散性脑脊髓炎、原发性淋巴瘤的。结果 :中枢神经系统新型隐球菌感染的误诊率为 19.0 % ,16例中枢神经系统新型隐球菌感染患者 5例误诊为结脑 ,4例误诊为病脑 ,2例误诊为神经症 ,2例误诊为脊髓肿瘤 ,1例误诊为播散性脑脊髓炎 ,1例误诊为淋巴瘤。其中 10例靠脑脊液找到隐球菌 ,6例经病理证实。结论 :中枢神经系统新型隐球菌感染极易误诊为结脑、病脑、神经症、脊髓肿瘤、播散性脑脊髓炎、淋巴瘤 ,反复多次脑脊液找隐球菌、诊断未明前慎用激素以及必要时活检是防止误诊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新型隐球菌属溶组织酵母菌的新型变种,具有荚膜,最常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隐球菌脑膜炎。隐脑多见于成年人,儿童隐脑报道不多,现将我院2003年2006年10月收治的13例隐脑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基层医院隐球菌性脑膜炎误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球菌性脑膜炎简称隐脑,系由新型隐球菌感染而引起的真菌性脑及脑膜的弥漫性炎症.该病为少见病,但近年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多发生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如长期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激素及患有恶性肿瘤、结核病、系统性红班狼疮(SLE)、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等的患者,部分有鸽类接触史,通常呈慢性或亚急性起病,偶有急性起病,病情进行性加重,如诊断治疗不及时,预后很差.我院1996~2003年共收治12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均由基层医院转入,无一例首诊为隐球菌性脑膜炎.由于基层医院医生对该病的认识不足,实验检查条件有限等,导致该病的误诊、误治.现简要讨论其诊治及其误诊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