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脾脉急甚为瘈疭,微急为膈中,食饮入而还出,后沃沫”。关于“后沃沫”一语的含义至今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是大便便下冷沫;一种说法认为是涎沫从口中出去。持第一种说法的人如隋杨上善《太素·卷十五·五脏脉诊注》:“大便沃冷沫也”。明马莳《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亦言属脾气不下疏的后沃沫;此外,还有陈璧琉、郑卓人合编的《灵枢经白话解》以及一九八二年版的河北医学院《灵枢经校释》均引用其说,并且对这段文字进行了简释:“脾脉急甚的,  相似文献   

2.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脾脉急甚为瘛疭,微急为膈中,食饮入而还出,后沃沫。”对此段经文中之“后沃沫”,诸家解释不同:有说是口中之沫,如清·张隐庵云此乃“脾不能游溢津液,四布于皮毛,故涎洙从口出也。”有人说是肛门溢出之沫液,如明·马元台  相似文献   

3.
《灵枢·九针十二原》开始部分有这样一段文字:“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未覩其疾恶知其原”,其中“神乎神客在门”六字,诸家注本标点不一:一种是“神乎神,客在门。”另一种是“神乎!神客在门。”前者是传统标点法,如清代张景岳《类经》注、张志聪《灵枢集注》、马元台《灵枢注证发微》、及今人的《灵枢经白话解》、《灵枢经语释》等;后者最早见于日本丹波元简《灵枢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年7月第1版),后又有  相似文献   

4.
《素问·脉解篇》,在杨上善编注的《太素》中称作《经脉病解》,内容专解释经脉(六经)病候,一般认为这是属于《灵枢·经脉》以后的著作.但是,其中所引原文与《灵枢·经脉》所载有很大出入.唐代王冰注说:"此一篇殊与前后经文不相连接;别释经脉发病之源,与《灵枢经》流注略同,所指殊异."为什么有异?长时期来,由于文献无征,得不到可靠的解释.新近,马王堆汉墓《帛书经脉篇》出土,为我们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从而可以证明:《素问·脉解篇》的引文是另有所本的;同时还可以看出,《素问·脉解篇》引文与《帛书经脉篇》第一种、第二种文本以及《灵枢·经脉》之间有着源流关系.下面就分段列表对比并进行  相似文献   

5.
关于《内经》中“肾主外”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肾主外一说 ,出自《灵枢·师传》篇 ,其曰 :“肾者主为外”。《灵枢·五癃津液别》又说 :“肾为之主外”。二者文字略有差异 ,但主要意义即“肾主外”。对以上两句经文的“外”字 ,不同医家有不同的解释。河北医学院编著的《灵枢经校释》注释 :“《太素·卷第二十九·津液》外作水” ;郭蔼春的《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释》注释 :“外是水的误字 ,应据《太素·卷第二十九·津液》改” ;张介宾《类经·十六卷五十八》注 :“心总五脏六腑 ,为精神之主 ,……肾主骨而成立其形体 ,故为心之主外也。”笔者认为 ,肾主外是正确的。“外”不应改为“水”…  相似文献   

6.
宋史菘本《灵枢经·经脉》篇足阳明胃经循行原文曰:“胃足阳明之脉,起於鼻之交中,旁纳太阳之脉……”“之”字横亘其中,致文理医理难通。历代《内经》不同版本均无之字,故丹波元坚(日)《灵枢经》认为之字为衍文;现代学者郭霭春《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释义》亦从其说。但进一步考证,似难用行文作解,故又有学者提出不同看法,如傅贞亮《黄帝内经灵枢经析义》认为“之”字当作“上”,此说甚是,但未道其原委。 考“之”字大篆写作“ ”,与篆书上“ ”字接近,为《灵枢经》早期传抄过程中形近而讹,并非衍文。《灵枢经·经脉》篇中…  相似文献   

7.
陈明 《国医论坛》1989,4(6):33-34
“脾藏营”,见于《灵枢·本神》篇。对此,古今注家多释为“脾贮藏营气”,如马莳:“人之荣(营、荣古通用)气藏于脾”,张介宾:“营出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故曰脾藏营”。《灵枢经白话解》、《灵枢经校释》、《黄帝内经灵枢译释》及今之教科书,皆谓“脾贮藏营气”。然笔者捧文细玩,发现此说与经义不切,显系错释。愚谓:“营”,  相似文献   

8.
活血化瘀法对妇产科疾病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瘀血的涵义和原因瘀字的释义,《说文》:“瘀积血也”。血由饮食所生化,在机体的脉道中运行,环周不休,以营养全身。《灵枢·痈疽》:“夫血脉营卫,周流不休。”《灵枢·邪客》,“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血的正常状态,应在脉管内有规律地流畅运行为顺,反之为  相似文献   

9.
《灵枢·邪客》云:“卫气者,……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藏六府。”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内经讲义》(1984年版)释;“足少阴之分间,指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的交接处。”《黄帝内经灵枢译释》和《灵枢经校释》均释为“足少阴肾经之起点”,历代注家于此或阙如弗释,或增义为训。  相似文献   

10.
三焦谷道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雄志  陈丹 《陕西中医》2002,23(1):92-92
三焦学说古今颇多争议。《难经·三十一难》曰 :“三焦者 ,水谷之道路”:笔者求之《内经》、《难经》,提出三焦谷学道说 ,探讨如下。《灵枢·营卫生会》篇曰 :“上焦出于胃上口 ,并咽以上 ,贯膈而布胸中”,《难经·三十一难》亦曰 :“上焦者 ,在心下 ,当胃上口 ,主内而不出”,故口、咽、食管皆属上焦 ,主受纳饮食 ,如雾露之降 ,《灵枢·营卫生会》篇曰 :“上焦如雾”是也。《灵枢·营卫生会》篇曰 :“中焦亦并胃中 ,出上焦之后所受气者 ,泌糟粕 ,蒸津液 ,化其精微 ,上注于肺脉 ,乃代而为血。《难经·三十一难》曰 :“中焦者 ,在胃中脘 ,不上…  相似文献   

11.
“出三入一”一语,出自《灵枢·五味篇》,历代医家对其意义解释不同,大致可分为两种看法:马莳、张介宾等人认为指谷食之气呼出三分,天地之气吸入一分而言;任谷庵氏认为:“出三”指糟粕、津液、宗气三者,“入一”指“所入者谷”。笔者认为这两种解释均于理不当,前说毫无根据,且于理不顺,姑不论之。后说之主要根据为《灵枢·邪客篇》:“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然而,若联系《灵枢·五味篇》上下文来看,这种解释也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出  相似文献   

12.
<正> 《内经》一书,历代均有拾遗补缺,但各本仍不完整,腧穴之数众说纷纭,未能统一,大有考证的必要。清代黄以周认为,《素问》之传于今者,以唐王冰次注为最古,王注之传于今者,以宋林亿新校正本为最善。”今据明翻宋嘉祐本《黄帝内经索问》、史崧本《灵枢》为蓝本。考之知王注《内经》时已有缺失。故王注云:“经无名”、“经缺其名”等语,通考《素问》中共缺56穴,其中有8穴在《灵枢》中;4穴在《太素》中,均属漏注遗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素问》中有腧穴名及所在刺灸分壮者11穴,为《甲乙经》及他经所无,如日月本、急脉、窈漏、下颐、灵台、中枢、阳关、成骨、分肉(《太素·气穴篇》亦有成骨、分肉,“气府论”有急脉惟注不详)、下断交、虚里。以上俞穴个别的到后世渐次出现,如:“灵台、阳关在宋王惟一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中才出现,并注出自《素问》。又如中枢、急脉到清《医宗金鉴》中始出现,  相似文献   

13.
《湖北中医杂志》1980年第五期上发表了拙文“《灵枢经》析四疑则”,这里又写成“《灵沪'.乙二工二护尹、.一寻J~沪、、、.户r、.枢经》析疑三则"一文,来和研究《灵枢经》一书的同志们共同商讨。《灵枢·终始第九》说:"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如是者,则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阳竭,泻阴则阳脱。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经络学说”从温(脉)和眽(脉)的雏形概念开始,发展到《灵枢》时代,已经系统而完整。考《灵枢经》中“经络”一词组约二十处,下面归类加以分析。 1.含动词义《灵枢·经脉》曰:“……六经络手阳明少阳之大络,起于五指间,上合肘中。”“经络”二字,似应分解。六经指手三阴三阳之经脉;经后之“络”为动词,就是说,起于五指间的手三阴三阳经脉,与手  相似文献   

15.
督脉命名别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督脉”一语,《素问》凡六见,《灵枢》有五处。“督”字也有“督脉”义。《庄子·养生主》:“缘督以为经。”郭庆藩集释引王夫之曰:“身后之中脉曰督。”其脉所以命名为“督”,多据其功能,取其“督率”义。如《素问·骨空论》王冰注:“所以谓之督脉者,以其督领经脉之海也。”  相似文献   

16.
严桂芳 《中国针灸》2002,22(12):853-853
最近研读了“谈谈阴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中的几个问题”(《中国针灸》2 0 0 1年第 8期 5 10页 ,以下简称“谈文”)一文感触很深 ,对文中的一些论述及观点实难苟同 ,在此提出一些个人看法 ,以增强交流。综观《内经》《针灸大成》等医著 ,应该注意到古典医著中对经脉循行、起止有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1 概言经脉之循行、起止如《灵枢·营气》曰 :“故气从太阴出 ,注手阳明 ,上行注足阳明 ,下行……”《灵枢·脉度》曰 :“手之六阳 ,从手至头……手之六阴 ,从手至胸中……”2 以具体部位 ,详细表述经脉之循行、逆顺、起止如《灵枢·经脉》中有…  相似文献   

17.
浅谈“损其心者,调其营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损其心者 ,调其营卫”一语出自《难经·十四难》 ,意指心脏疾患可采用调和营卫的方法来治疗。调和营卫为何能达到治疗心疾的目的 ?这要从营卫的生理、病理及营卫与心脏的关系说起。1 营卫的生理1 1 营卫生理《灵枢·邪客》云“营气者 ,泌其津液 ,注之于脉 ,化以为血 ,以荣四末 ,内注五脏六腑” ,有营养和化生血液的功能 ;《灵枢·本脏》云“卫气者 ,所以温分肉 ,充皮肤 ,肥腠理 ,司开合” ,有温养脏腑肌肉、固护肌表和控制腠理开合及维持体温的作用。营卫二气 ,“营行脉中 ,卫行脉外” ;“阴阳相贯 ,如环无端”(《灵枢·卫气》) ,从而达…  相似文献   

18.
八脉名称最早散见于《黄帝内经》一书。诸如《素问·骨空论》、《素问·上古天真论》、《素问·痿论》、《素问·刺腰痛篇》、《灵枢·经脉》、《灵枢·营气》、《灵枢·五音五味》、《灵枢·逆顺肥瘦》、《灵枢·经别》、《灵枢·动输》、《灵枢·脉度》、《灵枢·寒热》、《灵枢·大惑论》等篇章,均分别记载了八脉,但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系统。奇经八脉作为完整  相似文献   

19.
血和水同属阴液,均为饮食水谷精气所化,它们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脏腑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灵枢·决气篇》说:“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必须得到血、水的充养滋润,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血证论·吐脓篇》说:“血得气之变蒸,亦化而为水。”指出在生理状态下,一部分血液经过脏腑气化作用,渗出脉外,遍布于组织间隙之中而成为津液,血足则津液亦充,如出血过多,则可影响到津液,即所谓“血不足以济水则气热。”另一方面,《血证论》说:“水与血相为倚伏”,血水“互相维系”,提示水能生血。《灵枢·邪客篇》云:“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而为血。”《灵枢·痈疽篇》亦云:“津液和调,  相似文献   

20.
7.3 7 脾水 :名出《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脾水者 ,其腹大 ,四肢苦重 ,津液不生 ,但苦少气 ,小便难。”7.3 8 肥气 :名出《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篇 ,“肝脉……微急为肥气 ,在胁下 ,若覆杯。”《难经·五十六难》谓 :“肝之积 ,名曰肥气 ,在左胁下 ,如覆杯 ,有头足。”7.3 9 胰瘅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谓古代有“五脏六腑瘅十二病方”,其脏腑瘅病中当有胰瘅 ,可惜该书已佚。7.4 0 胰胀 :名见朱文锋《内科疾病中医诊疗体系》,系根据其病位在胰 ,病变特征属慢性胀著类疾病而定。7.4 1 胰痈 :名见朱文锋《内科疾病中医诊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