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伴脑内血肿患者的护理.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88年10月~2001年10月神经科14例aSAH伴脑内血肿住院患者的护理过程.结果12例经DSA明确动脉瘤的患者经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后出院,2例Hunt-Hess 4~5级,未作DSA检查,均死于脑疝.结论这部分病例病情凶险、再出血与延迟性脑血管痉挛等情况的发生率较高.做好应急救治准备,及时处理心律失常、持续发热、意识障碍、抽搐等临床常见症状,细致观察瞳孔和眼位变化,提前做好手术准备,注重再出血、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等常见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可以显著改善aSAH伴脑内血肿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伴脑内血肿的早期体位摆放。方法完成患者急性期在床上渡过体位摆放的护理,杜绝不良卧位给病人造成的关节挛缩,肌肉萎缩等严重后果。结果正确的体位摆放过渡到移位是为患者早期功能锻炼提供了可靠保障,并为肢体恢复和缩短住院时间打下基础。结论实践证明,体位摆放—移位—肢体恢复,不但挽救了患者的生命,并把残疾损害降到最低程度,积极努力地帮助患者充分发挥残余功能,达到生活自理,最后完全康复。  相似文献   

3.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30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介入技术诊治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方法:对3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行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诊断并进行血管内微弹簧栓塞治疗.结果: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显示,前交通动脉瘤12例,占40%;后交通动脉瘤10例,占33%;大脑中动脉瘤4例,占13.3%;海绵窦内动脉瘤2例,占6.6%;脉络膜后动脉瘤2例,占6.6%.其中2例脉络膜动脉瘤行手术摘除,2例前交通动脉瘤行瘤颈夹闭术,其余动脉瘤均行血管内微弹簧圈栓塞治疗.结论:血管内治疗技术对明确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有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并发脑血管痉挛(CVS)病人的护理方法。[方法]对在神经内科住院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术后并发CVS的 aSAH 24例病人实施全面的护理,包括监测 CVS前驱症状及体征、保持等容和正常循环血量、正确使用尼莫地平、做好腰椎穿刺放脑脊液的护理及心理护理。[结果]23例治愈出院,1例发生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遗留右侧肢体轻瘫出院。[结论]对血管内栓塞治疗aSAH 后CVS的病人实施全面的护理,可及早发现病人的病情变化,遏制CVS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患者脑脊液中内皮素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血管痉挛的关系。方法 采集40例破裂动脉瘤患者脑脊液标本,采集时间为入院后即刻、出血后第3、5、7、10、14天,采用放免法检测脑脊液中ET-1浓度。结论 出血后第3天脑脊液中ET-1浓度即有明显升高,在出血后第7天达到高峰,而后逐渐下降。血管痉挛患者ET-1浓度明显高于未痉挛者。结论 脑脊液中ET-1浓度的升高参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8):1264-1265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术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4月~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82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患者接受显微夹闭术治疗,观察组接受血管内栓塞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免疫功能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IgG、IgM、Ig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Ig G、Ig M、Ig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9.76%,低于对照组的29.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栓塞术应用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治疗中能促进患者的预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且对患者的免疫功能影响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原因主要是颅内动脉瘤破裂。目前对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有了很大提高,很多患者在神经功能方面能得到基本恢复。但其中有部分患者仍存在认知功能损害,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认知功能检查成为近年来逐渐引起重视的问题。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中相关文章,检索词“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cognitive deficit”,并限定文章语言为英文;并用计算机检索2001/2004期间相关文章。文章语言为中文或英文,检索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认知功能;动脉瘤”和“subarachnoid hemorrhage;cognitive deficit”。资料选择:选择采用标准化测量方法并以认知功能测定为主要内容的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101篇相关论文,其中15篇与本文内容高度相关.排除的其他论文中有部分内容为认知测量,排除新的认知功能测量方法介绍的论文。资料综合:对所选论文的认知功能测量内容、方法、结果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本身及其并发症和治疗措施均可对认知功能的发生和程度产生影响。结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存在认知功能损害,造成认知损害的因素除蛛网膜下腔出血本身外,还有手术、麻醉、药物等因素。  相似文献   

8.
蛛网膜下腔出血意识障碍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意识障碍患者222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222例中,男117例,女105例,年龄22~则岁。暂短意识丧失83例,意识丧失1~24h者朋例,昏迷24h以上者101例。本组发生脑疲77例(34.68%),肺炎25例(11.26%),胃出血18例(8.11%)。2结果痊愈121例(54.5%),好转24例(10.8%),死t77例(34.7%)。3护理体会3.l意识障碍的护理3.1.l暂短意识障碍系SAH发病时暂短的脑血管痉挛所致,多见于脑动脉瘤破裂患者。除按SAH常规护理外,尚须防止动脉瘤再破裂而再…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血管内栓塞疗法的疗效。方法对130例经CT或MRI确诊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122例经全脑血管造影后,其中101例经血管内栓塞治愈,有21例治疗后伴有神经功能障碍。8例由于病情较重,均死于脑疝。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病例中,术后复查造影108例动脉瘤不显影,14例栓塞90%,动脉通畅。结论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动脉瘤破裂出血是一较满意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原因主要是颅内动脉瘤破裂.目前对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有了很大提高,很多患者在神经功能方面能得到基本恢复.但其中有部分患者仍存在认知功能损害,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认知功能检查成为近年来逐渐引起重视的问题.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中相关文章,检索词"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cognitive deficit",并限定文章语言为英文.并用计算机检索2001/2004期间相关文章.文章语言为中文或英文,检索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认知功能;动脉瘤"和"subarachnoid hemorrhage;cognitive deficit".资料选择选择采用标准化测量方法并以认知功能测定为主要内容的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101篇相关论文,其中15篇与本文内容高度相关,排除的其他论文中有部分内容为认知测量,排除新的认知功能测量方法介绍的论文.资料综合对所选论文的认知功能测量内容、方法、结果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本身及其并发症和治疗措施均可对认知功能的发生和程度产生影响.结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存在认知功能损害,造成认知损害的因素除蛛网膜下腔出血本身外,还有手术、麻醉、药物等因素.  相似文献   

11.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病,其病因有动脉瘤、脑血管畸形、垂体卒中等.血管造影为SAH的重要辅助检查方法之一,有助于查明出血的原因和部位.临床上,微小动脉瘤、动脉瘤完全破裂、瘤颈狭窄等致动脉瘤显影不良或不能显影,或动脉瘤处于特殊部位、血管间相互重叠、造影角度、时间或技术欠缺影响结果,或血管畸形等均可导致SAH患者全脑血管造影阴性[1].  相似文献   

12.
1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循证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结合1例典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的循证治疗经过,总结评价治疗aSAH的最佳证据,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根据所提出的如何预防并发症及处理破裂动脉瘤的问题,全面检索Cochrane图书馆(2006年第4期)、OVID ACP Journal Club(1991~2006)、OVID MEDLINE (1966~2006)、美国国家指南交换中心(1998~2006)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8~2006),获取并评价相关的系统评价、随机对照试验、临床对照试验证据及治疗指南。结果共纳入7篇系统评价、3篇RCT、1篇CCT和5篇临床指南。当前证据表明,口服尼莫地平可有效预防脑血管痉挛相关的不良结局,而替拉扎特对分级较好的女性患者无效,其他预防措施效果尚不明确;是否应用抗纤溶剂预防再出血,各证据间存在异议;破裂动脉瘤若同时适合手术夹闭或介入治疗,选择后者临床结局更佳。参照证据和指南,并结合患者情况和意愿,我们对该例患者实施尼莫地平和抗纤溶剂治疗,并对动脉瘤行早期介入栓塞。住院期间患者未发生脑血管痉挛缺血和早期再出血,短期随访示临床转归良好,介入治疗的远期效益尚待后续随访证实。结论为有效预防并发症发生和改善预后,应基于最佳临床证据和指南对aSAH患者实施治疗。  相似文献   

13.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是患者致死或致残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随着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其治疗的种类和方法均有了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14.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颅内血肿6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合并颅内血肿(ICH)患者的治疗策略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SAH合并ICH患者。患者均经头颅CT证实并在CT上测量血肿大小,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法。患者入院时分为高级别组(Hunt-HessⅠ~Ⅲ级)和低级别组(Hunt-HessⅣ—Ⅴ级),采用改良Rankin Scale评分在6个月时评估患者预后。结果60例患者中,高级别组患者18例,低级别组42例。血肿体积〉50cm。者,其瘤体直径大于血肿体积≤50cm^3的患者。破裂动脉瘤最常见于前交通动脉、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54例患者经显微手术清除血肿并夹闭动脉瘤,4例患者经介入栓塞治疗,2例患者介入栓塞后行血肿清除术。低级别组患者中,早期手术者较晚期手术者预后更好。印例中预后好者占23.3%,死亡率为36.7%。结论治疗策略的选择和治疗时间的把握对患者至关重要,超早期手术清除血肿并夹闭动脉瘤,对很多伴有较大颅内血肿且入院评级较低的患者仍有必要。  相似文献   

15.
吝娜  曹磊 《临床荟萃》2020,35(2):148-152
目的 评估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再出血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为aSAH再出血的预防提供指导。方法 对12例再出血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资料、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12例再出血患者首发症状表现为头痛10例(83%),意识障碍8例(67%);入院时Hunt Hess评分Ⅲ~Ⅳ级8例(67%),改良Fisher Ⅲ~Ⅳ级10例(83%)。在SAH后的最初24小时内发生再出血7例(58%)。入院后再出血时平均动脉压显著增加。再出血患者责任动脉瘤位于大脑前动脉(ACA)及前交通动脉(AComA)4例(33%),多发动脉瘤5例(42%),所有患者均对动脉瘤进行处理。SAH后并发急性脑积水9例(75%),行脑室外引流6例(50%),减压颅骨切除术1例(8%),最终死亡5例(42%)。结论 SAH后院内再出血死亡率高、预后差,积极干预危险因素,从而减少残疾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慢性脑积水的危险因素。方法:将208例经CT证实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根据出血2周后CT检查有无脑积水分为脑积水组(25例)和非脑积水组(183例),分析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高血压史、Hunt—Hess分级、多次出血、动脉瘤位置、脑室积血、急性脑积水等方面的差异。结论:脑积水组和非脑积水组在性别、年龄、发病后的Hunt—Hess分级、多次出血、脑室积血、急性脑积水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慢性脑积水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并发急性神经源性肺水肿(ANPE)的护理要点。【方法】对12例动脉瘤性SAH合并ANPE患者的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无肺功能及神经功能的损伤。【结论】动脉瘤性SAH并发ANPE的护理措施主要在于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良好的通气、减轻肺水肿、预防感染为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动脉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行夹闭术后脑脊液引流对脑血流参数和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脑动脉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均由同一组医师行动脉瘤夹闭术,观察组术后接受脑脊液引流,对照组术后直接缝合硬脑膜,观察两组术后7d手术侧脑血流参数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手术后7 d,观察组术侧脑动脉收缩期血流峰速度、平均血流速度、舒张期血流峰速度、搏动指数、阻力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动脉瘤夹闭后行脑脊液引流,能够明显降低脑动脉血流速度,减少脑积水和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发生率,可能是改善脑动脉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的重要预防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SAH)继发脑血管痉挛(CVS)的护理方法.[方法]对46例SAH继发CVS病人进行密切观察,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SAH的治愈率明显提高,并发症明显降低,46例病例中,治愈30例,治疗好转8例,死亡3例,其他5例.[结论]对SAH继发CVS病人进行预见性的密切观察,采取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是预防SAH复发及再出血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意识状态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分析影响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意识障碍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抢救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980~1995年收治的395例SAH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95例SAH,病后发生意识障碍者222例(56.20%),无意识障碍者173例。有、无意识障碍两组病例病程中发生脑疝者分别为34.68%和6.36%,并发肺炎者分别为11.62%和2.31%,并发消化道出血者分别为8.10%和1.73%。两组病死率分别为34.68%和8.67%。脑动脉瘤破裂所致SAH228例中意识障碍者139例(60.96%),非动脉瘤所致SAH167例中有意识障碍者83例(49.70%)。结论:观察SAH患者有无意识障碍有助于对患者预后的分析判断,应尽早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如有脑动脉瘤则应争取尽早采取外科手术进行病因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