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8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治疗冠状动脉完全闭塞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 37例患者按病程分为 3组 ,A组 (急性心肌梗死组 ,病程 2~ 9h) 13例 ,B组 (病程≤ 3个月 ) 11例 ,C组 (病程 >3个月 ) 13例。A组行直接PTCA ,其余 2组行择期PTCA。结果 :A组 13支血管成功 12支 (92 .3% ) ,发生急性血管闭塞 1例 ;B组 12支血管成功 11支 (91.6 % ) ;C组 14支血管成功 10支 (71.4% )。无并发症发生。共植入支架 2 1个 (5 3.8% )。随访 2~ 2 6个月效果良好。结论 :冠状动脉完全闭塞性病变 ,急性期及梗死早期PTCA成功率高 ,随着闭塞时间延长成功率下降 ,但介入治疗仍可改善相当一部分患者预后 ,且无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2.
激光冠状动脉成形术是80年代刚刚兴起的治疗心血管病的一种新疗法。利用激光的热效应或光化学效应,汽化血管内阻塞性病变,使血管获得再通。我们从1987年6月开始,在大量尸体标本及动物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开始进行临床的研究与应用。成功地为10例冠心病(心肌梗塞7例,心绞痛3例)患者的12支病变冠状动脉血管进行了在外科旁路手术中的激光冠状动脉成形术,获得较好的即刻及远期疗效,无严重合并症,为实现经皮穿刺血管途径进行激光冠状动脉成形术打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同一住院期内用药物洗脱支架完全血运重建术的安全性及2年临床疗效。方法153例AMI合并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中,92例于同一住院期内接受除梗死相关动脉(IRA)外的其他血管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A组),61例仅接受IRA治疗(B组)。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介入治疗、住院期和术后2年严重心脏不良事件(MACE,包括死亡、非致命性再梗死和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结果两组间年龄、性别构成比、梗死部位、病变血管数、IRA分布及直接PCI成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组平均(9.2±2.2)d后接受再次PCI。A组植入支架数为(3.0±0.9)枚,显著多于B组的(1.1±0.2)枚(P<0.01)。A组的住院天数为(17.4±5.1)d,显著长于B组的(11.5±4.9)d(P<0.01)。住院期间,A组死亡2例,B组死亡3例,A组发生支架血栓形成1例,A组总MACE发生率为4.3%,B组为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年临床随访中,A组的再入院率为28.3%,显著低于B组的67.7%(P<0.01),但两组间病死率(6.5%比8.2%)、再梗死发生率(3.3%比3.3%)、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3.3%比6.6%)、MACE发生率(10.9%比14.8%)、明确支架血栓形成发生率(1.1%比1.6%)及2年无MACE生存率(89.1%比85.2%)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AMI合并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在同一住院期内进行完全血运重建术是安全的,且能显著降低再次入院率,远期MACE发生率也有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治疗冠状动脉完全闭塞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将37例患者按病程分为3组,A组(急性心肌梗死组,病程2-9h)13例,B组(病程≤3个月)11例,C组(病程>3个月)13例。A组行直接PTCA,其余2组行择期PTCA。结果:A组13支血管成功12支(92.3%),发生急性血管闭塞1例;B组12支血管成功11支(91.6%);C组14支血管成功10支(71.4%)。无并发症发生。共植入支架21个(53.8%)。随访2-26个月效果良好。结论:冠状动脉完全闭塞性病变,急性期及梗死早期PTCA成功率高,随着闭塞时间延长成功率下降,但介入治疗仍可改善相当一部分患者预后,且无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进行PCI治疗的532例冠心病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8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52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58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34例.分析所有患者冠状动脉的靶血管特点、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 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成功率98.1%,治疗病变成功率95.4%,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CASI)成功率96.9%.其中A、B、c型病变成功率分别为100%、100%、88.7%.完全闭塞病变血管168支,成功率达67.9%.严重并发症2.5%.结论 PTCA和CASI的成功率均达95%以上,因此PTCA及CASI治疗冠心病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我们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 PTCA)术后拔鞘管时 ,给予 1 %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止痛 ,对预防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 ,起到了显著的效果。现将观察的结果及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PTCA及支架植入术 ( CS)1 41例 ,冠状动脉造影 ( SCA) 3 80例 ,共 52 1例 ,其中男 3 60例 ,女 1 61例 ,年龄 2 5~ 75岁。1 .2 方 法 将 PTCA及 CS和 SCA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 A组、B组和 C组 :A组为 PTCA和 CS患者在术后 4h拔鞘管前用 1 %利多卡因在鞘管周围及周围组织局部浸润麻醉后拔鞘管 ;B组为 PTCA和 CS患者在术后 4…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合并2型糖尿病(DM)患者的可能性和安全性。方法98例患者分为ACS合并糖尿病的老年患者经桡动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A组,56例)与ACS未合并糖尿病的老年患者行PCI治疗(B组,42例),观察两组手术成功率和手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接受PCI的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单支、双支、三支和左主干等部位发生病变的患者数均较B组多,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2)。冠状动脉病变以左前降支最多,其次为右冠状动脉、左旋支和左主干。两组间血管病变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A型、B型、C型也较B组高,两组间血管病变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右前臂血肿发生率(A组4例,B组1例)、假性动脉瘤(A组2例,B组无)、术侧肢体肿胀(A组3例,B组2例)、动静脉瘘(A组无,B组1例)均有差异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远端肢体缺血。结论老年ACS伴2型DM患者的冠脉病变均较非糖尿病组严重,经桡动脉途径行PCI治疗术中老年ACS糖尿病患者痛苦小且安全,患者容易接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心病病人冠状动脉病变部位、程度,并对冠脉造影表现与年龄、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评估冠脉造影价值和介入治疗对冠状动脉狭窄病人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冠状动脉造影的影像表现、年龄分布及临床特征,并观察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PTCA)及支架植入后血供改变情况。结果:120例冠状动脉造影有阳性改变者74例(61.7%),受累靶血管145支,其中前降支62支(42.8%),回旋支35支(24.1%),右冠42支(29.0%),重度以上狭窄124支(85.5%)。老年人冠状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及多支病变狭窄的发生率较中青年人明显增加。心肌梗塞组(A组)阳性率90.0%,心绞痛组(B组)67.6%,胸痛 心电图缺血组(C组)16.7%,狭窄血管经PTCA及支架植入后血供明显改善。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可以明确诊断冠心病。老年患者有典型临床症状,冠状动脉狭窄一般较为严重,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经桡动脉与股动脉入径介入治疗冠心病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经桡动脉与股动脉入径介入治疗冠心病的临床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进行对比研究。方法568例患者分别经桡动脉(264例,A组)或经股动脉(304例,B组)入径接受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成功率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差异无显著性。A组局部血肿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无假性动脉瘤(B组7例,p<0.05)等其他血管及皮肤并发症,1例发生术侧肢体浮肿;B组出现1例动静脉瘘、2例术侧肢体浮肿、5例穿刺部位表皮坏死,但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两组均无远端肢体缺血。结论经挠动脉入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少,可行性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266例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观察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进行PCI治疗的266例冠心病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26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9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17例.分析所有患者冠状动脉的靶血管特点、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 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成功率98.1%,治疗病变成功率95.4%,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CASI)成功率96.9%.其中A、B、C型病变成功率分别为100%、100%、88.7%.完全闭塞病变血管84支,成功率达67.9%.严重并发症2.3%.结论 PTCA和CASI的成功率均达95%以上,因此PTCA及CASI治疗冠心病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冠脉支架CS)对A/B1型病变再狭窄中的影响。方法:对221例A/B1型病变中109例行PTCA,另112例行CS治疗。结果:PTCA组和CS的手术成功率都非常高(94%和100%)。随访三年发现,PTCA组再狭窄率、心脏事件率、UAP发生率、需要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搭桥术、心肌梗塞、死亡率等均明显低于CS组(P<0.05)。结论:提示CS治疗A/B1型病变的预后明显优于PTCA。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的冠心病患者(CAD)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形成与临床意义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的方法,按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为3组:A组狭窄90%~94%,B组狭窄95%~99%,C组狭窄100%。采用Rentrop标准评价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并对照分析侧支循环形成的良好率,将106例患者分为CCC形成组与无CCC形成组;CCC按Werner冠状动脉侧支连接(CC)标准评价CCC功能,分为CC 0级、CC 1级、CC 2级3组,比较分析106例冠状动脉严重狭窄CAD患者、160支冠状动脉CCC形成和功能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C组侧支循环良好率高于A与B组(P<0.05),B组侧支循环良好率高于A组(P<0.05);CCC形成组与无CCC形成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比例、心肌梗死(MI)、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CCC形成患者中,CC 2级组血清HDL-C最高、LDL-C最低,CC 0级组血清HDL-C水平最低、LDL-C最高(P<0.05)。结论在严重狭窄冠状动脉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是CCC形成与功能的主要影响因素,良好CCC形成比例随着狭窄程度加重而升高;在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的CAD患者,血清HDL-C及LDL-C水平与CCC的形成无关;但与CCC功能有关,HDL-C水平高者CCC功能好,而LDL-C水平高者则CCC功能差。  相似文献   

13.
PTCA及支架安装术后患者近期的心率变异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不同病变的冠心病患PTCA及支架安装术后近期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揭示PTCA及支架安装术对患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科1995-06/1997-12经PTCA和(或)支架安置术的患97例(治疗组),于手术后3~7d行Holter检查,其中54例与术前的Holter做对照,并与2例冠脉造影正常的不典型胸痛患(正常对照组)、29例经冠脉造影证实为单支或多支冠脉病变,但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冠心病(CAD)合并糖尿病(DM)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植入术(stenting)前后血栓形成前状态(TPS)分子标志物的变化并探讨其产生机制。方法:选择CAD(A组,12例)或CAD合并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NIDDM)(B组,24例)患者冠脉造影后进行PTCA及支架置入术,分别在术前、术后20min、术后24hr、术后7d采血测定TPS分子标志物、脂质过氧化物(LPO)、及内皮功能等指标,并动态随访介入治疗后冠脉病变再狭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PTS分子标志物、LPO、及内皮功能等指标均有明显变化,但B组变化更趋明显,至术后第7d,A组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但B组仍存在明显变化。追踪随访半年发现A组有1例患者发生再狭窄,B组有2例患者发生再狭窄。结论:CAD患者介入治疗后出现TPS分子标志物及脂质过氧化损伤以及内皮功能第一系列变化,并且这种变化在合并DM的患者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与窦性心律震荡的关系。方法选择行冠脉造影(CAG)和CCU监护的患者68例,其中A组(CAG阴性组)23例,B组(CAG阳性组)45例,包括单支病变组21例,多支病变组(≥2支)24例,测量反映HRT的两项指标: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分析其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结果B组(CAG阳性组)中两亚组患者震荡初始(TO)值较A组(CAG阴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G阴性、单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TO值分别为0.101±1.843、0.115±3.121、0.131±2.733,P〉0.05;而单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震荡斜率(TS)值显著低于A组(CAG阴性)P〈0.05,3组TS值分别为16.780±8.130、10.312±5.525、5.703±4.534,且TS值与冠脉病变程度有显著相关(TS相关r值0.54,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有HRT受损,且随冠脉病变程度增加其受损越明显。  相似文献   

16.
程燕  钟唐力 《四川医学》2021,42(1):82-85
目的探讨Force CT大螺距和双低剂量CT血管成像在心脑一站式联合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8例患者CTA资料。A组58例:头颈心一站式联合扫描CTA,应用大螺距、双低剂量及前瞻性心电门控行冠状动脉、头颈部动脉一站式联合扫描; B组60例:冠状动脉CTA:前瞻性心电门控行常规冠状动脉成像; C组60例:常规头颈部动脉CTA。对各组图像质量进行主、客观评价,对A组与B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及A组与C组头颈部动脉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客观记录并比较各组升主动脉根部、左前降支、颈总动脉分叉处、大脑中动脉M1段图像CT值、对比噪声比(CNR)及图像噪声(SD),计算并比较各组的辐射剂量(ED)和平均碘摄入量。结果 A组与B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评分、升主动脉根部及左前降支CT值和图像噪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与C组头颈部动脉图像质量评分、颈总动脉分叉处及大脑中动脉M1段CT值和图像噪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C)组辐射剂量、平均碘摄入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辐射剂量降低约79.7%,平均碘摄入量降低约46.1%。结论大螺距双低剂量CT血管成像心脑一站式检查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大幅度降低了辐射剂量,减少了对比剂碘量的摄入。  相似文献   

17.
Totalcoronaryocclusionisfoundin 10 % - 2 0 %ofselectivelyperformedcoronaryangiographicprocedureswithwelldevelopedcollateralspresentandmyocardialviabilitymaintainedunderrestingconditions Thoseintra andintercoronarynetworksareofteninadequteduringperiodsofincr…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与诊断和临床表现的特点进行对比分析。对象和方法对临床已确诊或拟诊为冠心病(CHD)292例行CAG,男216例,女76例,年龄21~76岁,其中急性和陈旧性心肌梗死64例,典型心绞痛59例,不典型心绞痛或无症状但至少有一项CHD易患因素,同时心电图有ST-T改变者123例,心律失常42例,心脏瓣膜病术前检查4例。采用经股动脉途径287例,桡动脉途径5例。结果冠脉正常者168例,狭窄124例,其中单支病变占42.7%,2~3支(含左主干)占58.3%;轻度狭窄1.6%;中度狭窄19.4%,重度狭窄为79%。结论通过CAG可以明确诊断CHD及全面了解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为外科手术依据,也提示CHD患者一旦出现临床症状,冠脉病变已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CYP2C19药物基因多态性对冠心病患者(CHD)抗血小板药物个体化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上海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心内科CHD接受PCI治疗的患者200例。这200患者分为在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指导下治疗的A组与采用常规治疗的B组,每组各100人。随后分析A、B两组冠心病患者术后1个月、6个月后发生血栓的情况。结果术后1个月,A组发生血栓的概率显著低于B组(0.2%比1.1%,P=0.036),术后6个月时,A、B两组发生血栓的概率没有统计学意义(0.6%比1.1%,P=0.223),但A组仍保持较低趋势。结论经过PCI治疗的CHD患者在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指导下,氯吡格雷低代谢患者可以得到有效的替换治疗,进而降低术后1个月的血栓发生率,但是对于长远的预后的指导价值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餐后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原芳 《中国全科医学》2004,7(4):240-241
目的探讨餐后心绞痛临床及冠脉病变的特点.方法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患者中检出餐后心绞痛的30例为PP组,无餐后心绞痛的45例为NP组,与PP组相配对的无餐后心绞痛的30例为MP组,分别进行一般资料、动态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对比.结果 PP组多见于老年男性,多有高血压、心肌梗死史,临床表现多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其24小时缺血总负荷(TIB)与MP组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PP组中左主干,三支病变和弥漫性病变的发生率分别为26.7%,46.7%和36.7%,与MP组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PP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有11例,MP组有3例,二者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餐后心绞痛是冠心病特殊的临床形式,也是冠脉严重病变的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