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肿瘤抑制基因被认为在致癌作用中起着重要作用。其灭活机制是使含有肿瘤抑制基因的一个染色体等位基因丢失,和另一个等位基因突变。本文用DNA多态标志物,对28例外科切除的胃癌(扩散型除外)。在12对染色体上进行了杂合性丢失(LOH)的研究。28  相似文献   

2.
在人类一些恶性肿瘤如视网膜母细胞瘤和Wilms氏瘤有特异性的染色体位点的丢失,在葡萄膜黑色素瘤也有类似情况。本文在15名病人中,发现其中2名葡萄膜黑色素瘤患者,在2号染色体位点上丢失了等位基因。从19份肿瘤标本中,分离出足够的DNA。再从这19位病人每人都取10~30ml外周血,分离白细胞DNA,取19份与其匹配的对照者体细胞DNA样本。为了判定特殊标本的特异位点的等位基  相似文献   

3.
人类恶性肿瘤中常发生染色体杂合性丢失,从而丢失抑癌基因的某一个等位基因。人类9号染色体特别是该染色体的9p21-p22区带,在多种肿瘤中都存在着染色体和杂合性丢失。在定位克隆抑癌基因的过程中,对肿瘤中高频率染色体杂合性丢失的分析是对抑部基因进行定位并最终发现和克隆该类基因的先决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4.
人类恶性肿瘤中常发生染色体杂合性丢失,从而丢失抑癌基因的某一个等位基因.人类9号染色体特别是该染色体的9p21-p22区带,在多种肿瘤中都存在着染色体的杂合性丢失.在定位克隆抑癌基因的过程中,对肿瘤中高频率染色体杂合性丢失的分析是对抑癌基因进行定位并最终发现和克隆该类基因的先决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5.
作者检测了25例家族性结肠息肉(FPC)病人(10名腺瘤息肉,5名结肠癌,10名腺瘤息肉伴有结肠癌)和19名散发性结肠癌患者。从腺瘤息肉、结肠癌和相邻正常结肠肌肉、粘膜或皮肤成纤维细胞的手术样品中分离出高分子量DNA;在某些病例中用移植到裸鼠中的肿瘤样品做肿瘤DNA来源,用适当的限制性内切酶消化DNA,并用几种DNA多态标记进行Southern杂交。在FPC病人(腺瘤和癌)中发现5个染色体(5、6、12、15和22号)杂合性丢失,它们的频率范围从21%~29%。在散发性结肠癌中也见到5、6、12和22号染色体杂合性丢失,范围为13%~25%。在FPC和散发性结肠癌中没测到1~3、7、11、  相似文献   

6.
<正> PTEN/MMAC1基因于1997年3月被美国两个独立科研小组同时发现.该基因定位在第10号染色体上,其编码的蛋白质与磷酸酶和细胞质张力蛋白同源,并在许多肿瘤中伴有第10号染色体的同源性丢失,故命名为第10号染色体同源丢失性磷酸酶-张力蛋白基因(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ydeleted on chromosome ten,Pten)PTEN基因又名MMAC1基因,是因为Steck等发现在许多进展晚期的肿瘤中有该基因的突变,因而命名为多发性进展期癌基因(mutated in multiple advance cancer 1,MMAC1).  相似文献   

7.
肺癌发生是一个多步过程,其基础为原癌基因的激活和肿瘤抑制基因的失活。细胞遗传学研究表明,1p~(-)、3p~(-)、6q~(-)、11p~(-)、13q~(-)、17p~(-)是各类型肺癌中普遍存在的??染色体改变。RFLP等位基因丢失分析表明,1p、3p、6 q.11p、13q、17p均有等位基因丢失,这提示这些部位上可能存在肿瘤抑制基因。13q上的RB,17p上的P53和11P上的WT是已分离到的肿瘤抑制基因,本文讨论了它们在肺癌发生中的作用。从3p上最近又分离到2个候选的肿瘤抑制基因。1p和6q上等位基因丢失的进一步研究和候选肿瘤抑制基因的探索,将对肺癌发生过程提供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目前还没发现乳腺癌同单一核型变化有关,但有许多报道乳腺癌非随机地涉及某些染色体。常见的涉及1号染色体结构和数口改变。大多数乳腺癌常见6号、7号及11号染色体的改变,8、13及16号染色体在近二倍体肿瘤中丢失及8、13号  相似文献   

9.
山东省潍坊东部地区精神分裂症1号染色体基因扫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及正常对照者的1号染色体进行扫描,查找精神分裂症的关联位点。方法在1号染色体上间隔10cM(厘摩)遗传距离,选择了31个微卫星遗传位点,用DNA混合池的方法对119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与119名正常对照者的DNA样本分别混合后进行基因组扫描。经卡方检验分析,对比患者组与对照组的等位基因峰型比率的差异。结果在D1S2878遗传位点患者组与对照组的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山东省潍坊东部地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群体中存在与1号染色体的关联区域。  相似文献   

10.
人类肿瘤细胞在G2期用X线照射后显示异常高频率的持续性染色单体断裂和裂隙。这主要由DNA修复缺陷造成。将单一的正常成纤维细胞的11号染色体通过微细胞融合导入6个不同的肿瘤细胞系,可有效地将放射产生的损伤修复至正常细胞水平。其中一个细胞系导入了11号染色体长臂即能充分补偿修复缺陷。本研究结果提示11号染色体携带着一个或多个DNA修复基因,这些基因可补偿有修复缺陷的肿瘤细胞基因。  相似文献   

11.
6号染色体是肿瘤杂合性丢失好发的染色体之一 ,是参与肿瘤发生发展机制的重要染色体。本文通过对几种不同肿瘤中 6号染色体杂合性丢失的分析 ,阐述了几个频繁丢失的“热点”区域 ,并探讨了它们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早期研究白血病、神经胶质瘤和多种来自人类肿瘤的细胞株中发现染色体9p21-22丢失,在这些肿瘤演进的早期,发生该区域杂合丢失(LOH)和同源缺失。最近确认p16~(ink4)是一种候补肿瘤抑制基因的产物,其基因定位于染色体9p21缺失区域,它是活化周期素D-CDK4复合物的抑制物。在各种的  相似文献   

13.
人类脑膜瘤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良性肿瘤,大多数是散发性,也有家族性报道,这类患者常有神经纤维瘤病(NF2)史。细胞遗传学研究发现;65~80%的脑膜瘤患者22号染色体长臂丢失,分子遗传学研究也得出相同的结论,只是其DNA丢失的确切  相似文献   

14.
胶质母细胞瘤14号染色体杂合性丢失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寻找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14号染色体上可能存在肿瘤抑制基因的杂合性丢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aqfa,为发现和定位肿瘤抑制基因提供线索和依据。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采用荧光标记引物和377型DNA序列自动分析仪,分析了20例GBM患者14号染色体上14个微卫星多态性标记的LOH。结果 在50%(10/20)GBM患者的14号染色体上观察到LOH,在38.2%(81/212)可提供信息位点存在LOH。14p和14q的LOH率分别为32%(6/19)、50%(10/20)。在位于14q31-32.3的D14S65位点、14q21-24.1的D14S63-D14S74位点间区域检测到了较高LOH率,分别为57.1%、46.7%-47.1%。在所测位点均未检测到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I)。结论 染色体14q上等位基因的丢失可能在GBM分子水平发病机理中起着重要作用,14q31-32.3的D14S65位点、14q21-24.1的D14S63-D14S74位点间区域可能存在与GBM相关的肿瘤抑制基因。  相似文献   

15.
肝癌的肿瘤抑制基因研究进展迅速。杂合性丢失分析资料显示,染色体8p、13q、16q和17p区域存在与肝癌发生和演进关系密切的肿瘤抑制基因。肝癌中常见TP53基因突变,且多为第249密码子第3碱基G→T颠换。TP53基因这种特异性点突变代表肝癌的特征,可能和黄曲霉素B1摄入有关,但在肝癌中并没有普遍性。肝癌中染色体13q缺失的最小重叠区域为13q14,在肝癌组织中还同时发现伴随等位基因丢失的存留RBl等位基因突变以及和RBl等位基因丢失高度相关的p110~(RBl)蛋白丢失。因此,RBl基因为肝癌的又一重要肿瘤抑制基因。  相似文献   

16.
6号染色体是肿瘤杂合性丢失好发的染色体之一,是参与肿瘤发生发展机制的重要染色体。本通过对几种不同肿瘤中6号染色体杂合性丢失的分析。阐述了几个频繁丢失的“热点”区域,并探讨了它们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脑膜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肿瘤,细胞遗传学研究已证实22号染色体丢失为脑膜瘤克隆演化过程中最恒定的染色体异常,其它染色体丢失或重排的核型演化,可能与临床浸润过程有关。分子遗传学研究主要集中于22号染色体长臂,推测22q11-q12和q12.3-qter区域存在肿瘤抑制基因,其丢失或突变可能与脑膜瘤病因学相关。同时,癌基因c-sis、c-myc的过度表达可能参与诱发脑膜瘤。  相似文献   

18.
脑膜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肿瘤,细胞遗传学研究已证实22号染色体丢失为脑膜瘤克隆演化过程中最恒定的染色体异常,其它染色体丢失或重排的核型演化,可能与临床浸润过程有关。分子遗传学研究主要集中于22号染色体长臂,推测22q11-q12和q12.3-qter区域存在肿瘤抑制基因,其丢失或突变可能与脑膜瘤病因学相关。同时,癌基因c-sis、c-myc的过度表达可能参与诱发脑膜瘤。  相似文献   

19.
脑节细胞性胶质瘤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研究脑节细胞性胶质瘤全基因组的遗传学改变,探讨该肿瘤的发病机制。方法应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分析脑节细胞性胶质瘤全基因组的遗传学改变。结果收集脑节细胞性胶质瘤5例,男性3例,女性2例。其中,3例肿瘤发现有9号染色体短臂(9p)的丢失,2例有7号染色体的获得,该结果通过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染色,位于染色体7p11-p13上的癌基因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所有5例节细胞性胶质瘤中都无异常表达。此外,在染色体2q33-q34,8q12-q22,14q21-qter,15q26-citer和Y上也都发现了遗传物质的丢失或扩增。结论染色体9p的丢失及7号染色体的获得可能与脑节细胞性胶质瘤的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20.
早期研究在白血病、神经胶质瘤和多种人类肿瘤来源的细胞株中发现染色体9p21-22丢失。最近确认p16~(ink4)是一种候补肿瘤抑制基因的产物,其基因定位于染色体9p21缺失区域,它是活化周期素D-cdk_4复合物的抑制物。在各种原发肿瘤中,根据Skolnick论证,在黑瘤细胞株里检测多重肿瘤抑制基因(MTS_1)的作用是点突变。选择75个原发肿瘤,先前都采用微卫星标记确定有一个9p染色体区域呈现等位基因丢失。然后分别扩增p16基因外显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