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腔内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腔内治疗方法和初步临床经验。方法:2002年1月至2010年6月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患者161例,其中4例行单纯髂动脉球囊扩张,157例患者行髂动脉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共植入支架207枚,其中累及腹主动脉末端的10例患者采用对吻技术行支架植入。结果:161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术后患者踝臂指数(ABI)由术前的0.46±0.28提高至0.89±0.26,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间歇性跛行及静息痛症状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急性血栓形成2例,穿刺部位血肿4例,肺部感染2例,脑梗死2例,急性心肌梗死1例,消化道出血2例。其中1例患者术后出现应激性溃疡消化道出血,后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围手术期死亡率为0.62%,随访12个月的一期通畅率为91.8%,二期通畅率为100%。结论:主髂动脉病变的腔内治疗有良好的效果,部分复杂病变使用杂交技术可以提高成功率及通畅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本项研究分析了经皮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治疗髂动脉及股动脉动脉硬化性狭窄的早期及晚期临床疗效。方法和结果 从1994年12月至1997年3月,为33名患者的37条髂、股动脉血管内植入43个Wallstent支架,手术全部成功。临床随访(26±14)个月,术后间歇性跛行及休息痛等症状均消失。23例患者中的17例(20条血管)进行血管造影随访,随访时间(10 ± 5)个月。血管造影随访时髂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率为0(0/8);股动脉再狭窄率为33%(3/9),全部3例患者的3条再狭窄的股动脉,均成功地再次行PTA。结论 髂动脉和股动脉PTA和支架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复杂泛大西洋协作组织(TASC)ⅡD型主髂动脉闭塞性疾病(AIOD)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69例TASCⅡD型AIOD患者的临床资料,共79条患肢。术前根据Fontaine分期及相应的影像学检查拟定治疗方案。要求患者出院后3、6、12个月及每年门诊复查,分析其临床症状、踝肱指数(ABI)、并发症和通畅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腔内治疗总体成功率为94.2%(65/69),术后共有4例(5.8%)患者发生并发症。65例患者均随访6个月以上,4例患者12个月后失访,20例患者24个月后失访。术后3个月的ABI显著高于术前[(0.81±0.15)和(0.38±0.12),P0.05]。术后1年通畅率96.7%(59/61),2年通畅率88.9%(40/45)。结论腔内治疗TASCⅡD型AIO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并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及近中期通畅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顺行穿刺腔内治疗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价值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接受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和(或)血管支架置入治疗的患者119例,随访6个月~3年.对术前及术后的Fontaine分期,踝肱指数(ABI)等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手术成功率为82.4%(98/119),FontaineⅡ期组58例,成功率为91.3%(53/58),45例临床症状得到改善,缓解率84.9%(45/53);Ⅲ期组为81.1%(30/37)和90.0%(27/30),Ⅳ期组为62.5%(15/24)和60.0%(9/15).Ⅱ期组技术成功率明显高于Ⅲ期及Ⅳ期组(P<0.03);Ⅲ期组的临床症状缓解率高于Ⅱ期及Ⅳ期组(P<0.05).踝肱指数(ABI)由术前的0.39±0.17提升至术后0.73 ±0.14(P <0.01).技术成功患者的随访率为78.7%(85/108),术后第3、6、12、24、36个月分别有3例、6例、10例、7例、5例复发,其中17例再次行分入治疗后临床症状好转;随访期间行截肢/足手术患者6例,截肢率5.6%(6/108).其中截肢平面在膝关节以上2例,膝下平面截肢1例,3例行跖骨截除.结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血管腔内治疗是安全、有效的,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近期及中期疗效较满意,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左髂静脉受压综合征的腔内治疗效果。方法50例左髂静脉受压综合征患者均采用腔内治疗,经股静脉人路行左髂静脉病变段球囊扩张加支架植入术。合并血栓形成者,先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和左下肢深静脉插管溶栓术,二期处理左髂静脉病变;合并静脉曲张者,二期手术治疗。结果球囊扩张成功39例,支架置入30例,本组无死亡和肺栓塞发生。出院时肢体肿胀明显减轻;血栓完全溶解15例,部分溶解2例,血栓后遗症表现4例;静脉曲张者曲张静脉症状减轻;7例溃疡愈合。41例随访患者中,2例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支架狭窄移位。结论血管腔内治疗左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对老年患者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近期效果良好,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腔内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地分析2009年6月至2013年6月保定市第二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132例(136条肢体)行腔内治疗的下肢ASO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结果 技术成功率为98.5%(134/136),并发症发生率为5.30%(7/132),无围术期死亡。术后踝肱指数(ABI)显著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84±0.15 vs 0.45±0.13,P<0.001)。术后6,12,24个月肢体1期通畅率分别为93.28%(125/134)、88.06%(118/134)和65.91%(87/132);术后12和24个月肢体累积2期通畅率分别为92.54%(124/134)和68.94%(91/132)。术后24个月肢体保全率为100.00%(132/132)。结论 腔内治疗下肢ASO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主-髂动脉闭塞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评价腹主动脉-髂动脉闭塞介入治疗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9例腹主动脉及髂动脉闭塞患者,男6例,女3例,年龄36~68岁,平均47.5岁。均为腹主动脉及双侧髂动脉受累,I型病变3例,Ⅱ型6例,其中2例共三支肾动脉受累。腹主动脉及髂股动脉造影后,经股动脉或肱动脉路径采用导丝开通、溶栓、PTA和内支架置入等多种介入方法综合治疗。8例采用尿激酶60~165万单位(平均110万单位)溶栓,7例行PTA治疗,5例(9支动脉)行内支架治疗。结果 除1例主、髂动脉和另2例各一条髂动脉未获开通外,共计8条腹主动脉,14条髂股动脉和1条肾动脉均得以开通。3例症状及体征部分好转,5例明显改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11.3d。8例随访4~46个月(平均15.5个月)症状无加重或再发。结论 多种介入方法综合应用是解决腹主-髂动脉病变的一项有效治疗手段,可使大部分血管闭塞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髂股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6年5月南京梅山医院收治的髂股动脉硬化闭塞患者53例,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老年组和非老年组,两组患者均采用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和术后不同时间段内髂股动脉的通畅率、手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情况、进行手术治疗前后的踝肱指数变化情况、手术后病情复发情况;分析患者在手术后出现病情反复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老年组的手术成功率低于非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髂股动脉的通畅率随着随访时间的变长逐渐降低,但是老年组的通畅率降低情况明显高于非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的并发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的踝肱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老年组的踝肱指数明显低于非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患者的复发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高血糖、原发性高血压是影响患者出现病情反复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老年患者因为自身各项生理器官功能的不断衰退,在手术效果及术后各项功能的恢复情况上都不及非老年患者,因此,老年患者在手术前后应该比非老年患者受到更加细致护理和关心。使用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髂股动脉硬化闭塞对患者造成的创伤更小,手术简单易操作,能够迅速将患者的患肢血管重建、改善患肢的供血和血液循环,且能有效降低患者的再狭窄率,减少患者手术后的复发率,临床疗效比较理想,值得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9.
雷帕霉素洗脱支架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性闭塞病变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评价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在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时间≥3个月)闭塞性病变治疗中的疗效。方法:86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慢性闭塞性病变患者,在成功重建冠状动脉血运后置入雷帕霉素洗脱支架(CypherTM, Cordis,Johnson & Johnson)50例(SES组),裸金属支架36例(BMS组),比较两组术后1年内各种不良心脏事件(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管重建术和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发生情况和再狭窄、再闭塞发生率。结果:SES组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较BMS组显著降低(4.0%vs 19.4%,P<0.05)。SES组和BMS组分别有17例 (34.0%)和13例(36.1%)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SES组较BMS组晚期丧失[(0.18±0.54)mm vs(0.85±0.98) mm,P<0.05]和再狭窄率(11.8% vs 46.2%,P<0.05)显著降低。结论: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在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治疗中可显著降低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和再狭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是血管外科的常见疾病,腔内技术治疗主髂动脉病变有良好的近远期疗效,已成为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首选方法。我科自2002年1月至2010年6月共行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161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冠状动脉(冠脉)内支架在完全闭塞性冠脉血管成形术(PTCA)中应用的指征及其限制因素。方法 82 例冠脉完全闭塞接受PTCA 患者,根据血管病变性质,决定是否给予置入支架治疗。分析支架应用的指征及其限制因素。术后随访6 个月,发生心脏事件者行血管造影复查。结果 82例中,66 例相关冠脉再通成功,成功率为80.5% 。66 例中,A 组23 处病变单纯球囊PTCA 后取得“支架样”效果,其中B1 组30 处病变置入支架,支架置入率45.5% ,B2 组13 处病变存在支架置入的限制因素而未置入支架,占19.7% 。临床随访期间,A 组5 例发生心脏事件,血管造影复查,2 例再狭窄;B1 组仅2例发生心脏事件,造影复查2 例均再狭窄,需再次PTCA;B2 组 5 例发生心脏事件,3 例造影发现再狭窄。闭塞冠脉再通未成功16 例中3 例出现心脏事件,其中1 例死亡。结论 闭塞冠脉再通成功达支架样效果或置入支架有助于改善临床预后,但部分病变存在支架置入的限制因素,不适宜置入支架  相似文献   

12.
目的讨论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的治疗措施及效果。方法入选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江西省人民医院干部心血管一科住院的冠心病患者138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为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回顾性分析138例CTO患者血运重建治疗措施以及效果。结果 138例CTO患者,共162支慢性完全闭塞血管,主要累及前降支(LAD)52支,回旋支(LCX)27支,左主干(LM)9支及右冠状动脉(RCA)60支。145支慢性完全闭塞血管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行(PTCA)治疗,130支血管成功支架置入101个。17例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结论 CTO临床表现多样,但缺乏特异性,可以选用PTCA及支架术或CABG治疗。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探讨症状性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患者血管腔内技术治疗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血管外科2011年1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症状性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38例,其中男27例,女11例;平均年龄为(66.2±10.8)岁。患者均表现为头晕等神经系统症状,部分合并上肢缺血症状。运用血管腔内技术,对锁骨下动脉进行球囊扩张成形及支架植入术。结果 36例患者均成功植入球扩式支架,术后双上肢收缩压差显著改善,神经系统症状消失或改善33例,无效2例,1例术中发生脑梗死,经康复锻炼后好转;2例操作没成功,保守治疗。随访期间再狭窄3例,支架断裂1例。结论 严格掌握适应证,采用腔内技术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的神经系统症状安全有效,操作简单。  相似文献   

15.
16.
17.
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急性和慢性冠状动脉闭塞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治疗的效果。方法32例患者共38支完全闭塞血管进行了PTCA或PTCA+支架治疗。结果12例急性心肌梗塞(AMI)其中4例直接和8例行补救性PTCA均成功(12/12,100%);20例择期PTCA中14例成功(70%)。结论血管闭塞时间越长,PTCA成功率越低。本组病例无一例出现严重并发症,表明冠状动脉完全闭塞行PTCA+支架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Indian heart journal》2018,70(5):745-749
Significant left main coronary artery (LMCA) disease is found in 5–6% of all patients undergoing coronary angiography. It usually presents as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nd is commonly associated with multi-vessel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 Complete occlusion of LMCA is a much rarer finding, since these patients usually present as unstable angina,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cardiogenic shock. We report a case of a young female, who presented with chronic stable angina and had an isolated chronic total occlusion (CTO) of LMCA with no lesions in the other coronary arteries. Aortogram failed to demonstrate the stump of occluded LMCA and demonstrated the filling of the left coronary system from the right coronary artery. Apart from dyslipidemia, she had no other risk factors for CAD. She was extensively evaluated for non-atherosclerotic causes of LMCA CTO including vasculitis. She underwent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successfully without any peri-procedural co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的疗效。 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4年3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66例CTO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经桡动脉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分析PCI成功率、双侧造影有效率、微导管使用有效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手术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结果经桡动脉行PCI治疗,PCI成功率为72.73%(48/66);使用微导管成功率较未使用者高,双侧造影成功率较非双侧造影高(P<0.05);经桡动脉行PCI治疗术后3、6、12个月LVEF呈逐渐上升趋势,较术前升高(P<0.05)。并发症发生率为6.06%(4/66)。 结论对CTO患者采取经桡动脉PCI治疗成功率高,术中采用微导管及双侧造影可明显提高成功率,还可有效改善心功能,且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