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细胞肺癌作为第二原发肿瘤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美国康州Hartford医院Helen&Harry Gray癌症中心10年诊治的355例小细胞肺癌,其中经正规治疗者165例。作为第二原发肿瘤发生于其他恶性肿瘤之后的小细胞肺癌48例,经正规治疗者28例。结果48例小细胞肺癌诊断之前患有其他恶性肿瘤,占13.5%,其中包括头颈部癌4例(8.3%),皮肤癌11例(22.9%,其中2例为三原发肿瘤),非小细胞肺癌2例(4.2%),乳腺癌6例(12.5%),胃肠肿瘤5例(10.4%),妇科肿瘤3例(6.3%),男性泌尿生殖道肿瘤5例(10.4%),前列腺癌13例(27.1%),血液系统肿瘤2例(4.2%)。三原发肿瘤5例(10.4%)。有吸烟史者93%(40/43例)。发生在前列腺癌后的患者与发生在皮肤癌后的患者相比,年龄较大,正规治疗者较少,生存期较短(分别为3.5月和15月)。在28例正规治疗患者中,11例完全缓解(39.3%),12例部分缓解(42.9%),其生存期为5.1~77.7月(中位11.3月);20例未治疗患者的生存期为0.5~34.0月(中位2.0月)。165例经正规治疗过的第一原发SCLC的中位生存期(13.5月)、缓解率(77.6%)与28例第二原发SCLC(11.3月,82.1%)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小细胞肺癌作为第二原发肿瘤的发生率为13.5%,其中三原发肿瘤为10.4%。其治疗有效率和生存期与一般小细胞肺癌均无差异。发生在前列腺癌后的患者可能比发生在皮肤癌后的患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原发性肺癌患者合并其它系统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情况。方法 收集我院1987-2002年肺癌住院病例并对其中合并肺癌的双原发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11例患者中,男10例,女1例,占同期肺癌患者的0.6%(11/1802例)。与肺癌同时发生5例,异时发生6例。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3.6%、27.3%、9.1%。结论 提高对多原发癌的认识,争取早诊断、早治疗,从而提高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3.
27例混合型肝癌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混合型肝癌的来源、临床特点、诊断、治疗与预后。方法:1988年2月至2003年3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手术切除的经病理证实为混合型肝癌的27例患者被纳入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诊断、治疗以及预后,选取性别、年龄、是否伴乙型肝炎病毒感染、AFP、肿瘤大小、是否有播散结节、是否伴肉眼癌栓、是否侵犯临近器官、是否有淋巴结转移、是否有远处转移等指标并复习相关文献资料以分析其特点:查取患者的随访资料,对有完整随访的病例利用SPSS13.0软件运用Kaplan 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结果:27例混合型肝癌患者无一例术前被准确诊断。患者平均发病年龄49岁(27~76岁);男性居多(19例,70.4%);乙肝表面抗原阳性14例(63.6%);术前AFP阳性(〉25ng/ml)13例(48.1%);肿瘤直径≤5.0cm 3例(11.1%),5.1~10.0cm18例(66.7%),〉10.0cm 6例(22.2%);术中发现有播散结节8例(30.8%);术中发现肉眼癌栓4例(15.4%);肿瘤侵犯周围器官6例(22.2%);淋巴结转移5例(19.2%);远处转移2例(7.7%)。27例患者中16例有完整随访资料,16例患者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31.3%、18.8%、6.3%。结论:混合型肝癌术前诊断困难,患者就诊时已属晚期,治疗以外科切除为主,明确诊断依靠病理学检查,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4.
280例乳腺癌患者贫血情况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乳腺癌患者初诊时和治疗前后的血红蛋白(Hb)变化、贫血发生情况及其与临床分期、年龄和治疗等方面的关系。方法:对我院近10年期间住院的280例乳腺癌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研究治疗前后Hb值的变化和贫血的发生例数,并按临床分期和年龄分组进行分析。结果:(1)280例患者初诊时贫血发生率25.0%,治疗前后总发生率42.9%。Ⅰ级74例(61.6%),Ⅱ级38例(31.7%),Ⅲ级6例(5.0%),Ⅳ级2例(1.7%)。(2)CMF方案化疗贫血发生率30.4%(17/56),而CAF方案为26.8%(14/41)。(3)Ⅱ期、Ⅲ期和Ⅳ期患者治疗后的Hb值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随着分期的提高,贫血发生率增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4)贫血发生与年龄密切相关(P〈0.01),老年患者贫血发生率61.5%,明显高于非老年患者的37.2%(P〈0.01)。(5)贫血程度NCI分级则与临床分期、年龄无明显相关。结论:乳腺癌患者有较高的贫血发生率,贫血的发生与临床分期和治疗有一定相关性,尤其与患者年龄密切相关,老年患者更易发生贫血。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恶性肿瘤化疗患者医院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2006年10月-2008年10月68例发生医院真菌感染的恶性肿瘤化疗患者资料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恶性肿瘤化疗患者医院真菌感染率为3.1%,真菌感染发生部位依次为呼吸道(60.3%)、消化道(22%)、泌尿道(10.3%)等,病原体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菌(63.2%)、热带假丝酵母菌(14.7%)、光滑假丝酵母菌(7.3%)、克柔假丝酵母菌(5.8%)。结论:恶性肿瘤化疗后患者真菌感染以呼吸道部位最多、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要病原体。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眼眶原发性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方法;对22例眼眶原发性恶性肿瘤患者的性分析。结果:眼球突出和视力障碍为其主要临床特征,病理以横纹肌肉瘤最多见。占27%,其次为恶性淋巴瘤和泪腺腺样囊性癌,分别占18%和14%;3年生存率为72.7%(16/22),5年生存率为41.7%(5/12)。结论:B超,CT等影像检查有助于定位诊断,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手术是主要治疗方法,术后辅以放疗和化疗对提高生存率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贝伐单抗相关性高血压的发生,并探讨其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应用贝伐单抗联合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高血压发生情况及治疗方法。结果53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应用贝伐单抗联合化疗后,高血压发生中位时间为46天,发生率为18.9%(10/53),其中3—4级发生率为5.7%(3/53),未出现高血压危象,给予降压治疗后血压均可控制。发生高血压者与未发生高血压者临床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707)。结论高血压为贝伐单抗常见不良反应,以轻中度为主,合理降压治疗后血压可控制,高血压的发生不能预测贝伐单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51例恶性肿瘤患者的非肿瘤死亡原因。方法:复习病案资料,结合文献就主要的死因如感染、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等进行分析。结果:在477例恶性肿瘤死亡病例中,非肿瘤性死因51例(占10.69%),其中严重感染34例。结论:积极治疗恶性肿瘤患者的非肿瘤性疾病,预防恶性肿瘤的非肿瘤性死亡发生是提高肿瘤病人生存率和临床治愈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恶性肿瘤合并心律失常较常见,产生的原因亦较多。本文共收集了各种恶性肿瘤病人2451例,合并心律失常433例(17.7%)。产生心律失常的主要原因有:1.晚期病人,特别是肺癌病人合并感染后产生低氧血症。2.合并冠心病。3.低钾、低镁。4.高钾。5.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特别是以阿霉素为代表的蒽环类抗肿瘤抗生素。6.放射治疗时,X线或γ射线对心肌损伤。7.部分病人承受不住身患恶性肿瘤的巨大心理压力,思想负担沉重,导致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10.
食管癌贲门癌患者术后心律失常18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食管癌贲门癌患者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625例食管癌责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共发生心律失常187例。<60岁者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24.6%,≥60岁者为36.6%;术前合并心血管疾病者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为87.2%;食管癌患者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为37.7%,贲门癌为22.1%;颈部吻合者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为33.0%,弓下吻合者为22.3%;各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年龄、术前合并心血管疾病、吻合部位与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充分的术前准备,加强术后监护,纠正缺氧可以预防或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分析动态心电图(ambulatory electrocardiogram,AECG)检测肿瘤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方法对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06年3月至2007年2月期间500例肿瘤患者通过AECG检测到的心律失常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00例肿瘤患者心律失常总发生率85.8%(429/500)。窦性心动过缓发生率老年组与中青年组差异无显著性(P=0.102),老年组房性心律失常和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P〈0.001)。与无合并症患者相比,合并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增高。同常规心电图检查相比,AECG检查能发现更多的心律失常(P≤0.001)。结论肿瘤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年龄和合并疾病有相关性,同常规心电图检查相比,AECG检查能发现更多的心律失常,但需要结合临床判断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韩灵敏  韩春山  宋华 《癌症进展》2012,10(2):179-181
目的观察恶性肿瘤患者因血小板下降应用重组人白介素-11(IL-11)后出现心律失常的情况。方法回顾性总结近5年来本科室应用IL-11病例,从中筛选出12例典型的用药后出现心律失常的病例资料。结果部分恶性肿瘤患者应用IL-11后出现了心律失常,经停药及积极治疗后心律恢复正常。结论 IL-11可诱发心律失常且并不少见,临床医生应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3.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老年食管癌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70岁以上老年食管癌三维适形放疗的临床疗效和副反应。方法 45例食管癌患者均采用三维适行放疗,肿瘤剂量50~62 Gy。结果 45例老年食管癌患者放疗后完全缓解(CR)17例(37.8%),部分缓解(PR)24例(53.3%),有效率91.1%(41/45)。1,2年生存率分别为68.8%和37.8%。死亡原因中局部复发15例,占53.6%;远处转移7例,占25.0%。结论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老年食管癌对缓解症状、提高生存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放射性肺炎的发生与老年人基础疾病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化疗治疗恶性肿瘤性上腔静脉综合征的疗效和耐受性。方法将62例恶性肿瘤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精放组(32例)和普放组(30例)。精放组采用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化疗,放疗采用6MV-X线,总剂量61.6 Gy;普放组采用普通放疗联合化疗,先采用大剂量冲击放疗,4 Gy/次,连续3次后改为常规放疗,总剂量44 Gy。化疗连续2个周期,21~28天为1个周期,第1个周期化疗与放疗同步。结果精放组CR 13例(40.6%),PR 17例(53.1%),目标病灶无PD病例;普放组CR 6例(20.0%),PR 21例(70.0%),目标病灶PD 1例(3.3%)。精放组CR率明显高于普放组(P〈0.01)。KPS改善率两组分别为100.0%和83.3%(P〈0.05)。不良反应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同步放化疗中,与普通放疗比较,三维适形放疗可提高恶性肿瘤所致上腔静脉综合征的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患者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影响晚期胃癌患者疗效和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临床病理特征、接受不同化疗方案的治疗情况及HER-2基因表达等因素对晚期胃癌患者疗效和预后的影响。结果 2008年12月至2011年8月共纳入192例晚期胃癌患者,182例接受联合方案一线治疗,其中156例可评价疗效,有效率(RR)为19.9%,三药方案的有效率优于两药方案(27.0% vs.15.1%,P=0.008),三药方案中含靶向药物优于不含靶向药物(33.3% vs. 14.3%,P=0.012);108例接受二线治疗,其中69例可评价疗效,RR为13.0%,单药方案与多药方案的有效率、中位疾病进展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接受二线治疗者较仅行一线治疗者的中位生存时间明显延长(14.1个月 vs.7.3个月,P<0.001)。HER-2阳性患者接受含曲妥珠单抗方案治疗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单纯化疗方案,其中一线治疗的RR分别为45.4%和11.0%(P=0.008),二线治疗的RR分别为50.0%和10.0%(P=0.009)。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ECOG评分、HER-2表达、肿瘤负荷以及是否接受二线治疗是晚期胃癌患者的预后独立因素。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提示靶向治疗对疗效有显著影响。结论 一线治疗应用含靶向药物的三药联合方案可显著提高晚期胃癌的疗效,二线治疗使晚期胃癌的预后明显改善。HER-2表达情况将影响治疗的选择,从而影响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印滇  王亚非  杨莉 《陕西肿瘤医学》2009,17(7):1309-1311
目的:观察奥沙利铂联合表阿霉素、5-FU/CF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经组织病理学或细胞学证实的24例晚期胃癌患者,采用表柔比星50mg/m^2静脉推注,总剂量分两天给予,d2、d3;奥沙利铂130mg/m^2,静脉滴注3h,d1;亚叶酸钙200mg/m^2,静脉滴注2h,qd×5;亚叶酸钙输注后,氟尿嘧啶600mg/m^2,静脉滴注≥8h,qd×5;每3周重复,化疗2周期评价1次疗效。按WHO标准评价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入组的24例晚期胃癌患者,其中进展期胃癌无法手术6例,术后复发转移18例。经治疗后CR2例(8.4%),PR8例(33.3%),SD8例(33.3%),PD6例(25%)。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黏膜炎、肢端麻木及消化道反应。全组患者无化疗相关死亡。结论:改良ECF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轻,是安全有效的晚期胃癌治疗方案,可用于一线治疗,但其疗效、TTP、生存期等资料还需扩大样本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117例胃肠道间质瘤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预后影响因素及术后靶向治疗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00年1月至2010年5月以手术为首次治疗方式的117例GIST病例的临床特点、影响预后的因素及术后靶向治疗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本组117例患者1,3,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6.1±1.9)%、(85.2±3.7)%、(80.1±4.2)%,中位生存期28个月。单纯手术组80例,复发21例,死亡20例,带瘤生存1例;手术联合靶向治疗37例,复发3例,死亡3例。结论发病部位、核分裂像和危险度分级是GIST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术后辅助靶向治疗能够延长GIST患者无病生存期(P<0.05)。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心律失常的原因.方法 对我科收治的600例食管癌、贲门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00例食管癌、贲门癌患者术后共发生心律失常136例.不同年龄、术前心电图表现、肿瘤部位的患者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60岁者和≥60岁者分别为10.4%、25.0%;术前心电图检查正常者和异常者分别为6.3%、87.6%;食管癌、贲门癌患者分别为24.5%、14.4%,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高龄、术前心电图异常、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与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纵隔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7月至2008年2月外科治疗的31例纵隔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结果28例为良性神经鞘瘤(90.3%),3例为恶性。肿瘤完整切除29例(93.5%),姑息切除2例。无手术死亡者。术后出现喉返神经损伤1例,上肢深静脉血栓1例。3例恶性神经鞘瘤患者术后生存5~19个月。结论手术是治疗纵隔神经鞘瘤的主要方法,恶性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73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CIK细胞治疗后的反应及护理体会。方法 73例恶性肿瘤患者使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在体外诱导扩增CIK细胞后给予静脉回输,观察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本组51例患者反馈睡眠质量、食欲、活动耐力、精神状态有不同程度改善,22例患者未见明显改善;除3例出现低热反应外,其余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CIK细胞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对患者伤害小,不良反应少,经护理干预,可改善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在过继性免疫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