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 男性,79岁,于1984年3月9日首次就诊于我科,当时主诉易疲劳1年,发现白细胞(WBC)计数逐渐增高6个月,WBC(17~23)×10^9/L。初诊时查体:脾于左肋缘下2cm,余未见阳性体征。血常规:WBC27×10^9/L,血红蛋白(Hb)136g/L,血小板(Ph)210×10^9/L;白细胞分类:中性粒细胞0.84,淋巴细胞0.11,单核细胞0.02,嗜酸粒细胞0.02,嗜碱粒细胞0.01。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粒系高度增生,  相似文献   

2.
1病例介绍 患者,男,77岁.因头昏、乏力2个月,伴发热1周而入院.查体:体温37.6℃,一般状况尚可,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胸骨无压痛.实验室检查:WBC 23.7×109/L、N 0.84、L 0.13、M 0.03、E 0.007、RBC4.55×101:/L、Plt212×109/L、HGB 141 g/L.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均无异常,乳酸脱氢酶2.672μmol·s-1·L-1、尿酸380μmol/L、尿素氮7.0 mmol/L.外周血细胞分类:中性分叶细胞:0.37,杆状细胞:0.46,嗜酸性粒细胞:0.02,嗜碱性粒细胞:0.06,淋巴细胞:0.06,单核细胞:0.03.外周血碱性磷酸酶(NAP)测定:对照阳性率27%,积24分,患者阳性率1%,积分3分.骨髓报告:原粒细胞0.02;早幼粒细胞0.035;中性粒细胞:中幼0.275,晚幼0.305,杆状核0.165,分叶核0.05;嗜酸性粒细胞0.01;嗜碱性粒细胞0.005.意见:粒系增生极度活跃,粒:红=18.1:1,粒系中、晚幼粒比例明显增高,红系增生明显减低(5.0%),淋巴细胞比例减低(3.0%),形态正常.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性,45岁,2004年7月21日因发现白细胞高18年就诊。患者18年前因皮肤感染迁延不愈,外院查血常规示白细胞高于40×109/L,血小板和红细胞具体数值不详,骨髓细胞检查示: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粒∶红=6.5∶1,粒细胞系占0.775,NAP:阴性,考虑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给予白消安、靛玉红交替服用,白细胞控制在10×109/L以下。于1997年10月复查骨髓细胞示: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粒∶红=5.4∶1,粒系明显增生,占0.76,中幼粒比值明显增高,杆状核粒细胞胞体增大,其他细胞形态大致正常;红细胞系增生偏低,全片见巨核细胞7个,后改用羟基脲…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42岁.因确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6月余,左肘关节疼痛3周于2005年10月6日收入我院血液科.6个月前因乏力,左上腹部饱胀不适,脾大,WBC 113.65×109/L,N 0.85,Hb 117 g/L,Plt 111×109/L就诊,骨髓穿刺示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粒:红=43.5:1,原粒及早幼粒0.003,中性中、晚幼粒及杆状核粒细胞比例明显增高,嗜碱性粒细胞0.005,ALP染色6%、积分6分,骨髓活检:增生极度活跃,粒系明显增生,以成熟阶段粒细胞增生为主,巨核细胞可见,红系淋巴细胞减少.RT-PCR检测bcr-abl融合基因:1.67×104拷贝/2μgRNA,Ph染色体阳性.诊断:CML慢性期.  相似文献   

5.
 患者 女性,53岁。主因间断齿龈出血2个月于2005年12月2日入院 。患者于2005年 9月18日因牙痛行拔牙治疗,拔牙后齿龈出血不止,在当地给抗炎止血治疗后症状改善不明显遂就诊于邢台市人民医院,查血常规示:WBC 6.3×109/L,Hb 128 g/L,Plt 29×109/L。骨髓象检查: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粒系增生减低,原粒0.05,早幼粒0.25,红系增生旺盛,红系占0.43,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全片巨核细胞约200只,分类25个:其中幼稚巨核细胞1个,颗粒巨22个,产板巨2个,血小板少见。诊断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给予泼尼松40 mg/d及氨肽素治疗。其后泼尼松逐渐减量至20 mg/d,患者症状反复就诊于我院,入院查体:体温36.6 ℃,脉博88次/min。皮肤黏膜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两肺呼吸音清晰,心率88次/min,律齐。腹软,肝脾未触及,肠鸣音正常。查血常规示:WBC 7.5×109/L,Hb 110 g/L,Plt 35×109/L,入院后骨髓象示:有核细胞增生活跃,原始粒细胞0.04,红系增生旺盛占0.38、可见巨幼红细胞及花瓣样幼红细胞,巨核细胞 1只,诊断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要求到上级医院行骨髓活检进一步治疗。于2005年12月13日就诊于河北医大二院血液科,经骨髓穿刺及活检后诊断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RCMD)。其染色体检查47XX[+8]。给予输注血小板及口服达那唑、环孢素、维甲酸治疗15 d出院。 出院后患者症状时有反复,坚持口服达那唑、环孢素、维甲酸治疗。患者于2006月3月7日第2次住院就诊。血常规示:WBC 3.0×109/L,Hb 110 g/L,Plt 20×109/L。骨髓检查示: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粒系原始细胞增生多为0.095,红系增生旺盛:早幼红细胞0.05,中幼红细胞0.445,晚幼红细胞0.24,巨核细胞4只,血小板少见。诊断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M6a,给予 依托泊苷(VP16)100 mg静脉滴注,第1天至第5天,同时输血支持治疗。治疗1周后复查骨髓象示:骨髓增生减低,原始细胞0.035,红系增生,约占0.78。患者未达缓解,其后患者因经济因素自动出院。 讨论 ITP是一类临床较为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其特点是皮肤、黏膜出血、血小板数量减少及寿命缩短,骨髓内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伴有成熟障碍。其机制为自身抗体与血小板抗原结合导致其在未成熟时即被网状内皮系统破坏,研究证实ITP的发病与细胞免疫异常有关。MDS是一组异质性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在成年人MDS中存在免疫机制异常,包括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异常均可导致MDS发病。本例患者初诊经骨髓象确诊为ITP,经泼尼松治疗后无效,血小板仍少,且染色体检查为47XX[+8],患者存在克隆性染色体异常,其血小板减少可能为MDS的特殊临床表现[1],初诊时由于患者病态造血不明显,同时伴有巨核细胞成熟障碍而诊断为ITP。随着病程的发展由MDS转为急性白血病。  相似文献   

6.
近期我科用非骨髓清除性方案,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成功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例,现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患者,男,48岁。主因“疲乏无力半年,腹胀1个月”于2001年4月16日入院。查体:脾肋缘下甲乙线6cm,甲丙线8cm,质硬,边钝,表面光滑,无压痛。血常规:WBC75×109/L,Hb101g/L,PLT75×109/L;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以粒细胞为主,其中原粒0.01,早幼粒0.04,中幼粒0.265,晚幼粒0.25,嗜酸0.045,嗜碱0.05,巨核细胞423只;染色体核型t(9…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性,36岁,因左眼视物模糊10 d余入院。入院前除自觉左眼视物不清外,无其他不适,未予诊治,后左眼视力进行性下降,就诊于我院门诊。双眼B型超声检查示:左眼视网膜脱离、视网膜下积血,占位不能除外;左眼玻璃体浑浊。以左眼视网膜脱离收入眼科。眼科检查:右眼视力0.4,矫正至0.6,眼压10 mmHg(1 mmHg=0.133 kPa),前房轴深约3倍角膜厚度(CT),房水闪光(-),瞳孔圆,直径3 mm,光反应灵敏,晶状体透明,玻璃体混浊(+),散瞳下眼底所见范围网膜平伏。左眼视力及光定位除颞侧及下方外,其余方位无光感,眼压17.3 mmHg,前房轴深约3 CT,房水闪光(-),瞳孔圆,直径5 mm,光反应消失(药物性),晶状体透明,散瞳下见玻璃体腔充满积血、眼底窥不清。入院诊断:左眼视网膜脱离,左眼玻璃体积血,右眼屈光不正。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478×109/L,红细胞计数2.63×1012/L,血红蛋白81.7 g/L,血小板计数223×109/L。考虑白血病,转入血液科。查体:贫血貌,脾脏甲乙线9 cm,甲丙线7.3 cm,丁戊线1.5 cm。腹部B型超声:肝脾大,肝肋缘下5.9 cm,脾肋缘下9 cm。骨髓象:增生极度活跃;粒系明显增生,以中性中、晚幼粒细胞及成熟粒细胞为主;红系重度减低;粒红比为37.6。穿刺部位增生极度活跃,粒系明显增生,疑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眼球磁共振成像(MRI):考虑左眼视网膜剥脱并慢性血肿形成。染色体(G显带):46, XY,t(9;22)q(34;q11)。凝血机制正常。肌酐55.3μmol/L,尿酸207μmol/L,乳酸脱氢酶929 U/L。穿刺部位增生极度活跃,粒系明显增生,确诊为CML慢性期并左眼视网膜脱离、左眼玻璃体积血。予白细胞单采术2次、羟基脲2.0 g,每天3次(逐渐减量至0.5 g,每天2次)、干扰素300万U皮下注射,隔天1次。出院时左眼视力较前恢复,查体:脾脏甲乙线4.5 cm,甲丙线5 cm,丁戊线0.5 cm。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27×109/L,红细胞计数2.63×109/L,血红蛋白90.8 g/L,血小板计数612×109/L。此后失访。  相似文献   

8.
患者 男,45岁,因确诊白血病2个月,发热1d于2012年1月18日入院。患者于2011年11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瘀点瘀斑,我院血常规分析示:白细胞计数(WBC)53.19×10^9/L,未成熟WBC36.17×10^9/L,红细胞计数(RBC)2.78×10^9/L,  相似文献   

9.
患儿 男,3岁,2010年11月20日无诱因咳嗽,咳痰,痰少,不易咳出,伴发热,体温达38.5℃,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1.25×10。/L、单粒细胞(M)0.13×109/L、血红蛋白(Hb)137g/L、血小板(Pit)34×109/L。骨髓象:骨髓增生活跃,单核系0.956,原始+幼稚单核细胞0.912;免疫分型:B细胞占有核细胞的93.5%,考虑髓系来源的幼稚细胞。染色体:  相似文献   

10.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60岁。于1985年3月因发热、贫血、轻度脾大首次在我科住院,血象:白细胞28.6×109/L,幼稚细胞68%,血红蛋白65g/L,血小板70×109/L,骨髓象结果:单核细胞系增生极度活跃,原单占15%,幼单占46%,红系、粒系及巨核系均受抑,细胞化学染色结果:POX(+),NSE(+),NSE加氟化钠染色(—)。诊断: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5,经HA等方案化疗获完全缓解,坚……  相似文献   

11.
1病例介绍 患者,男,30岁.1996年1月29日以进行性腹胀半年,伴齿龈出血3天入院.查体:T36.5℃,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齿龈出血,胸骨下段压痛,心肺无异常,肝肋下未触及,脾肋下21 cm.血象:Hb83g/L,WBC 661.0×109/L,分类:原始粒细胞0.01,早幼粒细胞0.02,中性中幼粒细胞0.23,晚幼粒细胞0.14,杆状核细胞0.17,分叶核细胞0.32,嗜酸细胞0.04,嗜碱细胞0.05,淋巴细胞0.02,见少数晚幼红细胞,血小板240×109/L,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粒:红=97.5:1,粒系占0.975,原始粒细胞0.035,早幼粒细胞0.105,嗜酸细胞0.07,嗜碱细胞0.04,红系受抑,全片巨核细胞335个,血小板成堆,NAP积分12.诊断:慢粒慢性期.给予阿糖胞苷、柔红霉素方案化疗后再给予单用阿糖胞苷方案化疗,病情较稳定.先后4次住院,化疗后缓解,于1999年5月24日又以口腔溃疡、鼻出血、全身酸痛,伴发热1周第5次入院.  相似文献   

12.
格拉诺赛特(Granocyte简写Gr)系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colonystimulatingfactorG-CSF),其结构和组份与人体内源性G-CSF相同,具有促进粒系祖细胞发育,增强中性粒细胞吞噬杀菌作用[1]。我们应用格拉诺赛特治疗急性粒细胞缺乏症4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例1,女性,36岁。主因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服他巴唑30mg/d2个月,于入院前2周出现高热伴周身皮疹。入院查体:体温39℃,白细胞为0.6×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数0.4×109/L。给予Gr100μg/d皮下注射,连续6天,用药后第2天查白细胞为5.1×109/L,中…  相似文献   

13.
青黄胶囊治疗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31岁,汉族.主因乏力、消瘦4年,间断咳嗽、气促2年,浮肿6个月,面瘫7天于2002年1月10日入我院.缘于1998年10月因头晕、乏力,进行性消瘦就诊于湖南省人民医院,查血常规WBC15.2×109/L HGB 103 g/LPlt189×109/L,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为64%;B超示:肝脾肿大;骨穿示: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粒系嗜酸性粒细胞各阶段比值均明显增高,占59%.考虑:"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53岁,铝土矿工人。患者自lop年10月四肢近端无明原因多发瘀斑,交替出现,时有鼻翩及牙龈出血,无发热及关节病。在当地医院多次查血小板均低于50XI0/L。1998年5月8日来我院门诊检查:四肢近端多处大小不等的瘀斑,白细胞5.4XI炉/L,血红蛋白98giL,网织红细胞1%,血小板ZIXI矿/L;骨髓象:骨髓增生活跃,粒系增生活跃,早幼粒以下各期均见,比例大致正常;红系增生活跃,中晚幼红细胞比值偏高,形态正常;全片见巨核细胞54个,其中幼稚巨核细胞1个,颗粒巨核细胞53个,未见产血小板的巨核细胞,部分巨核细胞有退行性变…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性,73岁,干部,于1986年因发现皮肤色泽变红而就诊,查血常规示血色素210g/L,血小板1000×109/L,白细胞14×109/L,超声示脾脏肿大,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120,行骨髓涂片示红系增生极度活跃,粒系以及巨核系增生活跃,骨髓活检示纤维组织轻度增生.患者无慢性心肺疾病史,无高原久居史,无烟酒嗜好,诊断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原位检测骨髓有核细胞凋亡率在粒细胞系及红细胞系的表达。方法:采用原位末端转移酶介导标记(TUNEL)法对60例MDS、30例AML、21例CAA、16例溶血性贫血、15例巨幼细胞性贫血以及30例正常对照者骨髓标本进行检测,统计凋亡细胞阳性率在粒细胞系及红细胞系的表达。结果:骨髓有核细胞粒、红两系凋亡率在各类疾病的表达有显著差异,MDS的粒系凋亡率最高,CAA的红系凋亡率最高,AML粒、红两系凋亡率均低于其它疾病,巨幼贫红系凋亡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低增生MDS可与其它疾病相鉴别。结论:原位检测骨髓有核细胞凋亡率在粒、红两系的表达可作为MDS等疾病临床诊断、鉴别诊断的有效方法,以及MDS病情进展的动态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12岁,因乏力、面色苍白,齿龈出血于2002年6月入院。查体:贫血貌,皮肤无出血点,左下第二磨牙周围牙龈充血糜烂,肝脾无肿大。血象:WBC3.4×10^9/L,HGB59g/L,PLT12×10^9/L;骨髓象:骨髓增生极度活跃,病理性早幼粒细胞占77.6%,POX强阳性,拟诊急性早幼粒细胞自血病;表达CD9、CD13、CD15、CD33;P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染色体检查:其中2个核型可见t(15;17),并分别有-9,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性,48岁。于1997年因乏力、脾大、白细胞增高经骨髓穿刺确诊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给予口服羟基脲,皮下注射干扰素治疗。2004年底前病情相对平稳,2005年始经常WBC〉50×10^9/L~100×10^9/L.Pit〉500×10^9/L~1000×10^9/L,羟基脲加量上述指标下降。2005年8月发现双侧颈部、腋下多个肿大淋巴结,并间断发热。血象:WBC104.5×10^9/L,早幼粒0.02,中幼粒0.05,晚幼粒0.03,杆状核0.28,中性分叶0.38,Hb124g/L,Pit494×10^9。/L,骨髓象.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1例以鼻衄伴躯干四肢皮肤片状出血为首发症状的恶性淋巴瘤。患者男,44岁,因鼻衄伴躯干四肢皮肤片状出血9天,于1987年12月14日入院。体检:躯干四肢见散在性点状出血点及瘀斑,右颌下及右腋下淋巴结肿大(约1.2×1.5cm~2×3cm)质硬、无压痛,活动度好。巩膜轻度黄染,双鼻腔见血痂,口腔粘膜、咽后壁及舌体均见散在性出血点及血泡,心肺听诊无特殊,肝肋下未及,脾肋下4cm,质硬,化验:Hb125g/L,WBC 8.48×10~9/L,分类正常,BPC 10×10~9/L;髓象: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粒系,红系、淋巴单核系均  相似文献   

20.
患者程某,男性,54岁。以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10天收住我院。患者于10天前发现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呈串状排列,大小约1.0×1.5cm~2,质韧无压痛,活动度可,不伴发热,无搔痒,无盗汗,消瘦及出血倾向。查体:颈部可扪及大小约1.0×2.0cm~2之肿大淋巴结,质韧,无压痛;左耳前可扪及一扁圆形肿大淋巴结1.5×1.5cm~2,腋下淋巴结不大。胸骨无压痛,心肺无异常,肝脾未扪及。CT检查: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B超:肝、脾、胰、双肾未见异常。血常规:血红蛋白105g/L,红细胞3.45×10~(12)/L,白细胞17.0×10~9/L。分类:原粒占20%,早幼粒占32%,杆状核占6%,分叶核占7%,淋巴占31%,单核占4%,血小板123×10~9/L。骨体检查:骨髓增生明显活跃,原粒占80%,早幼粒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