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针灸推拿治疗小儿脑瘫25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儿脑瘫是指患儿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大脑在尚未发育成熟阶段受到了损伤,而出现了以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可伴有智力低下、肢体瘫痪和不随意运动等[1].临床上根据运动障碍的性质分为:痉挛型、手足徐动型、强直型、软瘫型;根据肢体受影响的范围分为:单肢瘫、偏瘫、三肢瘫、四肢瘫、截瘫、双瘫.为了探讨针灸推拿在小儿脑瘫康复中的作用,笔者两年来治疗了25例,疗效确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使用Berg平衡量表(BBS)分析脑性瘫痪患儿的平衡功能。方法采用Berg平衡量表对134例脑性瘫痪患儿进行评估,依据患儿发病情况分为痉挛型偏瘫、痉挛型双瘫、不随意运动型脑瘫三组,进行平衡功能的观察。主要观察指标为静态评分、动态评分、量表总分。结果痉挛型偏瘫患儿、痉挛型双瘫患儿和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三组患儿在静态评分、动态评分以及量表总分方面经统计学单因素方差分析,三组评分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双瘫型组静态评分、动态评分、总评分与不随意运动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性瘫痪患儿中痉挛型偏瘫患儿平衡功能最好,痉挛型双瘫患儿次之,不随意运动脑瘫患儿平衡功能最差。  相似文献   

3.
脑性瘫痪(CP)是指由于出生前、出生时和婴儿早期的某些原因损伤运动中枢所致的非进行性运动障碍综合征。其临床症状复杂多样,治疗常以物理疗法为主,选择性地进行手术治疗。我们自1990年起将祖国医学中的针灸、推拿、中药等方法运用到脑瘫的康复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1 临床资料68例脑瘫儿均是我院康复治疗的患儿,均已明确诊断[1],其中男43例,女25例,年龄4个月至9岁。病因多为早产、低体重、胆红素脑病和高热惊厥。其中痉挛型43例,手足徐动型12例,混合型11例,弛缓型2例。其中四肢瘫21例,双侧瘫28例,偏瘫17例和单瘫2例;头颅CT测定异常者2…  相似文献   

4.
脑瘫是神经系统致残性疾病,发生在出生前、出生时及婴儿期。患病率为1‰~5‰,一般强调早诊断早治疗,最佳康复期是6个月前就开始。由于我国康复起步晚,经济不发达,近年接受的脑瘫儿童都是几岁甚至十几岁,其康复难度较大。我们按脑瘫康复程序进行治疗,并指导家长参与强化训练。现将20例脑瘫患儿康复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郭春香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0):1009-1010
目的:评价物理综合疗法改善脑瘫患儿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对房山儿童康复中心1999年8月~2001年8月140例脑瘫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脑瘫患儿的临床类型及入选标准分成痉挛型脑性瘫痪组和非痉挛型脑性瘫痪组。结果:痉挛型脑性瘫痪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改善较非痉挛型脑性瘫痪组(即手足徐动型),疗效显著。结论:物理疗法有其可行性、可塑性、有效性,不失为改善脑瘫患儿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简单、有效、价廉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物理综合疗法改善脑瘫患儿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对房山儿童康复中心1999年8月~2001年8月140例脑瘫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脑瘫患儿的临床类型及人选标准分成痉挛型脑性瘫痪组和非痉挛型脑性瘫痪组.结果痉挛型脑性瘫痪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改善较非痉挛型脑性瘫痪组(即手足徐动型),疗效显著.结论物理疗法有其可行性、可塑性、有效性,不失为改善脑瘫息儿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简单、有效、价廉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痉挛型脑瘫下肢瘫痪患儿肌肉注射肉毒素的护理特点。方法:对64例痉挛型脑瘫下肢瘫痪患儿注射前进行护理评估,注射中、注射后实施对症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在药物作用的有效时间内加强康复训练。结果:64例患者无1例出现皮下血肿、感染等并发症;家长的配合程度增加;加强训练护理后的康复有效率为87.5%,显效率为37.5%。结论:注射前认真做好评估,做好家长及患儿的心理护理,注射中、注射后使其以积极的心态配合康复治疗,是肉毒素注射患者康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黄鹦  李瑞花  阙利双 《海南医学》2007,18(7):136-137
目的 总结分析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误诊的常见原因. 方法 对2002年2月~2006年6月间我院儿童康复中心收治683例脑瘫患儿中,62例误诊为其他疾病的首次就诊情况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和总结. 结果 62例患儿首诊时误诊为佝偻病32例,营养不良12例,脑损伤后遗症、脑发育不良6例,智力低下2例,发育迟缓5例,癫痫2例,婴儿手足搐搦症1例,髋关节半脱位2例,使患儿失去了早期康复治疗的时机. 结论 提高对小儿脑瘫早期临床表现的认识,减少误诊率,是提高脑瘫患儿全面康复,减轻致残程度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脑瘫患儿家属的心理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小琴 《华夏医学》2003,16(5):696-697
小儿脑瘫的康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治疗过程 ,主要包括功能评估→制定治疗方案→实施治疗→进行新的功能评估→修订治疗方案→再实施治疗。脑瘫的康复治疗就是遵循这个规律反复进行 ,直至取得最大限度的恢复。做好患儿家属的心理护理有利于患儿的康复。1 临床资料我科于 1 999年 1月至 2 0 0 1年 6月共收治脑瘫患儿 97例 ,其中男 6 3例 ,女 34例。经统计不能按医生制定的计划进行定期复诊治疗者有 2 1人 ,占总收治人数的 2 1 .6 %。2 心理分析脑瘫患儿家属的心理反应是多方面的 ,普遍表现为以下 4种类型。2 .1 悲观型这类家属由于对“脑瘫…  相似文献   

10.
瘫痪是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的症状,是肌肉活动能力减低或丧失的一种表现。当随意运动障碍时,首先应确定是否属于瘫痪,其次确定属于哪一类型的瘫痪。瘫痪的分类方法很多,基本有6种:①按瘫痪的原因分为3种,即神经原性、肌原性、神经肌肉接点性;②按瘫痪的程度分为完全性与不完全性;③按瘫痪时肌张力状态分为弛缓性瘫与痉挛性瘫;④按瘫痪的分布范围分为单瘫、偏瘫、交叉性瘫、截瘫、四肢瘫;⑤按运动传导通路上不同部位的病变分为上运动神经原性瘫与下运动神经原性瘫;⑥按病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对痉挛型双瘫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痉挛型双瘫型脑瘫患儿共60例,将全部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刺激部位:胫骨前肌、股四头肌、臀大肌。2组患儿均持续治疗1个疗程,在康复治疗前及治疗后均进行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 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 scale ,GMFM)检测徒手肌力法( manual muscle testing ,MMT)测试。结果:康复治疗后,治疗组肌力提高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肌力提高总有效率为66.67%,2组肌力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2组GMFM总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治疗组GMFM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功能性电刺激有助于改善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2.
苏军燕  吴娜  汤丽范 《吉林医学》2010,31(20):3259-3260
目的:总结脑性瘫痪患儿的治疗与护理措施,使脑瘫患儿得到更好的生活护理,家长对疾病的治疗充满信心,从而进一步提高脑瘫患儿的生命质量。方法:对30例脑瘫患儿进行为期21个月的康复治疗与护理跟踪。结果:30例患儿均好转出院,生命质量均得到明显提高。结论:康复治疗与护理对脑性瘫痪患儿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32例脑瘫患儿进行临床分析,探讨脑瘫疾病预防的有效措施.方法 选择病例,针对病因进行临床分析,针对病因进行治疗,通过预后加以总结做出分析,给出有效的预防措施.结果 体检儿童6200例,检查出症状轻重不同的脑瘫患儿32例,其中3~6月婴儿9例,6~12月婴儿13例,1~3岁幼儿10例.在该32例脑瘫患儿的诊断治疗过程中,通过体格检查,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合病因分析,早期发现12月龄内脑瘫婴儿22例,在早期就积极治疗,22例康复效果明显好于年龄1岁以后才体检从而发现的10例脑瘫患儿.结论 无论患儿症状轻或重一定要能够做到早鉴别、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这样患儿才有机会被排查出来,才有可能最大程度的康复,才会有信心使脑瘫患儿成为正常儿或接近正常儿.  相似文献   

14.
张占军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2):2925-2926
目的 探讨脑性瘫痪并癫痫的治疗及预后,为脑瘫患儿的临床治疗和改善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 年8 月-2011 年8 月入我院进行治疗的70 例脑瘫患儿的临床资料,统计和分析脑性瘫痪并发癫痫的患儿发病率,并对其临床表现和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31 例患儿治疗3 个月后,显效18 例(58.1%),有效9 例(29.0%),无效4 例(12.9%),总有效率为87.1%.本组脑性瘫痪并癫痫患儿采用合并用药治疗者25 例,占患儿总数的80.5%;脑性瘫痪患儿中癫痫发病率为44.3%;脑瘫中最常见的是痉挛型脑瘫,其脑瘫并发癫痫的发生率也最高.结论 脑性瘫痪合并癫痫的发病率与脑瘫类型有关,痉挛型脑性瘫痪合并癫痫者占绝大多数,且发病年龄较低.应及早对脑性瘫痪并癫痫患儿进行治疗和干预,可采取多药联用等方式进行抗癫痫治疗.  相似文献   

15.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胎儿及婴幼儿发育中脑的非进行性损害及缺陷所致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根据2001年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儿童脑瘫的患病率为1.92%。由于脑瘫患儿不仅存在患肢残疾,往往还存在癫痫、吞咽功能障碍、髋关节脱位等并发症,影响脑瘫患儿的康复及生存质量。现对300例脑瘫患儿细菌性肺炎感染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找出其中的危险因素,为减少脑瘫儿患细菌性肺炎几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常规康复治疗结合双重任务训练对痉挛型脑瘫儿童平衡能力和步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58例痉挛型双瘫或偏瘫的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常规组(n=29)和试验组(n=29).常规组患儿只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患儿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双重任务训练,两组均治疗8周.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步...  相似文献   

17.
王玲 《广州医药》2011,42(5):73-74
目的 观察高压氧辅助治疗婴儿脑性瘫痪的治疗效果,并根据观察结果制定相应的护理策略.方法 3~12个月龄脑瘫患儿84例,按初始年龄分为两组,在接受高压氧治疗前后根据小儿脑性瘫痪的治疗和评估标准各进行一次评估,观察初始接受治疗年龄与治疗效果之间的关系.同样84例患儿,按接受治疗次数分为两组,按上述方法观察接受治疗时间长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脑性瘫痪患儿接受早期康复干预及疗效的作用。方法:对150例脑性瘫痪患儿家长的脑瘫知识进行调查和脑瘫患儿的康复疗效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实验组患儿家长对脑瘫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康复疗效也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健康教育对脑性瘫痪患儿接受早期康复干预及康复疗效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9.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各种原因所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语言障碍、癫痫等并发症。主要分为痉挛型和迟缓型。痉挛型腩瘫是小儿脑瘫中较为常见的类型,占全部脑瘫的60%~70%。痉挛型脑瘫患儿因下肢肌张力增高,跟踺挛缩,足跟不能着地而致走路时呈剪刀步态,给忠儿生活造成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神经康复重建疗法对痉挛型脑瘫肌张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神经康复重建疗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的影响.方法 将24例痉挛型双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12例, 所有患儿均接受Bobath技术、推拿、脑循环治疗.治疗组在以上基础上应用WOND 2000F2型神经康复重建仪, 对双下肢进行肌电触发的生物反馈刺激.在疗程开始与结束时, 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测定患儿腓肠肌肌张力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 两组患儿的肌张力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1~0.001), 但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神经康复重建治疗能有效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