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多发性骨髓瘤(MM)主要表现为相关器官损伤以及血清钙浓度升高、肾功能损害、贫血、骨质破坏等。MM的进展可严重损伤患者的肾功能,导致MM肾病,影响患者的生存期。故了解MM肾病的病理学表现、病理机制、诊断标准有助于其治疗。早期主要采用皮质类固醇和烷化剂类治疗,近年来免疫调节药物(沙利度胺、来那度胺)和蛋白酶抑制剂硼替佐米也开始应用于MM肾病的治疗。除药物治疗外,还可采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和血液透析治疗。  相似文献   

2.
邓小玲  胡维波 《重庆医学》2012,41(27):2866-2867
目的探索检测血清维生素B12(VitB12)和铁蛋白(Ft)在贫血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期望更好地指导临床对贫血的诊断和治疗。方法选择2010年10月至2011年3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各类贫血患者67例,其中白血病26例(白血病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6例(MDS组),再生障碍性贫血(AA)10例(AA组),多发性骨髓瘤(MM)12例(MM组),血小板减少7例(血小板减少组),缺铁性贫血(IDA)6例(IDA组);同期健康体检者31例为对照组。应用电化学发光法(ECLIA)检测标本血清中Ft、VitB12水平,应用电阻抗法和射频电导联合检测法进行血细胞分析,比较组间Ft、VitB12的差异并分析与血细胞参数的相关性。结果白血病、血小板减少、IDA组患者血清VitB12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MM组患者血清VitB1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AA、MDS组患者血清VitB12水平正常。IDA患者组F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他组F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VitB12与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显著相关,与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无相关性;但Ft与各参数均无相关性。结论血清Ft、VitB12水平可作为血常规的补充,对贫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 多发性骨髓瘤(MM)的肾脏损害亦称多发性骨髓瘤肾病(MMN),发病率约为MM的60~90%,国内报告为66.2~85.7%。因尚未被普遍重视,以致误诊、漏诊者不少。本文就72例MM 中的55例MMN 作一分析,并对其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和早期诊断等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特点及细胞形态学在MM临床诊断中发挥的作用。方法选择于2013年至2018年期间在我院确诊的37例MM患者为研究对象。结果血常规检查提示34例(91.9%)患者血红蛋白(HGB)有不同程度的低下,5例(13.5%)患者白细胞计数减少;患者临床表现以贫血、骨痛、骨质破坏、肾功能损害等为主,50~70岁是本病的好发年龄段。骨髓涂片中瘤细胞比例≥10%者有35例(94.59%);瘤细胞比例在6~10%者1例(2.70%),瘤细胞比例不增高者1例(2.70%)。结论细胞形态学在MM临床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还需结合患者临床表现,进而指导MM患者临床治疗工作,优化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合并肾损害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49例MM合并肾损害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分析其中14例肾脏病理活检资料;以血肌酐为肾损害的指标进行MM合并肾损害的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MM合并肾损害的临床表现呈现多样性,以贫血、骨损害、血压升高常见.肾脏病理表现多样,14例肾活检中肾小球系膜增生性病变5例,淀粉样变性(ALD)4例,急性肾小管损伤2例,轻链沉积病(LCDD)2例,管型肾病(CastN)1例.血肌酐升高与高钙血症的发生率呈正相关(OR=12.591,P=0.020).结论 MM合并肾损害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以贫血、骨损害、血压升高常见;肾损害病理类型多样,肾小球系膜增生性病变及淀粉样变性所占比例较大.高钙血症是MM患者以血肌酐升高为表现的肾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张丽琴 《黑龙江医学》2005,29(11):882-882
1临床资料收集1994-01~2001-06我院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MM)病例。所有病例均符合MM诊断标准:①骨髓中浆细胞>15%,且有形态异常;②血清有大量的M蛋白(IgG>35g/L,IgA>20 g/L,IgM>15 g/L,IgD>2 g/L,IgE>2 g/L)或尿中本周蛋白>1 g/24 h;③溶骨病变或广泛的骨质疏松。伴有蛋白质、多形型血尿、管型尿、肾功能不全等即可诊断骨髓瘤肾病。本组31例,其中,男21例,女10例。年龄38~77岁,平均58·7岁。贫血、出血倾向10例,骨痛17例,肾功能不全3例,感染1例。蛋白尿31例(0·45~12·135 g/d),血肌酐升高>132·6μmol/L16例(140·6~997·3μmol/L),…  相似文献   

7.
宋宣  曲少华  李玲 《新疆医学》2004,34(3):61-62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以骨髓中单克隆性浆细胞增生异常和积聚为特征的恶性肿瘤,多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约占恶性血液病的10%。早期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相当一部分病人以贫血为首发症状,临床易发生误诊或漏诊。而骨髓涂片内浆细胞的百分率是MM确诊的重要依据之一。为提高对MM的认识,我们对9例经形态学诊断的MM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细胞形态学特点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了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皮下注射,每周3次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7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5例。结果表明,EPO对MM患者的贫血有良好效果,用药5周血红蛋白平均升高20g/L,而对MDS患者的贫血无作用。皮下注射EPO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发生贫血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式,收集2018年12月至2021年12月信阳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消化血液科收治的MM患者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发生贫血症状纳入贫血组(30例)和非贫血组(40例)。收集所有MM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指标,用logistic回归分析MM患者发生贫血的影响因素。结果 贫血组与非贫血组在临床资料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贫血组的白细胞介素-6(IL-6)、血肌酐高于非贫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贫血组的骨髓浆细胞比例高于非贫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他实验室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因素分析可以得出IL-6、血肌酐、骨髓浆细胞比例均是MM患者发生贫血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 MM患者贫血的发生主要与IL-6、血肌酐、骨髓浆细胞比例有关。  相似文献   

10.
贫血是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最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机理比较复杂,临床治疗较困难.为探讨CRF和贫血的关系,对我院1977年7月至1987年8月收治的CRF225例中资料较完整的210例作如下分析.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男112例,女98例,共210例;年龄3~84岁,平均44.7岁.1.2 原发疾病 慢性肾小球肾炎117例,肾病综合征、梗阻性肾病、肾结核各15例,高血压肾病13例,糖尿病6例,多囊肾6例,紫癜肾4例,诊断不明19例,共210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提高对多发性骨髓瘤肾脏病变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多发性骨髓瘤肾脏活检17例。结果: 光镜下表现为慢性间质性肾炎13例,肾小球系膜增生性病变11例,管型肾病9例,肾淀粉样变性5例,肾小球硬化4例,间质动脉血管透明变性4例。管型肾病较非管型肾病患者肾功能不全更为常见(P=0.0023)。血清轻链蛋白阳性率为88.2%,尿中轻链蛋白阳性率为58.8%,以λ链蛋白为主。结论: 多发性骨髓瘤伴肾损害患者临床症候群以肾功能不全多见,特征性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管型肾病。血清与尿液中轻链以λ链蛋白为主。多发性骨髓瘤伴肾损害、管型肾病患者其临床表现与病理改变均有一定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王晓亮  王晓丹  白云凯 《医学综述》2007,13(21):1628-1630
原发性IgA肾病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肾小球肾炎,是引起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以往认为此病呈良性经过,预后良好,然而近年来的一系列随访研究证实,此病在确诊后5~25年内,有20%~40%的患者发展为终末期肾脏疾病。迄今为止,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了,临床及病理表现多样,仍无特异性治疗药物,预后各不相同。仅就近年来对该病的研究进展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3.
肾活检在非典型狼疮性肾炎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肾活检在非典型狼疮性肾炎(LN)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3例非典型LN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3例患者肾活检前均未达到ACR诊断标准,其中误诊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13例,慢性肾炎4例.无症状性血尿或(和)蛋白尿、过敏性紫癜、特发性膜性肾病各2例;所有病例经肾活检确诊为LN,病理分型为:Ⅱ型2例,Ⅲ型3例,Ⅳ型6例,Ⅴ型11例,Ⅲ型±Ⅴ型1例;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者肾脏病理分型多为Ⅴ型和Ⅳ型,慢性肾炎综合征者病理分型呈多样化。结论非典型LN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误诊误治,肾活检对非典型LN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IgA肾病临床特征及误诊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IgA肾病的临床特征和误诊原因,以提高临床医生对IgA肾病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6年6月我科经肾穿活检确诊的86例IgA肾病临床资料。结果258例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IrA肾病86例(33、33%),其中30例(34、88%)被误诊为其它肾脏疾病。结论IgA肾病临床表现多样,容易被误诊。肾脏免疫病理检查可准确诊断IgA肾病,是避免误诊的最好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6岁以下小儿肾脏疾病病理特点及其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对313例临床诊断为14种肾脏疾病的6岁以下小儿进行肾组织病理检查.采用快速经皮肾活检术,将穿刺取得的组织分成3部分,按常规方法所有病例分别进行光镜、电镜及免疫荧光检查,标本均作HE,PAS,PASM及Masson染色,均应用免疫荧光检测肾组织中IgG,IgM,IgA,C3,C4,C1q及Firibn,部分病例根据血化验乙肝抗原阳性者加做免疫荧光检测肾组织中的HBsAg,HBeAg和HBcAg.本组290例(92.65%)进行了电镜检查.结果:313例肾活检成功率为100%;临床主要表现为持续性血尿103例(32.92%),单纯性肾病82例(26.21%),急性肾炎综合征63例(20.14%),紫癜性肾炎26例(8.32%),乙肝相关性肾炎15例(4.79%),孤立性蛋白尿8例(2.56%)等;病理改变主要为系膜增生性肾A炎162例(51.75%),IgM肾病26例(8.31%),微小病变扣轻微病变25例(7.99%),IgA肾病23例(7.35%),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16(5.11%),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14例(4.47%),薄基底膜病14例(4.47%),膜性肾病14例(4.47%)等.通过电镜检查,使Alport综合征、先天性肾病、薄基底膜病得以明确诊断.通过肾活检组织免疫病理学检查,使IgA肾病、IgM肾病及C1q肾病得以确诊.结论:临床表现类似的疾病病理类型不同,同一病理类型的疾病,临床表现可以多样.肾活检病理诊断对6岁以下小儿肾脏疾病的诊断、治疗、估计预后均有重要价值.电镜在肾病理检查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布氏杆菌病合并肾脏病病因。方法回顾分析1998~2005布氏杆菌病合并肾脏病7例。结果布氏杆菌病合并肾脏病可表现为: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系统感染相关性AIN、慢性肾功不全,尿路感染。结论肾病患者因免疫功能异常或变态反应因素极易合并布氏杆菌病。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常规尿检查不易早期发现,一旦发生临床糖尿病肾病,尚缺乏有效方法控制其发展,大多数患者数年后转为慢性肾功能衰竭,威胁着糖尿病患者的生命。因此早期诊断可以早期干预、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展。目前认为,在早期糖尿病肾病诊断中临床指标有尿微量白蛋白、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Br微球蛋白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肾移植术后随访患者血清中SOD的活性和p2微球蛋白含量的变化,研究SOD和B2微球蛋白在检测慢性移植肾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将肾移植术后随访的患者和健康查体的人群分成慢性移植肾肾病组、移植后肾功能稳定组、移植后肾功能异常组(经移植肾穿刺活检排除是慢性移植肾肾病的其他类型肾病患者)、健康对照组,检测各组研究对象血清中SOD的活性、cr和B2微球蛋白的浓度,并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慢性移植肾肾病组、移植后肾功能异常组和移植后肾功能稳定组患者血清中SOD活性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慢性移植肾肾病组显著低于移植后肾功能异常组和移植后肾功能稳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肾功能异常组和肾功能稳定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尸l_O.442)。慢性移植肾肾病组患者血清中B2微球蛋白的浓度明显高于移植后肾功能异常组、移植后肾功能稳定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移植后肾功能异常组亦明显高于移植后肾功能稳定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移植后肾功能稳定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6)。结论检测SOD活性和p2微球蛋白含量对鉴别慢性移植肾肾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Seventy-seven children with chronic renal failure were examined at one hospital in the province of Quebec between 1970 and 1975; this represents an incidence of 2.5 per million population per year. The entities responsible for chronic renal failure were urinary tract malformation (in 36%), 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 (in 22%), congenital renal parenchymal malformation (in 21%) and hereditary nephropathy (in 13%). The evolution of chronic renal failure in children with either vesicoureteral reflux or a posterior urethral valve seemed to be related more to the initial severity of the disease than to the age at the time of diagnosis. Hence any screening program designed to detect kidney disease in schoolchildren would not prevent chronic renal failure, since at that age renal parenchymal damage seems to be irreversible. The manner in which 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 evolved depended on whether the nephrotic syndrome was present and on the type of histologic lesion. Children with congenital renal hypoplasia or dysplasia often presented with seizures due to hypertensive encephalopathy without obvious symptoms or signs of pre-existing renal disease. Among patients with familial nephropathy many of those with cystinosis underwent successful renal transplantation early in life.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湖北民族地区IgA肾病患者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 对71例原发性IgA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1例IgA肾病患者中,年龄30~39岁者37例(52.11%);39例(54.93%)临床表现为血尿+蛋白尿;43例(60.56%)为系膜增生性肾炎,22例(30.07%)为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