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嗜酸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和术前影像学诊断的分析,探讨肾嗜酸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13年我院收治的13例(男9例,女4例)肾嗜酸细胞瘤患者的临床特点、诊疗经过以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2例行肾部分切除术,11例行肾根治性切除术,肿瘤平均直径(4.2±1.5)cm。术中均未见淋巴结转移,肿瘤位于肾实质内,呈圆形或椭圆形,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晰,术前临床诊断均为肾癌,术后病理均诊断为肾嗜酸细胞瘤。患者平均随访43(7~68)个月,均无复发、进展或死亡。结论:肾嗜酸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容易误诊为肾癌。考虑肾嗜酸细胞瘤与肾癌相比预后良好,对于疑似病例,术前诊断应慎重,仔细分析影像学检查资料,必要时行术中冷冻病理学检查以避免不必要的肾切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瘤早期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5例肾嗜酸细胞瘤患者中3例术前诊断为肾癌行肾癌根治术;1例术中冰冻切片证实诊断后行肿瘤剜除术;1例巨大肾占位术前影像学诊断为恶性间皮瘤或脂肪肉瘤,行胸腹联合切口肿瘤切除术。结果:术后随访7~34月,平均15.2月,均无瘤生存。结论:超声、CT及MRI在肾嗜酸细胞瘤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可疑病例,须行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确诊需要免疫组化检查,宜行保留肾单位手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瘤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学特点,提高对肾嗜酸细胞瘤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肾嗜酸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表现为右上腹痛2例,另2例体检发现。2例静脉尿路造影(IVU)检查提示占位性病变,超声、CT及肾动脉造影诊断为肾癌。4例均行肾癌根治性切除术,其中2例行腹腔镜手术,2例行开放性手术。结果:术后病理检查均诊断为肾嗜酸细胞瘤。术后B超随访6~15个月,4例均未出现复发和转移。结论:肾嗜酸细胞瘤是良性肿瘤,但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与肾癌类似,需病理检查确诊。治疗上首选保留肾单位手术,术中冷冻切片活检可对手术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肾脏嗜酸细胞瘤的诊断及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35例肾嗜酸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9例,女16例;年龄23~80岁,平均52.1岁。肿瘤位于左侧19例,右侧16例;肿瘤直径2~12cm,平均5.3cm。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检查,其中术前CT诊断为嗜酸细胞瘤3例,肾癌32例。3例行后腹腔镜肾肿瘤剜除术,1例行开放性经腹肾肿瘤剜除术,20例行后腹腔镜肾切除术,另11例行开放性肾切除术。结果:35例患者手术顺利,术后恢复尚可。随访3个月~10年,未见复发及转移,其中1例术后4年出现肾功能下降,余患者肾功能均恢复正常。结论:肾嗜酸细胞瘤是少见的良性肿瘤,术前影像学检查确诊较难;保留肾单位手术是目前最适合的治疗手段,术后应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5.
肾嗜酸细胞瘤的诊治(附三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提高肾嗜酸细胞瘤的诊治水平。 方法 回顾分析 3例肾嗜酸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无特异表现 ,肿瘤大小分别为 7.6cm× 8.5cm× 6 .8cm、10 .0cm× 11.5cm× 9.8cm、10 .0cm× 8.0cm× 6 .8cm ,分别位于左肾下极、右肾上极、右肾下极。CT扫描肿瘤密度均匀一致 ,瘤体中央有星状结构。术前均诊为肾癌而行肾癌根治术。 结果 肉眼观察瘤体边界清楚 ,切面呈棕色或棕褐色 ,均质状 ,无出血及坏死灶。光镜下瘤细胞排列成腺泡状或管状 ,胞质含丰富的嗜酸性颗粒 ,细胞无明显异型性和核分裂相。电镜下胞质内见大量线粒体。免疫组化染色 :Cytokeratin( ) ,EMA( ) ,Vimentin(- )。 3例患者随访 16~ 30个月 ,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 结论 肾嗜酸细胞瘤是一种良性实质性上皮肿瘤 ,临床无特异性 ,诊断需依据病理组织学、免疫组化及电镜特点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6.
肾嗜酸细胞腺瘤临床诊治分析(附1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提高肾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肾嗜酸细胞腺瘤患者临床资料。肿瘤最大直径为3~8cm,平均5.5±2.8cm,分别位于左肾上极2例,左肾下极1例,右肾上极3例,右肾下极4例。所有患者CT扫描显示肿瘤包膜完整,密度均匀一致,增强扫描成中等强化,6例瘤体中央可见星状结构。术前均诊断为肾癌而行肾癌根治术。结果:术后观察肿瘤包膜完整,切面呈棕色或棕黄色,质地均匀,未见出血及坏死灶;光镜下瘤细胞排列成腺泡管状或实性片状,胞质内含丰富的嗜酸性颗粒,细胞无明显异型性和核分裂相;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ytokeratin8( ),EMA( ),vi mentin(-),Hale胶体铁染色(-)。随访8~87个月,平均38.4±21.5个月,均无瘤生存,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肾嗜酸细胞腺瘤是一种较少见的良性肾脏肿瘤,常易被误诊为肾癌,诊断需依据影像学、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等特点综合判断。治疗应行肾部分切除或肿瘤剜除术。  相似文献   

7.
肾嗜酸细胞腺瘤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提高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2000年收治的5例肾嗜酸细胞腺瘤病人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病理学、免疫组化及随访资料。结果 5例中4例术前误诊为肾癌或肾盂癌行肾切除术,1例术中证实为良性肿瘤行肿瘤剜除术。临床无特异。该肿瘤CT扫描密度均匀一致,瘤体中央有星状结构为其特征,但MRI在诊断小于5cm的病变时优于CT。肉眼观察瘤体边界清楚,切面呈红褐色,均质状、无出血及坏死灶。光镜下瘤细胞排列成腺泡状或管状,胞浆含丰富的嗜酸性细颗粒,细胞无明显异型性和核分裂像。电镜下胞浆内见大量线粒体。免疫组化染色:Cytokeratin( ),EMA( ),Vimentin(-)。结论 肾嗜酸细胞腺瘤是一种良性实质上皮肿瘤,其影响学特征有助于术前诊断,依据病理组织学、免疫组化及电镜特点,可与肾癌鉴别。  相似文献   

8.
肾嗜酸细胞瘤的诊治(附12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报告12例肾嗜酸细胞瘤,结合文献资料复习讨论。结果:8例肿瘤行肾癌根治性切除,1例行肾输尿管切除术,3例行肾部分切除术。随访5个月~6年,均无转移或复发。结论:肾嗜酸细胞瘤系肾脏的良性倾向肿瘤,瘤体中心区星形瘢痕是本病的特征性影像学改变。术前诊断较困难,诊断主要依据病理组织学。治疗以保肾丁术首选,但应密切随访,因为本病易并发肾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9.
肾嗜酸细胞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嗜酸细胞瘤是近年才确定的一种肾脏良性肿瘤,随着辅助检查的应用和临床病理水平的提高,其在肾肿瘤诊治中所占地位越来越重要,本文就肾嗜酸细胞瘤的生物学基础、临床病理、与肾癌亚型的鉴别诊断、保肾手术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特点,提高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肾嗜酸细胞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表现为左腰痛1例,腰酸及镜下血尿1例,余6例由体检发现。8例均行超声和CT检查,1例行MRI及IVP检查。5例术前诊断为肾癌,2例术前怀疑肾癌,但良性病变不除外,1例诊断为肾盂癌。5例行肾部分切除术,2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1例行腹腔镜肾、输尿管及部分膀胱切除术。结果:术后病理检查均诊断为肾嗜酸细胞腺瘤。肉眼观察肿瘤边界清楚;光镜下见肿瘤无明显异型性和核分裂相;电镜下胞浆内见大量线粒体。术后随访2个月~7年,所有病例均未出现复发和转移。结论:肾嗜酸细胞腺瘤是一种较少见的肾脏良性肿瘤,多无明显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有阳性发现,但在区分良恶性上不可靠;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治疗上首选保留肾单位手术,术中冷冻病理切片可对手术提供重要信息,其预后良好,但应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